魏收

魏收
  • 姓名:魏收
  • 别名:字伯起,小字佛助
  • 性别:
  • 朝代:北朝魏齐间
  • 出生地:巨鹿下曲阳(今河北晋县西)人
  • 出生日期:507年
  • 逝世日期:572年
  • 民族族群:

魏收(507年-572年)北朝魏齐间文学家、史学家。字伯起,小字佛助,巨鹿下曲阳(今河北晋县西)人。少以文才显名,北魏末除太学博士,累迁散骑常侍,典起居注,并修国史,兼中书侍郎。北魏分裂,魏收仕东魏,仍修国史。北齐天保元年(公元550年)任中书令,兼著作郎。他有志撰成《魏书》,于天保二年奉诏,天保五年完成,纪、传一百一十卷,十志二十卷,总共一百三十卷。书中三十五例、二十五序、九十四论以及前后二表一启,皆出自他一人之手。成书如此之快,主要是北魏有撰修国史和起居注的传统,魏收得以取资。由于魏收德望不足以服众,立传论事有掺杂个人情感之处,加之魏齐时代相接,北魏官吏的子孙为祖先争名,一时间群起而攻之,迫使魏收几次修改,并落了个“秽史”之名。其后直到唐代,总有人试图再撰魏史,取代《魏书》皆未如愿,这说明魏收对北魏史实的了解,他人无法企及,《魏书》的史料价值不可否定。就史学思想而言,魏收是重视“实录”的,《北史》本传称他“勒成魏籍,婉而有章,繁而不芜,志存实录”,是有事实根据的。其次,他著史颇具创新精神。在十志当中,他首创《释老志》,魏晋以来佛教盛行,对帝王平民都发生了很大影响,以往史书没有专门记载,魏收始创此志,弥补了这一缺憾。他还根据北魏特点,创立了《官氏志》,其中的“姓氏部”分别列举拓跋部和所属各部落、氏族原来的姓氏及所改的汉姓,基本上反映了拓跋部落的形成和许多部落、氏族间的离合过程。这都说明魏收对史书要反映社会的客观现象这一点,是有认识的。再次,书中虽有不少篇幅记载灾变、祥瑞之类内容,为现代学者所诟病,但因果报应之类不及以往史书那么多,如《天象志》只记天象变化(如彗见、日蚀等),至于天体星宫分野一概不记,便深得刘知几的赞赏, 《史通·书志篇》称其“凡所记录,多合事宜,寸有所长,贤于班、马远矣。”在史书如何服务现实政治方面,魏收有两个突出表现,一是他著史于北齐之时,而北齐由东魏禅位而来,他适应北齐统治者的需要,写北魏分裂的历史以东魏为正统,对东魏史事叙述详赡,不惜笔墨,对西魏着意贬斥,其军政大事或只字不提,或语焉不详。二是以浓墨重彩为高门大族树碑立传,对他们的谱系姻亲,不论亲疏详加胪列,竟有一传之中列举五、六十人者。当时人便对书中“论及诸家枝叶亲姻,过分繁碎,与旧史体例不同”表示异议,魏收答以“往因中原丧乱,人士谱牒遗逸略尽,是以具书其枝派”,可见魏收有意借史书为当时的门阀制度服务。在今日看来,后者或许有保存史料的效果,前者却是没有什么意义的。

魏收书籍作品

猜你喜欢的书

普通法的诉讼形式

普通法的诉讼形式

《普通法的诉讼形式》是英国法律史学家梅特兰的名著,是其担任唐宁讲座教授时所用的讲稿,被誉为了解英国普通法的“金钥匙”。该书共七讲,可分为三个部分:第一个部分包括第一讲和第二讲,梅特兰开宗明义地指出,“虽然我们已经埋葬了诉讼形式,但它仍从坟墓中统治着我们。”为了解释诉讼形式核心地位的确立,梅特兰专门分析了中世纪英格兰的司法系统及其各自的审判特点:第二部分是该书最重要的组成部分,从第三讲到第六讲,共四讲。从1066年诺曼征服到1833年,诉讼形式经历了兴起、发达和衰落的发展历程。梅特兰将这一历程分为五个阶段,并详细分析了占有之诉、契约之诉、直接侵害之诉和间接侵害之诉等各阶段具有代表性的诉讼形式及其历史演变。梅特兰认为英国法自身的严密性在其抵御外来法律制度的影响时发挥了巨大作用。第三部分即第七讲,梅特兰重点评述了对于诉讼形式的几种分类方法,他警告学人在对诉讼形式进行分类时必须注意具体的历史晤境。

八义记

八义记

传奇剧本。四十一出。明徐元著。明吕天成《曲品》说:“近有徐叔回倾所改《八义》,与传稍合,然未佳。”明祁彪佳《远山堂曲品》以此剧入“能品”,说:“记中以程婴为赵朔友,以嗾犬在宣孟侍宴之际,以韩厥生武而不死于武,以成灵寿之功,皆本于史传,与时本稍异。运局构思,有激烈闳畅之致,尚少清超一境耳。”清焦循《花部农谭》说:“《八义》之程婴、本诸太史公之《晋世家》,婴乃赵氏家臣,以己子易赵子,见其忠于所事。……彼《八义记》者,直抄袭太史公,不且板拙无聊乎?”此剧写程婴、公孙杵臼保孤救孤的故事,和元人纪君祥的《赵氏孤儿》、南戏《赵氏孤儿》一脉相承,表现了为正义事业前赴后继、对邪恶势力决不屈服的斗争精神。其中也夹杂了一些封建性的糟粕。

你一定爱读的极简中国史

你一定爱读的极简中国史

由吕思勉先生在历年教学讲稿和史学研究的基础上完善而成,详细地记叙了上起远古时代,下至二十世纪上半叶期间的中国历史,是一部完全意义上的中国通史。全书按中国历史社会的变迁划分为:上古、中古、近古、近代、现代五个不同的时期,规模宏大、视野开阔,史识丰富,笔调流畅,是了解中国历史公认的权威版本。

壶关录

壶关录

唐韩昱撰。三卷。记述隋末李密、王伯当领导农民起义反隋经过。已佚。《资治通鉴考异》有征引。

大乘起信论译注

大乘起信论译注

佛教论书。 此论开篇即称 “论曰: 有法能起摩诃衍信根”,摩诃衍是梵语译音,就是 “大乘”,所以汉文译为《大乘起信论》。传为古印度著名的大乘论师马鸣所作,南朝名僧真谛所译。但自隋唐以来,历代都有人对这部论书的作者及译者表示怀疑。近代佛教界的学者各持一端,一派说是南北朝时期中国人伪撰而托名马鸣的,另一派则坚持认为是马鸣所作。有趣的是,这部大乘佛教的重要论著却曾在印度本土一度失传,而由唐朝名僧玄奘由汉文重译成梵文,传回印度。不管这部论著是否为伪作,它对中国佛教各宗派都产生过影响,甚至成为佛教的入门书。全论共分五部分,第一因缘分,第二义分,第三解释分,第四修行信心分,第五流通分。其核心内容是如来藏缘起,主张如来藏即众生心,是宇宙万有的总根源,并立 “一心开二门” 之说,把一心分为 “心真如门” 和 “心生灭门”,认为 “众生心” (一心)蕴含杂净、逆顺、凡圣两种因素,在迷即为 “生灭门”,在悟即为“真如门”。劝人虔信真如和佛、法、僧三宝,修持布施、持戒、忍辱、精进、止观等五行,以获解脱。

涅槃经会疏

涅槃经会疏

涅槃经会疏,三十六卷,隋灌顶撰,唐湛然再治,日本本纯分会,公遵序,内题南本大般涅槃经会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