魏收

- 姓名:魏收
- 别名:字伯起,小字佛助
- 性别:男
- 朝代:北朝魏齐间
- 出生地:巨鹿下曲阳(今河北晋县西)人
- 出生日期:507年
- 逝世日期:572年
- 民族族群:
魏收(507年-572年)北朝魏齐间文学家、史学家。字伯起,小字佛助,巨鹿下曲阳(今河北晋县西)人。少以文才显名,北魏末除太学博士,累迁散骑常侍,典起居注,并修国史,兼中书侍郎。北魏分裂,魏收仕东魏,仍修国史。北齐天保元年(公元550年)任中书令,兼著作郎。他有志撰成《魏书》,于天保二年奉诏,天保五年完成,纪、传一百一十卷,十志二十卷,总共一百三十卷。书中三十五例、二十五序、九十四论以及前后二表一启,皆出自他一人之手。成书如此之快,主要是北魏有撰修国史和起居注的传统,魏收得以取资。由于魏收德望不足以服众,立传论事有掺杂个人情感之处,加之魏齐时代相接,北魏官吏的子孙为祖先争名,一时间群起而攻之,迫使魏收几次修改,并落了个“秽史”之名。其后直到唐代,总有人试图再撰魏史,取代《魏书》皆未如愿,这说明魏收对北魏史实的了解,他人无法企及,《魏书》的史料价值不可否定。就史学思想而言,魏收是重视“实录”的,《北史》本传称他“勒成魏籍,婉而有章,繁而不芜,志存实录”,是有事实根据的。其次,他著史颇具创新精神。在十志当中,他首创《释老志》,魏晋以来佛教盛行,对帝王平民都发生了很大影响,以往史书没有专门记载,魏收始创此志,弥补了这一缺憾。他还根据北魏特点,创立了《官氏志》,其中的“姓氏部”分别列举拓跋部和所属各部落、氏族原来的姓氏及所改的汉姓,基本上反映了拓跋部落的形成和许多部落、氏族间的离合过程。这都说明魏收对史书要反映社会的客观现象这一点,是有认识的。再次,书中虽有不少篇幅记载灾变、祥瑞之类内容,为现代学者所诟病,但因果报应之类不及以往史书那么多,如《天象志》只记天象变化(如彗见、日蚀等),至于天体星宫分野一概不记,便深得刘知几的赞赏, 《史通·书志篇》称其“凡所记录,多合事宜,寸有所长,贤于班、马远矣。”在史书如何服务现实政治方面,魏收有两个突出表现,一是他著史于北齐之时,而北齐由东魏禅位而来,他适应北齐统治者的需要,写北魏分裂的历史以东魏为正统,对东魏史事叙述详赡,不惜笔墨,对西魏着意贬斥,其军政大事或只字不提,或语焉不详。二是以浓墨重彩为高门大族树碑立传,对他们的谱系姻亲,不论亲疏详加胪列,竟有一传之中列举五、六十人者。当时人便对书中“论及诸家枝叶亲姻,过分繁碎,与旧史体例不同”表示异议,魏收答以“往因中原丧乱,人士谱牒遗逸略尽,是以具书其枝派”,可见魏收有意借史书为当时的门阀制度服务。在今日看来,后者或许有保存史料的效果,前者却是没有什么意义的。
猜你喜欢的书
女丹十则
女子修行,与男子有别,男子阳从下泄,女子阳从上升。男子体刚,女子体柔,男子常保守丹田之阳精,不使外泄,积之既久,用身中真火锻炼,使精化为气,气化为神,神化为虚,而证道矣。
慈禧前传
历史小说,高阳著。晚清历史全景式画卷、系列史诗巨著《慈禧全传》之一。一个女人的政治生涯,始于其作为皇帝的丈夫的死。寂寞宫闱里,已经失宠的女人,内心的苦楚是永远不能被他人所理解的。清咸丰十一年,清文宗死于热河行宫。幼帝即位,其生母兰儿被称为“圣母皇太后”。面对着权利的诱惑,丧夫之痛的失落感,兰儿心里滋生出的是世人不可想象的人生路途,她将自己逼上了一条从政之路。一个女人的王朝从此建立起来了……
博异志
传奇小说集,作者谷神子。本书自序称: “因寻往事,辄议编题,类成一卷。非徒但资笑语,抑亦粗显箴规。或冀逆耳之辞,稍获周身之诫。只同求己,何必标名。是称谷神子。”关于谷神子的姓名,曾有不少人作过考证,历来说法不一。或曰郑还古,或曰裴铏,或曰冯廓。但多数学者认为谷神子即郑还古。宋晁公武《郡斋读书志》: “《博异志》一卷,右题曰谷神子纂。序称其书颇箴规时事,故隐姓名。或曰名还古,而竟不知其姓。志怪之书也。”原三卷。今本一卷,十条。皆以人名为题,记神灵怪异故事,以箴时事。多构思新颖,叙事委婉,尤以词采见称。崔玄微条为冯梦龙《醒世恒言·灌园叟晚逢仙女》所本。引录诗歌,亦颇可观。1980年中华书局出版点校本,附补遗。
中国哲学研究
王国维著。王国维对于现代中国哲学学科建构具有开创性的贡献。他通过对于康德和叔本华哲学的介绍,提出了他自己的哲学观,认为哲学是追求真理的学问。同时他还对中国哲学的核心概念做出了分析,并试图西方哲学的范式来整理中国哲学的资料,对20世纪的中国哲学研究具有重大影响。王国维认为理有广狭二义。广义的理即“理由”:就自然界说,一切事物必有所以存在之故,即理由;就人的知识说,一切命题必有其论据、亦即理由,所以充足理由律为“世界普遍之法则”与“知力普遍之形式”。狭义的理即“理性”,就是“吾人构造概念及定概念间之关系之作用,而知力之一种也”。王国维根据康德、叔本华的观点,以为理由、理性都是“主观上之物”,并无客观的意义。但是“朱子之所谓理与希腊斯多噶派之所谓理,皆预想一客观的理存于生天生地生人之前,而吾心之理不过其一部分而已”。
福州温州台州求得经律论疏记外书等目录
福州温州台州求得经律论疏记外书等目录,一卷,日本圆珍撰,编号二一七〇。
金刚经注释
金刚经注释,一卷,清云峰乩释,子真乩订,曾应期跋,又云金刚经乩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