孙思邈

孙思邈
  • 姓名:孙思邈
  • 别名:
  • 性别:
  • 朝代:唐代
  • 出生地:京兆华原(今陕西省耀县)人
  • 出生日期:约541年
  • 逝世日期:约682年
  • 民族族群:

孙思邈(约541年—约682年)京兆华原(今陕西省耀县)人。唐代著名医学家、药物学家。青年时期就具有了广博的医学知识和高明的医术,二十多岁就在医学上负有盛名。他不愿作官,终身在民间行医。勤学苦练,博览群书,用毕生精力从事于医学研究,在医学上作出了伟大的贡献。相传孙思邈医术十分高明,民间流传着他的许多动人的故事。擅长针灸技术,他在总结前人成果的基础上,结合自己多年的临床经验,重新绘制了明堂图。这套明堂图分人体的正面、背面、侧面三种,共记针灸孔穴三百四十九个。孙思邈还提出了“以痛取穴”的新疗法,后来就把这些穴位称为“阿是穴”。这些随压痛点取穴的办法,今天仍被广泛用于临床上。此外,孙思邈还收集了不少经外奇穴,并发明了同身寸法(以身体的某些部位来作为取穴的标准),为我国针灸技术的发展做出了贡献。孙思邈一生走遍了家乡和汉中、四川一带的名山,亲自采集、种植和炮制药物,对药性进行比较试验。他特别注重药物采集时节和处理方法,还注意到由于土质、气候等自然条件不同,药物品种和质量上的很大差异。孙思邈在总结唐代以前的临床经验和医学理论的基础上,经过长期钻研,在他七十岁时完成了第一部巨著——《千金药方》,后来他感到《千金药方》不够完善,又在永隆二年(公元681年)他百岁高龄的时候完成了《千金翼方》作为前书的补充。他认为“人命至重,有贵千金。一方济之,德逾于此”,所以用“千金”命名其著作。由于孙思邈在药物学方面的知识渊博,成就突出,深受人们崇敬,后人称他为“药王”,并把他常去采药的五台山(位于陕西耀县城东)称为“药王山”。

猜你喜欢的书

唐文选

唐文选

唐文与唐诗对举,是一个外延较为宽泛的文章学概念,既包括散体文,也包括骈体文;既包括单篇文,也包括著作的文;既包括无韵文,也包括有韵文。唐文取得了很高的文学成就,本书精选唐文,并加以注释,对读者了解唐文面貌有很大帮助。

平步青云

平步青云

短篇小说。趼(吴趼人)著。载《月月小说》第五号,清光绪三十三年(1907)一月出版。 本篇内容非常简单,写一个当官的李某人,把上司从外国带回来送给他的一个溺壶,装在紫檀龛子里,用红缎幔帐遮着,供在花厅正面桌子上,天天焚香供奉,在新年里还加点一对蜡烛,“每天起来,洗过了脸,便先到这里恭恭敬敬作三个揖,我见了他,就犹如见了上司一般了。” 用来撒尿的溺器,本是最下贱的东西,因为是上司所赐,便象菩萨祖宗一样地供了起来,这溺器真可谓“平步青云”了!旧时官场的无耻和可鄙,令人哭笑不得。作者抓住了一个典型的事例,使读者窥斑见豹,留在脑子里的印象,比大量史料的铺陈更为深刻,这就是讽刺小说的作用。

死水

死水

中国现代诗集。闻一多著,1928年新月书店出版,内收诗歌28首。是继《红烛》之后的第2本诗集。本诗集中所表现出来的浓烈的爱国情思、独创的艺术风格、鲜明的民族特色,使作者在中国新诗发展史上赢得了声誉。《死水》是诗集中最具代表性的诗篇。诗人把他所生活的那个社会比作一潭死水,丑恶在这里滋生,到处弥漫着腐败。因此他激愤地主张“索性让‘丑恶’早些‘恶贯满盈’,‘绝望’里才有希望”;而在《发现》中,诗人则“迸着血泪”般地呐喊道,“这不是我的中华”,作者望着这“清风吹不起半点漪沦”的死水,苦闷而又愤懑。与作者的第一本诗集《红烛》不同,《死水》中似乎投下了更浓重的阴影。被朱湘誉为“神品”的《你指着太阳起誓》显得灰白而且惨淡;《末日》刻画死神的来临,又如“一股阴风偷来摸着我的口”;《大鼓师》以一种约束和沉静的调子写爱情的悲哀,与《红豆篇》大相径庭;《忘掉她》写失掉爱女的情怀,就好像诗人真的想忘掉死去的爱女,使人深深地感受到悲痛的力度。《死水》在艺术上较明显地受到法国象征主义诗人波德莱尔的的影响。诗中,作者把丑的东西加以美化,如油腻可以织成“罗绮”,泡沫也美得象“珍珠”,正是受到波德莱尔的启示。《死水》和《女神》一样,都滚动着炽热的感情,一个是奔突在地壳之下的岩浆,一个是喷突而出的火山。同样的爱国情怀、对旧世界的愤怒,无不在诗中流露,这也正是《死水》影响至今的现实意义。

蒙斋中庸讲义

蒙斋中庸讲义

四卷。南宋袁甫撰。甫字广微,鄞县(今属浙江)人,嘉定七年(1214)进士,官至吏部侍郎兼国子祭酒,谥正肃。此书散见于《永乐大典》中,不见记载,只有朱彝尊《经义考》著录袁甫所撰《中庸详说》二卷,并且称已佚,可能指的就是此书。该书备列经文,逐节训解,盖平日记录以授门生弟子。袁甫之学出于杨简,杨简之学出于陆九渊,故立说多与九渊相合。如讲自诚明一节云:“诚不可传,可传者明,明即性也,不在诚外也。”此即《象山语录》所谓“诚则明,明则诚,此非有次第,其理自如此”之说。《四库提要》称其“虽主持过当,或不免惝怳无归,要其心得之处,未尝不自成一家。”该书原已佚,清修《四库全书》时从《永乐大典》中辑成,按经排列,分为四卷,并且加了案语,以匡正其误。

贤者五福德经

贤者五福德经

高丽藏作佛说贤者五福德经。一卷,西晋白法祖译。说贤者说法得五种之福德。

佛说阿惟越致遮经

佛说阿惟越致遮经

闻如是一时。佛游舍卫祇树给孤独园。与大比丘众千二百五十人俱。彼时世尊,於後夜起三昧正受。号离垢光。文殊师利童子菩萨。亦以普明三昧。弥勒菩萨导众大士普显三昧。於是贤者舍利弗。後夜寤起自出其室。发心往诣文殊师利。欲入其室。未入之顷。见佛神室则前进矣。睹十万莲华不可称计围绕佛屋。又复遥闻大音乐声若干种响。其大莲华自然衍光。遍照祇树。悉周舍卫靡不见焉。三千大千佛之境界光耀巍危时舍利弗。即立不行。抑而不候文殊师利。不自觉耳处于其室。住文殊师利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