孙思邈

孙思邈
  • 姓名:孙思邈
  • 别名:
  • 性别:
  • 朝代:唐代
  • 出生地:京兆华原(今陕西省耀县)人
  • 出生日期:约541年
  • 逝世日期:约682年
  • 民族族群:

孙思邈(约541年—约682年)京兆华原(今陕西省耀县)人。唐代著名医学家、药物学家。青年时期就具有了广博的医学知识和高明的医术,二十多岁就在医学上负有盛名。他不愿作官,终身在民间行医。勤学苦练,博览群书,用毕生精力从事于医学研究,在医学上作出了伟大的贡献。相传孙思邈医术十分高明,民间流传着他的许多动人的故事。擅长针灸技术,他在总结前人成果的基础上,结合自己多年的临床经验,重新绘制了明堂图。这套明堂图分人体的正面、背面、侧面三种,共记针灸孔穴三百四十九个。孙思邈还提出了“以痛取穴”的新疗法,后来就把这些穴位称为“阿是穴”。这些随压痛点取穴的办法,今天仍被广泛用于临床上。此外,孙思邈还收集了不少经外奇穴,并发明了同身寸法(以身体的某些部位来作为取穴的标准),为我国针灸技术的发展做出了贡献。孙思邈一生走遍了家乡和汉中、四川一带的名山,亲自采集、种植和炮制药物,对药性进行比较试验。他特别注重药物采集时节和处理方法,还注意到由于土质、气候等自然条件不同,药物品种和质量上的很大差异。孙思邈在总结唐代以前的临床经验和医学理论的基础上,经过长期钻研,在他七十岁时完成了第一部巨著——《千金药方》,后来他感到《千金药方》不够完善,又在永隆二年(公元681年)他百岁高龄的时候完成了《千金翼方》作为前书的补充。他认为“人命至重,有贵千金。一方济之,德逾于此”,所以用“千金”命名其著作。由于孙思邈在药物学方面的知识渊博,成就突出,深受人们崇敬,后人称他为“药王”,并把他常去采药的五台山(位于陕西耀县城东)称为“药王山”。

猜你喜欢的书

野客丛书

野客丛书

三十卷,南宋王楙撰。全书共三十卷,六百八十一条,以考证典籍异同为主,范围涉及经史、碑刻、经济、地理、文字、诗词、名物、制度、故事、风俗等各个方面。卷末其友陈造所作跋语,称:“其议论之纯正,稽考之精确,钩摭之博洽,信可以不朽。”《四库全书总目》也称其书“考辨精核,位置于《梦溪笔谈》、《缃素杂记》、《容斋随笔》之间,无愧色也。”书末附《野老纪闻》一卷,王楙父王大成撰。所记三十九条,多北宋元祐诸人遗事,间及南宋朝野遗闻及经史诗文考论等,可供治文史者参考。今多种传本:《稗海》、《四库全书》、《笔记小说大观》、《丛书集成初编》等本作三十卷,《宝颜堂秘笈》本作十二卷。1987年中华书局出版了王文锦点校本。1991年上海古籍出版社又出版了郑明、王义耀点校本,作为《宋代笔记丛书》之一出版。

偶像

偶像

《偶像》,连载于重庆《新民报》晚刊《出师表》,1941,11/1---1943,3/28。1944年重庆南京新民报社初版单行本。小说描写了正处于50岁左右年龄的丁古云,一位正经的“老古董”,追求女学生,最终却被被蓝、夏两个女人诈骗的故事。蓝、夏两人审时度势,为了钱财,利用男性好色软弱的特点,诈骗了一个又一个,最终在乱世过上了相对于其他人来说尚可的生活,讽刺意味极为强烈。故事的细节刻画得很生动,尤其是在人物心理的变化上,是一贯的张恨水的风格。

经学历史

经学历史

清皮锡瑞撰。不分卷。书今传世。这是一本经学入门书籍,是“经学的导言”。皮氏在书中将上下二千余年的经学史划分为十个阶段:经学开辟时代;经学流传时代;经学昌明时代;经学极盛时代;经学中衰时代;经学分立时代;经学统一时代;经学变古时代;经学积衰时代;经学复盛时代。论说经学源流,学派兴替,诸家长短,各书得失。因为皮氏是今文学者,立场于今文学,所以他对宋学不满,对古文学也不绝对崇信;他是经学家而非史学家,所以史料搜集不完备,排比不妥善,每不能客观记述事实,而好主观议论。有中华书局排印本。

大乘本生心地观经讲记

大乘本生心地观经讲记

太虚大师讲述,二十一年十二月在闽南佛学院。大乘法中有此一部,名题本生心地观经,就这经题一看,便知道经中的殊胜意义。大乘是从比喻上来显示佛法的。乘是车乘。大乘,这辆车乘大到何种程度?小的车乘,自己一个人开车,把自己一个运载到要去的地点罢了;这辆大车乘大极了。不是运载的‘人的多数’,而能运载的是‘无数的人’。所要运达的行程不是有数可纪录的,而将是到达到无限无边际的超世间的越空间深远的妙境中去的,这便是大乘。

八识规矩颂贯珠解

八识规矩颂贯珠解

八识规矩颂唐三藏沙门玄奘奉诏撰,八识规矩颂贯珠解,范古农述。此颂唐玄奘法师所作。将心王八识。类分为四。各作三颂。均前二颂论凡界。后一颂论圣界。注解用贯珠法。将颂句分析嵌入。

弥勒上生经译注

弥勒上生经译注

全称《观弥勒菩萨上生兜率天经》, 简称《上生经》。南朝宋沮渠京声译。一卷。为弥勒净土信仰所依主要经典之一。假释迦牟尼之名义说弥勒死后当生兜率天(弥勒净土),描绘此处种种美妙景象;并说世人持戒修行和称念弥勒名号, 死后就可往生弥勒净上。由此形成弥勒净土信仰,特别为法相宗等信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