竺仙梵仙

- 姓名:竺仙梵仙
- 俗姓:徐
- 性别:男
- 朝代:元代
- 出生地:明州(浙江)象山人
- 出生日期:1292
- 逝世日期:1348
- 民族族群:
竺仙梵仙(1292~1348)元代临济宗僧。明州(浙江)象山人,俗姓徐。字竺仙(仙)。号来来禅子、寂胜幢、思归叟。八岁,入吴兴(浙江)资福院,为别源流之侍童。十八岁,依灵山之瑞云隐受具足戒。未久,乃游访诸名刹,并参谒晦机元熙、云外云岫、元叟行端、中峰明本等师,后成为古林清茂之法嗣。天历二年(1329),随径山之明极楚俊东渡日本,受到北条高时、足利尊氏之崇信。翌年,至镰仓,任建长寺之第一座,其后,历住净妙寺、净智寺。建武二年(1335),成为无量寺之开山第一祖。历应四年(1341),住于京都之南禅寺,朝廷遂将该寺之寺格升为天下第一。复转住楞伽院、真如寺、建长寺等。正平三年示寂,世寿五十七,法腊三十九。嗣法者有大年法延、椿庭海寿等,该法系称为竺仙派(又作古林派,梅林门徒),为日本禅宗二十四流之一。师著有竺仙和尚语录、天柱集、来来禅子歌、来来禅子东渡集、古林和尚行实等各一卷。[本朝高僧传卷二十七、延宝传灯录卷五、扶桑五山记卷二、卷三、卷五]
竺仙梵仙书籍作品
猜你喜欢的书
浮士德
德国歌德(Johann Wolf-gang von Goethe,1749~1832)的诗剧。这部具有深刻的思想性和哲理性的巨著于1832年发表,它耗尽作者一生的心血,是歌德一生思想的总结,也是自文艺复兴以来欧洲300年间进步思想文化的总结,它代表了当时欧洲文学的最高成就,至今仍享有崇高的声誉。故事取材于德国16世纪关于浮士德博士的传说,经作者再创造的浮士德成为不断追求最丰富的知识、最美好的事物、最崇高的理想的人物。浮士德与魔鬼签约:魔鬼满足他的一切欲望,只要他一表示满足,他的灵魂就归魔鬼所有。全剧分5个阶段:书斋生活,反映了文艺复兴时期先进的知识分子追求知识、探索真理的精神;爱情生活,反映了德国当时封建压迫的现实,同时说明个人幸福不是人生的最高理想;政治生活,描写了宫庭的丑恶和黑暗,从而否定了建功立业的封建理想;追求古典美的失败,说明古典美只属于它自己的时代。以上4个阶段,浮士德不断追求探索,但都以失败告终,最后在改造大自然的事业中得到了智慧的结论,但浮士德旋即死去。作者没有让他的灵魂下地狱,而让它进了天堂。浮士德不断追求的一生概括了资产阶级先进分子探求真理的道路。魔鬼的形象有深刻的意义,它代表虚无主义和恶势力,但无论它怎样引诱浮士德作恶和阻止他向上,最终还是失败了。浮士德与魔鬼的形象相辅相承,体现了美与丑、善与恶、积极与消积的辩证关系。这部诗剧内容博大精深、构思宏伟。
天咫偶闻
城镇志。 清震钧(1857—1920)撰。十卷。钧字在廷,姓瓜尔佳氏,汉名唐晏,字元素,自号涉江道人,满洲镶红旗人,长居北京。曾官知县。著有《渤海国志》等。震钧网罗北京文献,走访调查,信手条记,追溯旧事而成是书,时在光绪二十九年(1903),后又有所补记。约十一万余字。按皇城、南城、东城、 北城、西城、外城东、外城西、郊坰、琐记、自叙排卷。主要内容有四:重大史事的纪实述略、典章仪礼的沿革变迁、地方故实的记录考证、名人佚事的调查记载。于清代北京的城建、名胜、交通、商业、文化、教育、风俗、习惯、天灾、人祸无所不记,保存许多有价值的史料。是一部重要的城市专志。有1982年北京古籍出版社根据清光绪三十三年(1907)甘棠转舍刻本校点铅印本。顾平旦《震钧和人〈天咫偶闻〉》(载《北京史研究通讯》1981、4)可供参考。
中国史料的整理
陈垣著,发表于1929年,在“中国史料整理的方法”一节,分“史籍的整理”和“档案的整理”二大类。其中一个中心内容,就是要给各种史料和档案编目录和索引,“把我们的史料整理起来,多做机械的工夫,笨的工夫,那就可以一人劳而万人逸,一时劳而多时逸了”。陈垣对目录学的重视,完全从对中国古代历史文献整理的角度出发,具有高度的历史责任感。
大毗卢遮那经阿阇梨真实智品中阿阇梨住阿字观门
大毗卢遮那经阿闍梨真实智品中阿闍梨住阿字观门,一卷,「亦名四重字轮曼荼罗成身观,亦名三重布字成身曼荼罗观行。」密教仪轨经典。唐惟谨述,日本佚名题记,仁豪题记,公助题记。外题大毗卢遮那住阿字观门,尾题依胎藏毗卢遮那经畧集字母观行仪。 开成元年(836)三月成书于净影寺。属密宗胎藏法仪轨,说《大日经》之字轮观行法。见载于日本《大正藏》。
国清大庾韬禅师语录
1卷,嘉兴大藏经,国清大庾韬禅师语录,大庾禅师住天台景德国清禅寺语录,侍者显裕等录清行韬说,显裕等录,有塔铭,行略(依驹本印)。
梵摩难国王经
全一卷。又作梵摩难王经。译于西晋之时,译者不详。收于大正藏第十四册。内容述说梵摩难国王不知其子均邻儒出家已证得阿罗汉,惟见其精勤粗食,遂对其供养异于僧众,佛陀乃令均邻儒现神通为国王解说苦、空等四谛要旨。梵摩难王闻其所说,心意领解,证得须陀洹。佛陀并对阿难阐述比丘受人布施饮食、衣服之时,为使施者得福,不得分别好坏;又令阿难于进食时解说‘僧跋’之重要,即谓众僧饭食皆平等之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