林则徐

- 姓名:林则徐
- 别名:字少穆
- 性别:男
- 朝代:清代
- 出生地:福建侯官人
- 出生日期:1785年8月30日
- 逝世日期:1850年11月22日
- 民族族群:
林则徐(1785年8月30日-1850年11月22日),字少穆,又字元抚、石麟,晚号俟村老人,福建侯官人,父林宾日。3岁时,被父亲带到自己开的私塾里读书,7岁时开始写八股文,12岁时,以第一名的成绩通过府试。1804年通过乡试成为举人,时年19岁。他曾应厦门海防同知房永清邀请,任司书; 又受福建巡抚张师诚赏识,在其处呆了4年,还曾教过书。1811年中进士,入翰林院,后授编修。1820年,他首次出任地方官,由翰林院任江南道监察御史,又转任杭嘉湖道。历任两浙盐运使、淮海道,江苏、陕西按察使,河南、湖北、江宁布政使,河东河道总督和江苏巡抚等职。他为官清廉,秉公职守,大力改革。灾荒年份,他对饥民不以派兵镇压的方式,而是救灾放赈,以 “义仓”、“贷牛”、“为民请命” 等办法来解决; 他对贪污受贿、办事不力的官员严惩不怠; 认为农业的发展应首先兴修好水利工程。1836年,他署理两湖总督和湖广总督,厉行禁烟,配制戒烟药丸,收缴鸦片及烟具,收到了很大成效。在武汉查获烟土1200余斤,在两湖缴烟枪4300支。1838年6月2日,鸿胪寺卿黄爵滋上书道光帝以 《请严塞漏请求以培国本折》,请求禁烟。朝廷内外一片禁烟之声,林则徐是最坚决支持的一个。11月,他写 《钱票无甚关碍宜重禁吃烟以杜弊源片》 一文上奏道光,主张对外杜绝走私,对内重治吸食,并指出鸦片“流毒天下,为害甚巨,法当从严。若犹茫茫视之,是使数十年后,中原几无可以御敌之兵,且无可以充饷之银”。道光受震动,12月,令其入京讨论查禁事宜。经过几次召见,于月底任命林为饮差大臣节制广东水师,赴广州查禁鸦片。
1839年1月8日,林从南京启程。一路上,他深入调查,于3月10日抵广州。英国鸦片商溜走,伶仃洋面运烟的趸船22艘企图逃走,被林派水师制止。两广总督邓廷桢原来在禁烟问题上属驰禁派,但逐渐改变了观点。林赴广州途中,他给林写了封信,立誓道: “所不同心者有如海”,“合力同心除中国大患之源”。自此,他成为林禁烟的有力支持者。林到广州后,与邓延桢、广东水师提督关天培等整顿海防、严拿烟贩、惩处受贿走私的不法水师官弁。先召粤秀、越化、羊城书院肄业生数百人,以检查学业为名,关起来考试,在试卷中夹纸条,提出要调查了解的问题,让学生以个人所知,详细答出。问题有大窑口、零星贩户的姓名、地址,所见所闻,禁烟办法等。结果,一下就掌握了走私、贩卖、受贿等内幕。18日,林传集怡和银行的伍绍荣等13行洋商,宣布谕贴,令其转谕各外商公司报明所存烟数,并于三日内将趸船上的鸦片尽数缴出,同时令其出具甘结: “声明嗣后来船永不敢夹带鸦片,如有带来,一经查出,货尽没官,人即正法,情甘服罪。” 他在谕帖中还说: “若鸦片一日不绝,本大臣一日不回,誓与此事相始终,断无中止之理。” 英驻华商务监督查理·义律暗中破坏。24日晚,指使大鸦片商颠地逃跑,被我军民阻于洋馆,林下令停止贸易,派兵严密围住洋馆,从馆中撤出中国人,断绝洋馆与趸船的交通。27日,又晓谕英商以论理、法、情、势,都应永绝贩烟。义律最终不得不屈服,让鸦片贩子们交出了鸦片。林则徐共收缴鸦片19181箱又2119袋,计2376254斤 (另说为22083箱)。6月3日起,林、邓二人督率文武官员,共同查核,目击烧毁,开始了举世闻名的虎门销烟。在虎门海滩设两个巨大的销化池,用盐和石灰卤化的办法,至25日止,将缴获的鸦片全部销毁。此后,林宣布开放中英正常贸易,英却准备武装侵华。林遂令关天培备战,他还察看海口形势,安设木排铁链,添设炮台炮位,购买西洋各国重五至八九千斤的大炮二三百尊,排列珠江口两岸,又整顿水陆军,以旧洋船为式样,令官兵演习攻首尾、跃中舱,并派兵防守沿海海岸和海岛,带大量毒药,以便在必要时投入溪泉,令敌人无法饮水。他还相信民心可用,认为 “号召民间丁壮,已足制夷命而余”,他招募包括枭徒在内的民众5000人组成水勇以协助水师作战。7月7日,英水手行凶杀死我村民林维喜,林则徐严令义律交出凶手,义律不干。8月7日,林下令 “禁绝英夷柴米食物,撤其买办工人”。9月上旬,义律率兵船一艘,武装商船10艘,向九龙山口岸巡船三艘开炮,巡船奋勇还击,岸上炮台开炮支援,交战10小时,击翻英双桅飞船一艘,打死英兵17人,我方伤亡8人。11月初,英两商船要到广州正常交易进口,义律派舰到穿鼻洋面阻止,林令水师保护英商船进港,英舰开炮,关天培亲自督战,激战两小时,击伤一英舰。后,道光下令禁止中英贸易,林上书要求区分奸良,不能一概而论。但道光不听,林只得照办,于12月6日封港。后调林为两江总督负责漕运。但因形势变化,又于1840年1月任其为两广总督,邓延桢则改为闽浙总督。林张贴 《英夷鸱张安民告示》 道: “如英夷兵船一入内河,许以人人持刀痛杀,凡杀白头鬼一名,赏洋银100元,凡杀黑鬼子一名,赏洋银50元。”
1840年6月,乔治·懿律和查理·义律为侵华正副全权代表,率4000多侵略军和40多艘军舰抵达珠江口,鸦片战争爆发。由于林则徐海防严密,英国侵略者无法进犯,转攻厦门,又被邓延桢打退。7月5日,英军转而攻下浙江定海,8月入天津海口,到白河口投书恫吓清廷,道光派直隶总督琦善去谈判。琦善向英保证,只要英撤回广东,就查办林则徐。9月,英军退,9月17日,道光将林革职查办,次年4月,林又被任命赴浙江镇海军营协办事务。他到任后,积极与两江总督裕谦等筹办浙江海防。7月,又被遣戍新疆伊犁效力 “赎罪”,只得挥泪离开前线。
1842年12月下旬,林则徐抵伊犁,带领当地人民在两三年间开荒近百万亩,还兴修水利,创造了 “坎儿井”。因而,“坎儿井”,又称 “林公井”。他还觉察到了沙俄的野心,指出: “终为中国患者,其俄罗斯乎!”
1845年10月,林则徐获释。后来又任陕甘总督、陕西巡抚、云贵总督等职,镇压过西宁藏民、陕西回民、云南回民和彝民起义。1850年11月,任饮差大臣,赴广西镇压太平天国军,途中病逝。
林则徐一生中最大的功绩就在于他领导人民进行了轰轰烈烈的禁烟运动,尽管禁烟最终失败了,但这并不是林则徐所致。应该说,他的措施是有效的。可是,以道光为首的统治阶级狂妄自大,盲目吹嘘什么天朝国威,不认真备战。林则徐5次上书要求降旨沿海各省布防,可除了邓延桢等少数将领外,其余人等在禁烟上均为妥协派或驰禁派,对备战不予重视。结果,可以看到,凡认真布防,积极备战者,如林则徐、邓延桢,其所在省都在对敌斗争中取得了胜利,敌人只有从未好好设防的省份才能乘隙攻入。可见,当时如果全国上下同心心德,是绝对可以赶走侵略者的,而道光等人一见战事失利,又大恐夷人船坚炮利,攻之难以取胜,从而乞降求和。这才是鸦片战争失败的最终原因。做为处在国势衰落时期的清朝官员,林则徐起先也曾有盲目自大之时,认为“天朝上国,无所不有”,认为外国没有中国的茶叶、大黄就无以为命; 见到英军装束,认为 “夷兵腿足缠束紧密,屈伸皆所不便,若至岸上更无能为”。但他很快就改变了看法,认识到闭关自守、夜郎自大的错误,从而力主向外国学习。他在广东禁烟时,设立译馆,“所得夷书,就地翻译”,“日日使人刺探西事,翻译西书,又购其新闻纸”,还编辑了 《华事夷言》、《四洲志》 等书,介绍西方地理、历史和政治。他还购置西洋大炮、舰船,学习其技术,他从美国人手中买下英商船 “剑桥” 号改成战舰。1840年春,还仿欧式舰船,捐资制成两艘双桅战舰,并搜集、绘制8种新式船图,提出建新式海军的主张; 他还请道光以广东税收兴办新式军事工业,为求 “制炮必求极利,造船必求极坚”,却被道光斥为 “一派胡言” 而作罢。林则徐的这些主张,使他被公认为中国近代 “开眼看世界” 的第一人。在广东禁烟时,林则徐坚持立场,拒绝了英国人的贿赂。林则徐是中国历史上著名的民族英雄,在人民英雄纪念碑的巨型浮雕上,第一幅就是由他领导的那场举世闻名的禁烟运动。
林则徐书籍作品
猜你喜欢的书
志贺寺上人之恋
三岛由纪夫的短篇小说,写于1954年(29岁时)。它是一个极端境况下的爱情故事。被裹入情欲的圆环的双方分别是:形容枯槁的老和尚(志贺寺上人)、陪着天皇睡觉的女人(御息所)。志贺寺上人(古代日本尊称和尚为“上人”)修习净土法门,今生今世的所作所为别无他求,只为往生“极乐世界”。他的修为很高。在其心底,所谓的“现实”就像一张静止不动的图画。但老僧无法真正入定。御息所(本意为“天皇歇息处”,代指天皇的侍妾)的出现搅扰了他。御息所来志贺赏花,掀动车帘的一霎,也掀动了老僧的眼睛和心灵——在精神与肉体相交的那种根源上,上人感到了震动,余波激荡,回旋不去,构成闭环……有了爱情,上人的修为就有崩坏的风险了。老僧要如何做?徒具精神的他,将用神思意念去应对和转化这场衰年的痴迷。
洛阳伽蓝记校释
杨衒之撰,周祖谟校,科学出版社1958 年版。中华书局1978年版。《洛阳伽蓝记》为北魏杨衒之所著,以佛寺为经,以相关史实、人物等为纬,真实描绘了北魏时期洛阳城的社会风貌与历史变迁,深具历史与文学价值。 周祖谟先生于1944年起着手校勘《洛阳伽蓝记》,后又增加注释工作,几经增删,历十二载始成。经过周祖谟先生的整理,原书正文与子注之体例得以恢复,眉目清楚,史料丰富,被黄永年先生称为古籍注释的标准著作。
秋江
《秋江》,连载于香港《大公报》副刊《小说天地》,民国43年(1954)民国44年(1955)9月北平通俗文艺出版社初版单行本。《秋江》故事发生在南宋高宗绍兴年间,讲述的是临江青石镇郊女贞庵中的尼姑陈妙常,本是临江的官宦之女,她美丽多情,只因她自幼体弱多病,命犯孤魔,父母才将她舍入空门,削发为尼,在女贞庵中诵经礼佛。空门多暇,她爱上了一位在庵里经过的书生潘必正。书生走了以后,陈妙常急切追赶她的情人,而横在她面前的是奔腾的江水和年老的撑船人。
侠凤奇缘
近代白话章回小说。6卷38回。李涵秋著。初载1916年《新闻报》附刊《快活林》(上海)。1918年新闻报馆出版单行本。卷首有同年2月至4月徐枕亚、程瞻庐、周瘦鹃、中浣东野、陆律西、李寿熙、严独鹤、作者等8篇序文,以及姚民哀、朱大可等多人题诗、题词。每回有作者自评和严独鹤评语。此书以辛亥革命为背景,叙述了几个青年的恋爱婚姻和投身革命的故事。苏州举人韩素君,携带女儿韩凤琴旅居武昌,以卖文为生。韩凤琴聪明俊秀,结识了三个女友:一是少妇叶锦云,二是锦云之妹叶锦文,三是艺人金娉娉。韩素君的老师有个儿子,名叫冯子澄,因家贫无以为生,携带儿子冯阿祥前来投奔。韩素君收留了冯阿祥,并将冯子澄举荐给营务处提调芮大烈充当书记。冯阿祥忠厚老实,暗中爱上了韩凤琴;而韩凤琴却非常高傲,没有把冯阿祥放在眼里。冯子澄和芮大烈都是无赖,所以一拍即合,狼狈为奸。芮大烈看上了金娉娉,冯子澄便定了一计,把金娉娉和韩凤琴骗到船上。不料金娉娉武艺高强,结果把游船打了个落花流水,并割了芮大烈一只耳朵。韩凤琴却慌极投水,幸被冯阿祥所救。金娉娉为避祸而远走美国,又在船上遭人暗算,幸亏船长恰好是失散多年的生母,因而获救并母女团圆,后来嫁给了美国人福特。叶锦文则赴日留学,与金娉娉的表兄俞竹筠结婚,2人都成了革命党人,潜回国内活动。芮大烈因牢记金娉娉割耳之仇,转恨金娉娉的亲戚朋友,故往夏口厅告密,使俞竹筠被捕下狱,幸而证据不足,不久获释。芮大烈一计不成,又生一计,乘韩素君携带凤琴回乡探亲之际,派人在半路上把韩凤琴拐卖。恰好被回国游历的金娉娉一家碰到,遂将她护送回苏州。但韩素君并不知道女儿已经得救,返回武昌寻找,又被芮大烈一伙诬告下狱。而冯阿祥为救韩凤琴,则被芮大烈一伙拐到日本,幸遇俞竹筠而得救。恰好武昌首义成功,俞竹筠、叶锦文、冯阿祥回国参加革命。韩素君也获自由,做了黎元洪的助手。但苏州尚未光复,因坏人告密,韩凤琴及其母亲、弟妹又被官府下狱。正当临刑之际,俞竹筠等带领义军恰好赶到,使他们一家获救。最后是苏州光复,冯阿祥和韩凤琴也结为夫妻。
毗卢遮那五字真言修习仪轨
毗卢遮那五字真言修习仪轨 ,1卷,唐不空。编号零八六一。
慈氏菩萨陀罗尼
一卷,赵宋法贤译。纯咒无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