林则徐

林则徐
  • 姓名:林则徐
  • 别名:字少穆
  • 性别:
  • 朝代:清代
  • 出生地:福建侯官人
  • 出生日期:1785年8月30日
  • 逝世日期:1850年11月22日
  • 民族族群:

林则徐(1785年8月30日-1850年11月22日),字少穆,又字元抚、石麟,晚号俟村老人,福建侯官人,父林宾日。3岁时,被父亲带到自己开的私塾里读书,7岁时开始写八股文,12岁时,以第一名的成绩通过府试。1804年通过乡试成为举人,时年19岁。他曾应厦门海防同知房永清邀请,任司书; 又受福建巡抚张师诚赏识,在其处呆了4年,还曾教过书。1811年中进士,入翰林院,后授编修。1820年,他首次出任地方官,由翰林院任江南道监察御史,又转任杭嘉湖道。历任两浙盐运使、淮海道,江苏、陕西按察使,河南、湖北、江宁布政使,河东河道总督和江苏巡抚等职。他为官清廉,秉公职守,大力改革。灾荒年份,他对饥民不以派兵镇压的方式,而是救灾放赈,以 “义仓”、“贷牛”、“为民请命” 等办法来解决; 他对贪污受贿、办事不力的官员严惩不怠; 认为农业的发展应首先兴修好水利工程。1836年,他署理两湖总督和湖广总督,厉行禁烟,配制戒烟药丸,收缴鸦片及烟具,收到了很大成效。在武汉查获烟土1200余斤,在两湖缴烟枪4300支。1838年6月2日,鸿胪寺卿黄爵滋上书道光帝以 《请严塞漏请求以培国本折》,请求禁烟。朝廷内外一片禁烟之声,林则徐是最坚决支持的一个。11月,他写 《钱票无甚关碍宜重禁吃烟以杜弊源片》 一文上奏道光,主张对外杜绝走私,对内重治吸食,并指出鸦片“流毒天下,为害甚巨,法当从严。若犹茫茫视之,是使数十年后,中原几无可以御敌之兵,且无可以充饷之银”。道光受震动,12月,令其入京讨论查禁事宜。经过几次召见,于月底任命林为饮差大臣节制广东水师,赴广州查禁鸦片。


1839年1月8日,林从南京启程。一路上,他深入调查,于3月10日抵广州。英国鸦片商溜走,伶仃洋面运烟的趸船22艘企图逃走,被林派水师制止。两广总督邓廷桢原来在禁烟问题上属驰禁派,但逐渐改变了观点。林赴广州途中,他给林写了封信,立誓道: “所不同心者有如海”,“合力同心除中国大患之源”。自此,他成为林禁烟的有力支持者。林到广州后,与邓延桢、广东水师提督关天培等整顿海防、严拿烟贩、惩处受贿走私的不法水师官弁。先召粤秀、越化、羊城书院肄业生数百人,以检查学业为名,关起来考试,在试卷中夹纸条,提出要调查了解的问题,让学生以个人所知,详细答出。问题有大窑口、零星贩户的姓名、地址,所见所闻,禁烟办法等。结果,一下就掌握了走私、贩卖、受贿等内幕。18日,林传集怡和银行的伍绍荣等13行洋商,宣布谕贴,令其转谕各外商公司报明所存烟数,并于三日内将趸船上的鸦片尽数缴出,同时令其出具甘结: “声明嗣后来船永不敢夹带鸦片,如有带来,一经查出,货尽没官,人即正法,情甘服罪。” 他在谕帖中还说: “若鸦片一日不绝,本大臣一日不回,誓与此事相始终,断无中止之理。” 英驻华商务监督查理·义律暗中破坏。24日晚,指使大鸦片商颠地逃跑,被我军民阻于洋馆,林下令停止贸易,派兵严密围住洋馆,从馆中撤出中国人,断绝洋馆与趸船的交通。27日,又晓谕英商以论理、法、情、势,都应永绝贩烟。义律最终不得不屈服,让鸦片贩子们交出了鸦片。林则徐共收缴鸦片19181箱又2119袋,计2376254斤 (另说为22083箱)。6月3日起,林、邓二人督率文武官员,共同查核,目击烧毁,开始了举世闻名的虎门销烟。在虎门海滩设两个巨大的销化池,用盐和石灰卤化的办法,至25日止,将缴获的鸦片全部销毁。此后,林宣布开放中英正常贸易,英却准备武装侵华。林遂令关天培备战,他还察看海口形势,安设木排铁链,添设炮台炮位,购买西洋各国重五至八九千斤的大炮二三百尊,排列珠江口两岸,又整顿水陆军,以旧洋船为式样,令官兵演习攻首尾、跃中舱,并派兵防守沿海海岸和海岛,带大量毒药,以便在必要时投入溪泉,令敌人无法饮水。他还相信民心可用,认为 “号召民间丁壮,已足制夷命而余”,他招募包括枭徒在内的民众5000人组成水勇以协助水师作战。7月7日,英水手行凶杀死我村民林维喜,林则徐严令义律交出凶手,义律不干。8月7日,林下令 “禁绝英夷柴米食物,撤其买办工人”。9月上旬,义律率兵船一艘,武装商船10艘,向九龙山口岸巡船三艘开炮,巡船奋勇还击,岸上炮台开炮支援,交战10小时,击翻英双桅飞船一艘,打死英兵17人,我方伤亡8人。11月初,英两商船要到广州正常交易进口,义律派舰到穿鼻洋面阻止,林令水师保护英商船进港,英舰开炮,关天培亲自督战,激战两小时,击伤一英舰。后,道光下令禁止中英贸易,林上书要求区分奸良,不能一概而论。但道光不听,林只得照办,于12月6日封港。后调林为两江总督负责漕运。但因形势变化,又于1840年1月任其为两广总督,邓延桢则改为闽浙总督。林张贴 《英夷鸱张安民告示》 道: “如英夷兵船一入内河,许以人人持刀痛杀,凡杀白头鬼一名,赏洋银100元,凡杀黑鬼子一名,赏洋银50元。”


1840年6月,乔治·懿律和查理·义律为侵华正副全权代表,率4000多侵略军和40多艘军舰抵达珠江口,鸦片战争爆发。由于林则徐海防严密,英国侵略者无法进犯,转攻厦门,又被邓延桢打退。7月5日,英军转而攻下浙江定海,8月入天津海口,到白河口投书恫吓清廷,道光派直隶总督琦善去谈判。琦善向英保证,只要英撤回广东,就查办林则徐。9月,英军退,9月17日,道光将林革职查办,次年4月,林又被任命赴浙江镇海军营协办事务。他到任后,积极与两江总督裕谦等筹办浙江海防。7月,又被遣戍新疆伊犁效力 “赎罪”,只得挥泪离开前线。


1842年12月下旬,林则徐抵伊犁,带领当地人民在两三年间开荒近百万亩,还兴修水利,创造了 “坎儿井”。因而,“坎儿井”,又称 “林公井”。他还觉察到了沙俄的野心,指出: “终为中国患者,其俄罗斯乎!”


1845年10月,林则徐获释。后来又任陕甘总督、陕西巡抚、云贵总督等职,镇压过西宁藏民、陕西回民、云南回民和彝民起义。1850年11月,任饮差大臣,赴广西镇压太平天国军,途中病逝。


林则徐一生中最大的功绩就在于他领导人民进行了轰轰烈烈的禁烟运动,尽管禁烟最终失败了,但这并不是林则徐所致。应该说,他的措施是有效的。可是,以道光为首的统治阶级狂妄自大,盲目吹嘘什么天朝国威,不认真备战。林则徐5次上书要求降旨沿海各省布防,可除了邓延桢等少数将领外,其余人等在禁烟上均为妥协派或驰禁派,对备战不予重视。结果,可以看到,凡认真布防,积极备战者,如林则徐、邓延桢,其所在省都在对敌斗争中取得了胜利,敌人只有从未好好设防的省份才能乘隙攻入。可见,当时如果全国上下同心心德,是绝对可以赶走侵略者的,而道光等人一见战事失利,又大恐夷人船坚炮利,攻之难以取胜,从而乞降求和。这才是鸦片战争失败的最终原因。做为处在国势衰落时期的清朝官员,林则徐起先也曾有盲目自大之时,认为“天朝上国,无所不有”,认为外国没有中国的茶叶、大黄就无以为命; 见到英军装束,认为 “夷兵腿足缠束紧密,屈伸皆所不便,若至岸上更无能为”。但他很快就改变了看法,认识到闭关自守、夜郎自大的错误,从而力主向外国学习。他在广东禁烟时,设立译馆,“所得夷书,就地翻译”,“日日使人刺探西事,翻译西书,又购其新闻纸”,还编辑了 《华事夷言》、《四洲志》 等书,介绍西方地理、历史和政治。他还购置西洋大炮、舰船,学习其技术,他从美国人手中买下英商船 “剑桥” 号改成战舰。1840年春,还仿欧式舰船,捐资制成两艘双桅战舰,并搜集、绘制8种新式船图,提出建新式海军的主张; 他还请道光以广东税收兴办新式军事工业,为求 “制炮必求极利,造船必求极坚”,却被道光斥为 “一派胡言” 而作罢。林则徐的这些主张,使他被公认为中国近代 “开眼看世界” 的第一人。在广东禁烟时,林则徐坚持立场,拒绝了英国人的贿赂。林则徐是中国历史上著名的民族英雄,在人民英雄纪念碑的巨型浮雕上,第一幅就是由他领导的那场举世闻名的禁烟运动。

猜你喜欢的书

古今事文类聚

古今事文类聚

类书。又称《事文类聚》。南宋祝穆、元富大用、祝渊等编。七集、二百三十七卷。仿照《艺文类聚》、《初学记》体例编成。前集六十卷,后集五十卷,续集二十八卷,别集三十三卷,新集三十六卷,外集十五卷,遗集十五卷。前、后、续、别四集是宋祝穆编。共四十八部,八百八十五目。每类下先是总论,记录群书要语,或是叙述内容梗概,或是讲解历代沿革,其次是辑古今事物,最后录诸家文集。引文完整且注书名及出处。但由于编辑无计划,其中不免重复。元富大用依照祝氏体例,增补有关官制的材料,编成新、外二集,共二十二部,二百二十四目,每类前增加了历代沿革一项。祝渊又补大用之阙遗,编成遗集,十九部,一百一十八目。有元泰定三年(1326)庐陵武溪书院刻本、清乾隆二十八年(1763)积秀堂重刊七集本。

听来的故事

听来的故事

《听来的故事》选取了当年林徽因主编的《大公报文艺》副刊发表的部分特色篇目,包括沈从文、萧乾、林徽因、老舍、李同愈、李健吾、蹇先艾等名家的经典短篇小说。展现每个作家的不同语言、文字运用的风格,同时也再现了民国时期各地或淳朴、或彪悍的民风,揭示了清后期政府的腐朽、军阀混战、日本入侵背景下,人民生活的迷惘、混乱、艰苦与麻木的现状。

彊村词剩

彊村词剩

又名《彊村词剩稿》。二卷,二百四十一首。朱祖谋撰。收入《彊村遗书》。卷首刊《彊村词原序》,卷末刊龙沐勋跋。卷一录自《彊村词前集》、《彊村词别集》;卷二录自《彊村词》四卷本(《寒灰集》、《腹痛集》、《怀舟集》、《篁处集》)。龙跋云:“《彊村词剩》二卷,归安朱先生《(彊村)语业》删馀稿也。”又云:“其词为定本所删者过半,在先生固不欲其流传,然先生所不自喜者,往往为世人所乐道,且于当时朝政以及变乱衰亡之由,可资考镜者甚多,乌可任其散佚? 爰商之夏闰枝、张孟劬两丈,仿先生刻半塘翁(王鹏运)词例,取诸集中词为《语业》所未收者,次为《剩稿》二卷,而以辛亥后存有手稿不入《语业》卷三者,别为《集外词》以附《(彊村)遗书》之末。”

唐明皇秋夜梧桐雨

唐明皇秋夜梧桐雨

杂剧剧本。元白朴著。明李开先《词谑》说:“《梧桐雨》中中吕,白仁甫所制也,亦甚合调;但其间有数字误入先天、桓欢、监减等韵。”清李调元《雨村曲话》说:“元人咏马嵬事无虑数十家,白仁甫《梧桐雨》剧为最。。”清梁廷楠《曲话》说:“《梧桐雨》与《长生殿》亦互有工拙处。《长生殿》按《长恨歌传》为之,删去几许秽迹;《梧桐雨》竟公然出自禄山之口。《长生殿·惊变》折,于深宫欢燕之时,突作国忠直入,草草数语,便尔启行,事难急遽,断不至是;《梧桐雨》则中间用一李林甫得报、转奏,始而议战,战既不能而后定计幸蜀,层次井然不紊。”近人王国维《宋元戏曲考》说:“明以后,传奇无非喜剧,而元则有悲剧在其中。就其存者言之:如《汉宫秋》、《梧桐雨》、《西蜀梦》、《火烧介子推》、《张千替杀妻》等,初无所谓先离后合,始困终亨之事也。”王国维《录曲余谈》说:“余于元剧中得三大杰作焉。马致远之《汉宫秋》,白仁甫之《梧桐雨》,郑德辉之《倩女离魂》是也。马之雄劲,白之悲壮,郑之幽艳,可谓千古绝品。今置元人一代文学于天平之左,而置此二剧于其右,恐衡将右倚矣。”近人吴梅《瞿安读曲记》说:“此剧结构之妙,较他种更胜,不袭通常团圆套格,而以夜雨闻铃作结,高出常手万倍。惟杨妃秽迹,直言不讳,殊非隐恶扬善之道。顾元剧中关目排场等事,素不深究,亦未便以此绳纠也。”

太和正音谱

太和正音谱

曲论。明朱权撰。二卷。权为明太祖朱元璋十六子,别号臞仙、涵虚子、丹丘先生。封宁王,永乐初改封南昌。卒谥献王,世称宁献王。博学多识,著述甚多。研究戏曲作品有《务头集韵》、《琼林雅韵》等,杂剧作品有《文君私奔相如》等二种,只见存目者有十种,又有琴谱《神奇秘谱》。《太和正音谱》为代表作。成于洪武三十一年(1398),约十一万字。分为“乐府体式”等八节。“乐府”一节,收三百三十五支曲牌,为现存最古的北“杂剧”曲谱。前七节为戏曲理论及史料。包括戏曲体制、流派、制曲方法等。收元代戏剧家一百八十七人,明代十六人,各有评语,既见作者之艺术见解,亦保存重要作家资料。所收杂剧剧目颇多,计元人五百三十五本,明人三十三本,古今无名氏一百一十本,以及娼夫不入群英四人,共十一本。计七百八十九本,可见剧坛之盛。因作者系剧苑巨子,其作家品评之语,颇有价值,后世戏剧理论家十分重视。此书版本甚多,差异讹误严重。一九五九年中国戏剧出版社据明洪武原刻本校以万历本详勘重印,出校记约五百条,收入《中国古典戏曲论著集成(三)》中。

净名玄论

净名玄论

凡八卷。隋代吉藏撰。收于大正藏第三十八册。论述净名经(维摩经)之要旨。此书属吉藏晚年著作。初述撰著缘由,次分名题、宗旨、会处三科。引用书籍颇多,有大品经、法华经、涅槃经、大智度论等三十余部经论,并载录道安、鸠摩罗什、僧肇、道生、北土论师等数十家之说。注释书有日本智光之净名玄论略述七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