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居易

- 姓名:白居易
- 别名:字乐天
- 性别:男
- 朝代:唐代
- 出生地:
- 出生日期:772年
- 逝世日期:846年
- 民族族群:
白居易(772年-846年)唐代著名的现实主义诗人。字乐天,晚年号香山居士。祖籍太原人,后迁居下邽(今陕西渭南)。白居易出生于郑州新郑县。他早年丧父家贫,由兄嫂扶养长大。5岁学诗,9岁能辨音韵。11岁时为避战乱曾往徐州、越中居住,对社会情况和人民疾苦有更多的了解。16岁时已写了不少好诗,受到长安名士顾况的赞誉,在文坛崭露头角。贞元十六年(800)中进士,后经殿试授翰林学士,又先后任校书郎、盩厔(今陕西周至县)县尉、左拾遗、赞善大夫等职。元和十年(815)宰相武元衡等被刺,他力请惩凶,得罪了权贵,以“僭越言事”罪被贬为江州(今江西九江)司马。后任忠州(今四川忠县)刺史、杭州刺史。穆宗即位后,他被召回长安,任尚书司门书员外郎,又改任主客郎中、知制诰。由于不愿卷入朋党之争,自请外出,任苏州刺史,颇有政绩。文宗时又被调入京师,任太子少傅职,后任刑部侍郎。武宗初年官至刑部尚书。太和三年(829)称病退居洛阳香山,以诗酒咏佛为事,自号香山居士。白居易的诗歌继承《诗三百》、乐府古诗和杜甫诗歌的现实主义优良传统,在创作上主张“文章合为时而著,歌诗合为事而作”,认为诗歌必须反映现实,要有思想感情。他的诗分为四大类:讽谕诗、闲适诗、感伤诗和杂律诗,其中以讽谕诗最为突出。《秦中吟》十首、《新乐府》五十首是讽谕诗的代表作品。他的诗具有强烈的现实主义精神,且语言通俗易懂,明白流畅,因而得到广泛流传。他的长篇叙事诗《长恨歌》、《琵琶行》不仅有丰富的社会内容,而且有独特的艺术风格,因而开辟了诗歌体的新道路。白居易与元稹非常要好,世称“元白”。二人答唱酬和,形成了一代诗风——元和体。晚年与刘禹锡交往颇多,世称“刘白”,唱和诗有几百篇。白居易曾多次整理过自己的诗文,惜多散佚。今存《白氏长庆集》71卷,诗近3000首,为世所推重。
猜你喜欢的书
算术基础
全称为《算术基础:对数这个概念所作的逻辑的和数学的研究》。德国哲学家、数学家、逻辑学家弗雷格(GottlobFrege,1848~1925)的重要著作。作者写这本书的目的在于把他在《概念文字》一书中提出的方法应用于解释数学中最根本的理论,即数的理论,把算术表现为一种公理理论。他认为可以用逻辑所需要的概念来规定算术的全部概念,也可以用逻辑所需要的原理来证明算术的全部法则,而不需要为算术另外制定一套它所特有的概念和原理。在这本著作中,他首先在什么是数和什么是算术真理的本性这两个问题上批译传统及当时的观念,然后概述他自己的方法以及如何用纯逻辑的原理来证明算术的基本原理。在本书中,他提出了他的哲学基本观点,他在前言中把这些观点概括为3条原则:1、始终要把心理的东西和逻辑的东西,主观的东西和客观的东西明确区别开来;2、只有在语句的语境中,而不是在孤立的词中,才能找到词的意义:3、注意把概念与其对象区别开来。他认为这3条原则在方法论上具有重大意义。
青箱杂记
宋代文言轶事小说。宋吴处厚著。 《宋史·艺文志》题黄朝英撰,非。常见有《笔记小说大观》本。本书共十卷,每卷分若干则,大抵篇幅相当,而条数则多寡不等。各卷没有一定的主题,记叙的多是当时的名人轶事和世俗民间的杂说之类,涉及面相当广泛。包括诗人本事、吟咏趣闻、相术、童谣、诗谶、名物典章源流、民风时俗、官制、地理以及哲理议论等等,而以诗词本事及评论为最多,对后世“诗话”一类著作有一定影响。作者虽多以亲自见闻者出现,所记仍难免有失实以至荒谬之处。 《郡斋读书志》说它“所记多失实:成都置交子务,起于寇准,处厚乃以为张咏。他多类此。”其中,释梦、释卜以及对谣谶的某些解释,颇多荒谬与牵强附会之处。但全书所记不少史实,如宋时避讳的情况(卷二),宋祁、王禹偁、张齐贤、李昉、顾况等人的轶事,以及乌帻用料的变化,鸱吻、驿券、大名府、文思院的来历等等,仍足资参考。卷四谈的“三十六心相”,卷五分文为两等,卷七论诗人的诗句与个性、气质的关系,卷八论文与人的关系等等,有自己的见解,不乏精辟之论。全书重在记实叙事,短于人物刻画,语言因所记内容不尽一致,大多较朴实。少数条目所记人物口语以及打油诗,亦平易可观。如陈执中作相,人以“不学无术”竭力攻之,但皇帝以“不欺主”,仍予以重用。他拒绝女婿求官的话: “官职是国家的,非卧房笼箧中物,婿安得有之?”言虽短而意实深,富有个性。
上清太玄鉴诫论
上清太玄鉴诫论,原题「姑射山神居洞太玄子撰」。太玄子即金末元初道士侯善渊,原书一卷,收入《正统道藏》太平部。此书为训诫道众之论。分为八段,每段先说五言颂一首,然后为训诫。作者认为:万物之中最灵最贵者,在修真见性,做个天地不收;鬼神不管,自在逍遥的「分明汉」。修直要旨在于真清真净,寂然无形。弃假还真,认取本来一点神珠,换凡胎,弃浊骨,使体若虚空,性同日月,作者告诫道众,要一刀两段;割爱离亲,除情去欲,损念忘机,一心志于仙道,积功累行,以期道契神真,超出生死。其说盖本于全真道教旨。
无上三元镇宅灵箓
无上三元镇宅灵箓。撰人不详,约出於南北朝末或隋唐之际。假托玉皇降授金明七真。一卷。底本出处:《正统道藏》洞神部神符类。吉冈义丰《三洞奉道科诫仪范の成立について》认为本箓出自梁孝元帝承圣元年(552年)。述以灵箓镇宅。
尚书引义
六卷。清王夫之撰。夫之有《书经稗疏》,其诠释经文.多出新意。而《尚书引义》一书则进一步推衍其说。该书共分五十篇。其注多不拘于经文字句,而常常阐发其意旨,并取后代时事为之纠正。如论《尧典》“钦明”,则斥王守仁良知说;论《舜典》“玄德”,则斥老子玄旨。诸如此类,皆议论驰骋,颇根理要。夫之治经,往往借评论与引申其中的某些观点,来表明自己的主张,抨击现实的政治及某些错误的思想观点等。《尚书引义》一书,在阐发古代唯物主义思想,特别是在“知行说”方面,有所贡献。对宋明理学与唯心主义的批判尤为有力。《尚书引义》一书,对先儒旧说不墨守,大胆提出己见,大多皆有所依据。当然,勿庸讳言,书中某些臆度、失误也是难免的。有清康熙二年 (1663)、二十八年 (1689)重订王嘉恺抄本,不分卷,今存湖南省博物馆;另有清抄本藏山西运城市图书馆;此外尚有《船山遗书》本。北京中华书局1962年出版王孝鱼点校本。
法华经安乐行义
全一卷。陈·慧思(515~577)述。又称安乐行义、法华安乐行。收于大正藏第四十六册。本书为慧思依法华经安乐行品所阐示之三昧行。书中主张实践法华经之法华三昧有二种,一为有相行,二为无相行。所谓有相行,系就法华经普贤劝发品而说观普贤行,强调若精进诵读法华经,于此行法成就时即心眼顿开,能见乘六牙象之普贤菩萨。然本书主要重点在于依安乐行品之经文解释无相安乐行,谓无相行乃精修禅定,体得一切诸法中‘心相寂灭,毕竟不生’之三昧。慧思向为实践般若空义,以达佛教之奥旨,而屡遭迫害;为折服当时各种异说,并令彼等归依正法,遂将其生活体验论述成书。本书非但兴隆禅修及念佛,且促成以止观为宗之天台教派之诞生。对中国佛教教理史之影响甚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