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人物
-
王奕
王奕(生卒年不详),元代诗文家。字伯敬,一字亦大,玉山(今属江西)人。淳祐四年,入太学,官玉山教谕。德祐元年元兵破临安,弃官入玉斗山,结屋授徒,因号玉斗山人,学者称斗山先生。与文天祥、谢枋得友善,枋得被执北行,赠诗云:“两生无补秦兴废,一出仍关鲁重轻。白骨青山如得所,何须儿女哭清明!”词旨激烈。宋亡,建斗山书院,杜门不出。著有《斗山文集》十二卷、《梅岩杂咏》七卷,已佚。赵文序其诗,称其“翛然溪水之上,云烟竹树,莎虫水鸟,与凡盛衰反复可悲可愕之事,皆取之以为诗”。今存《东行斐稿》(《玉斗山人集》)三卷,为至元二十六年率同乡学子赴鲁祭孔纪行之作,系明嘉靖间乡人陈中州所编,有旧抄本、《四库全书》本。《四库全书总目》卷一六六论其诗“稍失之粗,然磊落有气,胜宋季江湖一派”。《全宋词》第五册录其词二十七首,《全宋诗》卷三三九二至三三九三录其诗二卷。文收入《全元文》。事迹见《宋史翼》卷三五、《宋季忠义录》卷一六、《宋元学案补遗》卷八四。
-
王洪
王洪(1380—1420),明文学家。字希范,号毅斋,浙江钱塘人(今杭州)人。八岁能文,稍长,从训导胡粹中授《春秋》,日记数千言,才思颖发。年十八,举洪武三十年(1397)进士,授行人。永乐初,擢吏科给事中,入翰林院为检讨。历官修撰侍讲,为《永乐大典》副总裁官。又二年,忤胡文穆,左迁礼部仪制司主事,署部事。成祖颁《佛曲》于塞外,命洪为文,逡巡不应诏,被同列所排,不再进用。得末疾卒。《明史》卷二八六有传。王洪与闽人王偁、王恭、王褒皆有文名,时称“四王”。王洪亦为闽中十才子之一。有《毅斋诗文集》、《毅斋词》。赵尊岳称其“词笔清迥,似山林间人,作濠濮上想,弥复佳胜”;并赞其《卜算子》(江桥暮雨)、(石山晚翠)二首,“景中弥有情致,而雅怀若契,闲韵欲流,以久历台阁之人,作此萧然物外之语,此非文行兼致者,不易有此造诣也”(《明词提要》)。《毅斋诗馀》有《惜阴堂汇刻明词》本。
-
王彦泓
王彦泓(1593—1642)明末诗人。字次回。金坛(今属江苏)人。明神宗万历(1573—1620)间名臣右都御史王樵之孙。穷年力学,屡试不第,遂纵情声色。曾以岁贡游北京,后被任命为华亭训导,卒于官。彦泓诗传于后世者仅有艳体诗,这与当时风气有关。严绳孙云:“金沙当承平之日,甲第相望,一时裙屐子弟,席华,擅才情,平居以声色相征逐,拂袖挂钗、留髡送客之事,习为故常,至于擘笺刻烛,才亦足以副之。故当日能诗之士,盖多其人,而风尚所归,并同一辙。虽其酣嬉荡轶,不可谓为正音,然由后以观盛衰之端,感慨系之矣。”(《疑雨集序》)其诗中格调高者,描写男女之间的情爱、思慕,细致刻画了处于爱情之中的少男、少女之心态,如《瞥见》、《忆著》等。侯文灿以为王诗实是借美人香草以摅其愤懑不平之情,他认为彦泓“实有屈子之哀、江淹之恨、步兵之失路无聊与少陵无家垂老之忧伤憔悴,而特托之于儿女丁宁、闺门婉娈,以写其胸中之幽怨,不得概以红粉青楼、裁云镂月之句目之也”(《疑雨集序》)。以此看法印证于王诗,适见其牵强附会之可笑。著有《泥莲集》、《疑雨集》,仅后者传世。其生平见《列朝诗集小传》丁集下、《金坛县志》及所著《疑雨集》。
-
王阮
王阮(1140—1208),字南卿,德安(今属江西)人。少好学,尚气节。从朱熹游,朱熹称其才气术略过人。隆兴元年进士。试礼部,对策,知贡举范成大读之,誉为“人杰”。调南康都昌主簿,移永州教授。淳熙六年,知新昌县。十五年,知昌国县,尝主修《昌国志》。绍熙中,知濠州,讲武略,金不敢南侵。改知抚州。庆元初,韩侂胄闻名召之,诱以美官,阮不答,陛对毕,拂衣出关。侂胄大怒,批旨予祠。阮归隐庐山,从容觞咏。嘉定元年卒。著有《义丰文集》,刘克庄跋称五卷。其文不主一体,变态无穷,代表作有《馆娃宫赋》、《双溪集序》等。集首吴愈序称“其文无一字无来处,论边事则晁、贾其伦,为记铭则韩、柳其亚。”惜文多散佚,今《义丰集》尚存宋淳祐三年王旦刻本,仅诗一卷。其诗学张孝祥(岳珂《程史》卷一),于苏轼、黄庭坚“两派之间各得一体”(《四库全书总目》卷一五九),如《题浯溪碑》、《兰亭记》、《金山庙》之类,感物兴怀,笔力雄放,皆有深意(吴愈序)。《全宋诗》卷二六五六录其诗一卷。事迹见《宋史》卷三九五本传、《至正四明续志》卷九。
-
王琚
王琚(约685—746年),行十一,怀州河内(今河南沁阳)人。少孤而聪敏,有才略,明天文象纬。神龙初,为驸马王同皎所器,谋刺武三思。同皎败,逃匿江都。睿宗即位,归长安。玄宗为太子,为太平公主所危,建议诛之,深为玄宗所赏识,奏授詹事府司直、内供奉,兼崇文学士。逾月,又拜太子舍人,寻又兼谏议大夫。玄宗即位,擢为中书侍郎,先天二年,以预诛太平公主功,迁户部尚书,封赵国公。特受玄宗宠信,常参预大政,时号“内宰相”。后以谗见疏。开元二年,出为泽州刺史,历衡、郴、滑、虢、沔、夔、许、润等十五州刺史。天宝初,又为广平、邺郡太守。五载,为李林甫所构谄,贬死于江华郡员外司马任所。琚居功使气,连遭贬谪,故所作诗多感慨激愤之词。《全唐诗》卷九八录其诗四首,《全唐诗补编·续拾》卷一二移正二首。《全唐文》卷二八○收其《教射经》上下篇。生平事迹见《旧唐书》卷一○六、《新唐书》卷一二一本传。
-
吴景奎
吴景奎(公元1292年-1355年)元代诗人。字文可,兰溪(今属浙江)人。早年以好学闻名乡里,十三岁为乡正。至治初年,被海道万户刘贞聘为浙东宪府掾,又任宪府从事。次年刘贞离任,吴景奎也辞归乡里,绝意仕进。后来部使者又举荐署兴化路儒学录,他以母亲年老为辞,未到职。至正十五年(1355)卒于家,享年六十四。吴景奎于书无所不读,不但长于写诗,还喜论诗。宋濂自称是他的“契家侄”,在为其诗集作序时提到“公尝与濂剧论至斯”,慨然为“诗道亦几乎息矣”,“弹指三叹”。去世后,其子吴履及门人黄琪将遗诗编为《药房樵唱》三卷,今存。另辑有《诸家雅言》,今未见。《元诗选·二集》选入吴景奎诗八十四首。词曾被清人朱祖谋辑入《彊村丛书》。生平事迹见吴履撰《处士吴公行述》、黄溍撰墓志铭、张顺祖撰《吴文可传》(均见《药房樵唱》附录)、《元诗选·二集》小传。
-
王沂
王沂,生卒年不详。元代辞赋家。字师鲁(一作思鲁),祖籍云中,徙于真定(今河北正定)。其父由金仕元,南宋亡,到江南任职。王沂于延祐二年(1315)中进士。历任临淮县尹、嵩州同知;元文宗至顺间为翰林编修,后历国子博士、翰林待制,元顺帝至正初,任礼部尚书。曾主持元统元年(1333)科举,以“总裁官”的身份编定辽、金、宋三朝史。卒于至正二十二年(1362)以后。有文名,并能诗。曾筑石田山房以居。由于诗文集《伊滨集》早佚,所以论元诗文者很少涉及王沂。清初顾嗣立编《元诗选》即未见王沂诗。清乾隆年间修《四库全书》,从《永乐大典》中辑出王沂《伊滨集》二十四卷,其中诗文各十二卷。生平事迹见《四库全书总目》卷一六七《伊滨集》提要、《(嘉靖)真定府志》卷五、卷二七、曾廉《元书》卷八九。按:元代另有同名诗人王沂,字子与,号竹亭。
-
汪文绮
汪文绮,清医家。字蕴谷。安徽休宁人。世业医,父汪十洲(字约斋)、伯兄汪广期皆以医名世。继承家学,留心活人术。不求仕进。自《内经》、《难经》,以迄金元诸大家,多所钻研,尤于《景岳全书》,能得其精髓。著《杂症会心录》两卷(1754年),收录论治五十四篇,主张治法以扶阳抑阴为主。又撰有《脉学注释汇参证治》(又作《卫生弹求集》、《秋香馆弹求集汇参证治》)。
-
王大纶
王大纶,明医家。字怡冈。崇川(今上海市松江)人。世业岐黄,已历九代。悉心研究大小方脉,尤擅于幼科。觅古探今,备考先贤之论,详察效验之方,积以岁月,成《痘疹心法》、《婴童类萃》、《外科经验诸方》等,合为《王氏家抄》。其中《婴童类萃》三卷(1622年)列受胎、小儿病总论、诊法、小儿病证如急惊风、慢惊风、痫证、咳嗽、喘、呕吐、霍乱、泄泻、痢疾等三十余证及所用方药,论述颇详。
-
吴当
吴当(1298-1362),元代学者、诗人。字伯尚。崇仁(今属江西)人。吴澄之孙。幼年侍其祖至京师,补国子生。吴澄死后,由吴当教其弟子卒业。至正五年(1345)荐为国子助教。诏修辽、金、宋诸史,吴当参与修纂。书成,授翰林修撰。至正七年迁国子博士,次年升国子监丞,至正十年升国子司业。至正十一年迁翰林待制,至正十三年擢监察御史,不久又复为国子司业,除翰林直学士。诏授江西肃政廉访使,主持平定起事的征战。形势好转后,又以“通寇”的指控而被解除兵权。至正十八年朝廷始知其诬,乃拜为江西行省参政,未赴职而陈友谅已陷江西诸郡,吴当便改着道士服,闭门不出。被陈友谅拘留了一段时间,后隐居庐陵吉水。不久就病死了。吴当著有《周礼纂》及《学言稿》。《学言稿》6卷是吴当的诗集,今存。吴当诗风格遒健,是元末诗人中的佼佼者。《元诗选》初集仅于吴澄之后附录吴当诗4首。
-
吴莱
吴莱(1297—1340),字立夫,自号深山道人,婺州浦江(今属浙江)人。七岁能文,早年有志于政事,延祐间复科举,以《春秋》贡于乡,试礼部不第。出游海东州。历蛟门峡,过小白华山,登盘陀石,著《观日赋》以见志。归后居同县陈士贞家。后以茂才荐,署饶州路长芗书院山长,未行病卒,年四十四。著有《尚书标说》、《春秋世变图、》《古职方录》、《楚汉正声》、《乐府新编》等书。他的学生宋濂等人认为他经义玄深,文辞贞敏,故私谥为“渊颖先生”。他与黄溍、柳贯并受业于方凤之门,再传而为宋濂,开明代文章之派。柳贯一生极少称许人,却每每赞莱为绝世之才,甚至自叹不如。吴莱喜论文,认为作文如用兵,既要有法度,又要不为法度所缚,千变万化而不乱。其文雄深宏博,张纶《林泉随笔》称赞说:“雄深卓绝,真先秦、两汉间作者。”黄溍也发表了类似评论。所传文多为学术论著,富有论辩色彩。少量传记和游记于简约中略呈古硬,如《甬东山水古迹记》。《观日赋》和《大游赋》也很有名,直逼汉人。诗多古体歌行,少近体律绝,当是受其师黄景昌影响,黄偏爱古乐府,贬近体诗。吴莱欣赏韩愈诗,胡应麟说他的诗“大篇气骨可观,而多奇辟字”,这正是学韩的一种表现。他又学孟郊、贾岛,《早秋偶然作寄宋景濂》诗有“自来闲作诗,瘦岛与穷郊”句,可见他是有意识地学唐代韩孟诗派的险怪诗风。由于他专宗韩孟诗派,所以在元代诗坛上风格鲜明,缺乏创新是其弱点。他也学韩诗的散文化,有的诗如《问五脏》近似押韵散文。其歌行气势纵横,奇气四溢,有的写得迷离恍惚,令人惊悸,以参差的句式,整齐的节奏,出奇的想像,显示其特色,如《泰山高寄陈彦正》。清王世禛就是以“奇”字来概括其歌行的,又将它与杨维桢的古乐府相提并论,即《论诗绝句》所说“铁崖乐府气淋漓,渊颖歌行格尽奇”。其小诗则写得平易而有深意,如《题赵大年林塘晚秋图》,诗意委婉,语含讥刺。有《渊颖集》十二卷,附录一卷,他的遗稿甚多,宋濂择其有关学术议论之大者,编为此集,有青田刘基序。生平事迹见集中附录宋濂《渊颖先生碑》、《渊颖先生私谥议》、《元史》卷一八一、《金华贤达传》卷一○、《金华先民传》卷二、《(万历)金华府志》卷一六、《元儒考略》卷四、《宋元学案》卷五六、《蒙兀儿史记》卷一三七、《新元史》卷二一一。
-
王镃
王镃(生卒年不详),字介翁,括苍(今浙江丽水)人。生活于宋末元初,曾为县尉,临安被元兵攻陷,弃印绶归隐湖山,与尹绿坡、虞君集、叶招山等人结社赋诗,题所居曰“月洞”,时人比之陶潜之栗里、桃源,有晋人之高致。镃为宋遗民,其诗多缅怀故国之作。曹庭栋称其“每对时愤闷,辄形于诗,如‘山河隔今古,天地老英雄’,‘青松秦世事,黄菊晋人心’。语涉怨悱,要不失风人之遗”(《宋百家诗存》)。其《古杭感事》、《避乱柯嵓绿坡诸公以诗见寄》、《金陵感秋》、《钱塘江》等皆寄寓了诗人的兴亡之感。其诗宗晚唐,汤显祖以为其七绝有“闲逸之趣”。四库馆臣摘其五律数联,如“蝉声秋岸树,雁影夕阳楼”,“马嘶经战地,雕认打围山”,“橹声荷叶浦,萤火豆花田”,“斜阳晒渔网,疏竹露人家”,“晴雪添崖瀑,春云杂晓烟”等,认为皆“绰有九僧之意”(见《四库全书总目提要》)。王诗在宋未名家之外小有成就。撰有《月洞吟》。其生平见《宋诗纪事》等书。
-
王采薇
王采薇(1753—1776),清女诗人。初名薇玉,字玉瑛,一作玉珍。江苏武进人。诗文家孙星衍妻。母梦星而生。既长,性柔婉,耽文史,手不释卷,喜翻道家书,时有出尘之想。其父王光燮奇爱之。年十九嫁为孙氏妇,越三年,生女阿灵,得病卒。工书,小楷精绝。尤擅吟咏,袁枚称其诗“哀感顽艳,丁当清逸,故知完山之鸟,无异吭之鸣,云和之笙,有双琯之奏”(《墓志铭》)。著有《长离阁集》。生平事迹见王光燮《亡女王采薇小传》、孙星衍《诰赠夫人亡妻王氏事状》、袁枚《孙徽隐妻王孺人墓志铭》。
-
王清任
王清任(1768~1831年),清代医学家。字勋臣,河北省玉田人。曾为武庠生,纳粟得千总御,性磊落,精岐黄术,名噪京师。他廿岁左右接触医学,后在北京城内行医,开设药铺名“知一堂”。主要活动于滦州 (今河北唐山一带)、奉天(今沈阳)等地。他强调“业医诊病,当先明脏腑”对古书关于脏腑的记述持怀疑态度,故力图亲见人体脏腑。三十岁时,滦州稻地镇得有机会亲自观察疫死小儿尸体三十余具; 后又三次去刑场,观察刑余犯人尸体,并用动物解剖,加以参证。为弄清“膈膜”一物,还走访曾镇守哈密的领兵恒某。先后历42年,终将所了解到的人体内脏绘成图形,连同其它有关论述,一并写成《医林改错》一书。王清任通过自己的观察,确有一些新的发现,如关于主要动静脉的位置、形状和分布,包括左右颈动脉、主动脉、肠系膜上下动脉、左右髂总动脉、左右肾动脉、锁骨下动脉、下腔静脉等等。但限于条件,他的记述也有些错误,如认为“卫总管”(动脉)含气,心无血等等。王清任在医学理论和临床方面的特点是强调和重视气血,关于“血瘀”,则认为与气虚密切相关,所谓“元气既虚,必不能达于血管,血管无气,必停留而瘀”。他依据气有虚实,血有亏瘀的理论,结合临证经验,总结出60种气虚症,50种血瘀症。在治疗方面主张补气与活血逐瘀相结合。自创了许多补气、逐瘀方。补气方中,多重用黄芪,配以活血之药。并根据瘀血的部位创制了通窍活血汤、膈下逐瘀汤、少腹逐瘀汤等逐瘀方剂。他倡用的补气活血逐瘀的原则,为后世医家沿用和化裁,确有疗效。王清任的独创精神,还表现在其它方面,如对脑的功能的论述,主张灵机记性不在心而在脑,认为耳、目、鼻、舌等的功能,都与脑有关,并援引了李时珍、金正希、汪庵等关于脑的论述。他还否定了前人所倡之天花系胎毒所致,“胎在子宫,分经轮养”等说法。王清任是我国医学史上一位具有实践和独创精神的医家。由于历史条件和个人知识上的限制,他的论述和实践都不免有片面和误谬之处。因之,历来对他的评价不尽一致,可称毁誉不同。例如,梁启超认为王清任“诚中国医界极大胆之革命论者”,而近人程祖培等则认为“《医林改错》,越改越错”。
-
王绍隆
王绍隆(1565-1624年),明代医家。一作绍龙,名继鼎。原籍徽州(治今安徽歙县),后定居武林(今浙江杭州)。为明末浙江名医。少孤,家传医业。信奉佛学,精研医理,与当时名医卢复等交往甚密,曾为其子卢之颐讲授《内经》、《金匮要略》诸书。万历四十年(1612年),又有潘楫就学于其门。初命读《灵枢》、《素问》,次第授《本经》、《难经》、《伤寒论》、《金匮要略》、《脉经》等,随读随讲,不拘形式,以期兴到理融,口言心应。如此三年如一日,师徒交谊极厚。王氏殁,潘著《医灯续焰》,以阐其师之学,并仿王氏教学法,授徒甚众。倪朱谟撰《本草汇言》之前,曾往求教,师事王氏,得其论药之言,收载于其书。
-
王冕
王冕(1310年~1359年),元末著名画家、诗人。字元章,号煮石山农、梅花屋主,绍兴诸暨(今属浙江)人。出身农家,幼年牧牛,常入村塾偷听学生诵书,夜入佛寺就长明灯苦读,寺中土偶面目狰狞可怖,冕虽为小儿,却视若无睹。著名学者安阳韩性闻知他好学,收为弟子,遂通《春秋》。李孝光屡荐之府吏,以不愿当奴使而不就,应进士举不中,遂焚所为文,绝意仕途,买舟下东吴,渡大江,入淮楚,历览名山大川,与奇才侠客交,呼酒共饮,慷慨悲吟,人呼为狂奴。至正年间,北游大都(今北京),泰不华荐以馆职,他说:“不满十年,此间狐兔游矣,何以禄仕为?”于是南下,携妻、子隐会稽九里山,自题所居茅屋为“梅花屋”,又称“竹斋”,题其舟“浮草轩”,游于鉴湖。曾著书一卷,自言“持此以遇明主,伊、吕事业不难成也”,可见他外表虽然豪放不羁,而内怀经世济民之志。关于他的结局,有两说,一说为朱元璋所用,为谘议参军,并参与策划明军攻打绍兴,一夕病卒,见宋濂《王冕传》及钱谦益《列朝诗集小传》;一说未参加朱元璋部而卒,见徐显《稗传》及顾嗣立《元诗选》。王冕诗风格自然质朴,惯用比兴手法,反映现实的诗歌得杜甫诗法,如《伤亭户》与杜诗《石壕吏》写法酷似,《痛苦行》中的“京都大官饫酒肉,村落饥民无粒粟”的对比,亦是从杜诗“甲第纷纷厌粱肉,广文先生饭不足”学来,但也有较深的模仿痕迹。除这一类揭露现实黑暗的作品外,另一类较有特色的诗歌是蔑视功名利禄和抒发隐逸之情的作品。古人说他“尤长于七言”,其七言歌行写得奔放奇逸,有类李白,确有“高视阔步”(清四库馆臣语)的气慨。王冕一生爱梅成癖,他是画家,尤工于画梅,以缯幅短长计价。明顾起纶《国雅品》说他“才赡思新,善绘梅竹,得意处辄题,往往奇拔”,其咏梅之作多表现出清高孤傲的情怀,“如冷泉漱石,自成湍激”(翁方纲《石洲诗话》)。在艺术上,王冕诗歌还有粗疏生硬之病。著有《竹斋诗集》三卷,其子因所辑,刘基序,续集一卷,附录一卷,今有王堃选注《王冕诗选》。生平事迹见宋濂《王冕传》(《宋文宪公全集》卷二七)、《两浙名贤录》卷四六、张辰《王冕传》(《竹斋诗集》卷首)、朱彝尊《王冕传》(《曝书亭集》卷六四)、《明史》卷二九○、《列朝诗集小传·甲前集》、《元诗选·二集》小传、《新元史》卷二三八。
-
裘万顷
裘万顷(?—1222),字元量,号竹斋,新建(今属江西)人。淳熙十四年进士。绍熙四年,授乐平簿,与洪迈诗篇往来,有“云归青嶂雨初歇,花卧碧苔春已休”之句,洪极叹赏(《娱书堂诗话》卷下)。嘉定六年,召除吏部架阁。七年,迁大理司直,求为江西抚干以便养亲。与真德秀、杨简交游,雅相倾倒。秩满不调,退归西山。十五年,以曹彦约等荐再人江西幕,一月而卒(吴潜《乞裘万顷幸元龙遗泽表》、胡泳《跋竹斋漫存遗稿》)。为人耿直,不尚名利,倪祖义《跋竹斋遗稿》称其“文章典雅,字画妍秀,足以自成一家”。其诗不作硬语,恬淡峻洁,在当时与胡桐原、万澹庵、徐竹堂号称“四杰”(陈宏绪《寒夜录》),在后世以生于豫章而不染江西陋习见称(朱彝尊《康熙重镌裘司直诗序》、贺赏《载酒园诗话》)。如《雨后》、《出门》、《见雪》、《不雨》、《早作》等,语淡情浓,颇为后人称赏。著有《竹斋诗集》三卷、附录一卷,至明嘉靖间始刊行于世,今存清康熙刊本、《四库全书》本、《宋人集》甲编本,《宋元四十三家集》本、清抄本作六卷。《全宋诗》卷二七四一至二七四三录其诗三卷。事迹见本集附录杨简《宋大理司直裘竹斋墓志铭》、林惟孝《跋竹斋墓碑》。
-
文轨
文轨,隋末唐初人,京师长安庄严寺僧,具体生卒时间不详。他曾经在玄奘法师译场帮过忙,但玄奘法师译场中并没有留下他的任何资料,所以可能他并不是译场中的专职人员。他曾经为玄奘法师的口义作了许多笔记,自述:“轨以不敏之文,慕道肤浅,幸同入室,时闻指掌,每记之汗简,书之大带”(《庄严疏》卷一页二左)。文轨法师的著作有《因明入正理论疏》三卷,《因明正理门论疏》三卷,《大乘广百论疏》十卷,《不空羂索经疏》一卷,《天请问经疏》一卷等。
-
王俅
王俅,南宋初年金石学家。字子弁。任城(今济宁)人。好学工文,精于古文字。著有《啸堂集古录》传世。该书上、下两卷,上卷收录345器,下卷28器,所录包括钟鼎盘匜、权印带钩等各类铜器,摹写文字并释文,无图象及考释。有南宋刊本及据此翻刻的多种版本。
-
魏之琇
魏之琇 (1722—1772),清著名医学家。字玉璜,号柳洲。钱塘(今浙江杭州)人。世业医。幼孤贫,于街市操作自给,夜则攻读家传岐黄书,终能融会贯通,精于医术。以江瓘《名医类案》所收历代医家之诊治病案未备,乃博取近世医书及史传、地志、文集等所载医家治案,分类编纂,成《续名医类案》六十卷 (1770年)。收集内容,大抵以明代之后为多,明以前则收江瓘所遗者,网罗繁富,可谓集清以前医案之大成,且创制方剂,如一贯煎等,为临床名方,甚有益于后学。《四库全书提要》言此书“采摭既博,变证咸备,实足与江瓘之书互资参考”,“所附案语,尤多所发明辨驳”。王士雄曾辑此书中之按语单方为《柳洲医话》(一名《柳洲医话良方》),并附有王氏之发明,故亦为后世所重。
-
王偁
王偁(1370~1415年),明代诗文作家。字孟扬。其先东阿人,宋理宗宝庆(1225—1227)中没于西夏,元赐姓唐兀氏,被视为西域色目人,其父翰,于元末被荐为潮州路总管,因战乱道途梗阻,泛海至闽,留永福山中,遂为闽人。明初,有诏征翰,翰自引决死。明太祖洪武二十三年(1390),偁中举,乞归养母。母去世,庐墓六年。成祖永乐元年(1403),诏修《永乐大典》,聘偁至京,待以殊礼,众皆属目。自陈愿退处学校,遂授国史院检讨,充《永乐大典》副总裁。英国公张辅征交阯,偁以故官参谋其军事。在交阯与解缙交好,缙为人谗毁被逮,偁坐缙党,亦下狱死。偁生长于闽。其诗受闽中学唐风气的影响,为“闽中十子”之一。偁诗以题赠酬酢及行旅之作为多,内容较为单薄。闽中诗人标榜盛唐,而作品风格却近于大历、贞元。如偁《送沙子进赴禄州别驾》诗“客舍酒初香,都门柳色黄。一官仍别驾,万里赴炎荒。江路猿声早,山城榕叶凉。远人劳抚字,且勿厌殊方”,如顾起纶所言,“并是司空、皇甫之馀”(《国雅品》)。其随意而作的小诗,则往往写得意味深长,如《题米老山水》:“海岳庵前觅旧踪,苍茫云树米南宫。别来几片青山影,都付寒鸥一笛风。”偁亦工书法,王兆雲《词林人物考》称其“书法遒妙”。有《虚舟集》五卷。《明史》卷二八六有传。
-
吴普
吴普(约公元149~250年),三国时魏国医学家。广陵(今江苏江都)人。曾跟随华佗行医,按华佗所教方法治病,多所全济。华佗曾对吴普说:“人体欲得劳动,但不当使极耳。动摇则谷气得消,血脉流通,病不得生,譬犹户枢终不朽也。”并传授吴普行导引术,活动关节。著名的五禽戏(虎、鹿、熊、猿、鸟)就是华佗创造,并教给吴普的。吴普经常锻炼,年九十余,耳目聪明,齿牙完坚,饮食无损。梁·阮孝绪的《七录》记载有《吴普本草》六卷(《蜀本草》作一卷)。原书流传甚广,后虽佚失,但佚文散存于《证类本草》、《太平御览》等书中。据宋·掌禹锡的介绍,该书“修神农本草成四百四十一种。唐经籍志尚存六卷,今广内不复有,惟诸子书多见引据。其说药性,寒温五味,最为详悉。”据现存佚文,可知《吴普本草》除药性外,对于药物别名、产地、性味、主治、功用、形态、采集、加工等均有介绍,是我国比较重要的早期本草之一(今有尚志钧辑佚的《吴普本草》)。
-
无准师范
无准师范,宋代禅僧,俗姓雍,号无准,梓潼(今属重庆)人。9岁从阴平道钦出家。绍熙五年(1194),受具足戒,庆元元年(1195),于成都正法寺坐夏。二十岁投育王山秀岩师瑞,时育王山有佛照德光居东庵,空叟宗印任分座。法席人物之盛,为东南第一。师范贫,无剃头之资,时人常以“乌头子”称之。后至杭州灵隐寺,谒松源崇岳,往来南山,栖止六年。又闻破庵祖先住苏州西华秀峰,往依之。不久,至常州(今属江苏)华藏寺师事宗演,居三年,复还灵隐寺。侍郎张镃新创建广惠寺,请破庵祖先住持,师范亦往侍三年,又随其登径山。破庵祖先将寂之时,以其师咸杰的法衣顶相付之。绍定五年(1232),奉敕住径山,次年入慈明殿说法,宋理宗深为感动,赐“佛鑑禅师”之号,且赐银绢,作为径山寺的修缮之资。淳祐九年(1249)三月十五日,书遗表十余种,三天后示寂。有《无准师范禅师语录》五卷、《无准和尚奏对语录》一卷行世。(《续传灯录》卷三五、《大明高僧传》卷八)
-
王之道
王之道(公元1093年一1269年),字彦猷,庐州(今安徽合肥)人。宣和六年,与兄弟三人同登进士第,时人荣之,榜其堂曰“三桂”。靖康初,调和州历阳丞,摄乌江令。丁母忧居家,差充镇抚司参谋官。通判滁州,以上疏言和议之非忤秦桧,责监南雄州溪唐镇盐税,会赦不行。遂卜居于相山,自号相山居士,隐居凡二十年。秦桧死,起知信阳军,除湖南转运判官。后以朝奉大夫致仕,乾道五年卒,年七十七。王之道立身质直,崇尚风节,多次上书论国事利害,如《论收复当自陕西始奏议》谓有三事所宜审处,一正名分、二减币聘、三画疆界;又有《慰安淮西使自捍御札子》、《论赏罚不当札子》及论九不可和之说,“慷慨激烈”,《四库全书总目》称“明白晓畅,可以见诸施行”,可与胡铨所上《戊午封事》相比并(卷一五六)。诗词虽非所长,而抒写性情,亦颇有真朴之致(同上书)。有一些诗表达了自己对国事的关注与感慨,如“安得尚方三尺剑,扫除骄寇献俘囚”(《秋日书怀》),“干戈在眼心还折,勋业何时鬓已秋”(《和州得旨移粟宣城舟中和何希渊韵》),“大剑长刀秋正扰,淡烟疏雨暮还愁”(《次韵程德远登清淮楼》)。也有一些诗抒情写景,描绘江南山水,《蒙城早行》诗有“举头华盖近,回眸启明高”之句,方回谓“新异”,评为早行诗之佳者(《瀛奎律髓汇评》卷一四)。其馀如《江南道中》、《咏雪》、《鸣山驿夜雨》等篇,均为此类作品。其词多和韵、祝寿之作,但有一些词咏物写意,清新晓畅,凄楚动人,如《长相思·恨别》六首、《东风第一枝·梅》等。著有《相山集》三十卷(《直斋书录解题》卷一八作二十六卷、《宋史·艺文志》七作二十五卷),原集已佚,清四库馆臣自《永乐大典》重辑为三十卷。其词在宋时即有《相山居士词》一卷行世(《直斋书录解题》卷二一),今存明抄本、清劳权校抄本、清光绪吴氏双照楼抄本。《全宋词》第二册收其词一百八十馀首。《全宋诗》卷一八○七至一八二一录其诗十五卷。《全宋文》卷四○五七至四○六五收其文九卷。事迹见尤袤《赠故太师王公神道碑》(《相山集》卷三○)、《宋史翼》卷一○。
-
王松如
王松如,近代医家。湘乡人。善医术。病家请诊踵集,多奏奇效。继而遨游江汉,悬壶京都,达官显宦、穷乡妇孺麇集求诊,凡沉疴痼疾多妙手回春,医名噪都下。民国二十一年(1932)南归湖湘,执教于湖南国医专科学校,为温病教授。1933年北京疫病流行,屡起危证,在临床有较深造诣。平素好学深思,博览群书,于温病一门,尤有心得。王氏认为温病起源虽早,但其论庞杂,混淆之处甚多,所以采辑各家之说,加以辨正,取名《温病正宗》。
最新文章
推荐作家
公羊高
公羊高,战国时期齐国人。相传是孔子学生子夏的弟子。汉代今文经学的重要先驱者。以治《春秋》闻名于世。旧题《春秋公羊传》(亦称《公羊春秋》或《公羊传》)为其所作。据唐代徐彦《公羊传疏》说:“戴宏《序》云:"子夏传
张衡
张衡(78年—139年),东汉著名辞赋家、文学家、科学家。《后汉书》有传。字平子。南阳郡西鄂(今河南南阳县)人。少时即善属文,西游三辅,作《温泉赋》;东入洛阳,观太学,问学于经学大师贾逵,遂通《五经》、六艺。永元(89—1
房玄龄
房玄龄(579年—648年8月18日)字乔,齐州临淄(今山东淄博)人。父彦谦仕隋为刺史。玄龄幼聪敏、贯通典籍,善属文。开皇中,天下统一,人皆以为隋朝国运长久,玄龄则以为隋帝失政,亡迹已现。年十八举进士,授羽骑校,补隰城尉。李渊起兵
孔子
孔子(公元前551年9月28日―公元前479年4月11日)春秋末期伟大的思想家和教育家,儒家学派的创始人。名丘,字仲尼。鲁襄公二十二年(一说二十一年)十月庚子日(前551年9月28日)出生于鲁国昌平乡陬邑(今山东曲阜东南)。其远祖
李达
李达(1890年10月2日-1966年8月24日),马克思主义理论家、教育家。字永锡,号鹤鸣。湖南零陵人。早年在长沙、北京等地读书。1913年东渡日本学习科学和实业。十月革命后开始研究马克思主义。1918年5月参加组织中华留日学生
余象斗
余象斗(约1560 -1637) 名文台,字象斗,号仰止子、仰止山人、三台山人、三台馆主人,别名世腾、象乌、宗下、云登父、子高父等福建建阳人,明末著名书坊主、小说家。他生逢明末建阳刻书鼎盛时期,仅余氏一族就有三十余家书坊,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