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基

刘基
  • 姓名:刘基
  • 别名:字伯温
  • 性别:
  • 朝代:明代
  • 出生地:青田南田山武阳村(今属文成)人
  • 出生日期:1311
  • 逝世日期:1375
  • 民族族群:

刘基(1311—1375),字伯温,青田南田山武阳村(今属文成)人。 自幼聪颖,14岁赴括城(今丽水)入处州路郡庠,“从师受《春秋》经,人未见其执经诵读而默识无遗。习举业为文有奇气,决疑义皆出人意表。凡天文兵法诸书,过目洞识其要”(黄伯生《文成公行状》)。


元元统元年(1333)中进士,时年23岁。惠宗至元二年(1336)初登仕途,任江西瑞州路高安县丞。此后在元朝断续为官十余年,但一直沉于下僚,曾任江浙行省儒学副提举、浙东元帅府都事、江浙行省都事、行枢密院经历等职,都是从七品、七品之类小官,且一再受抑受贬,四度罢职赋闲。48岁时愤而弃官,隐居家乡。


在其散文名篇《卖柑者言》中,用“金玉其外,败絮其中”概括元末社会腐朽之实质。隐居家乡时,又作寓言体散文集《郁离子》。内容极为丰富,涉及政治、经济、道德伦理、哲学、文学、农艺、医学、建筑等方方面面,从各个角度阐述“治世之道”,旨在“著书立言,以俟知者”,“以待王者之兴”。


至正二十年(1360),接受朱元璋邀请重新出山,赴金陵,向朱呈事务十八策,受器重,留中枢,参军机,成为朱元璋开创明朝之主要谋士。“太祖敬而信之,用其宏谋,西平江汉,东定吴会,天下之势固定矣。于是席卷中原,群雄归命,混一四海,大抵皆先生之策也。”(王景《翊运录序》)


明洪武初,先后授御史中丞兼太史令、弘文馆学士、开国翊运守正文臣、资善大夫、上护军,封诚意伯。明初很多法令典章,均参与制定。曾受命卜地拓建南京城,上《戊申大统历》,与李善长等制定《律令》,尤其是奏立《军卫法》,确立卫所制,不仅在军事史上有极高地位,也为明初加强中央集权、巩固统治建立功勋。


作为御史中丞,整肃纲纪,严惩贪枉,刚正不阿,因而得罪了丞相李善长、胡惟庸等人,于洪武四年(1371)告老回家。回乡后,行止谨慎,惟弈棋饮酒吟诗自娱,口不言功,但仍遭胡惟庸等人构陷,诬其争夺有“王气”之墓地,为朱元璋所疑忌而被夺禄。六年七月,入朝“引咎自责”,留京不敢归。八年病重,才被朱元璋遣使护送回家,旋即病逝,享年65岁。著有《诚意伯文集》20卷传世。


猜你喜欢的书

文心雕龙义证

文心雕龙义证

《文心雕龙义证(全3册)》编写的总原则是“无徵不信”。笔者希望能比较实事求是地按照《文心雕龙》原书的本来面目,发现其中有哪些理论是古今中外很少触及的东西;例如刘勰的风格学,就是具有民族特点的文艺理论,对于促进文学创作的百花齐放,克服创作中的公式化、概念化会起一定的作用。这样来研究《文心雕龙》,可以帮助建立民族化的中国古代文艺理论体系,以指导今日的写作和文学创作,并作为当代文学评论的借鉴。

西山读书记

西山读书记

南宋理学家真德秀撰著的读书笔记。学者称德秀为西山先生,故名。《四库全书简明目录》记为61卷,《四库全书》为40卷,《书录解题》与 《文献通考》俱为39卷。原本分甲、乙,丙、丁4集,今惟存甲集37卷,乙集22卷,丁集2卷。甲集自论天命之性至论鬼神,各分标目,前有纲目1篇,详细论述编排先后顺序用意。乙集论虞夏以来名臣事迹,略仿编年体,前亦有纲目一篇,称止于五代,而书止于唐李德裕,尚未完。丁集上卷,论出处大义; 下卷分处贫贱、处患难、处生死、安义命、审轻重诸目,与上卷互相发明。因性命为义理之源,故以为编之首。“性之发为情,而心则统乎性、情者也” ,故以性、心、情”三者一编之纲领” (《西山读书记纲目》) 。认为 “天命之谓性,率性之谓道,修道之谓教” (《西山读书记》卷1),三者一体而异名。主张修身在正其心,而“君子所性,仁义礼智根於心” (同上书卷5)。此书分类注录,自身心、性命、天地、五行以及先儒授受源流,列举阐述,征引名言绪论。其理学思想在书中随处可见,是研究宋代正宗理学思想体系的重要著作。《四库全书》、《真西山全集》收录。

洪范口义

洪范口义

二卷。宋胡瑗讲授,瑗门人编录。《洪范》系《尚书》重要篇目,旧传为商末箕子所作,近人或疑出自战国时人之手。周武王灭商后,向箕子询问治国方略,箕子依据《洛书》,详细阐述了五行、五事、八政、五祀、皇极、三德、稽疑、庶征、九福等九种大法,此为《洪范》主要内容。汉儒自伏生下至京房、刘向诸人,以阴阳灾异附会其文、演为“天人感应”之说。至宋,又流为象数之学,唯辨《图》、《书》同异,经义越发晦涩。《洪范口义》为胡瑗对《洪范》所作说解,意在发明天人合一之旨,对旧说多所驳正,其中不乏精到之处。该书说解文字存于正文各句之下,前后贯彻,颇具条理。原书作一卷,久佚,《四库全书》自《永乐大典》录出,析为二卷。有张刻《墨海金壶丛书》本、阁抄本传世。

国清大庾韬禅师语录

国清大庾韬禅师语录

1卷,嘉兴大藏经,国清大庾韬禅师语录,大庾禅师住天台景德国清禅寺语录,侍者显裕等录清行韬说,显裕等录,有塔铭,行略(依驹本印)。

维摩经义记

维摩经义记

佛典注疏。北辰32、S.2732。作者不详,四卷。前者首残尾全,存七百五十二行。尾题:“一校流通。释琼许,大统三年(537)正月十九日写讫。”S.2732,首残尾全。尾题:“龙华二儒共校定也。更比字一校也,大统五年四月十二日比丘惠龙写记流通。”“保定二年(562)岁次壬午于尔锦公斋上榆树下大听僧雅讲《维摩经》一遍私记。”两号所疏均为鸠摩罗什译三卷本《维摩诘所说经》。北辰32自《文殊师利问疾品第五》疏至《观众生品第七》;S.2732自《佛道品第八》疏至《嘱累品第十四》。首尾恰好相接。因卷一不存,科分纲要不清。但知科分颇细,每品一般分为大段、段、子段。注疏也较详尽。行文中时以“又解”、“旧解”标示引用异解。但全疏没有引征其他经典。北周建德二年(573)周武帝灭法,毁像焚经,上距题记所叙保定二年听经文仅十二年。此《义记》仍得保存,良可珍贵。历代大藏经均未收,日本《大正藏》将S.2732收入第八十五卷,题名为《维摩经义记卷第四》。

礼忏文

礼忏文

礼忏作为一种佛教仪式,是礼拜与忏悔的简称。礼忏文则是记录佛教信徒礼忏仪式的文书。我国传世文献及出土文献中保存有一定数量的礼忏文文献。一,佚名,周辛愿题记,编号二八五四。二,首缺,编号二八五五。三,首尾缺,编号二八五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