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彝尊

朱彝尊
  • 姓名:朱彝尊
  • 别名:字锡鬯,号竹坨
  • 性别:
  • 朝代:明代
  • 出生地:秀水(今嘉兴)人
  • 出生日期:1629
  • 逝世日期:1709
  • 民族族群:

朱彝尊(1629—1709),字锡鬯,号竹坨,又号醧舫、金风亭长,晚称小长庐钓鱼师,秀水(今嘉兴)人。明亡后,移居梅会里(今嘉兴市王店镇)。曾祖朱国祚为明代状元,官至礼部尚书兼武英殿大学士。朱彝尊出生时,家道中落,遇有灾荒就难以继餐,但他自幼好学,即使无以举炊也书声琅琅。青年时肆力古学,精研诗文,文名早著。清顺治二年(1645),清兵南下,时朱彝尊年17岁,随岳父避兵嘉善县夏墓荡等地。七年在嘉兴参加“十郡大社”,与吴伟业、尤侗相识。顺治末年,朱彝尊参与魏耕等人的反清活动,险被牵累。28岁之后,出游他乡,南逾广州,西出太原,北至京津,足迹遍及半个中国。漫游期间,也与顾炎武、屈大均、王士祯等人交往甚密,各有诗书赠答。在此后10余年中,朱彝尊学问和创作更加精进,重名见称于海内。康熙十三年(1674),在北京拜访著名词人纳兰性德,之后留居潞河(今北京郊区通县),岁暮思乡,作《鸳鸯湖棹歌》100首,描写了嘉兴风土人情,被后人称作一部有韵的地方志。十七年编《词综》,“独标正始,别择甚严”,奠定了作为清初词坛的领袖地位,成为浙西词派的开创者。次年,以布衣举博学鸿词,授翰林院检讨,参加《明史》编纂。他向总裁写了7封信,对体例、凡例提出一系列见解,都被采纳。二十年充日讲起居注官。同年秋充江南乡试副考官。二十二年入直南书房,因辑《瀛洲道古录》私带抄胥入内廷抄资料被劾,降一级,到二十九年才复原官。三十一年罢官,携眷回嘉兴。三十五年在王店筑曝书亭,藏书8万卷,专事学问著述,造诣宏深,成一代大家。康熙四十四年,康熙南巡,朱彝尊呈《经义考》。康熙特赐朱彝尊“研经博物”匾额。


朱彝尊以诗文著名,为清初有代表性的作家。文与汪琬并驱;诗与王士祯齐名,并称为南北两大诗人。赵执信曾说:“王之才高,而学足以副;朱之学博,而才足以运之。”中年以后,致力于经史,而其考证论著淹博精深,至今为世所称。一生创作词500多首,与陈维崧、纳兰性德并称清初三大词人。有一部分作品寄寓家国之恨和怀才不遇之感,慷慨悲壮,情景深沉。毛泽东生前曾手书朱彝尊《解佩令·自题词集》词:“十年磨剑,五陵结客,把平生、涕泪都飘尽。老去填词,一半是,空中传恨。几曾围,燕钗蝉鬓。不师秦七,不师黄九,倚新声、玉田差近。落拓江湖,且吩咐、歌筵红粉。料封侯,白头无分。”朱彝尊善八分书,亦能绘事,画山水烟云苍润,得书卷气。著有《经义考》300卷、《日下旧闻》42卷、《曝书亭集》80卷。编有《明诗综》100卷、《词综》26卷,与陈维崧合著《朱陈村词》。

猜你喜欢的书

少年维特之烦恼

少年维特之烦恼

德国作家歌德(1749—1832)的书信体小说,是他饮誉欧洲文坛的成名作。1772年歌德在威茨拉尔帝国高等法院实习期间,对友人的未婚妻夏绿蒂萌发了无望的爱情。不久,又听到青年耶鲁撒冷因失恋自杀的消息,受到很大震动。1774年歌德在一次“新的不快”刺激下,在短短4个星期内,写成《少年维特之烦恼》。它记录了诗人青年时代一段重要经历,写得缠绵悱侧,深情感人。小说写市民出身的维特热恋美丽的少女绿蒂,而绿蒂先已与他人订婚。无望的爱情使维特万分痛苦。等级森严的社会又让他饱受冷眼,贵族的傲慢与歧视和资产者的庸俗自私令他感到窒息。维特终因绝望开枪自杀,向社会作无力的抗议。小说揭示出德国狂飙突进时代个性自由的要求与封建等级社会的尖锐冲突,具有强烈的时代精神。维特的形象反映出一代青年心中的憧憬、烦恼和苦闷。他热爱大自然,推崇感情,向往人性的全面自由发展,憎恶腐朽的贵族阶级和鄙陋的市民气息,渴望从封建桎梏中获得解放。小说的出版在当时整个欧洲曾引起重大反响。小说主题的积极意义在于坚决反封建,但也确实存在伤感成份。维特要求个性自由,并不进行社会改革。他的反抗,仅限于感伤和愤慨。这也是狂飙突进运动本身的缺点。他的自杀,更不足取。当时某些读者仅从爱情自由的角度产生共鸣,甚至因恋爱不自由而自杀,这是从消极方面所作的错误理解。小说极为成功地运用了第一人称的书信体,文情并茂,剪裁精当,至今仍是同类作品中的典范之作。小说写维特的感情变化剖析深刻,对心理活动过程刻画细腻逼真,有着巨大的感染力。作者酷爱大自然的壮观景色,寄情寓景,对描写的一草一木都赋予奇异的诗的色彩,通篇充满浓郁的诗情画意。作品所取得的卓越艺术成就,直接对欧洲19世纪的浪漫主义文学产生了重要影响。

毛文锡茶谱

毛文锡茶谱

五代茶书,前蜀毛文锡撰,1卷,已佚,陈尚君辑本辑得41条。约成书于后蜀明德二年 (935),已佚。凡一卷,多记茶故事,后附以唐人诗文。

清风闸

清风闸

四卷三十二回。清浦琳撰。浦琳字天玉,扬州人,清代中叶著名说书家,生卒年及事迹不详。《清风闸》为长篇话本小说,套用冯梦龙《警世通言》第十三卷《三现身包龙图断冤》的情节框架,叙述宋代孙大理、孙文理及孙文理之妻先后被谋害,而清官包拯查明案情为其申冤的故事。孙大理之妻强氏借算卦先生说孙“当晚三更必死”的话,巧设机关,在家里人不知鬼不觉地害死亲夫的奇案,在冯氏《警世通言》中已经成型,该书对这一情节只是借用。但将一篇短篇小说改为长篇小说,该书除敷演添加了孙大理之女孝姑的丈夫皮奉山(皮五癞子)的故事、孙大理之弟的故事情节线外,主要是细节方面的丰富。所以该书已主要不是公案故事,而以反映清代中叶市井之民的生活面貌见长。尤其是关于皮五癞子的部分,从富家、穷户、衙门、酒楼、赌场、妓院等各个角度,陈列出封建社会末期城市中的众生百态。比较成功地刻画了凶狠歹毒的淫妇强氏、苦命女子孝姑等形象。尤其是市井无赖皮五的形象,写得既富于性格而又不失于简单化。语言则显示了说书艺人的口语特点。缺欠是结构松散,亦有封建迷信和道德说教。该书当时在书场讲说时极受欢迎,在民间流传颇广,在文学史上则很少被提及。有清嘉庆己卯(1819)奉孝轩刊巾箱本。同治甲戌(1874)重刊本。另有石印本。

稽神录

稽神录

笔记小说。五代南唐徐铉(916—991)撰。六卷。铉有《骑省集》已著录。是书为作者积二十年功夫,收记一百五十则神怪之事,初编十卷。内容非神即怪,少有灾异。所录怪异,皆以劝善惩恶为宗旨,文字亦简率质直。如人食马粪。鬼虎害人、蝙蝠阻路、古尸升天、土龙出而人亡、地震则国灭等等,晁公武《郡斋读书志》载其自序称:“自乙未岁至乙卯凡二十年,仅百五十事。”即本书始作于后唐清泰二年(935年),迄于后周世宗显德二年(955年),为徐铉未入宋时所作。

群经凡例

群经凡例

不分卷。廖平撰。此书为廖平早期著作,共十八个编目。篇首是《王制义证凡例》,体现了廖平治经的根本指导思想。据廖平之孙廖宗泽《六译先生年谱》载,廖平35岁时,经尊经同人撰《王制义征》,“以《王制》为经,取《戴记》九篇外,《公》、《榖》传、《孟》、《荀》、《墨》、《韩》、《司马》及《尚书大传》、《春秋繁露》、《韩诗外传》、《纬候》,今学各经旧注,并及两汉经学先师旧说,务使详备,足以统帅今学诸经。”可见《王制》在其治经中的地位。《王制义证凡例》皆述素王(孔子)改制事,廖平以《王制》说《春秋》,因此全与《春秋》名物制度相吻合。《今文诗经古义疏证凡例》以诗本托兴,专主孔子,以“三颂”(《周颂》《鲁颂》《商颂)为三统循环,全诗比属凡例直同《春秋》。《今文尚书要义凡例》强调今古学之分在礼制,不在文字义理。《公羊春秋补证凡例》是廖平极为注重的一篇,自光绪十三年始治《公羊》,尔后数十年补证考订,可谓是其得意之作,因此最为可取。《榖梁春秋经传古义凡例》不用东晋范宁的注解,虽仍以《王制》为准,但通用先师旧说,时而间下己意,或对旧注不完整的地方又加以详细注解。总之,廖氏在治此经时态度十分审慎严谨。《春秋古经左氏说后义补证凡例》,西汉经学博士认为左氏不传《春秋》,清末今文经学家认为《春秋左氏传》为刘歆增益,刘逢禄撰《左氏春秋考证》,排斥《左传》,廖平作《古学考》,也认为《左传》一书出于天汉(汉武帝年号)以后。但后因张之洞笃信《左传》,张在广东督任时致意廖平纂《左传长编》,后在《左丘明考》中竟改变了原来的看法。因此也招来了世人的白眼,四川提学使赵启霖以廖平《三传》同出于子夏之说,为穿凿附会,令各学堂毋得聘请廖平讲学。《礼记凡例》及《两戴记凡例》,除归本《王制》外,别无新意。《周官考证凡例》谓《汉书·艺文志》有《周礼说》四篇,今其书不传,大概已附入经文之中去了。《易经新义疏证凡例》说六爻分配六经,八卦配九州,四爻配帝王周孔,六十四卦分配八佰五十六卒正,可见其穿凿之至。《论语汇解凡例》,认为《论语》所记,都是弟子后来追录的,虽不是传经的重要依据,但以圣人广大无所不包的“微言大义”,来确立孔子晚年改制的思想,却是廖平治经的根本出发点。也与他后来在《孔经哲学发微》一书里体现的思想是一致的。有尊经书局光绪二十三年(1897)刊刻版、《六译馆丛书》本。

内藏百宝经

内藏百宝经

一卷,后汉支娄迦谶译。文殊师利问佛沤和俱舍罗(译言善巧方便)所入之事。佛答以随世间之习俗而入,示现种种之事。其实佛无种种之事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