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彝尊

- 姓名:朱彝尊
- 别名:字锡鬯,号竹坨
- 性别:男
- 朝代:明代
- 出生地:秀水(今嘉兴)人
- 出生日期:1629
- 逝世日期:1709
- 民族族群:
朱彝尊(1629—1709),字锡鬯,号竹坨,又号醧舫、金风亭长,晚称小长庐钓鱼师,秀水(今嘉兴)人。明亡后,移居梅会里(今嘉兴市王店镇)。曾祖朱国祚为明代状元,官至礼部尚书兼武英殿大学士。朱彝尊出生时,家道中落,遇有灾荒就难以继餐,但他自幼好学,即使无以举炊也书声琅琅。青年时肆力古学,精研诗文,文名早著。清顺治二年(1645),清兵南下,时朱彝尊年17岁,随岳父避兵嘉善县夏墓荡等地。七年在嘉兴参加“十郡大社”,与吴伟业、尤侗相识。顺治末年,朱彝尊参与魏耕等人的反清活动,险被牵累。28岁之后,出游他乡,南逾广州,西出太原,北至京津,足迹遍及半个中国。漫游期间,也与顾炎武、屈大均、王士祯等人交往甚密,各有诗书赠答。在此后10余年中,朱彝尊学问和创作更加精进,重名见称于海内。康熙十三年(1674),在北京拜访著名词人纳兰性德,之后留居潞河(今北京郊区通县),岁暮思乡,作《鸳鸯湖棹歌》100首,描写了嘉兴风土人情,被后人称作一部有韵的地方志。十七年编《词综》,“独标正始,别择甚严”,奠定了作为清初词坛的领袖地位,成为浙西词派的开创者。次年,以布衣举博学鸿词,授翰林院检讨,参加《明史》编纂。他向总裁写了7封信,对体例、凡例提出一系列见解,都被采纳。二十年充日讲起居注官。同年秋充江南乡试副考官。二十二年入直南书房,因辑《瀛洲道古录》私带抄胥入内廷抄资料被劾,降一级,到二十九年才复原官。三十一年罢官,携眷回嘉兴。三十五年在王店筑曝书亭,藏书8万卷,专事学问著述,造诣宏深,成一代大家。康熙四十四年,康熙南巡,朱彝尊呈《经义考》。康熙特赐朱彝尊“研经博物”匾额。
朱彝尊以诗文著名,为清初有代表性的作家。文与汪琬并驱;诗与王士祯齐名,并称为南北两大诗人。赵执信曾说:“王之才高,而学足以副;朱之学博,而才足以运之。”中年以后,致力于经史,而其考证论著淹博精深,至今为世所称。一生创作词500多首,与陈维崧、纳兰性德并称清初三大词人。有一部分作品寄寓家国之恨和怀才不遇之感,慷慨悲壮,情景深沉。毛泽东生前曾手书朱彝尊《解佩令·自题词集》词:“十年磨剑,五陵结客,把平生、涕泪都飘尽。老去填词,一半是,空中传恨。几曾围,燕钗蝉鬓。不师秦七,不师黄九,倚新声、玉田差近。落拓江湖,且吩咐、歌筵红粉。料封侯,白头无分。”朱彝尊善八分书,亦能绘事,画山水烟云苍润,得书卷气。著有《经义考》300卷、《日下旧闻》42卷、《曝书亭集》80卷。编有《明诗综》100卷、《词综》26卷,与陈维崧合著《朱陈村词》。
猜你喜欢的书
杜牧选集
杜牧与李商隐齐名,是中晚唐的杰出诗人。本书精选诗137首,文19篇,基本代表杜牧文学创作水平。选注者在冯集梧注本的基础上,尤重以史注诗,无论是在字词训诂还是在诗旨研析上,均对前人研究有所补正。
晚明思想史论
嵇文甫著,1944年出版。晚明时期可谓是中国思想史的重要转型期,在中国古代思想史上占有重要地位。这一时期的思想从宋明道学转向清代朴学,也是中西文化接触的开端。《晚明思想史论》是第一部系统整理和研究晚明时期思想史的专著,它重点阐述了王门诸子的道学革新运动和东林派的反狂禅运动,而佛学、西学、古学则错综交织于其间。嵇文甫先生叙述的这一幕思想史剧,内涵丰富,引人入胜,是晚明思想史研究方面不可多得的典范性著作。附1931年嵇文甫写成的《十七世纪中国思想史概论》。
南窗漫记引
物必有不可复阳者,而况仆乎?颓然任之而已。顾有难于自已者:自早岁侍庭闱,洎出承先生长者之席隅,及与士友周旋,即闭颠当之户于穹谷,不乏跫然之音,数年来俱以一泪而绝。近则两耳皆聩,杜鹃啼屋后树,亦不复闻。然且寸心犹昔,将何措而可哉?
道学外传
严复著。发表于1898年6月5日《国闻报》。《宋史》中有《道学列传》,颂扬宋儒程、朱等道学家;作者特以迂腐昏聩的村学究为道学家作“外传”,以示讥讽。文中的村学究,外貌丑陋,老态龙钟,思想陈腐反动。他满口八股,认为科举一改,“国家将亡”。说今日宣传维新的报刊,都是“乱民”报,并发出种种怪论:所谓“民主者,部落简陋之习也”;所谓“瓜分”,只会导致使洋人对中国之“威胁”,而洋人“本无大志”,只知“穷奢极欲”。若中国真被“瓜分”,但愿“吾辈衣食自若”。平时节衣缩食,只愿一生积蓄传给子孙。听到维新立宪,便想当议员做官。文章最后说,“此辈人材”,“以钱财为上帝,以子孙为灵魂,生为能语之马牛,死作后人之僵石”;并发出感叹:“独恨此辈既充塞国中,岂无上膺执政之权、下拥名山之席者?”文章生动地刻画了一个死守旧学、昏聩腐朽、利禄熏心的村学究的形象,对当时的顽固派以辛辣的嘲讽,表达了作者提倡新学、反对旧学的强烈愿望。文笔犀利,议论精当,寓庄于谐,形象鲜明生动。
史记集解
一百三十卷。南朝宋裴骃撰。裴骃(生卒年不详),字龙驹,河东闻喜(今山西闻喜县)人。历史学家。官至南中郎参军。他因为看了徐广的《史记音义》有独见,又认为过于省略了,于是采摘九经诸史和《汉书音义》等书为《史记》作注解,所以题名为《史记集解》,共一百三十卷。书的上半部很可观,下半部较简略,甚至一连几页不见一字的也有。原本为八十卷,后《集解》为毛氏汲古阁刊为一百三十卷。自明代与《索隐》、《正义》附入《史记》原书。后又有删削。如《五帝本纪》“昔高阳氏有才子八人”句下,脱“名见左传”四字,《项羽本纪》“其九月会稽守”句下脱“徐广曰尔时未言太守”九个字等。有汲古阁刊本、金陵局本、点石斋本。
唐护法沙门法琳别传
亦称《沙门法琳别传》、《沙门法琳传》、《法琳别传》等。佛教传记。唐彦悰撰。三卷。是一部记述唐代僧人法琳生平事迹的传记著作。以纪年为纲,除记载法琳行状及重要言论和著作外,还汇集了不少反映唐初佛道斗争的历史资料。是在《续高僧传》的基础上,增补《集古今佛道论衡》、《广弘明集》等资料编纂而成,总计二万六千余字。本书约成于唐高宗乾封年间(666—668),因法琳被唐太宗判处流放,书成后即遭查禁,故《开元录》未录,历代大藏经也缺载。今见载于《高丽藏》、《频伽藏》和日本《大正藏》。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