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士雄

王士雄
  • 姓名:王士雄
  • 别名:字孟英, 号潜斋
  • 性别:
  • 朝代:清代
  • 出生地:
  • 出生日期:1808
  • 逝世日期:1868年
  • 民族族群:

王士雄(1808~1868年), 字孟英, 号潜斋, 自号半痴山人、 随息居士、 睡乡散人, 晚号梦隐, 其远祖系安化 (甘肃省庆阳县) 人, 后移居盐官 (浙江海宁县), 再迁入钱塘 (杭州市)定居。 王士雄生于清嘉庆十三年 (1808), 卒于同治七年 (1868), 享年61岁。 王士雄家中世代为医, 曾祖王学权有 《重庆堂随笔》 留世。 王士雄14岁时, “不幸幼失怙” (《随息居重订霍乱论·自序》), 自此他遵父亲 “人生天地间, 必期有用于世” (《王氏医案·周序》) 的遗训, 锐志于岐黄之学。 王士雄父殁之后, 家境贫寒,他为了生计, 白天佐理盐务, 晚上 “披览医书, 焚膏继晷, 乐此不疲” (《随息居重订霍乱论·医案第三·梦影》), 上至 《内经》 《难经》, 下迄明清诸先贤著作, 无不深究极研, 并能博采众长, 融会贯通, 为日后成为一代名医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王士雄平时诊务繁忙, 他非常注意从实践中求得真知, 广泛接触病人, 从而积累了丰富的临床经验。 王士雄不仅医术高明, 而且医德高尚, 曾被其诊治的病人称颂:“孟英之手眼, 或可得而学也; 孟英之心地, 不可得而及也。” (《王氏医案·卷一》)其 “家贫性介” (《王氏医案·周序》), 不慕容利, 以治病疗疾、 活人济世为己任。 他诊治的病人大都是劳苦民众, 其著书立说, 向百姓传播医学知识, 广搜效方, 以利僻壤贫民。 王士雄在学术上的突出成就是整理、 总结了前人有关诊治温热病的理论和经验,并结合自己的临床实践予以发挥, 对温病学的发展起到了承前启后的作用, 成为我国晚清时期著名的温病学家之一。 他在诊治温热、 温疫、 霍乱等方面提出了独特的见解。其论温病, 着重总结和阐发伏气温病辨治规律, 揭示其不同于新感, 而是自里而发,由深而浅的病变特点, 也正是因其特殊的传变规律, 决定了病证及治法的特殊性; 其论六气属性, 着重辨析暑之性质与特点, 分析了风寒暑湿燥火各自的阴阳属性, 强调了暑未必兼湿, 且反对妄设阴暑、 阳暑的病名; 其论霍乱, 着重区分时疫霍乱与寒霍乱的辨治, 并提出了辨证论治的具体方法。 王士雄一生勤于著述, 给后人留下了丰富的医学文献, 主要有 《温热经纬》 《随息居重订霍乱论》 《随息居饮食谱》 《王氏医案》 《王氏医案续编》 《王氏医案三编》 《归砚录》 《乘桴医影》 《潜斋简效方》 《四科简效方》 《鸡鸣录》。 他参注或校订的医书有《重庆堂随笔》 《女科辑要按》 《古今医案按选》 《医砭》 《言医选评》 《校订愿体医话良方》 《柳州医话良方》 《洄溪医案按》 《叶案批谬》 等。 《温热经纬》 5卷, 卷一选辑 《内经》 有关温病的记载; 卷二选辑张仲景伤寒杂病论》 有关温病的记载; 卷三选辑叶桂的两篇名著 《外感温热篇》 及 《三时伏气外感篇》; 卷四选辑陈平伯的 《外感温病篇》、 薛雪的 《湿热病篇》、 余霖的 《疫病篇》; 卷五为温病方论, 共选113方。 本书以纂辑为主, 发挥为辅, “以轩岐、 仲景之文为经,叶、 薛诸家之辩为纬” (《温热经纬·自序》), 故名 《温热经纬》, 可谓集清代及以前温病学说之大成者。 《随息居重订霍乱论》 凡4篇, 包括病情第一、 治法第二、 医案第三、 药方第四等内容, 系王士雄总结多年救治霍乱病经验而成, 为霍乱病论治专著。 王氏因 “避乱来上海, 适霍乱大行, 司命者罔知所措, 死者实多” (《随息居重订霍乱论·自序》), 但当时诸多医家对具有传染性霍乱的病机认识模糊, 所以多沿用 《伤寒论》 理中、 四逆辈加以治疗。 王氏根据自己的诊疗经验, 将霍乱分为时疫霍乱和寒霍乱两种。 时疫霍乱“流行似疫, 世之所同”, 具有传染性, 其病因是疫邪, 与饮水恶浊有关, 其性质属湿热秽浊; 寒霍乱则 “偶有所伤, 人之所独”。 对此, 他同时分别提出了相应的治疗方案。 《随息居饮食谱》 不分卷, 共收入日常饮食品类 330余种, 分为水饮、 谷类、 调和、 蔬食、 果食、 毛羽、 鳞介等 7个部分。 王士雄认为 “人以食为养, 而饮食失宜,或以害身命” (《随息居饮食谱·前序》), 因此从医学的角度对各种饮料、 食物的性味、 功效和对身体的影响、 医疗用途等进行了较为详细的论述, 对后世的保健、 食养及疾病的预防和治疗都具有较高的参考价值和借鉴作用。 《王氏医案》 2卷, 原名 《回春录》。 全书详述作者对温热病、 杂病等治疗验案,均为其 “二十年来见闻所及, 详载字姓, 历历可征” (《王氏医案·例言》), 不分门类, 每证自成一案, 详于杂病诊治。 王士雄论病, 审因辨证, 处方强调随证变化, 不拘成方, 用药极平淡, 而治病多奇中。 《王氏医案续编》 8卷, 原名 《仁术志》。 全书有感于 《回春录》 仅 2卷, 而王士雄诊治病人颇多, 张柳吟恐其遗漏, 又搜集整理而成; 且其书 “不徒以某方治愈某病而已, 或议病, 或辨证, 或论方药, 或谈四诊, 至理名言, 随处阐发, 或繁或简, 或浅或深, 别有会心” (《王氏医案续编·例言》)。 《王氏医案三编》 3卷, 徐然石等辑录, 顺承以上 2册医案, 以三编名其篇, 仍然仿编年体例。 “案中治法, 不但温凉补泻, 随病而施, 可为后学津梁也。” (《王氏医案三编·例言》) 《归砚录》 4卷, 咸丰五年, 王士雄携眷回籍, 他感叹 “自失怙后, 即携一砚以泛于江, 浮于海, 荏苒三十余年, 仅载一砚归籍” (《归砚录·弁言》), 所以题名 《归砚录》。 该书评述前贤, 更着眼于启迪后学, 既介绍自己的临床经验, 又博采诸家之长。 《乘桴医影》 不分卷, 记载医案27则。 《潜斋简效方》 不分卷, 记载一些内科、 外科、 妇科、 儿科的简便治疗方法, 甚至包括一些救荒、 救火的方法。 《四科简效方》 分内、 外、 妇、 儿4纲, 编为甲、 乙、 丙、 丁4集, 诸病皆 “选其药廉方简, 而用之有奇效无险陂者” (《四科简效方·序》)。 《鸡鸣录》 不分卷, 辑录了民间单方、 验方, 或历代效方和自己亲自验证疗效确切者。

猜你喜欢的书

漫步遐想录

漫步遐想录

《漫步遐想录》(又译作《一个孤独的散步者的遐想》),是法国作家让-雅克·卢梭以“漫步”为题写下的散文集,1782年出版。贯穿于《漫步遐想录》之中的就是卢梭生活在其中的社会中的人对他一致进行迫害的感觉,是他孤立于人类社会之外的感受。它分析了作者心目中的那个阴谋集团所体现的外力对他的“自我”所造成的异化,幻想着一种超越生死烦恼的佛教涅槃般的境界。这是作者跟自己的心灵亲切交谈的产物,是一颗孤独的灵魂自我解剖的自白书,有着不加修饰的淳朴,无可怀疑的真诚,而大自然对人的亲切的抚慰,人与和谐的自然的灵息相通,决定了作品风格的无比质朴和富于音乐感。这仿佛是一部极其优美的抒情散文诗,充分体现了卢梭推崇自我,崇尚感情、热爱大自然的创作风格,该作对19世纪散文作家具有很大影响。

四书释地

四书释地

一卷。四书释地续一卷。四书释地又续二卷。四书释地三续二卷。总称《四书释地》。清阎若璩撰。阎若璩事详《古文尚书疏证》条。朱熹《四书章句集注》疏于地理人物考据,亦间有训释经义不当之处,阎氏遂作此书以补其缺、正其失。初作《四书释地》一卷,共五十七条;又作《四书释地续》十七卷,释地兼及人物,共八十条;又作《四书释地又续》二卷,因地理人名而及训诂典制,共一百六十二条;又解释经义得一百二十二条,称《四书释地三续》,计三卷。四书合为一书,总称《四书释地》。全书计释地一百五十五条,人物六十三条,训诂典制二百零三条,专疏名物考据;至于义理,则宗归朱熹,未有异议。阎氏精于考证,言必有据,旁参互证,融会贯通。补其缺失者,有樊廷枚《四书释地补》四卷,宋翔风《四书释地辨证》二卷。有学海堂刊本传世,收入《清经解》,此外还有《通志堂经解》本。

顾氏医案

顾氏医案

《顾氏医案》的内容包括内科、妇科等时病、杂证共二十六门,医案四百十二则。每则医案脉证记载简洁明了,辨证精密,用药颇具特色,共录医方五百四十首,对临床应用有很高的参考价值。

东厨司命灯仪

东厨司命灯仪

东厨司命灯仪,撰人不详。约出于元代或明初。一卷,收入《正统道藏》洞真部威仪类。此篇为道教灯仪之一,用于燃灯供奉东厨司命灶君、五方五帝灶君及灶君夫人等灶神。内称灶君为一家之主,在天为七元之使者,上承帝命,下察人伦,言功录过,赏善罚恶。世人若触犯灶君,或有罪过,当设醮燃灯,供奉灶君,礼赞启告,祈求赦罪降福。

汉末英雄记

汉末英雄记

三国魏人王粲著。十卷。记述东汉末年人物的传记。已佚。粲有《王侍中集》已著录。此书以东汉末年杰出人物事迹为线索,简洁而形象地反映汉末天下大乱,群雄蜂起的社会现实。首记汉末枭雄曹操,末记张俭。其中着墨最多者为吕布、公孙瓒、袁绍三人。事虽简略,但能显示人物性格特征。今有清黄奭辑本,称《王粲英雄记》,编在《汉学堂丛书》,此外,《汉魏丛书》、《说郛》、《五朝小说》也有辑本。

天童正觉禅师语录

天童正觉禅师语录

本书《天童正觉禅师语录》所引的版本选自《宏智禅师广录》,径录自日本出版的《大正新修大藏经》第四十八卷。《大日本续藏经》第壹辑第贰编第贰拾玖套刊有《宏智正觉禅师广录》,其中卷九所载《天童宏智觉禅师语录序》《大用庵铭》《行实》《塔铭》(有序)、《祭文》《大慧杲禅师题师像赞》《陆游题师像赞》为《宏智禅师广录》所未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