叶桂

叶桂
  • 姓名:叶桂
  • 别名:字天士,号香岩
  • 性别:
  • 朝代:清代
  • 出生地:江苏吴县人
  • 出生日期:公元1666年
  • 逝世日期:公元1746年
  • 民族族群:

叶桂(公元1666年~公元1745年),生于康熙六年(公元1667年),卒于乾隆十一年(公元1746年)。字天士,号香岩,江苏吴县人。著名医学家,温病学的奠基人之一。先世自皖迁苏,祖辈、父辈皆精于医道。


叶氏14岁丧父,于是跟着父亲的门人学医。他聪颖过人,很快便超过了老师,加之在医艺上不断精益求精,“自十二至十八,凡更十七师,闻某人善治某证,即往执弟子礼”,因而终成一代大家。


叶氏在医理上,主遵张仲景,能师古而不泥古,亦能采纳民间单方、验方。温病学说方面,总体构架源于仲景之说而辅以刘完素之论。杂证则综合孙思邈李杲朱震亨、张景岳喻昌诸家,并有所发挥。他一生致力于临床工作,救人无算,因而著述不多。流传下来的《临证指南医案》、《温热论治》是其学生辑录他的医学成果而成。


叶氏不但医术高超,而且医德很好。他的事迹在民间广为流传,清人的笔记小说多有记述。


[正 史]


叶桂,字天士,江苏吴县人。先世自歙①迁吴,祖时、父朝采,皆精医。桂年十四丧父,从学于父之门人,开言即解,见出师上,遂有闻于时。切脉望色,如见五藏②。治方不出成见,尝曰:“剂之寒温视乎病,前人或偏寒凉,或偏温养,习者茫无定识。假兼备以幸中,借和平以藏拙。朝用一方,晚用一剂,讵③有当哉?病有见证,有变证,必胸有成竹,乃可施之以方。”


其治病多奇中,于疑难证,或就其平日嗜好而得救法;或他医之方,略与变通服法;或竟不与药,而使居处饮食消息④之;或于无病时预知其病;或预断数十年后,皆验。当时名满天下,传闻附会,往往涉于荒诞,不具录。卒,年八十。临殁,戒其子曰:“医可为而不可为。必天资敏悟,读万卷书,而后可以济世。不然,鲜有不杀人者,是以药饵为刀刃也。吾死,子孙慎勿轻言医!”


桂神悟绝人,贯彻古今医术,而尠⑤著述。世传所注《本草》,多心得。又《许叔微本事方释义》、《景岳发挥》。殁后,门人集医案为《临证指南》,非其自著。附《幼科心法》一卷,传为桂手定,徐大椿谓独精卓,后章楠⑥改题曰《三时伏气外感篇》;又附《温证证治》一卷,传为口授门人顾景文者,楠改题曰《外感温证篇》。二书最为学者所奉习。


同里薛雪,名亚于桂,而大江南北,言医辄以桂为宗,百余年来,私淑者众。最著者,吴瑭、章楠、王士雄


清史稿·叶桂传》卷五○二


[注 释]


①歙:县名。即今安徽省歙县。②藏:通“脏”。③讵:难道。表示反问。④消息:平息。⑤尠(xian):同“鲜”。少。⑥章楠:清末医家。字虚谷,浙江会稽人。受叶桂、薛雪关于温病学说的影响较大,对温病学有一定贡献,在杂病的辨证论治上经验亦丰富。著有《医门棒喝》。

猜你喜欢的书

长眠不醒

长眠不醒

一个古怪的父亲,一对儿古怪的姐妹。菲利普·马洛第一次登场,面对的就是这样一个家庭。老迈而富有的将军请马洛去寻找他的女婿,他的两个女儿却一直阻止马洛采取进一步行动,花痴一样的妹妹甚至偷偷爬到马洛的床上。诱惑力十足的姐姐则送上双唇。 只认识钱的混混儿、最有情意的流氓、租售淫秽书籍的同性恋……马洛本来只是找一个不见的人,结果确见了这么多人。他要一个一个和他们打交道,用他利如刀锋的语言和拳头、手枪。 这是雷蒙德·钱德勒第一部长篇小说,他把迈克尔·凯恩开创的黑色小说和达谢尔·哈米特开创的硬汉小说结合在了一起,从此将自己的名字铸在侦探小说的门楣上,并铺下了通往今日的苏·格拉夫顿、以及CSI等犯罪电视之路的第一块砖。

浙西水利书

浙西水利书

明代系统摘编的太湖地区水利文集。编者姚文灏,字秀夫,号学斋,江西贵溪人。明成化进士。弘治七年(1494)曾任常州通判,两年后又以工部主事提督浙西水利,对太湖水利有较深入的研究。为了借鉴历史经验,他于弘治十年编成此书。全书三卷,收录宋文20篇,元文15篇,明文12篇,共47篇。都是前人议论太湖水利的文章。编者根据当时水利形势的变化和他本人的亲身体验对“诸家之书,取其是而舍其非”,“一家之书,详其是而略其非”,认真地做了一番“去粗取精”,不失为一部较系统而完善的太湖水利史料汇编。有弘治十年初刻本、1921年退庐图书馆校刊本和1984年农业出版社出版的汪家伦校注本。

俗书刊误

俗书刊误

辨正文字的字书。明代*焦竑撰。凡十二卷。前四卷按四声分类,刊正讹字,如“豊”非“丰”,“容”不从“谷”。第五卷考字义,如“赤”通“尺”,“鼬”同“犹”。第六卷考骈字,如“句娄”不当作“岣嵝”,“辟历”不当作“霹雳”。第七卷考字源,如“對”字改口从士,本于汉文,“疊”字改晶从畾,本于新莽。八、九两卷考音同字异,如“庖犧”之为“炮羲”,“神農”之为“神由”。第十卷考字同音异,如“敦”有九音,“苴”凡两读。第十一卷考俗用杂字,如山岐曰“岔”,水岐曰“汊”。第十二卷考字形疑似,如“稽”之与“禾”,“支”之与“攴”。《四库全书总目提要》曰:“其辨最详,而又非不可施用之僻论,愈于拘泥篆文、不分字体者多矣。”现有《四库全书·经部小学类》、《四库全书珍本初集·经部小学类》两种版本。

中朝故事

中朝故事

笔记。五代尉迟偓撰。二卷。共二十九条,七千多字。偓官南唐朝议郎,给事中。参修国史。李昇得国,自以为出唐太宗之后,袭承唐统,故称长安为中朝,因以名书。上卷记朝廷典章制度及君臣间事,下卷多记神仙志怪、掌故遗闻、轶事杂录等。多载晚唐宣宗、懿宗、昭宗、哀帝四朝故事。有关郑畋、李纳、李德裕轶事传闻多属无稽。如郑宰相堂饭。黄巢退出长安后,巨富捐纳修缮殿堂寺观,颇有参考价值。书版本有: 《广四十家小说》本二卷,又《历代小史》本、 《说郛》本、 《五朝小说》本、 《唐人说荟》本、 《唐代丛书》本、 《随庵徐氏丛书》本、《丛书集成》本均一卷。《随庵徐氏丛书》影刻宋抄本较佳。一九五八年中华书局标点本,可资研读。

玉涧杂书

玉涧杂书

笔记。宋叶梦得(1077—1148)撰。原十卷,存一卷。梦得有《石林燕语》已著录。叶氏见长于文学,一生著述甚丰。收集日常所记典故趣闻而成此集。故其条目内容,既有前人著述,又有叶氏文采。大致可归纳为前人轶事、当代趣闻、叶氏杂感等。叶氏崇拜陶潜、杜甫,述其轶事以隐居避世、同情民间疾苦为主,取材以前人诗文佳句居多。余皆借题发挥,或申述诗文理论,或讲求措词造句,或讨论文章规范。颇能代表宋代一派文风。有《说郛》本,《古今说部丛书》本。

阿毗达磨俱舍论实义疏

阿毗达磨俱舍论实义疏

《阿毗达磨俱舍论实义疏》,印度佛教典籍。安慧着,译者不详。卷数不详。据《唯识述记》记载,安慧曾「即糅杂集,救《俱舍论》,破正理师」,所指的应该就是此《实义疏》的创作。在《实义疏》中,安慧以驳斥众贤一系的正理师、护救世亲的《俱舍论》为主要目的,故在许多问题上都遵循了世亲的思想。同时,他并不固执一家之言,而是积极吸收众贤等人的合理说法,旁徵博引,多方论证,因而在对一些具体问题的讨论中发展了《俱舍论》的思想。所以,本疏对於研究安慧本人的思想以及说一切有部的理论发展,都有着重要的价值。同时,由於安慧的引用,疏中还包括了一些已经散佚的印度佛教史上的思想材料,为深入研究印度佛教思想提供了新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