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完素

- 姓名:刘完素
- 别名:字守真
- 性别:男
- 朝代:金代
- 出生地:河北河间人
- 出生日期:1110
- 逝世日期:1200
- 民族族群:
刘完素(1110—1200)金代著名医家。字守真,号河间居士,又号通玄处士、宗真子、高尚先生。河北河间人。少聪敏,博学多识。无意于仕途,章宗皇帝三聘而不起。一生耽嗜医书,尤刻意研究《黄帝内经》,深探其奥旨,对其运气学说的研究和火热病机的阐发有独到见解。指出研究运气学说应当着眼于风、寒、暑、湿、燥、火对疾病发生和发展之影响,并创用五运六气作为疾病分类纲领。阐发《素问》病机十九条,强调火热致病,反对套用古方,力排《局方》用药躁热之偏,善用寒凉药,以降心火。益肾水为主治火热证,临证多有奇验,医名远播四方,为“河间学派”之开山,被后世称为寒凉派的代表人物,“金元四大家”之一。著作甚多,计有《素问玄机原病式》1卷 (1182)、《黄帝素问宣明论方》(简称 《宣明论方》) 3卷 (后人扩充为15卷)、《素问病机气宜保命集》 (1186),以及 《素问要旨论》(一作《内经运气要旨论》) 1卷、《伤寒直格》3卷、《伤寒标本心法类萃》2卷、《三消论》1卷、《保童秘要》2卷、《素问药注》、《河间刘先生十八剂》(简称《十八剂》)、《习医要用直格并药方》、《治病心印》等。弟子有穆子昭、荆山浮屠、马宗素等,再传弟子及私淑者甚多,形成医学史上影响久远的 “河间学派”。
猜你喜欢的书
再婚的女人
《再婚的女人》(1948年)写一个再婚的女人,她先前的婚姻如死人的阴影投射在再婚后的夫妻之间,然而作为母亲,她忍辱负重,怀着强烈的诚挚的爱子之心,终于盼来了女儿的长大、嫁人。作品歌颂了一位普通的、受尽生活磨难的母性的不屈不挠的坚韧品德。虽然作品中一直笼罩着压抑的调子,却让人深味人性的伟力。
去来今
王统照著。上海文化生活出版社1940年1月初版,内分三辑,收散文36篇,前有《小序》。多写于“孤岛”时期,当时作者思想上陷于苦闷,但仍未停止对民族命运、人生道路的苦思冥想,仍然“唱着时代之歌,激发着人类的向上自尊心。”(唐弢《暗夜棘路上的里程碑——“孤岛”一年来的杂文和散文》)如《去来今》一文用哲理性的语言分析阐明如何对待历史、现实与未来;《“灵台”微语》剖析自我在痛苦中的微妙心境;《不易安眠》抒写孤岛的寒夜,想象那“草莽中,平原中,森林中,河岸港湾上的鲜血,是自由的洪流泛滥过激怒的田野,是暴风急雨挟着战神的飞羽传遍各地。”均能令人感受到环境的险恶及作者期待奋进战斗的情怀。而《芦沟晓月》一文,则由考证名胜历史与景观美感出发,呼唤着雪国耻、复山河的胜利时日。在表现生活实感的独特性与创造性方面,文集中不乏佳作,但也有一些内容空泛、缺乏时代与生活气息的文字。
叶净能诗
叶净能诗,撰人不详。约成书于唐代。《道藏缺经目录》着录「叶天师杖中记」一卷,疑即是书。现存敦煌抄本S6836号,其卷首已残缺,无标题,卷尾完好,题:「叶静能诗」。王重民《敦煌变文集》卷二收入。叶净能乃唐玄宗时著名道士,擅使符箓召神役鬼,驱邪治病,兴云致雨,飞行变幻,无所不能。开元中策杖至长安,以道术倾动朝野。玄宗召见问道,甚得宠幸。传说曾伴玄宗观灯,并共游月宫。后因高力士之谗而被斩,玄宗日夜恩慕,赋诗以悼之。是书所载,即叶净能天师一生之神异故事。书以唐代寺院道观中流行之俗讲文体写成,是为流传至今之唯一道教俗讲文。
英烈传
明代长篇白话历史演义小说。一名《龙兴名世录皇明开运英武传》、《皇明英武传》、《皇明开运英武传》,又名《皇明开运辑略武功名世英烈传》、《皇明英烈传》、《皇明英烈志传》、《云合奇踪》、《英烈全传》、《京本云合奇踪玉茗英烈全传》、《大明志传》、《洪武全传》。八十回。不题撰人,或谓徐渭或郭勋所作,显系伪托。成书于明万历年间。该书系由明代民间流传故事改编而成,叙元朝末年顺帝失政,朱元璋率兵起义最终推翻元朝统治、建立明政权。其中一些小故事至今仍在民间流传。如贩乌梅、取襄阳、战滁州等。至于那些英雄似的人物如常遇春、胡大海、花云、徐达、李文忠、沐英、朱文正、邓愈、汤和、郭英、朱亮祖 等更是家喻户晓、妇孺皆知。
般若心经句解易知
般若心经句解易知,一卷,清王泽泩注解并序。
不可刹那无此君
不可刹那无此君,一卷,宋义銛述。义铦曾撰《不可刹那无此君》赠于俊芿。此书现收入《续藏经》第57册中,由三十六句七言偈颂构成,内容主要阐述一心三观、一心三谛以及一念三千思想,属于天台学方面的著作。关于此书的撰述时间及赠送经过,泉涌寺藏此书抄本最后所附跋文有所交待,因此段跋文不见于《续藏经》本,故引述如下:大唐宋天台宗,达磨山阴沙门义铦,开禧丁卯暮春述天台宗大旨。嘉定二年己巳仲春四日,录赠日本国芿法师。文中所说的“天台宗大旨”,实际就是指《不可刹那无此君》而言。据此可知,此书撰于开禧三年(1207)三月,两年后,即嘉定二年(1209)二月四日再录赠予俊芿。此书名的由来可能源自王羲之之子王徽之的一段话。《晋书》卷八十记载,王徽之“尝寄居空宅中,便令种竹,或问其故,徽之但啸咏指竹曰:何可一日无此君耶”。此文中的“此君”,当指竹子,含有虚心贞节,岁寒不移之意。而义铦化此典故作为自己的书名,其中尽管将“此君”寓指作天台观教中的“一心”,但作为赠送作品,显然折射出了义铦对俊芿的依依不舍之情。附带指出,此《不可刹那无此君》一书通过俊芿传至日本后,宝永三年(1706)比叡山沙门秀云孤岩对此还作过注释,在日本有过一定的影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