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杲

李杲
  • 姓名:李杲
  • 别名:字明之,号东垣
  • 性别:
  • 朝代:元代
  • 出生地:真定(今河北正定)人
  • 出生日期:1180年
  • 逝世日期:1251
  • 民族族群:

李杲[gǎo] (1180年-1251)金元四大医学家之一。字明之,号东垣,真定(今河北正定)人。二十岁时,母死庸医之手,遂立志学医。闻张元素以医名天下,“损千金从之学”,经数年,尽得其位。他在张元素脏腑议病的启示下,深刻地研讨了《内经》、《难经》等医学精典,创立了重视调理脾胃的补土理论。其主要著作有《脾胃论》、《内外伤辨惑论》、《兰室秘藏》、《伤寒会要》、《用药法相》等。他独创性的见解是“内伤脾胃,百病由生。”其中心思想是:“元气”是人的生命与力量之本,元气充足与否决定了人体健康与疾病,而脾胃则能为元气提供能量“元气之充足,皆由脾胃之气无所伤,而后能滋养元气”,如果“脾胃之气既伤,而元气亦不能充,而诸之所由生也。”(李杲《脾胃论》卷上)。他认为造成脾胃内伤的主因有三条:饮食不节、劳累过度、精神刺激。三种因素,错综交织,而精神因素常常起先导作用。治疗上采用了一套升举中气的治疗方剂。认为“过气不齐,古今异轨,古方新病不相能也”。古今异轨之说,使用药方法为之一变。李杲的理论产生于宋、金、元战乱不止的年代,频繁的社会动乱,使人民饥寒交迫,流离失所,疾疫丛生,痛苦不堪,其精神压抑是致病的主要因素。李杲本人就是患脾胃久衰之症,长期受其折磨,深知其病因、治法。所以补土派的理论及实践是那个时代残酷现实的产物,在医学理论上有重要进步意义。其缺陷是:重胃阳,轻胃阴;重脾胃与肺肾的关系,轻脾胃与心肝的关系。这有失偏颇。李杲还以善治伤寒、痈疽、眼目为专长。他的学说为后代继承发扬。

猜你喜欢的书

给青年诗人的信

殿堂级桂冠诗人里尔克写给青年诗人的信,关于诗歌、人生、孤独、自我、职业,诗意对谈;一个对生活、历史和自然始终保持“古老敌意”的诗人,一段诗人与诗人诗心交融的佳话;这已经不是一本新书了,当你拿起它时,它早已被无数诗人或准诗人,总之是热爱诗和美的人们读过、感叹过;沉钟社诗人冯至1931年经典译本,十年再次完整呈现。可能你已经等了太久,现在它来了;全书经译者冯至先生之女冯姚平女士校正,师承自冯至先生的翻译家韩耀成先生提供专业指导;沉静、忍耐、体验、孤寂,比诗更像诗的十封信,你我都是青年诗人。

幼学琼林

是讲成语典故、名物制度常识的蒙学教材,清程允升著。原名《幼学须知》,又名《成语考》、《故事寻源》,嘉庆间邹圣脉增补注释,改名《幼学琼林》,简称《幼学》。有的版本,名之为《幼学故事琼林》,“故事”是典故的意思。该书是一本知识汇编,博采古籍中有关自然、社会、历史、伦理等方面的典故,分类编纂。全书共四卷,用骈偶语式叙述,便于诵记。其体例借鉴唐代李翰的《蒙求》,不少内容也取材于《蒙求》。卷一为天文、地舆、岁时、朝廷、文臣、武职;卷二为祖孙父子、兄弟、夫妇、叔侄、师生、朋友宾主、婚姻、女子、外戚、老幼寿诞、身体、衣服;卷三为人事、饮食、宫室、器用、珍宝、贫富、疾病死丧;卷四为文事、科第、制作、技艺、讼狱、释道鬼神、鸟兽、花木,共计33类。开篇“混沌初开,乾坤始奠,气之轻清,上浮者为天;气之重浊,下凝者为地”。其对宇宙形成的认识虽不科学,但十分简洁地概括了古代宇宙论的基本哲学思想。末篇名为《花木》,“植物非一,故有万卉之名;谷种甚多,故有百谷之号。”旁及各类植物,包孕不少促人奋进的格言。全书两两相对的骈语,节奏感很强,文字简练,内涵丰富,学童在朗读背诵中即能获得各方面的基础知识。《幼学琼林》风靡全国百余年,不仅是学童启蒙必读,几乎家传户诵,与《三字经》、《百家姓》的覆盖面不相上下。

痰火点雪

又名《红炉点雪》。内科著作。明龚居中撰。四卷。居中字应园,金溪(今属江西)人。对内、外、儿科均有所长。撰有《外科百效全书》、《幼科百效全书》、《小儿痘疹医镜》等。是书始刊于崇祯三年(1630),约八万二千字。卷一、二论述痨瘵各种主证、兼证的证治。在每条证论之后,各列主方、捷方,并附治验,说明证治、从治,各有所宜。卷三除列治则与杂证补遗外,又叙述痰火痨损的脉候,兼列补泻用药等项,示人以准则。卷四为灸法禁忌及气功。龚氏认为劳伤精气血液遂致阳盛阴亏,火炎痰聚。持标本论,认为火为痰之本,痰为火之标,而阴虚又为致火致痰之本。又立水亏火炽金伤之论,提出益水清金降火治疗原则。强调辨证要“以脉验证,因证立法,由治而定方”。对防病治病均有参考价值。为重要的内科著作,其法仍为临床医生所遵循。有清嘉庆十八年(1813)白鹿山房校刻本,道光二年(1840)平远楼刊本,一九五八年上海卫生出版社铅印本。

侠女奇缘

《侠女奇缘》是《儿女英雄传》、《续儿女英雄传》的合册, 《儿女英雄传》又名《金玉缘 》、《 日下新书》、《正法眼藏五十三参》。约成书于清道光年间,原有五十三回,后因辗转散佚,到刊行时仅剩前四十回。

海东逸史

撰人不详。原题翁洲老民手稿。十八卷。纪传体。记南明鲁王政权事迹。前两卷为鲁监国纪,卷三为家人传,记监国诸妃,卷四至十三为诸臣列传,卷十四至十七为忠义传,卷十八为遗民传。称郑成功先后奉监国驻金门、澎湖,为他书所不载。约成书于清康熙年间。

仪礼要义

五十卷。宋魏了翁(1178-1237)撰。魏了翁字华父,号鹤山,邛州蒲江(今属四川)人,大学生,佥书枢密院事。治学反对佛老学,推崇朱熹理学,独穷经古学,自为一家,为南宋名儒。开门授徒,学生争相报名。曾在靖州建鹤山书院。着有《九经要义》、《经外杂钞》、《师友雅言》、《鹤山全集》。《仪礼要义》是《九经要义》之一篇。《仪礼要义》每篇名物条目,以西汉郑玄、唐贾公彦《仪礼注疏》为主,并以保持《注疏》之原为宗,进行删繁取精,录于下方,体例与《周易要义》略同。《仪礼要义》可视为郑贾注疏之提要,为读郑贾注疏之门经,于初学者最为有功。版本有宋淳祐十二年(1252)魏克愚徽州刊本;清补罗书屋抄本,藏于北京大学图书馆;振绮堂景宋钞本;江苏局本;清初汲古阁钞本;《五经要义》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