康熙

康熙
  • 姓名:康熙
  • 别名:
  • 性别:
  • 朝代:清代
  • 出生地:
  • 出生日期:1654年5月4日
  • 逝世日期:1722年12月20日
  • 民族族群:

康熙帝(1654年5月4日—1722年12月20日),清代一位很有作为的皇帝。姓爱新觉罗,名玄烨。年号康熙,死后庙号为清圣祖。他是清世祖顺治帝的第三子。顺治十八年(1661),世祖病危,遗诏八岁皇子玄烨嗣位,由索尼、遏必隆、苏克萨哈、鳌拜四大臣辅政。鳌拜恃功骄横,视康熙如无物,俨然以太上皇自居,反对朝中任用汉臣等一系列封建化过程。康熙六年(1667)亲政,欲除掉鳌拜。1670年,暗结内大臣索额图等人智捕鳌拜,诛其余党,夺回大权。随后,康熙推行了一系列稳定政局、发展生产的政策。


在巩固国家统一方面,平定了吴三桂、耿精忠、尚可喜三藩的叛乱;接着派兵攻入台湾,消灭郑氏政权,并派兵驻守,管理台湾;1688年,亲征准噶尔部噶尔丹,平定了13年的叛乱,加强了西北边疆的管理;在东北,两次雅克萨之战驱逐沙俄入侵黑龙江的侵略军。派索额图、佟国纲赴尼布楚同沙俄谈判,指示黑龙江流域领土“皆我所属之地,不可少弃于鄂罗斯”,终于签订《尼布楚条约》,划定中俄东段边界,维护了国家的统一和尊严。


在经济建设方面,面对遭受战争严重破坏的社会生产,下令永停圈地,把明藩王所占田地归原主耕种,同时准许壮丁“出旗为民”;奖励垦荒,减免钱粮,整顿赋役制度,废除匠籍,规定“滋生人丁,永不加赋”。这些政策,减轻了农民的负担,促进了社会生产的恢复和发展。他还非常重视兴修水利,治理河患,六次亲自视察黄河,任用靳辅、陈潢治理黄河。在巩固中央集权方面,设立南书房掌票拟谕旨,加强了皇权。


在文化方面,他一生苦研儒学,提倡程朱理学,编纂《朱子全书》。1678年开“博学鸿儒科”,拉拢汉族知识分子;开《明史》馆,下令撰修《明史》以继华夏正统文化;组织人力编纂《全唐诗》、《佩文韵府》、《康熙字典》等书;对自然科学,如数学、水利、测量等均有涉猎。康熙强调“惩贪奖廉”,严惩贪官污吏,奖励清廉之士。在巩固思想统一方面,屡兴文字狱,残酷镇压反清思想,枉杀了许多文学名士。六次南巡,耗费糜多,有害国计民生。1722年(康熙六十一年),于行猎时突然病发,不久即逝。康熙的一生为加强统一的多民族的国家,为发展封建经济文化做出了杰出的贡献。

猜你喜欢的书

吴中往哲记

吴中往哲记

一卷。续吴中往哲记 一卷。续吴中往哲记补遗 一卷。《吴中往哲记》明杨循吉(1456~1544) 撰。“续记” 和 “补遗” 黄鲁曾 (1487~1561)撰。杨循吉,字君谦,吴县 (今江苏省苏州市)人,明成化年间 (1465~1487)进士,曾官礼部主事,著有《松筹堂集》及“杂著”十余种,《吴中往哲记》记载明初苏州府人物,自“勋德”至“冠衲”分七类,共记41人。黄鲁曾,字得之,也是吴县人,明正德年间(1506~1521)举人,仕履不详。《续吴中往哲记》 自“忠节”到 “散逸”分十七卷记载苏州府人物40人,《续吴中往哲记补遗》自 “审进”到“释行”分十九类记载功苏州府人物31人。三书所列各人物小传,寥寥数语,难见端详始末,且考核时有不精,至为伪谬,难为信史。该书现存有明嘉靖刻本,收《北京图书馆吉籍善本书目》。

读书附志

读书附志

一卷,南宋赵希弁撰。赵希弁,生卒不详,字君锡,袁州 (今江西宜春)人,宋太祖九世孙。南宋宁宗、理宗之交,江西漕贡进士,秘书省校勘。据其家三世藏书,择《郡斋读书志》四卷本所未著录者,仿其体例,撰成该书,以附四卷本,故称《附志》。《附志》一卷,实分上、下,类目与四卷本不尽相同。卷上有经类、经解类、小学类、史类、编年类、杂史类、史评类、职官类、刑法类、仪注类、天文卜算类、五行类、地理类、传记类、谱谍类、诸子类、农家类、杂说类、兵家类、类书类、杂艺术类、道家类、神仙类、释书类。卷下有楚辞类、别集类、语录类、总集类、法帖类,最末又有拾遗。总共著录图书四百六十九种,除少数复见者,大部分为南宋高宗、孝宗、光宗、宁宗四朝书籍,恰恰可作《郡斋读书志》的续篇。《附志》著录各书,更觉翔实,除书名、卷帙外,又介绍其书篇目、编次、刊刻时间、刊刻地点、刊刻人名等。该志历来附四卷本《郡斋读书志》(即《前志》)理宗淳珰九年 (1249)黎安朝合刻于袁州,属袁本系统,一直随袁本流行。1990年上海古籍出版社出版《郡斋读书志校证》的合校本,以影印南宋淳珰本《读书附志》为依据,加标点,附于书后。

震泽长语

震泽长语

笔记。明王鏊(1450—1524)撰。二卷。鏊有《王文恪公集》已著录。此编约成于嘉靖初。凡分十三类:经传、国猷、官制、食货、象纬、文章、音律、音韵、字学、姓氏、杂伦、仙释、梦兆,共一百六十一条,近三万字。是编言史论致、说文谈诗、考音究字,持论皆有根据,多为见地之谈,颇有裨于文史研究。详载明初都市中的荒凉及宣德后经济发展情况,其中记明中期纳税,俸粮等资料,可与史参;记查抄刘瑾、朱宁货财数,亦颇缕悉。还辑录有时人遗闻轶事及诗词,可资参考。间有失考、过迂之论,杂迷信灵异之说。北京图书馆现藏有明刻本一册,善本。通行的有《四库全书》、《借月山房汇钞》、《丛书集成初编》等本及《说郛续》一卷本。

癸辛杂识

癸辛杂识

宋代文言轶事、志怪小说。宋周密撰。六卷(前集一卷,后集一卷,续集二卷,别集二卷)。密有《齐东野语》已著录。此书因作于杭州癸辛街,因以为名。与所作《齐东野语》大致相近。然《野语》多考证旧文,记朝廷大政,此则琐事杂言居十之九,体列极不相同,实属小说类。本书正如《四库全书总目提要》所说,内容大多记“琐事杂言”、“颇猥杂”,它与周密的另一著作《齐东野语》相比,风格大致相类,体例殊不同,《野语》兼考证旧义,记朝廷大政之事多,而《杂识》辨订者不多,十分之九是记载琐事杂语,其中可以发现一些志怪类笔记小说。“孕妇双胎”,是一篇比较有代表性的志怪小说。这篇小说篇幅不长,但颇具故事性,其最显著特色是,故事有头有尾,叙述完整,情节发展出乎意料。

中国通史

中国通史

《中国通史:从上古传说到1949》由26位研究中国各断代史的权威专家学者合力撰写,时限起自传说时期,截至1949年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基本反映了中国自古代至近现代各个历史时期的政治、经济、社会、军事、科技、文化、民族、对外交往等方面的基本事实和主要脉络,系统全面,且知识准确,文字严谨,表述精当,充分反映了名家学者的治学风范,许多文字弥足珍贵。

四书蒙引

四书蒙引

明蔡清(字介夫)撰。十五卷。别录一卷。该书编撰过程颇曲折: 先有稿本失之,作者乃重新缀录,更阅三载,又得故录于家中。参会前后二稿,所录重复过半,又有前后异见者,欲删正而未暇,姑略会而次之,先涂去其最冗秽无谓者,其诸凡近似有理之言,皆且存之。名曰《蒙引》,以明其非定说。嘉靖三十五年(1556年),武进庄煦参照二稿,刊削冗复,十去三四,又十九年而书始成。凡所抄录,先为考定次序,勒去芜冗,条析类从,辑成一书而刊行。书末《别录》一卷,则煦与其友王升(孚斋)商榷订定之语。往往书有:“煦谓如何,孚斋不以为然”,或“孚斋云,此段最警策,何可去也。诚然,诚然”等字样。其书虽为科举而作,然阐明义理,真切深至,犹有宋儒之遗意。如解《论语·颜渊》“君子以文会友章”,曰:“文者讲学之事知也,仁者进德之实行也。故曰讲学以会友则德日进。讲学固所以明道,讲学而以会友,则道益明矣。为善而得所资,则德日进矣!”又如解孟子“言近而指远者”,曰:“如岁寒然后知松柏之后凋也,则士穷见节义,世乱识忠臣之理,皆见于言外矣!”论者谓:“朱注为《四书》功臣,《蒙引》又朱注功臣。”甚至称“说《四书》者不少百种,未有过于此者”(《四库全书提要》引)。有《四库全书》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