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大椿

- 姓名:徐大椿
- 别名:
- 性别:男
- 朝代:清代
- 出生地:吴江(今属江苏)人
- 出生日期:1693
- 逝世日期:1771
- 民族族群:
徐大椿(1693~1771)清著名医学家。原名大业,字灵胎,晚号洄溪道人。吴江(今属江苏)人。出生于书香世家,自幼聪颖,博学多才,文武双全。少业儒,为诸生。好读道家书,通晓星经、地志、九宫、音律、武术、摆兵布阵、水利、诗文,尤其擅长医学。以诸生贡太学。后因家人有误于医者,始习岐黄。年二十从学于周意庭,博览方书,精研医理。乾隆二十六年(1761年)及三十六年两次应召入宫治病,尝官太医院供奉,赠儒林郎。平生著述甚富,尤注重阐发经典医著。主要著作《医学源流论》两卷(1757年),集中反映其学术见解。其中“元气存亡论”、“药性今古变迁”、“医学源流论”等,颇多精辟之论。所著《伤寒类方》不以六经分类,使方以类从,证随方定,便于按证索方,不必循经求证。《医贯砭》两卷(1741年),述赵献可温补之弊。《慎疾刍言》(1767年)亦多针砭时俗谬说。《兰台轨范》八卷(1764年),多录唐以前著名医书之方论。所取古方,多切实用,然亦采录后世有名方剂。其中所列《千金方》之钟乳粉、《和剂局方》之玉霜圆等服石之品,则遭后人议论。生平行医五十余年,泛览医书万余卷,经批阅者亦有千余卷。敢于直言以斥时弊,然亦不免有偏颇之论,如谓“仲景《伤寒论》中诸方字字金科玉律,不可增减一字”,而于唐以后医书则较轻视。尝评注叶天士《临证指南医案》,多所纠正;于外科亦多经验,曾评《外科正宗》,戒轻用刀针丹药者。医著尚有《难经注释》两卷(1727年)、《神农本草经百种录》(1736年)。另著《洄溪道情》等文学著作,亦为世所称。咸丰五年(1855年)王士雄得徐氏门人金復村所传《洄溪医案》一卷,编注梓行。后世刊有《徐灵胎医学全书》多种。
猜你喜欢的书
唐鲁孙谈吃
唐鲁孙是中国饮食文化和掌故杂谈方面具有代表性和传奇性的人物。他以其博闻强记和细腻动人的文字功夫,演绎了一段段“舌尖上的民国史”,功力至深,韵味至长,尤为难得的是,在“吃”之外,唐鲁孙还记录下很多鲜为人知的民俗掌故、宫闱秘闻,以及晚清民国的服饰、手艺、年俗、名人轶事等。
通史原理
张荫麟的《中国史纲》享誉学界数十年,然其背后的通史方法论尚少全面而深切的探讨。《通史原理》是张氏晚年集编、著、译于一的重要著述,其中提出的通史选材的六种标准、综合史材的五种“秩序”以及与唯物史观的微妙联系等重要主张,体现出以哲学思维部勒通史写法的特点.惟张氏始终谨守史家的经验主义立场,于哲学取其逻辑分析的方法而忽略恢弘抽象的历史哲学,反映其倾向于追求一种客观、科学、严密的通史之学。
东斋记事
6卷。北宋范镇撰。是书仿唐人著书以述当时之事,使后人有可考证,故追忆馆阁中及在侍从时交游语言、里俗传说而撰。多及北宋故事、典章制度、士人逸事,于蜀地风土人情尤详。书成于元丰间,因写于所居之东斋,因以名书。书成元丰间,因写于居所东斋,故名。《宋史·艺文志》作十二卷,《文献通考·经籍考》作十卷,原本早佚,清修《四库全书》时从《永乐大典》中辑出,分为五卷;又采《皇朝事实类苑》等书所引,加以删校,续为补遗一卷。1980年中华书局点校本又辑得佚文二十三则。
针灸学纲要
针灸学著作。日本管周桂撰于1766年。此书首述作者临床常用70穴,次述临床各科证候之针灸法或出血法取穴,认为针刺之深浅宜从其病;施灸之壮数随病情之轻重及医者之经验而定,至于用针以铁制毫针为常,不须禁忌人神、血忌之类,以救急难之疾。现有 《皇汉医学丛书》本及1955年人民卫生出版社据前版重印本。
所闻录
清末民初汪诗侬撰。是书广泛搜罗有清一朝各类趣闻轶事,诸如清初洪承畴、清中期和珅、晚清李鸿章,等等。尤其"李鸿章笑史",列述其出使欧洲各国之笑话,虽于史无证,多为民间趣谈,然却最为后世学者所征引。是书民国间收入《满清野史》丛书,今据以整理。
马鸣菩萨大神力无比验法念诵轨仪
一卷,唐金刚智译。释迦如来坐菩提树下马鸣菩萨白佛自说大神咒,使像末之贫穷获大福利。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