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大椿

- 姓名:徐大椿
- 别名:
- 性别:男
- 朝代:清代
- 出生地:吴江(今属江苏)人
- 出生日期:1693
- 逝世日期:1771
- 民族族群:
徐大椿(1693~1771)清著名医学家。原名大业,字灵胎,晚号洄溪道人。吴江(今属江苏)人。出生于书香世家,自幼聪颖,博学多才,文武双全。少业儒,为诸生。好读道家书,通晓星经、地志、九宫、音律、武术、摆兵布阵、水利、诗文,尤其擅长医学。以诸生贡太学。后因家人有误于医者,始习岐黄。年二十从学于周意庭,博览方书,精研医理。乾隆二十六年(1761年)及三十六年两次应召入宫治病,尝官太医院供奉,赠儒林郎。平生著述甚富,尤注重阐发经典医著。主要著作《医学源流论》两卷(1757年),集中反映其学术见解。其中“元气存亡论”、“药性今古变迁”、“医学源流论”等,颇多精辟之论。所著《伤寒类方》不以六经分类,使方以类从,证随方定,便于按证索方,不必循经求证。《医贯砭》两卷(1741年),述赵献可温补之弊。《慎疾刍言》(1767年)亦多针砭时俗谬说。《兰台轨范》八卷(1764年),多录唐以前著名医书之方论。所取古方,多切实用,然亦采录后世有名方剂。其中所列《千金方》之钟乳粉、《和剂局方》之玉霜圆等服石之品,则遭后人议论。生平行医五十余年,泛览医书万余卷,经批阅者亦有千余卷。敢于直言以斥时弊,然亦不免有偏颇之论,如谓“仲景《伤寒论》中诸方字字金科玉律,不可增减一字”,而于唐以后医书则较轻视。尝评注叶天士《临证指南医案》,多所纠正;于外科亦多经验,曾评《外科正宗》,戒轻用刀针丹药者。医著尚有《难经注释》两卷(1727年)、《神农本草经百种录》(1736年)。另著《洄溪道情》等文学著作,亦为世所称。咸丰五年(1855年)王士雄得徐氏门人金復村所传《洄溪医案》一卷,编注梓行。后世刊有《徐灵胎医学全书》多种。
猜你喜欢的书
立斋遗文
明代诗文别集。邹智(字汝愚)著。金祺作邹智墓志,称所著《立斋集》藏于家。《四库全书总目》考定其集为吴廷举编次:“考集中初列石城诗第二首后有其友人顺德知县吴廷举附注,记智自改定中四句事。末有附载寄吴献臣一书,失其姓名,论刻集及作序事,则集为吴廷举所编次刊刻。”今存有万历时期刻本,题名《邹立斋先生文集》,凡6卷。四库馆臣未见此本。天启五年李廷梁又重梓印行,署名《立斋遗文》,5卷,附录1卷。四库著录的即是此本。其中奏疏1卷,杂文3卷,诗1卷。邹智疏劾权奸,直声动天下,忠君感情时时表现在诗作中。如《在狱诗》有云:“梦中不识身犹系,又逐东风入紫宸。”《辞朝诗》有云:“云韶声静拜丹墀,转觉婵媛不自持。罪大故应诛两观,网疏犹得窜三危。尽披肝胆知何日,望见衣裳只此时。但愿太平无一事,孤臣万死竟何悲。”死时年仅26岁。《四库全书总目》评论说:“诗文多发于至性,不假修饰之功,虽间伤朴遬,而真气流溢,其感人者固在文字外矣。”
火神庙的和尚
短篇小说,废名著。《火神庙的和尚》写了一个叫金喜的和尚。他本是一个流浪汉在三十岁的时候流浪到了当地在好心人王四爹的关照下被荐到了庙里做和尚这一做就是三十年最后孤寂而死。他出家做和尚的初衷并不是一心归佛也只不过为生存、生计着想罢了。所以小说也并没有着力写金喜的“佛性”而是写出了他身上的日常生趣。小说选取了金喜后三十年中的生活片断来写让我们看到了这个和尚的日常生活状态写得很有生趣有时甚至能让我们忍俊不禁。但仔细品味后却有另一种滋味涌上心头。
黑地牢
那时期上海社会可算是“多事之秋”。绑票、暗杀、惊骇离奇的盗劫案、神秘莫测的失踪案等等,可说是“应有尽有,层出不穷”!在这个时期,霍桑的工作自然也特别忙碌。我的日记中记着,在短短的十五天中,他竟连接地破了三件绑票案,一件盗案和两件谋杀案。我在这六件案子里面,竟也参与半数。这还不算,最近霍桑竟单枪匹马地又破了一件江南燕案。
九州春秋
西晋司马彪撰。九卷,惟《隋书·经籍志》作十卷。记述东汉末年军阀割据及战争事迹。九州指司、冀、徐、兖、荆、扬、梁、益、幽。已佚。今有清黄奭辑本,收入《汉学堂丛书》。
牟子
全称《牟子理惑论》,亦称《理惑论》。东汉牟子著。佛教书名。为较早介绍中国早期佛教思想的重要著作之一。收入南朝梁僧祐所编《弘明集》,刊列集首。最早见于南朝时宋明帝敕中书侍郎陆澄所撰《法论》一书中,以其详载汉明帝遣使求法传说,被著录在其书第十四帙《缘序集》中。书前有《序传》,介绍牟子生平和著作缘由,后有《跋》,仿佛教“三十七品”和《老氏道经》三十七篇体例,作本论三十七篇。全书取问答体裁。根据假设的北来儒者提出的各种问题,引证孔、老之言和佛教经典,分别予以答辩。表现了主张佛、道、儒三家一致,特别是佛家、道家一致的思想倾向。认为佛是“道德之元祖,神明之宗绪”,(《牟子》二章)是人间至德的体现者和神圣世界的最高主宰;“人道法五常”(《牟子》四章),佛家的善恶标准与儒家的伦理规范是一致的;“怀善者应之以祚,挟恶者报之以殃”(《牟子》十七章),佛教的因果报应理论与中国固有的传统伦理学说是一致的;沙门出家剃度修行合乎儒家的“至德要道”,不应形式地去看是否有违于身体发肤之义;佛家遇人无跪起之礼,只是不死守形式的德而已,因为上德不追求形式上的德,因此就是有德。书中对佛教的理解多有改造和发挥。反映了佛教传入初期人们对佛教的理解水平。
乐庵语录
先生曰宣和庚子嵗某以舎选贡京师入辟雝肄业率性斋同舎生赵孝孙仲修者洛人伊川先生髙弟赵顔子之子也于某有十年之长辛丑春同试南宫仲修中优选而某被黜落仲修勉之曰公盛年一跌庸何伤姑归读书可也且曰公曽读论语否某意颇不怿即应之曰三尺之童皆读此何必某仲修笑曰公既知读此果曽从头理防否且道学而时习之一句以何者为学某未知所对仲修徐曰所谓学者非记问诵説之谓非絺章绘句之谓所以学圣人也既欲学圣人不可有作辍之伪出入起居之时学也饮食游观之时学也疾病死生之时亦学也人须是识得造次必于是颠沛必于是立则见其参于前在舆则见其倚于衡方可以学圣人某闻其言顿若有悟请益曰为学之道敬闻命矣敢问事业何如仲修曰事业正自为学中来今且未要论大事只如作一郡若行得论语中三句便做个好知州先生曰愿闻之仲修曰道千乘之国敬事而信节用而爱人使民以时是也千乘之国若今之一州果能行此如何做得不好先生佩服其言每曰吾平生操心行已立朝事君皆赵公之言有以发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