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人物

  • 吴世昌

    吴世昌

    吴世昌,清医家。字半千。江夏(今湖北武汉)人。抄辑有《奇方类编》两卷(附奇效方一卷,1719年)。吴世铠 清医家。字怀祖。海虞(今江苏常熟)人。著《本草经疏辑要》八卷(1809年刊),撷取明缪希雍《本草经疏》之精要,续加订补。首列序例,次分十余部解说诸药。现存刊本附有其《集效方》一卷及朱紫垣《痘疹》一卷。

  • 王永吉

    王永吉

    王永吉(1600年-1659年),清左都御史。字修之,江南高邮(今属江苏)人。明天启年间(1621 ~1627)进士,官至蓟辽总督。清顺治二年(1645),以顺天巡抚荐,任大理寺卿。时畿辅奸民,每藉投充旗下,横行骩法。疏陈其害曰:“上干国法,下失人心,请敕禁王大臣滥收人投旗,以息诸弊。”后任户部侍郎,顺治九年,河以北诸省患水,而江以南又苦旱,屡诏蠲赈,而湖广、四川、闽、广诸镇待饷甚急。因奏言:“各省兵有罪、革、占、冒,马亦有老、病、弱毙,十汰其二。以百万之饷计之,岁可省二十万。即以裁省之项,酌定直省灾伤分数,则兵清而赋亦减。”上嘉纳之。后任兵部尚书、左都御史、国史院大学士。顺治十四年,上疏请“下直省督、抚、按诸臣清厘庶狱,如有殊常枉屈,奏请上裁;赎徒以下,保释宁家。下所司议行。十六年卒。

  • 吴本立

    吴本立

    吴本立,清医家。字道源。海虞(今江苏常熟)人。幼年殚精举业,亦究心岐黄。以方药应世,行医数十年。乾隆三十三年 (1768年)疫痢流行,鉴于医家多疏辨证,乃根据《内经》原旨,采前贤著述,旁录时人议论,成《痢症汇参》十卷(1773年)。又感于女病难医,遂将平昔所辑前哲要语,分门别类,汇集成《女科切要》八卷(1773年)。所列胎产证治甚详,方全法备,简明切要,可为妇科临证之参考。

  • 王廷绍

    王廷绍

    王廷绍(1763-1820),字善述,号楷堂。直隶大兴(今属北京)人,一作南京人。清乾隆五十七年(1792)举人,嘉庆四年(1799)进士。由庶常改刑部主事,历十年,以员外郎终,年五十八。为人“贫而负气,傲睨一切”(《觉生感旧诗钞》)。宅倚马棚,门临大道,曾撰一联自嘲云:“马骨崚嶒,吃豆吃麸兼吃草;车声历碌,拉人拉马不拉钱。”颇有俗文学色彩。与颜自德选辑、编订小曲集《霓裳续谱》,于所作序中备言编辑缘起及对若干作品的评价,为这部民间小曲的研究提供了可靠的依据。

  • 王迈

    王迈

    王迈(1184~1248) ,南宋诗人。字实之,一作贯之,号臞轩,仙游(今属福建)人。少有场屋声,以嘉泰四年、嘉定九年两贡于乡,嘉定十年第进士,调潭州观察推官,改浙西安抚司干官。绍定三年为考试官,以指责详定官被诬罢官。调南外睦宗院教授。端平元年,召试馆职,赵汝谈策以楮弊,次年,除秘书省正字,真德秀赞曰:“实之策好,进德未已。”轮对直言,被劾,通判漳州。又因雷雨上封事,削秩免官。久之,复通判漳州。淳祐元年,通判吉州,迁知邵武军,奉祠。八年卒,年六十五,赠司农少卿。迈以学问词章发身,尤练世务,直言敢谏,刘克庄称“其文字脍炙万口,其论谏雷霆一世。”古风近体,清拔钜丽,“有一种风骨”(《跋傅渚诗卷》)。其奏疏多区别邪正、剖析时弊之言,屡因言贬官而终不改。宁宗视为狂生,遂自称“敕赐狂生”(《四库全书总目》卷一六三)。他文亦多愤世嫉俗之言,如《爱方亭赋》、《蚊赋》等篇。诗长古体,词风粗犷,均多忧时之作。著有《臞轩集》二十卷,已佚。清四库馆臣据《永乐大典》等辑为十六卷,其中文十一卷,诗五卷,有词五首,有《四库全书》本、清翰林院抄本。另有《臞轩先生四六》一卷,有清抄本、《四家四六》本;《臞轩诗馀》一卷、补遗一卷,有《彊村丛书》本、《校辑宋金元人词》本。《全宋词》第四册录其词十九首。《全宋诗》卷三○○二至三○○六录其诗五卷。《全宋文》卷七四四四至七四六○收其文十七卷。事迹见刘克庄《臞轩王少卿墓志铭》(《后村先生大全集》卷一五二)、《宋史》卷四二三本传。

  • 吴正伦

    吴正伦

    吴正伦(1529-1568年),明代医家。字子叙,号春岩。歙县(今安徽歙县)人。生活于16世纪。幼年因丧父而家贫,奋力求学,因笃好医术,年轻时曾游三吴间求师。后又到山东、北京等地。因治愈不少王公重病,名噪一时。曾为襁褓中的明神宗治愈疾病,又治愈穆宗贵妃病,颇受穆宗赏识,遭太医之妒,竟被用毒酒药死。在医理上,崇尚《内经》,又能吸取各家之长;将《伤寒论》要旨归纳为“阴、阳、表、里、虚、实、寒、热”;临证则强调详审“脉、症、治、方”。撰有《脉症治方》、《养生类要》、《活人心鉴》、等书。其次子吴行简(字居敬)继父业,曾孙吴冲孺(字象先)等亦以医为业。

  • 王邦傅

    王邦傅

    王邦傅,明末清初医家。曾活动于广陵(今江苏扬州)一带。父业医,甚推崇《脉诀》。习儒至二十四岁,因体弱多病,遵父命改儒习医。究心《脉诀》十余年,逐节疏释,详论博引,且以河图洛书之说阐《脉诀》奥旨,著《脉诀乳海》六卷,力辟“《脉诀》为高阳生伪作”之说。1890年*叶霖购得此书,整理刊行。

  • 卫宗武

    卫宗武

    卫宗武(?-1289),字淇父,自号九山。华亭(今江苏松江)人。南宋理宗淳祐(1241—1252)间,历官尚书郎,知常州。官至朝请大夫,宋亡,闲居以诗文自娱,不仕。有《秋声集》传世,存诗三百馀首。其《和戚秋涧遗诗》有“年逾八十身方健”之句,则其生年约在宋宁宗开禧(1205—1207)、嘉定(1208—1224)间。其诗大抵写退居生活,《秋山》诗有“秋山抱奇姿,不肯事妩媚,犹夫尘外士,飘然有仙气”,实以秋山自喻,不愿俯首新朝,其志节足嘉。其《野塘晚步》:“数亩涵空碧,波光可染衣。荷枯惟藕在,荻老作花飞。水净游麟见,天寒过雁稀。十分清绝处,秋月散明辉。”纯用白描,不事雕琢。《四库全书总目提要》谓其诗“大都气韵冲淡,有萧然自得之趣”。其《挽都务弟》云“地下那知多岁月,人间别是一坤乾”,悲痛之语,以达观出之,倍令人伤怀。其诗仍属南宋末江湖派,间失之浅薄。然其诗品实在江湖诸集之上。传记资料见《四库全书总目提要》及元张之翰所作集序。

  • 魏谦升

    魏谦升

    魏谦升(?-1861),字雨人,号滋伯,晚号无无居士。浙江仁和(今杭州)人。九岁能文,弱冠后雄长坛坫,尤工书法。以廪贡生选授浙江仙居训导,辞不就。以著述自娱,垂五十年。太平军攻克杭州,家毁于兵火,挈妻子走灵隐山中。咸丰十一年(1861),太平军再克杭州时,谦升方老病,驱至万安桥下死,妻周氏同时遇难。事具《清史稿》忠义传、《杭州府志》。著有《翠浮阁词》一卷、《续稿》二卷及《三味斋稿》。《翠浮阁词》为少年之作,刊于道光十六年(1836),武林爱日堂镂版;《续稿》道光二十年刊而未行,咸丰五年董氏为印以传。谦升为人静默,嗜金石、喜山水,一吟一咏,有幽然尘外之慨;其词“神味冷隽,思意超逸,绮丽而弗为靡音,浑厚而迥绝庸俗”,金绳武列为《十家词》之一。

  • 王叡

    王叡

    王叡,字洛诚,北魏太原晋阳(今山西太原南) 人。父桥,解天文卜筮,官至侍御中散。叡少传父业,姿貌伟丽,北魏文成帝时擢为太卜中散,不久迁为令,领太史。魏孝文帝承明元年(476),冯太后临朝,叡被宠幸,迁给事中,散骑常侍、侍中、吏部尚书、赐爵太原公。于是内参机密,外豫政事,朝士畏惮。太和二年 (478),孝文帝与冯太后率百官与各方客人临虎圈,有猛虎逃出,登门阁道,几乎到达皇帝跟前,左右侍御皆惊惶失措,四处逃散,只有王叡执戟防御,猛虎乃退。所以更加宠爱。太和三年,诏叡与东阳王丕同入八议,永受复除。其后,迁尚书令,封中山王,加镇东大将军,置王官二十二人。又拜叡妻丁氏为妃。当沙门法秀谋逆之案暴露后,受牵连的人极多。叡向孝文帝进言道: “与其多杀不辜,勿宁赦免有罪,应该只斩首恶,胁从皆加原宥,这样作不是很好吗?” 孝文采纳其言,因此被免罪的达千余人。他出入宫闱,多受太后恩惠,所赐与的珍玩缯綵,不计其数,常以夜帷载至家中,人莫能知。另外,还赐以田园、奴婢、牛马杀畜,尽皆上等。太后欲外示不私,许多大臣及左右因此都受到赏赐,所费以万计。叡得病,孝文帝、冯太后经常亲临探视,又遣侍官省问,相望于道。其后病危,乃上疏陈刑政之宜,提出慎刑罚,任贤能,亲忠信,远谗佞,行黜陟为治之五要。于太和五年病死。孝文帝和冯太后又亲临致哀,赠卫大将军、太宰、并州牧,谥曰宣王。京都文士为之作哀诗及诔者百余人。

  • 汪绮石

    汪绮石

    汪绮石,明末医家。人称“绮石先生”。医道高玄,尤长于虚劳一门。悯世人之病虚劳者难愈,乃校前贤之书几千百家,得其要领,参以己验,集成《理虚元鉴》两卷。书中提出治虚劳有“三本”,即本于肺、脾、肾三脏;“二统”,即分为阳虚和阴虚。其治阴虚主清金,取“肺为五脏之天”义;治阳虚主健中,乃“脾为百骸之母”意。对虚劳之辨证、审脉、立法处方均有独到之处,用方甚简,药味无多,精纯邃密,于后世深有启发。清雍正(1723—1735)年间柯怀祖(心斋)得其书,1771年校刊传世。汪氏子伯儒、东庵,侄济明及门人沈宾等均继其术。

  • 吴恭亨

    吴恭亨

    吴恭亨(1857年10月10日-1937),近代土家族诗人、文学家。字岩村,笔名悔晦,晚年自号弹赦老人。近代古文家、诗人,南社社员。湖南慈利人。幼极聪慧,过目不忘,善诗文。曾主编过《慈利县志》,著有《对联话》,已刊;尚有未刊的《扫叶山房诗集》、《四杂》等多部,惜皆散佚。而吉光片羽,偶有流传民间者,如赠同乡田金楠诗有句道:“夜雨窗前寻旧梦,夕阳江上问来船。”其情意悠悠,颇耐寻味。善作对联,常和友人田金楠对床夜联,颇多佳制,且富历史风情。他在湖南慈利、石门一带文名很高。

  • 魏初

    魏初

    魏初(1232—1292),元代诗文家。字太初,号青崖,弘州顺圣(今属河北)人。好读书,尤长于《春秋》,为文简而有法。元世祖中统元年(1260)辟为中书省掾吏,兼掌书记,不久,以祖母老辞归,隐居教授。后授国史院编修官,寻拜监察御史,出佥陕西、四川按察司事,历陕西、河东按察副使,入为治书侍御史,又以侍御史行御史台事于扬州,擢江西按察使,寻征拜侍御史,行台移健康,改任中丞,至元二十九年(1292)卒,年六十一,追谥忠肃,《(民国)阳原县志》则称卒年六十五。他遇事敢言,于元化开国规模,多所裨益。自称“与姜或同辱遗山先生教诲”,“先生入燕,初朝夕奉杖履”,则其学本出元好问,具有渊源,故所作皆格律坚苍,不失先民轨范。集中奏议一门,皆详记岁月,分条胪列,有史所未载者,可补史之阙。存词四十馀首,多为祝寿、赠别、次韵等应酬之作,虽有笔致超迈者,但大多未免粗粝之病。曲作存小令[黄钟人月园·为细君寿]一首。著有《青崖集》五卷,原十卷,后渐亡佚,清四库馆臣从《永乐大典》辑出,有诗文词及赋(一篇)。生平事迹见《中堂事记》(《秋涧大全集》卷八○)、《(至正)金陵新志》卷六、《元史》卷一六四、《宋元学案补遗》卷一四、《新元史》卷一九一、《(民国)阳原县志》卷二。

  • 王璲

    王璲

    王璲(1349—1415),明代诗文作家。字汝玉,后以字行。长洲(江苏苏州)人。少而颖异,落笔数千言,文不加点。洪武中,举浙江乡试,以荐摄府学教授。建文元年(1398),改为应天训导而侨居南京。永乐初,擢翰林五经博士,迁右赞善,参与修纂《文献大成》(即《永乐大典》)。永乐七年(1409),因修纂礼书不合旨意,被黜,还里。永乐十一年(1413),以牵连解缙案而被逮送北京。永乐十三年(1415),死于狱中。作品有《青城山人集》8卷。其诗歌力学唐人之调:“萤栖衰苇寒,月敛疏萝瞑。羁怀悄无欢,卧背风灯影。露冷叶声翻,更深人语定。欲取孤桐弹,惆怅谁能听!”(《秋夜怀沈秀才》)《四库全书》馆臣认为:“璲诗音节色泽,皆合古格。”但时露摹拟痕迹。为文兼善古今体制,而赋作尤为赡丽。据载,他与解缙等人应制撰《神龟赋》,他得第一,文名也为之大振。

  • 文珦

    文珦

    文珦,宋代诗僧。字叔向,自号潜山老叟,於潜(今浙江临安西南)人。早岁出家于杭州,历游浙、闽、淮甸,复归于杭,有“题咏诗三百,经行路四千”之诗。后被谗人狱,久之得免,遂遁迹不出。终年八十馀。好吟咏,尝与褚师秀、周密、周璞、仇远等人唱和。有诗集,已佚,清四库馆臣自《永乐大典》中辑为《潜山集》十二卷。集中独吟之作居多,倡和之作较少,《过似道葛岭旧居》、《纪事》等诗痛斥贾似道,所与唱和者又皆一时高人文士,足证非江湖干谒之流。其诗多山林闲适之作,比兴未深,而即事讽谕,义存劝戒,持论率能中理。《裒集诗稿》诗云:“吾学本经论,由之契无为。书生习未忘,有时或吟诗。兴到即有言,长短信所施。尽忘工与拙,往往不修词。惟觉意颇真,亦复无邪思。”可见其宗旨品格。《全宋诗》卷三三一五至三三二七录其诗十三卷。事迹见集中《闲中多暇追叙旧游成一百十韵》诗、《四库全书总目》卷一六四、《宋诗纪事补遗》卷九六。

  • 韦骧

    韦骧

    韦骧(公元1033年一1105年),宋代文学家。原名韦让,字子骏,钱塘(今浙江杭州)人。年十七,以所著文谒王安石,安石见其《借箸赋》称奇。皇祐五年进士及第,调寿昌县尉,以母忧未赴。后为兴国军司理参军,知武义县,历知萍乡、海门县,通判滁、楚二州。迁尚书屯田员外郎,改朝奉郎,为少府监主簿。哲宗元祐初,以大臣举荐,为利州路转运判官,改福建路。召为尚书主客郎中,出提点夔州路刑狱,知明州,提举杭州洞霄宫。崇宁四年卒,年七十三。韦骧少时即以诗歌辞赋知名,文辞藻丽,《四库全书总目》称其诗歌“大抵不屑屑于规模唐人,而密咏恬吟,颇有自然之趣”(卷一五三),如“夕阳千嶂外,秋色一江匀”(《八月泛江送客》),“山势侵云上,溪流见底清”(《过桐庐郡》),“焰向鸡声短,花随蝶梦凋。何须惜馀照,且喜近清朝”(《残灯》),“孤城突兀连沧海,三岛参差耸暮秋”(《登蓬莱阁》),均为写景咏物佳作。“杂文多安雅有法,而四六表启为尤工,精丽流逸”(《四库全书总目》卷一五三),文集中表启多达一半以上。其议论文章,如《议岭寇》、《议财用》、《议榷货》、《议教养》,也具有现实意义。其著述于生前即编为《钱塘韦先生集》二十卷、《赋》二十卷(陈师锡《墓志铭》)。赋集久已佚,文集于南宋时佚亡二卷,以十八卷流传于世。现存清丁丙刊吴氏瓶花斋影写宋乾道本、鲍廷博等校清抄本、《四库全书》本(存十四卷)等。《全宋词》第一册收其词十一首。《全宋诗》卷七二七至七三三录其诗七卷。《全宋文》卷一七六六至一七八一收其文十六卷。事迹见陈师锡《韦公墓志铭》(《钱塘集》附录)、《咸淳临安志》卷六六。

  • 王昌龄

    王昌龄

    王昌龄(698年—757年),唐代诗人。字少伯。京兆万年县(陕西西安)人。王昌龄自称早年“久于贫贱,是以多知危苦之事”(《上李侍郎书》),曾干谒当权者,希冀得到援引;又曾离家远行,漫游四方。唐玄宗开元十五年(727)登进士第,通过吏部考试后,授河南汜水尉,从此踏上坎坷仕途。开元十九年中博学宏词试,转授秘书省校书郎。开元二十六年前后获罪,被远谪岭南。几年后得到“量移近处”的机会,调赴江宁。在江宁县丞任上又因“不护细行,贬龙标尉”(《新唐书·文艺传》),为此,李白写下感人至深的名句:“我寄愁心与明月,随风直到夜郎西”为其送行。“安史之乱”发生后,唐肃宗即位,大赦天下,王昌龄得以自贬所北返。路经亳州谯郡,竟为郡守闾丘晓所杀。后来河南节度使张镐以救援张巡迟到的罪名杀了闾丘晓。临刑,闾丘晓说:“有亲,乞贷余命!”张镐责问:“王昌龄之亲欲与谁养?”可见闾丘晓杀害王昌龄之举很不得人心。


    在整整30年的蹭蹬仕途中,王昌龄有20年之久是在迁谪中度过的。他一再被贬的原因已难探悉。有则晚出的史料指出,是因“作《梨花赋》,内寓规讽”,才被贬龙标(见清乾隆十七年〔1752〕修《开泰县志·名宦》)、但现存王昌龄作品中并无此赋。早年,王昌龄把精力放到“究知人之道”这类学问上,写出颇为自负的《鉴略》。但这5篇《鉴略》只字未流传下来,他留给后人的并非政绩官声,而是堪称“千古绝唱”的诗篇。王昌龄是唐代诗坛第一个致力于写七言绝句的诗人,七绝中又以边塞题材的作品最有成就。《从军行》(6首)、《出塞》是受到历代唐诗选家一致推重的杰作,明人甚至将《出塞》目为唐诗的压卷之作。《从军行》是形象生动的边塞组曲,抒写了将士安边报国的豪迈精神与进取心,也倾吐出征人难以排遣的乡思与离愁。王昌龄反映妇女生活的诗篇,以各具特色的艺术形象拓展了人们的视野。《越女》、《采莲曲》中的江南民女,《春怨》、《闺怨》中的伤春少妇,《长信秋词》、《春宫曲》、《西宫秋怨》的深宫嫔妃,都以感情波动微妙真切见长。除七言绝句之外,王昌龄的五言古诗也有一定的艺术造诣。诗论家多以“含蓄”作为王昌龄的艺术特色,他以七绝与李白并称,被列为“神品”(清人沈德潜语),至甚有“诗家天子(或作夫子)王江宁”之称。王昌龄诗集原本已不可见,《全唐诗》将其诗编为4卷,存诗158题,181首,其中有少数误收的他人之作。王昌龄尚有文6篇传世,具见《全唐文》卷331。据日本僧人遍照金刚所著的《文镜秘府论》等书,王昌龄还著有诗论著作《诗格》,但对此说是否确实尚有不同意见。闻一多、谭优学、傅璇琮都对王昌龄作过专门的研究。李云逸著有《王昌龄诗注》(上海古籍出版社·1984年)。

  • 恕中无愠

    恕中无愠

    恕中无愠[yùn](1309~1386),明初临济宗僧。浙江临海人,俗姓陈。字恕中,号空室。壮年登径山,投元叟行端剃发,未久于昭庆律寺受具足戒。后历参净慈寺之灵石如芝、资福寺之一元灵。复至四明(浙江)天童山,侍奉平石如砥,司掌藏钥,参究十年。后与同学木庵聪、大宗兴等共至台州紫箨山参礼竺元妙道,一日欲问‘狗子无佛性’之语,拟开口,妙道乃一喝。师直下大悟,遂呈一偈,受印可。先后弘化于灵岩广福寺、瑞岩净土寺,江湖俊彦来参者颇多,师乃设三问以接禅客,不契则逐,世称瑞岩三关。后隐居于松岩之顶。明太祖洪武七年(1374),日本遣国使欲请师弘化,师以老病而固辞。十七年弟子于鄞州翠岩山结草堂,迎师养老。十九年罹微疾,七月十日端坐示寂,世寿七十八。著有恕中和尚语录六卷、山庵杂录二卷、净土诗一卷、重拈雪窦拈古百则等。[天台空室愠禅师行业记、五灯严统卷二十一、增集续传灯录卷六]

  • 汪森

    汪森

    汪森(1653年—1726年),字晋贤,号玉峰,又号碧巢。原籍安徽休宁,居浙江桐乡。清圣祖康熙(1662—1722)间拔贡,历摄临桂、永福、阳朔知县,为桂林通判,后转太平,擢知郑州,会丁母忧,未赴。服阕补刑部山西司员外郎,迁户部江西司郎中。年六十一告归。森少时即工诗、词,曾迎周筼至家,从之学诗,得以交接两浙名士,既复与黄宗羲、朱彝尊、朱鹤龄、潘耒等名贤前辈商榷,艺业益进。其宦游及归乡后皆注重著述。在广西时曾编《粤西诗载》二十四卷附词一卷、《文载》七十五卷、《丛语》三十卷。此编博采历代诗文轶事记录成帙,归田后复借朱彝尊藏书,荟萃订补,论者以为可与明周復俊所编《全蜀艺文志》媲美。森在乡曾营碧巢书屋以为“吟窝”,筑华及堂以宴宾客,又游宦二十馀年,故其诗多为与诗朋酒友唱酬以及宦游四方之作,如《草堂春尽独坐寡营偶检东坡集见〈百步洪诗〉喜而次之》、《望海》、《读臞庵枕上偶成诗和韵》、皆为其代表作品。也有少量作品涉及民间疾苦,如:《宿田家即事》写田舍老翁所诉“大男从军去,生死天一涯;小男阙租赋,时苦刑罚加”;《自濡须至维扬回舟取道吴江见水潦㳽野感赋》中写“四海半兵革”之时又逢水灾,“饥寒久迫身,鲜有不为贼”。其诗古体较好,五古近于陶潜、韦应物,质朴而有馀味,七古歌行则有高适、岑参风格,苍凉雄轶。著有《小方壶存稿》十八卷,又辑有《虫天志》、《名家词话》,助朱彝尊辑《词综》。《清史列传》卷七一、《国朝耆献类徵》卷一四二并有传。

  • 吴渭

    吴渭

    吴渭,字清翁,号潜斋,浦江(今属浙江)人。宋末,为义乌令。入元不仕,居于吴溪,立月泉吟社,延致宋遗老,相与酬唱品评。至元间尝以“春日田园杂兴”为题,共征集二千七百三十五卷,仿科举糊名考校例,延请方凤、谢翱、吴思齐评判甲乙,凡选二百八十人。今存所编《月泉吟社》一卷,系录前六十名之诗,有毛晋汲古阁刊本、清钞本、《四库全书》本、《粤雅堂丛书》本等。李东阳称:“其所刻诗以和平温厚为主,无甚警拔。”(《怀麓堂诗话》)王士禛则称:“清新尖刻,别自一家。”(《池北偶谈》卷一九)《全宋文》卷八三二三收录其文。事迹见《宋季忠义录》卷一四、《四库全书总目》卷一八七。

  • 汪可孙

    汪可孙

    汪可孙,字静安,号虚夷子。元成宗大德年间续水人。道法会通三教,著《云宫法语》二卷,阐述三教合一说,录入《正统道藏》。

  • 王堉

    王堉

    王堉(1822-1862),字蓉塘,号润园,出生于介休韩屯村一富裕之家。7岁人乡塾,刻苦攻读,“据案作书,纸墨尽黑。令执洒扫役,以帚画地作擘窠字”。后又研究经史和理学,学作诗词古文。他览经史和理学,学作诗词古文。“每物一艺,注目凝恳,啮其手指,指常秃,齿辄为落”。为应科举考试,曾以《五经》《文遍》的词语为题,作诗一百余首。道光二十一、二十二年(1841-1842)间,因母病开始学医,后受人延请,经常给人看病。道光十八年(1848年)参加院试,中秀才。一年后成为拔贡,作内阁中书,负责保管朝廷文书,并入方略馆,编纂《方略》。咸丰六年(1856年),到陕西候选,人谳局办理秋审,秉公执法,平反冤狱,被称作“神明”。咸丰七年(1857年)因母丧内艰返乡。同治元年(1862年)曾一度到定襄寓居,并被邀参加县试阅卷。同年10月18日,因肝病复发而逝世,终年40岁。王堉著有《脉案》《醉花窗医案》和《杂说》等,虽在世时间不长,但其对后世影响颇大。另有《醉花窗遗稿》,已佚。

  • 王廷陈

    王廷陈

    王廷陈(1493—1551),明代诗人。字稚钦,号梦泽。黄冈(今属湖北)人。廷陈颖慧绝伦,髫年缀文,不假师授。明武宗正德十二年(1517)进士,选为庶吉士,授吏部给事中。武宗南巡,上疏力谏,杖于庭,出为裕州知府。廷陈不惯为吏,又失职怨望,簿牒堆案,漫不省视,下狱,削秩归。自此屏居二十馀年,嗜酒纵倡乐,益自放废。士大夫造谒,多蓬发赤足,不具宾主礼。时衣红紫窄袖衫,骑牛跨马,啸歌田野间。世宗嘉靖十八年(1539),诏修《承天大志》,顾璘以王廷陈及颜木、王格荐,书成不称旨,仅赐银币而已,其诗作有不少愤懑之辞。《登裕州短歌》生动地描绘了“缚我囚车”的惨状。他如《咏怀》、《行路难》、《遣兴》、《杂诗》、《别张子言》等诗都表达了这种感情。他归居乡里后,时在“闲步”、“夜坐”、“春游”等活动中寻找诗情,这是其诗作另一方面的内容。廷陈擅长五言,五古、五律皆有佳作。其五古善将抒情、叙事、议论融为一体,如《别曾仲礼》叙述中夜起床送别朋友,但其中夹有“唧唧草虫间,助我扬悲吟”的抒情、“亲交信不薄,先民良可钦”的议论,凸现出情谊的真挚。其五律意警语圆,时有佳句,如:“海田犹有变,洞壑岂无哀”(《吊道士》);“初月悬枫岸,馀霞恋竹扉”(《溪边晚兴》);“絮飘兼鹤毳,花落罥珠丝”(《春尽》);“峡束愁江怒,云盘古栈悬”(《送王知事还蜀》);“篱边春水至,檐际暖云生”(《春日山居即事》);“把烛秋蛾集,开檐夕鸟过”(《夜坐》)。有的出语奇特,有的富有画意,有的发人想象。著有《梦泽集》二十三卷。其生平见《明史》卷二八六、钱谦益《列朝诗集小传》。

  • 文洪

    文洪

    文洪(1426年-1499年),明代诗文作家。字功大,一作公大。长洲(江苏苏州)人。他本是酒商,后弃商业儒。成化元年(1465)应乡试中举,授涞水教谕。成化十三年,他在任上,曾作《易水吊荆轲赋》。成化十四年,与从京赴任的桑悦同游黄金台,他作记。翌年病卒。其诗作恬淡和雅,主要抒发 一些自我感情活动。如《睡起》抒写日常生活的闲情:“寂寞掩林扉,东风昼方永。睡起落红多,斜阳半楼影。”《南行舟中》写旅途中的感受:“露白沙凉月满空,雁声历历度西风。客程尚与乡关近,归梦如何便不同。”其诗生活气息浓厚,但不够精警。著有《括囊集》2卷。

  • 汪泽民

    汪泽民

    汪泽民(1273—1355),字叔志,婺源(今属江西)人,一作宣城(今属安徽)人。延祐五年(1318)登进士第,授承事郎、同知岳州路平江州事,转南安路推官,迁平江路,升兖州知州。至正三年(1343)召为国子司业,与修辽、宋、金三史。书成,迁集贤直学士,不久以礼部尚书致仕。退居宣城,自号“堪老真逸”,与门生故人相往返,嬉游若忘世者。至正十五年(1355)义兵破宁国,被执,不屈而死。事闻,赠江浙行中书省左丞,追封谯国郡公,谥文节。尝与张师愚共同编辑《宛陵群英集》,上自宋初,下迄元代,得诗一千三百九十三首,分古今体,定为二十八卷。同里施璇为锓版以行,其后久佚不传。清乾隆年间四库馆臣于《永乐大典》辑得诗七百四十六首,作者一百二十九人,视原本犹存十之五六,裒辑校订,厘为十二卷。宋元著作放失者多,此集虽仅一乡之歌咏,亦可云文献之徵。所著有《春秋篡疏》;诗有《巢深》、《南山》、《宛陵》三稿,至清初已散佚,存者见于《宛陵群英集》、《宛雅》等书,造语工整,多有佳句。《元诗选》录其诗二十三首,题《宛陵遗稿》。生平事迹见宋濂《谥文节汪先生神道碑铭》(《宋文宪公全集》卷五)、《赠宣城汪泽民登第归里序》(《清容居士集》卷二三)、《元史》卷一八五、《(弘治)徽州府志》卷九、《元书》卷九二、《宋元学案补遗》卷九五、《元诗选·三集》小传等。

推荐作家

公羊高

公羊高

公羊高,战国时期齐国人。相传是孔子学生子夏的弟子。汉代今文经学的重要先驱者。以治《春秋》闻名于世。旧题《春秋公羊传》(亦称《公羊春秋》或《公羊传》)为其所作。据唐代徐彦《公羊传疏》说:“戴宏《序》云:"子夏传

张衡

张衡

张衡(78年—139年),东汉著名辞赋家、文学家、科学家。《后汉书》有传。字平子。南阳郡西鄂(今河南南阳县)人。少时即善属文,西游三辅,作《温泉赋》;东入洛阳,观太学,问学于经学大师贾逵,遂通《五经》、六艺。永元(89—1

房玄龄

房玄龄

房玄龄(579年—648年8月18日)字乔,齐州临淄(今山东淄博)人。父彦谦仕隋为刺史。玄龄幼聪敏、贯通典籍,善属文。开皇中,天下统一,人皆以为隋朝国运长久,玄龄则以为隋帝失政,亡迹已现。年十八举进士,授羽骑校,补隰城尉。李渊起兵

孔子

孔子

孔子(公元前551年9月28日―公元前479年4月11日)春秋末期伟大的思想家和教育家,儒家学派的创始人。名丘,字仲尼。鲁襄公二十二年(一说二十一年)十月庚子日(前551年9月28日)出生于鲁国昌平乡陬邑(今山东曲阜东南)。其远祖

李达

李达

李达(1890年10月2日-1966年8月24日),马克思主义理论家、教育家。字永锡,号鹤鸣。湖南零陵人。早年在长沙、北京等地读书。1913年东渡日本学习科学和实业。十月革命后开始研究马克思主义。1918年5月参加组织中华留日学生

余象斗

余象斗

余象斗(约1560 -1637) 名文台,字象斗,号仰止子、仰止山人、三台山人、三台馆主人,别名世腾、象乌、宗下、云登父、子高父等福建建阳人,明末著名书坊主、小说家。他生逢明末建阳刻书鼎盛时期,仅余氏一族就有三十余家书坊,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