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叡

王叡
  • 姓名:王叡
  • 别名:字洛诚
  • 性别:
  • 朝代:
  • 出生地:北魏太原晋阳
  • 出生日期:
  • 逝世日期:
  • 民族族群:

王叡,字洛诚,北魏太原晋阳(今山西太原南) 人。父桥,解天文卜筮,官至侍御中散。叡少传父业,姿貌伟丽,北魏文成帝时擢为太卜中散,不久迁为令,领太史。魏孝文帝承明元年(476),冯太后临朝,叡被宠幸,迁给事中,散骑常侍、侍中、吏部尚书、赐爵太原公。于是内参机密,外豫政事,朝士畏惮。太和二年 (478),孝文帝与冯太后率百官与各方客人临虎圈,有猛虎逃出,登门阁道,几乎到达皇帝跟前,左右侍御皆惊惶失措,四处逃散,只有王叡执戟防御,猛虎乃退。所以更加宠爱。太和三年,诏叡与东阳王丕同入八议,永受复除。其后,迁尚书令,封中山王,加镇东大将军,置王官二十二人。又拜叡妻丁氏为妃。当沙门法秀谋逆之案暴露后,受牵连的人极多。叡向孝文帝进言道: “与其多杀不辜,勿宁赦免有罪,应该只斩首恶,胁从皆加原宥,这样作不是很好吗?” 孝文采纳其言,因此被免罪的达千余人。他出入宫闱,多受太后恩惠,所赐与的珍玩缯綵,不计其数,常以夜帷载至家中,人莫能知。另外,还赐以田园、奴婢、牛马杀畜,尽皆上等。太后欲外示不私,许多大臣及左右因此都受到赏赐,所费以万计。叡得病,孝文帝、冯太后经常亲临探视,又遣侍官省问,相望于道。其后病危,乃上疏陈刑政之宜,提出慎刑罚,任贤能,亲忠信,远谗佞,行黜陟为治之五要。于太和五年病死。孝文帝和冯太后又亲临致哀,赠卫大将军、太宰、并州牧,谥曰宣王。京都文士为之作哀诗及诔者百余人。

王叡书籍作品

猜你喜欢的书

明治开化安吾捕物帖

明治开化安吾捕物帖

《明治开化安吾捕物帖》讲述的是19世纪末,日本正值明治维新时期,人心不安、时局动荡,绅士侦探结城新十郎联合人气小说作家花迺屋因果、神乐坂的剑道家泉山虎之助以及隐居在赤坂冰川的维新英雄胜海舟等人,在东京神乐坂一带展开了一系列曲折奇妙的推理冒险。 其精巧细腻的解谜过程,展现着作者坂口安吾对推理小说的独到见解;而其诡谲悬疑的阴谋算计,又无不符合理性和人性,蕴含着日本推理小说前所未有的广度和深度。

还乡

还乡

英国作家哈代的长篇小说。故事发生在英国南部古老的艾登荒原上。老船长斐伊的孙女游苔莎厌恶家乡的阴郁荒凉,一心想到大城市里去过荣华的生活。姚伯太太的儿子克林原在巴黎某珠宝店当经理,因厌倦城市闹嚷生活,回到故乡,爱上了游苔莎,游苔莎怀着上巴黎的希望和他结了婚。不料克林决心留在家乡办学启蒙,还当伐木工人,游苔莎大失所望,又暗中和旧日的情人韦狄来往。克林发觉此事,又得知游苔莎未给前来探望的母亲开门,致使伤心疲惫的老人在归途中休息时被毒蛇咬死,便愤怒地赶走了游苔莎。游苔莎去找韦狄,正好韦狄得到一笔遗产,两人商定夜间私奔巴黎,结果在途中被水淹死。克林当了传教士,求得精神上的寄托。哈代以此表明:游苔莎之死,既非受人迫害,也非个人犯了严重罪行,只因她厌恶家乡的环境,无情的大自然便严厉地惩罚了她。哈代认为,悲剧是由于人的性格与自然环境的对立造成的。其实,小说现实主义地反映了工业资本侵入农村宗法社会后所产生的种种冲突,所引起的人们思想的变化。这些,后来哈代也是逐渐认识到了,在《德伯家的苔丝》和《无名的裘德》等作品中有更充分的反映。

吾汶稿

吾汶稿

宋文别集。10卷。王炎午著。凡散文9卷,附录1卷。《四库全书总目》谓“炎午大节不亏,而文章不甚著名”。但集中《生祭文丞相》和《望祭文丞相》两文,为世人所推重。文天祥被元军俘去后,作者写《生祭文丞相》,勉励其为国死节;文天祥就义后,又作《望祭文丞相》以吊之,其中“嗟哉文山,山高水深;难回者天,不负者心!常山之舌,侍中之血:日月韬光,山河改色。生为名臣,没为列星;凛然劲气,为风为霆”等句,语气沉痛,感人肺腑。林瀚在《读吾汶稿》诗中对它备加推崇:“养士恩深士气豪,定分廊庙与蓬蒿。梅边节概秋云耸,直绕文山万仞高。”有《四部丛刊三编》本。

太上老君说长生益算妙经

太上老君说长生益算妙经

经名:太上老君说长生益算妙经。撰者不详,约出於唐代。假托太上老君为诸仙真天师说召神佩符,除病益算之法。一卷。底本出处:《正统道藏》洞神部本文类。述以符箓召神劾鬼。
  

民国通俗演义

民国通俗演义

《民国演义》是《中国历史通俗演义》中的民国部分,由蔡东藩、许廑父所著。该书采用章回体,蔡东藩原著前一百二十回,许廑父续写四十回,共一百六十回。该书内容翔实、深入浅出地讲述了中华民国的历史,问世后受到人们的广泛推崇。

佛性论

佛性论

凡四卷。世亲(梵Vasubandhu ,四世纪)着,陈·真谛译。收于大正藏第三十一册。本论详释究竟一乘宝性论中第五至第七等三品,阐明一切众生悉有佛性之义。内容由缘起分、破执分、显体分、辨相分等四分十六品组成,详论佛性之体相,以明一切众生本具之佛性,认为佛性有三种:(一)凡夫生来本具之佛性(住自性性),(二)经过修行显现之佛性(引出性),(三)达到佛果所具之佛性(至得性)。并论破小乘、外道与大乘偏见者之否认悉有佛性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