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堉

王堉
  • 姓名:王堉
  • 别名:字蓉塘,号润园
  • 性别:
  • 朝代:清代
  • 出生地:山西介休人
  • 出生日期:1822
  • 逝世日期:1862
  • 民族族群:

王堉(1822-1862),字蓉塘,号润园,出生于介休韩屯村一富裕之家。7岁人乡塾,刻苦攻读,“据案作书,纸墨尽黑。令执洒扫役,以帚画地作擘窠字”。后又研究经史和理学,学作诗词古文。他览经史和理学,学作诗词古文。“每物一艺,注目凝恳,啮其手指,指常秃,齿辄为落”。为应科举考试,曾以《五经》《文遍》的词语为题,作诗一百余首。道光二十一、二十二年(1841-1842)间,因母病开始学医,后受人延请,经常给人看病。道光十八年(1848年)参加院试,中秀才。一年后成为拔贡,作内阁中书,负责保管朝廷文书,并入方略馆,编纂《方略》。咸丰六年(1856年),到陕西候选,人谳局办理秋审,秉公执法,平反冤狱,被称作“神明”。咸丰七年(1857年)因母丧内艰返乡。同治元年(1862年)曾一度到定襄寓居,并被邀参加县试阅卷。同年10月18日,因肝病复发而逝世,终年40岁。王堉著有《脉案》《醉花窗医案》和《杂说》等,虽在世时间不长,但其对后世影响颇大。另有《醉花窗遗稿》,已佚。

王堉书籍作品

猜你喜欢的书

青山集

青山集

三十卷。《续集》七卷。宋郭祥正(约1078前后在世》撰。郭祥正,字功父,自号醉吟先生,太平州当涂 (今安徽当涂县)人。生卒年不详。熙宁中举进士,知武冈县佥书、保信军节度判官。官至汀州通判,摄守漳州,后弃官隐居于青山。祥正少有诗名,其诗好用仙佛语,但才气纵横,吐言天拔。梅尧臣见其诗曾叹曰:“天才如此,真太白后身也!”陆游亦称“祥正少时诗句俊逸,前辈或许为李白后身”,足见其诗文风格极似李白。其“大手曾将元鼎调,龙沉鹤去事寥寥”、“平昔偏蒙爱小诗,如今吟就谁复知”(《奠王荆公坟》)等句,可见一斑。祥正著有《青山集》,晁公武《读书志》和陈振孙《书录解题》均有记载,而《续集》七卷则均无记载,不知何人编次,但其诗风格确出祥正,非后人依托。《青山集》三十卷,《续集》七卷有《四库全书》本,另有《摛藻堂四库全书荟要》本和《密韵楼景宋本七种》。

续修台湾府志

续修台湾府志

地方志。主修余文仪,字宝岗,浙江诸暨人。1760年(清乾隆二十五年)任台湾府知府,1762年摄台湾海防同知,1764年升分巡台湾道。同年擢福建按察使。在台期间,曾以“范志”为基础,“集新旧志而增损之”,成书二十六卷。该志书是在六十七和范咸第三次重修《台湾府志》的基础上进一步续修而成。取材广泛,包括有关台湾的封域、规制、官职、赋役、典礼、学校、武备、人物、风俗、物产、杂记及艺文等等。内容丰富。

封神演义

封神演义

长篇小说。明许仲琳撰。 一百回。明舒载阳刊本《封神演义》卷二题“钟山逸叟许仲琳编辑”。仲琳,南直隶应天府(今江苏南京市)人。生平事迹不详。一说为明陆西星撰。西星南直隶兴化县人。诸生。著有《南华经副墨》、《方壶外史》等。全书根据《武王伐纣平话》,参照有关古籍和传说故事敷衍而成。叙述商末政治纷乱及武王伐商的历史故事。全书以纣王进香,题诗渎神,女娲命三妖惑纣为楔子,铺叙纣王、妲己荒淫暴虐之罪行,以及姜子牙晚年知遇、西伯侯脱祸归周,武王起兵伐纣等事件,着重描写商周之战的曲折过程。最后以姜子牙封诸神和周武王分封诸侯作结。小说力揭纣王的荒淫残暴,赞扬周文王、周武王的宽惠爱民,号召诸侯“吊民伐罪”。哪吒剔骨还肉、黄飞虎反商归周等情节,亦具有一定的叛逆精神。对纣王沉湎酒色、不理朝政、随意诛杀大臣等描写,曲折地反映了明代后期的腐败政治和黑暗现实。在艺术上发挥神话传说善于想象和夸张的特长,情节离奇,曲折生动。人物描写也有一定成就。明清以后在民间流传很广。但全书充斥大量神怪斗法描写,宣扬“儒道释”三教合一思想,宣扬“劫数”、天命等宗教迷信观念,具有明显的局限性。有明金阊舒载阳刊本, 日本内阁文库藏。清覆明本,别题《封神传》。蔚文堂覆明本,别题《商周列国全传》。以上二本均载长洲周之标君建序。四雪草堂原刊本,首康熙乙亥(1695)年褚人获序。今唯周之标序本及褚人获序本通行。 解放后有人民文学出版社标点本。

甘地传

甘地传

连士升著,是一部全面展现圣雄甘地伟大一生的传记佳作。连士升作为新加坡知名报人和作家,凭借深厚的文字功底与严谨态度,为读者揭开甘地波澜壮阔的人生画卷。 书中从甘地早年伦敦求学讲起,彼时年轻的他在异国他乡探索知识,为日后的思想觉醒奠定基础。随后深入南非岁月,甘地目睹同胞遭受欺凌,从此决心投身于为同胞争取平等权利的斗争中,其非暴力运动的理念也在这一时期逐渐萌芽。书中还细致呈现了甘地后续的欧洲之行、在印度为独立而奋斗的艰辛历程,直至其功成身故。期间涉及布尔战争、“食盐大进军”、印巴分治等重要历史事件,这些事件不仅是甘地人生的关键节点,更是印度历史进程中的重大转折点。书中还穿插了泰戈尔、丘吉尔、罗曼・罗兰等著名历史人物与甘地的交集,从侧面丰富了甘地的形象。

入菩萨行论广解

入菩萨行论广解

《入菩萨行论》(Bodhisattvacaryavatara,梵),印度後期大乘佛教经典。古印度着名佛教学者寂天(Sāntideva,梵)着。寂天为後期大乘佛教瑜伽中观派的主要理论家,约生活於公元八世纪左右。本论全由偈颂组成,共十品,言简意赅,从劝发菩提心、修菩萨行两个方面,系统论述了後期大乘关於菩萨修心的主要理论,是一部重要的着作。 本论在北宋曾由天息灾自梵文译出,称《菩提行经》,谓是龙树所造,仅八品。但西藏的藏文大藏经中保存有全本,且有杰操大师所撰对该论的「广解」。「广解」精深简要,对阅读该论有较大帮助。 隆莲法师於五十年代初将本记连同「广解」自藏文译出,定名为《入菩萨行论广解》,并承能海法师审定。九十年代,本译本曾油印为四川尼众佛学院教材,其後又曾由陕西省佛教协会弘法利生委员会印刷流通。此次主要依据油印本重新标点校订。标点校订者为吉祥、方广錩、苏军、华方田。

即休契了禅师拾遗集

即休契了禅师拾遗集

即休契了禅师拾遗集,一卷,元契了说,日本及藏主集录,内题金山即休了和尚拾遗集,有自跋。南岳下第二十二世,嗣虎岩伏。又名《金山即休契了禅师拾遗集》。集录其诗偈、疏、祭文、题跋、记等百余篇。收入《续藏经》第一辑第二编第二十八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