韦骧

韦骧
  • 姓名:韦骧
  • 别名:
  • 性别:
  • 朝代:宋代
  • 出生地:钱塘(今浙江杭州)人
  • 出生日期:公元1033年
  • 逝世日期:1105年
  • 民族族群:

韦骧(公元1033年一1105年),宋代文学家。原名韦让,字子骏,钱塘(今浙江杭州)人。年十七,以所著文谒王安石,安石见其《借箸赋》称奇。皇祐五年进士及第,调寿昌县尉,以母忧未赴。后为兴国军司理参军,知武义县,历知萍乡、海门县,通判滁、楚二州。迁尚书屯田员外郎,改朝奉郎,为少府监主簿。哲宗元祐初,以大臣举荐,为利州路转运判官,改福建路。召为尚书主客郎中,出提点夔州路刑狱,知明州,提举杭州洞霄宫。崇宁四年卒,年七十三。韦骧少时即以诗歌辞赋知名,文辞藻丽,《四库全书总目》称其诗歌“大抵不屑屑于规模唐人,而密咏恬吟,颇有自然之趣”(卷一五三),如“夕阳千嶂外,秋色一江匀”(《八月泛江送客》),“山势侵云上,溪流见底清”(《过桐庐郡》),“焰向鸡声短,花随蝶梦凋。何须惜馀照,且喜近清朝”(《残灯》),“孤城突兀连沧海,三岛参差耸暮秋”(《登蓬莱阁》),均为写景咏物佳作。“杂文多安雅有法,而四六表启为尤工,精丽流逸”(《四库全书总目》卷一五三),文集中表启多达一半以上。其议论文章,如《议岭寇》、《议财用》、《议榷货》、《议教养》,也具有现实意义。其著述于生前即编为《钱塘韦先生集》二十卷、《赋》二十卷(陈师锡《墓志铭》)。赋集久已佚,文集于南宋时佚亡二卷,以十八卷流传于世。现存清丁丙刊吴氏瓶花斋影写宋乾道本、鲍廷博等校清抄本、《四库全书》本(存十四卷)等。《全宋词》第一册收其词十一首。《全宋诗》卷七二七至七三三录其诗七卷。《全宋文》卷一七六六至一七八一收其文十六卷。事迹见陈师锡《韦公墓志铭》(《钱塘集》附录)、《咸淳临安志》卷六六。

韦骧书籍作品

猜你喜欢的书

兼济堂文集

兼济堂文集

二十卷。清魏裔介 (1616—1686)撰。魏裔介,字石生,号贞庵,一号昆林。河北柏乡人。顺治进士,历官至保和殿大学士。顺治间,任言官。玄烨 (康熙帝)亲政后,因有党附鳌拜之嫌,被解职。他治程朱理学。著有 《圣学知统录》、《知统翼录》、《孝经注义》等多种。是集凡二十卷,其中奏疏三卷,序六卷,书牍二卷,传志二卷,祭文、论二卷,杂著二卷,乐府古今体诗三卷,附年谱一卷。其平生著述,刻于荆南者,有《兼济堂集》十四卷、刻于荆南者,有《兼济堂集》二十四卷。刻于京师者,有 《文选》二集上、下二编,《昆林小品》上、下二编,《昆林外集》一编,《奏疏尺牍存余》七卷。其刻于林下者,有 《文选》十卷,《屿舫近草》五卷,《诗集》七卷,《樗林三笔》五卷。此集乃詹明章从魏氏著述诸种刻本中选其精粹,合刊为一编。魏裔介在朝为官有清正之名,故其所陈奏,多关国大体。诗文醇雅,亦不失为儒者之言。虽不以词章名一世,但亦可重视。该书有《四库全书》本。

太上救苦护身妙经

太上救苦护身妙经

元始天尊向太上老君述太一救苦天尊化身之妙,劝众生念诵圣号。

尹真人东华正脉皇极阖辟证道仙经

尹真人东华正脉皇极阖辟证道仙经

3卷。撰者佚名,撰年不详。清闵一得订正于道光十一年(1831年)。此书吸取道、佛、儒诸家气功之精华,阐述有为与无为两种气功锻炼法。包括意守夹脊双关、凝神下田、开天门、闭地户、聚火开尾闾、子时采药、卯酉周天等功法。现存《道藏续编》(第一集)本、1988年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全真秘要》排印本。

舞后的归宿

舞后的归宿

三十年代的上海,一个风雨交加之夜,华丽的别墅中突然传出枪响,鼎鼎大名的“舞台王后”被杀,死者身上既有枪伤又有刀伤,显然凶手不止一人,一代神探霍桑神机妙算,终将这起双重谋杀案大白于天下……

爱之焦点

爱之焦点

《爱之焦点》写于1922年。Q先生与他表姐N早在小学时候就相爱,后来Q到外地谋生,写信给N表达自己的思念,并勉励她坚定信念,勇敢地追求爱情。然而N经不起物质欲望的诱惑,终于违心嫁给了M。此后不久,M病逝了,Q已与别人定亲,N念起往事,无限感伤。

通鉴辑览明季编年

通鉴辑览明季编年

甲申、崇祯十七年(是年三月,流贼陷京师;五月,福王由崧称帝于南京,以明年为「弘光」元年)、我大清世祖章皇帝顺治元年春正月朔,李自成僭号于西安。臣等谨按:历代史家书法,义例攸殊;率于历朝代嬗时,意多偏私曲徇,进退失宜。如「续纲目」于元至正十五年后,即标「元」国号,大书「明年」。臣等学识凡猥,尝拟崇祯甲申即应仿沿前例;钦蒙我皇上折衷至义、昭示大公,面谕臣等以『祟祯十七年明统犹存,仍当大书纪岁;即福王称号,尚可比于宋代「建炎」之例。必俟芜湖被执,始书「明亡」。因以揭万世之闳纲,去百家之私议;辨统系而必存其实,垂法戒而永着为程』。睿制煌煌,为自古史臣发凡起例所未有;以视「春秋」谨严,后先一揆。臣等谨首登卷端,用彰盛美。自是以次编排,悉敬遵宸衷笔削,洵非管牖之见所能仰测高深于万一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