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昌龄

王昌龄
  • 姓名:王昌龄
  • 别名:字少伯
  • 性别:
  • 朝代:唐代
  • 出生地:京兆万年县(陕西西安)人
  • 出生日期:698年
  • 逝世日期:757年
  • 民族族群:

王昌龄(698年—757年),唐代诗人。字少伯。京兆万年县(陕西西安)人。王昌龄自称早年“久于贫贱,是以多知危苦之事”(《上李侍郎书》),曾干谒当权者,希冀得到援引;又曾离家远行,漫游四方。唐玄宗开元十五年(727)登进士第,通过吏部考试后,授河南汜水尉,从此踏上坎坷仕途。开元十九年中博学宏词试,转授秘书省校书郎。开元二十六年前后获罪,被远谪岭南。几年后得到“量移近处”的机会,调赴江宁。在江宁县丞任上又因“不护细行,贬龙标尉”(《新唐书·文艺传》),为此,李白写下感人至深的名句:“我寄愁心与明月,随风直到夜郎西”为其送行。“安史之乱”发生后,唐肃宗即位,大赦天下,王昌龄得以自贬所北返。路经亳州谯郡,竟为郡守闾丘晓所杀。后来河南节度使张镐以救援张巡迟到的罪名杀了闾丘晓。临刑,闾丘晓说:“有亲,乞贷余命!”张镐责问:“王昌龄之亲欲与谁养?”可见闾丘晓杀害王昌龄之举很不得人心。


在整整30年的蹭蹬仕途中,王昌龄有20年之久是在迁谪中度过的。他一再被贬的原因已难探悉。有则晚出的史料指出,是因“作《梨花赋》,内寓规讽”,才被贬龙标(见清乾隆十七年〔1752〕修《开泰县志·名宦》)、但现存王昌龄作品中并无此赋。早年,王昌龄把精力放到“究知人之道”这类学问上,写出颇为自负的《鉴略》。但这5篇《鉴略》只字未流传下来,他留给后人的并非政绩官声,而是堪称“千古绝唱”的诗篇。王昌龄是唐代诗坛第一个致力于写七言绝句的诗人,七绝中又以边塞题材的作品最有成就。《从军行》(6首)、《出塞》是受到历代唐诗选家一致推重的杰作,明人甚至将《出塞》目为唐诗的压卷之作。《从军行》是形象生动的边塞组曲,抒写了将士安边报国的豪迈精神与进取心,也倾吐出征人难以排遣的乡思与离愁。王昌龄反映妇女生活的诗篇,以各具特色的艺术形象拓展了人们的视野。《越女》、《采莲曲》中的江南民女,《春怨》、《闺怨》中的伤春少妇,《长信秋词》、《春宫曲》、《西宫秋怨》的深宫嫔妃,都以感情波动微妙真切见长。除七言绝句之外,王昌龄的五言古诗也有一定的艺术造诣。诗论家多以“含蓄”作为王昌龄的艺术特色,他以七绝与李白并称,被列为“神品”(清人沈德潜语),至甚有“诗家天子(或作夫子)王江宁”之称。王昌龄诗集原本已不可见,《全唐诗》将其诗编为4卷,存诗158题,181首,其中有少数误收的他人之作。王昌龄尚有文6篇传世,具见《全唐文》卷331。据日本僧人遍照金刚所著的《文镜秘府论》等书,王昌龄还著有诗论著作《诗格》,但对此说是否确实尚有不同意见。闻一多、谭优学、傅璇琮都对王昌龄作过专门的研究。李云逸著有《王昌龄诗注》(上海古籍出版社·1984年)。

王昌龄书籍作品

猜你喜欢的书

昭惠周后诔

昭惠周后诔

《昭惠周后诔》全文上千余字,是李煜传世作品中最长的一篇;此文作于大周后辞世之后,是为悼念她而作,文章情感真挚、感人肺腑。由此,我们也可以看出李煜对于周后的感情之深、之真。文中共用了十四个“呜乎哀哉”,22个“哀”字。 四字一句,仅有几句是六字、七字对仗句,读起来琅琅上口。其中“抆血抚榇,邀子何所?”“吊孤影兮孰我哀?私自怜兮痛无极”等句极言作者心中的酸楚悲痛。读至最后,一句“呜乎哀哉”收束全文,使人也不觉陷入无尽的悲痛之中。读罢此文,我们还可看出李煜文笔的老练——行文极其流畅,引用典故、借用诗句似乎是“信手拈来”,并无晦涩、牵强之感;可见,多年的诗词创作与艺术熏陶对他的文章也有着极大的影响。

大书长语

大书长语

书论。此书卷一为正心、识字、师授、心悟、通变、结构、真态、神气、乘兴、贵熟等十则,凡二十一则。他认为“草书千字不敌楷书十字,楷书千字不敌大书一字,愈大愈难”,故主张为大书者当先端正认识。一则“学书自做人始,做人自正心始”;二则深明六书之义,“恶有扁署而可作别字”;三则从明师指授八示、八病、运笔捉襟等法;四则“机巧由于心悟,所悟乃能造微”;五则“不可专习一体,须遍参诸家,各取其长而融通变化”。以上五则是大书者首先要具备的条件。书写时需先经营位置,字个、间架、笔画等要相适配合;要尽字之真态而勿参己意;要“大字惟尚神气,形质次之,最忌修饰”;要“乘兴趣乃克臻妙,非兴到不书”;要“心不厌精,手不厌熟”,“笔下自然,应规入矩”。以上各则多关联笔法,是为大书者必须注意的事项。署书、堂扁、绰楔、镌漆、鉴定一则,叙述了各种大字不同的书写方法,尤强调鉴定一则,主张切不可护疾忌医,应“过得众人眼,始放老夫心”。原古一则叙述历代书法之流变,强调大书必须各极其旨,一字之中诸体兼备。客问一则是大书笔法的诀要,谓“字贵正锋,操笔要直,以点画为形质,使转为情性,体执有向背,气脉相联属”。纸说、笔说、墨说、砚说四则,皆从便于大书角度叙述之。

子午流注说难

子午流注说难

2卷,近代吴棹仙著。本书首为子午流注环周图及其介绍。后分上、下两卷。上卷本输穴说难,介绍子午六十六穴、别络十二穴、下合穴三穴共八十一穴,每穴设部位、证治、针灸、按等项,后附穴位图谱;下卷介绍与子午流注有关的基本理论知识与针灸手法,并有医案七则。书末附本输穴即景诗十二首。

一个母亲

一个母亲

现代中篇小说。沈从文著。初载1929年7月《新月》第2卷第5期,上海合成书局1933年9月初版,收《序》1篇。女主人公素出于少妇的任性,与幼年的朋友偷情并生下一个可爱的孩子。忠厚的丈夫对妻子的秘密浑然不觉,对贤妻娇儿倍加体贴、爱护。年轻的母亲在孩子身上倾注了全部的爱,也隐约地发现对孩子的生父怀有一种难忘的情感,生活中的许多场景也经常触发她引起对过去的回忆。这种复杂的情感和对丈夫的愧疚,不断地折磨着她的心灵。她既不愿独自承受无情的痛苦,又明白这种痛苦无法由丈夫分担,为了求得丈夫和家庭的安宁,不得不将它隐藏在心灵一角。伴随着年轻母亲无法排遣的心理矛盾,天真无邪的孩子一天一天地长大了。作品通过刻划这对“富有人性慈爱的母亲”和“温和伟大的丈夫”之间的感情纠葛,表现了人类理智和感情的冲突。

全唐诗话

全唐诗话

宋代诗论著作。6卷。旧署尤袤著。本书初传时未题著者姓名,明人因书前《自序》有“咸淳辛未重阳日遂初堂书”一语,而南宋尤袤又曾以“遂初”名堂,便附会为尤袤所撰。尤袤卒于绍熙五年(1194),至咸淳辛未(1271)已作古70余年了。对于这一舛误,清初时人已有考辩。尤侗《艮斋续说》卷8定本书的著者为尤袤之孙尤焴。《四库全书总目》卷197则断言:“考周密《齐东野语》载贾似道所著诸书,此居其一。盖似道假手廖莹中,而莹中又剽窃旧文,涂饰塞责。后人恶似道之奸,改题袤名以便行世,遂致伪书之中,又增一伪撰人耳。”全书共载录320余位唐代诗人的有关资料,全部抄袭自计有功的《唐诗纪事》,虽有删繁就简之劳,但草率疏漏颇多,特别是在诗人的取舍方面多有不当,象卢照邻、杨炯、宋之问、崔颢、王翰、高适、岑参、元结等重要诗人均未入选,甚至连代表唐诗发展顶峰的李白、杜甫也遭删弃,实少可取之处。为补《全唐诗话》之缺失,清人孙涛另撰有《全唐诗话续编》2卷。

两朝纲目备要

两朝纲目备要

《两朝纲目备要》16卷,作者佚名。此书是一部编年体的史籍,起自宋光宗绍熙元年(1190),迄止宋宁宗嘉定十七年(1224),共记两朝35年间事。南宋另有一部不知作者的《中兴两朝纲备要》18卷,记高宗、孝宗两朝事,而这部《两朝纲目备要》原名本作《续编两朝纲目备要》,即续《中兴两朝纲目备要》,只因《永乐大典》所收此书没有“续编”2字,《四库全书》又是从《大典》中辑出来的本子,所以也不称“续编”,于是《四库全书》著录的这个书名以后就成了通称,其原名渐不为人所知。这两部佚名的《纲目备要》,其体例、格式、史笔以至最初的板刻都一致无二,因此它们很有可能是出自同一个作者之手。由于宋人记载高宗、孝宗两朝历史的著作较多,所以《中兴两朝纲目备要》就远不如《续编两朝纲目备要》受人重视。此书虽不知作者,但为宋人所撰则无疑,书中凡遇“昀”字就注为“御名”(宋理宗名赵昀),第12卷嘉定三年五月附记理宗朝追赠朱熹官职,下及淳祐元年(1241),据此可知其书大略作于理宗后期。作者当时尚能看到宋朝实录、国史,因此书中所记大多可信,虽然内容较为简略,但仍可补《宋史》之不足。此书还间杂议论,一部分是作者自己的评议,一部分取自李心传的《建炎以来朝野杂记》。《四库提要》称其“叙次简明,议论亦多平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