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人物
-
王庆升
王庆升,字吟鹤,号果斋,道号爰清子。南宋理宗时人。彭耜再传弟子。所著《爰清子至命篇》二卷,成于淳祐九年,又有《三极至命筌蹄》一卷,均收入《道藏》。诗文多证道、弘道之作。《全宋诗》卷三三○九录其诗十九首。文收入《全宋文》卷七九九九。事迹见《爰清子至命篇序》。
-
王悬河
王悬河,唐代道士。高宗、武后年间人,自号陆海羽客。事迹不详。著有《三洞珠囊》,分类辑录《三洞经》的精华部分,包括仙真故事、内外丹修炼及斋仪戒律等。《通志·艺文略》著录为三○卷,今存《正统道藏》本仅一○卷。此书征引道书甚众,保存了若干已散失的经文。又著《上清道类事相》四卷,记神仙、道士之所居,分为《仙观》、《楼阁》、《仙房》、《宝台》、《琼室》、《宅宇灵庙》诸品,亦颇存旧文。《正统道藏》收录。
-
吴兰修
吴兰修(1789~1839),清代学者、诗人。字石华。嘉应(广东梅县)人。嘉庆十三年(1808)举人,官信宜训导。生平精研经史,构书屋于粤秀书院中,藏书数万卷,自称“经学博士”。兼擅数学,撰有《方程考》一书。工诗,多纪游写景之作。其诗词采清丽,思致活泼,风调悠扬。如《春日》描写田村雨后景象:“山村一夜雨,晓来春草生。看水出田原,触物皆移情。东风吹桑林,午鸠杂乱鸣。偶逢邻叟至,依依话春耕。”《九日登白云山望海》形容云起云灭:“我访白云云忽生,石根缕缕炊痕轻。随风荡漾作波势,似闻万壑流云声。此时海上云亦起,曼衍鱼龙幻无比。吹上螺春不可攀,蓬莱漂渺秋烟里。……大风西来卷如席,六合苍茫去无迹。倒挽南溟洗碧空,海山寸寸皆秋色。”都表现出这些特点。徐世昌《晚晴簃诗汇》用“清新俊逸”来概括其风格。兰修尤长于填词,他的词意境婉约含蓄,音调轻圆流利,与钱枚所作有极相似处。堪称一代名手。〔减字木兰花〕(春衫乍换)、〔卜算子〕《园绿万重,月不下地》〔水龙吟〕《壬辰九月十五夜》是他的代表作。著有《荔村吟草》、《桐华阁词钞》5卷。另著有《南汉纪》5卷、《南汉金石志》2卷、《南汉地理志》1卷、《端溪研史》3卷。
-
吴镇
吴镇(1280年—1354年),元代画家。字仲奎。性爱梅花,自号梅花道人、梅道人、梅沙弥,自题其墓为“梅花和尚之塔。”嘉兴魏塘桥(今属浙江)人。性情孤介,曾隐居乡里,在村学堂中教书,并于武林(今浙江杭州)等地卖卜,除读儒书外,通道、佛学说。终身过着清贫的隐士生活。为人抗简孤洁,虽穷而不以所画媚世。本与盛懋比门而居,四方以金帛求盛画者甚众,而吴家之门阒然,其处之泰然,说“二十年后,不复尔”,果如其言,至明代声誉鹊起。其工诗词、草书、喜画水墨山水,师法巨然,兼学马远。夏圭的斧劈皴和刮铁皴,善用湿墨表现山川林木郁茂景色,笔力雄劲豪放,墨气沉厚淋漓。董其昌谓“苍苍莽莽,有林下风”。代表作《渔父图》、《洞庭渔图》、《清江春晓图》等。《渔父图》天空水阔、几只鱼舟活动于其间随意点染,意境或开阔,或幽深,颇多变化。借渔父以寄托隐逸避世的思想,其画法,用秃笔中锋,勾勒树石,笔力坚实,山石用干笔皴擦,湿笔点苔,注意渲染,表现了江南山川之胜景。其亦擅长画墨竹,宗文同,讲究以画掩其竹。画省竹谱卷,人称“橡林法”,《文湖州竹派》相传亦是吴镇所作,列举了宋、元两代继承文同画竹传统的画家若干人。其画山水竹石,每题诗其上。时人称为“三绝”。《梅道人遗墨》记录了他的题画诗、词、跋等百余首。在元代山水画派中,他的技法容纳南宋骨体,但又趋于湿润,舍弃刚劲的情味,故能别树一帜。与黄公望、王蒙、倪瓒齐名,并称“元四家”。清初吴历说他所画“出新意于法度之中,寄妙理于豪放之外,浑然天成,五墨齐备。”充分发挥了水墨絪缊的特性,对明、清山水画的影响极大。其作品留传至今的有《竹石图轴》、《渔父图》、《双桧平远图》、《秋江渔隐图》、《秋山图》、《筼筜清影图》等。诗文有《梅花庵稿》。著作有《黑竹谱》、《竹石谱》。
-
卫琪
卫琪,元武宗时四川蓬莱山人。号中阳子,至大三年(1311年)注《玉清无极总真文吕大洞仙经》十卷以进呈。书中汇合三教旨意,随句解释,博采儒释之言,以《易》理为主,参以丹诀禅机道学性理。
-
魏学洢
魏学洢[yī](1596年—1625年),明代散文家。字子敬,嘉善(今属浙江)人。魏大中子。诸生。大中被逮,微服入都,刺探起居,称贷以完父赃,赃未竟而大中毙于狱中,扶榇归,晨夕号泣死。时人莫不哀之。魏学洢好学工文。他的散文善于描绘情状。《核舟记》栩栩如生地描写了微雕艺术家王叔远在核桃上雕刻出苏东坡游赤壁的情景,表现了王叔远“因势象形,各具情态”的微雕艺术的精湛。《诉父冤书》生动有力地描写了宦官横行、父遭折磨的惨状:“肉败蛆生,淋漓零落,肉堕阶墀者,块如碗。当此时,宁特无力图生盖亦无力觅死矣。”他的散文创作往往能不拘一格,有所发明。《雪鸿阁记》吸取欧阳修《醉翁亭记》、杜牧《阿房宫赋》两家之长,颇为评家所称赏。可惜死得过早,未能尽展其才。著有《茅檐集》。
-
翁葆光
翁葆光,宋代道士,南宋阴阳双修派的代表者。字渊明,号无名子,象川(今四川雅安)人。受刘永年之传,得南宗丹法奥秘。著有《悟真篇注释》三卷、《紫阳真人悟真直指详说三乘秘要》一卷、《紫阳真人悟真篇拾遗》一卷,与戴起宗合著《紫阳真人悟真篇注疏》八卷;又《悟真篇三注》五卷,署薛道光、陆墅、陈致虚三家注,其中薛道光注,元·戴起宗力辨为翁葆光注之误,柳存仁先生《张伯端与悟真篇》一文更详予考证。以上 著作均载于 《道藏》 第六十一至六十五册中。
-
吴潜
吴潜(1195年—1262年),字毅夫,号履斋,宁国(今属安徽)人,渊弟。嘉定十年进士,授镇东军节度签判,改广德军。召为秘书省正字,迁校书郎。绍定二年,通判嘉兴府。四年,召为尚右郎官,改吏部员外郎兼国史编修、实录检讨。五年,迁太府少卿、淮西总领。六年,迁太府卿,兼权沿江制置、知建康府。端平元年,以忤时相放罢。起为江西转运副使兼知隆兴府,主管江西安抚司。二年,除枢密都承旨、都督府参谋官兼知太平州。三年,知绍兴府、浙东安抚使。嘉熙元年,除工部侍郎,知庆元府,改平江府,奉祠。二年,起为试户部侍郎、淮东总领兼知镇江府。三年,为沿海制置使兼知庆元府,除兵部尚书、浙西制置使,知镇江府。进工部尚书,改吏部尚书兼知临安府。四年,兼侍读,以台臣徐荣叟论列,提举南京鸿庆宫。丁母忧,淳祐二年,起为试兵部尚书兼侍读,转翰林学士、知制诰兼侍读,以论罢。四年,提举隆兴府玉隆万寿宫。七年,同签书枢密院事,权参知政事。出知福州,移知绍兴府,召为同知枢密院事兼参知政事。十一年,拜右丞相。十二年十一月罢,提举江州太平兴国宫。宝祐四年,除沿海制置使、判庆元府。开庆元年,屡疏致仕,移判宁国府,兼侍读,十月,拜左丞相兼枢密使,封许国公。景定元年,以谏阻贾似道建储之议,责领宫观,旋谪居建昌军,移潮州。二年,责授化州团练使、循州安置。三年,卒于贬所。吴潜历官直言敢谏,不屈不挠,人品足重。其文论辨明晰,陆心源谓“忠言谠论,日月争光”。《上史相书》提出格君心,节俸给,赈灾民,用老成良将,革吏弊,均切中时弊。诗颇平衍,兼多拙句,而《送何锡汝》则通体浑成。其词激昂凄劲,兼而有之(《四库全书总目》卷一六三)。尝与辛弃疾、吴文英等有诗词唱和,词风亦与其为近,在南宋为一大家(《善本书室藏书志》卷四○)。著有《履斋诗馀》、《论语士说》、《许国公奏稿》、《涂鸦集》(《嘉庆宁国府志》卷二○)。诗文原集已佚,明末梅鼎祚搜辑遗文编为《履斋遗稿》四卷,今存明吴伯敬刻本、《四库全书》本;又有《履斋诗馀》,今存清抄本、《彊村丛书》本,两本所收词略异;又有《许国公奏议》四卷,今存清刻本、《十万卷楼丛书》本。《全宋词》第四册收其词二百五十六首。《全宋诗》卷三一五五至三一五八录其诗四卷。《全宋文》卷七七六五至七七七六收其文十二卷。事迹见《宋史》卷四一八本传、《宋历科状元录》卷七,参《南宋馆阁续录》卷七、八。今人宛敏灏编有《吴潜年谱》(《合肥师范学院学报》1963年1期)。
-
王丹桂
王丹桂,字昌龄,号五峰白云子,利州(今四川广元)人。师事金代道教宗师马钰,修习全真教。隐于昆嵛山神清洞。工填词,笔调流畅清雅,有词集《草堂集》,收其词一百四十馀首,皆宣扬早期全真教旨,与马钰同一格调,多赠寄答和之作,警诫世人觉悟人生梦幻,其所述修真大旨以悟明心性为主,又高唱三教一体同源,收入《正统道藏》。《全金元词》收其词六十二首。生平见其《草堂集》。
-
王柏
王柏(1197-1274),婺州金华(今属浙江)人,字会之,少慕诸葛亮为人,自号长啸。大父师愈,从杨时受《易》、《论语》,又从朱熹、张栻、吕祖谦游。父翰,主管建昌军仙都观,兄弟皆及朱、吕之门。柏年逾三十,始知家学之源。从何基受朱熹之学。先后主讲于金华丽泽书院与天台上泽书院,终生不仕。柏为金华学派主要代表人物,与何基、金履祥、许谦并称“金华四先生”。他认为“三代以下所甚急者,富国强兵而已。富国强兵,必以理财为本,而儒者不屑为。夫理财而不用儒者,其害不可胜言矣。”(《宋元学案·北山四先生学案》)又云:“世衰道微,学绝教舛,士气不振,风俗不淑,以士大夫体不立而急于用,借济时行道之言,以盖其富贵利欲之私心。”(同上)于时政多所批评。继承程朱理一分殊说,重“分殊”而轻“理一”,学者须格物致知,究其分殊,才能识其理一。他还主张修道、明诚,先知后行。认为“原其继善成性之初,理与气未尝相离也。推其极本穷源之义,理与气不可相杂也。”又说:“夫气者,性之所寄也;性者,气之所体也。”(同上)性即理,气则是构成世界的物质,性或理寄寓于其中。柏学识广博,精通经史,于天文、地理、历算、物理、诗词、书画无不穷及。他主张“由传以求经”,认为圣人之道以书传,亦以书晦。因汉儒经学各主其传,训诂之义各是其说。穿凿支离,饰私害义。所以他对汉以来流传的儒学经典多所怀疑,且有所改置,以期恢复其本来面目。虽多具独见,然其疑经目的是为发展理学,但仍被一些后儒攻为“异端”。但疑经思想实际上对理学的发展还是有所促进的。王柏受到后世封建统治者的褒扬,被列为理学“正宗”。著作有56种,八800余卷,大部已佚。今存《诗疑》、《书疑》、《鲁斋遗集》等。
-
王庭珪
王庭珪(1079—1171),字民瞻,吉州安福(今属江西)人。自少刻志于学,通经史百家。崇宁二年,三舍法行,一试为选首。政和八年进士,调衡州茶陵县丞。宣和末,弃官家居,教授生徒,葺茅堂于卢溪之上,号卢溪。绍兴十二年,胡铨上疏乞斩秦桧,贬新州,王庭珪以诗送行,有“痴儿不了公家事,男子要为天下奇”之句,坐流放夜郎。秦桧死,许自便。孝宗召对便殿,除国子监主簿、直敷文阁。乾道八年卒,年九十三。庭珪以诗文驰名,杨万里称其“言直而工,诗源于杜甫,文自韩愈出,大要主于雄刚浑大”(《卢溪先生文集序》)。其政论文章如《上皇帝书》、《上李丞相书》,纵论南宋形势,提出相应对策,力主抗金;《盗贼论》反对朝廷苟且招安,指责此法为“养虎狼疽根之术”;散文《游庐山记》也严谨有法。明代邓韨称赞其文章“词致雄浑雅健”,“多该物理,悉事会,不为空言”(《嘉靖重刻卢溪先生文集后序》),并非虚美之辞。诗歌创作多于文,如盛为人所传诵的《送胡邦衡之新州贬所二首》诗,言辞激切,自有一种矫然亢厉之气,足以流传千古(《历代诗发》卷二八)。其他诗如《寅陂行》、《庐陵行》对农民疾苦、盗贼横行等社会现实均有所涉,具有较强的现实针对性。也有一些诗歌描绘自然风光,如《早行》、《次韵张子春赋瑶林春色》、《入辰州界道中用子韵》等篇,都秀丽清新,描摹如画。又擅长作词,《历代词话》卷七称其词“格力雅健,兴寄高远”。像“醉中暂听,离歌几许,听不能终泪如雨。无情江水,断送扁舟何处”(《感皇恩》),“白发相逢,犹唱当时曲”(《点绛唇》),沈雄以为皆可歌唱(《古今词话·词评》上卷)。著有《泸溪集》五十卷、《易解》二十卷、《六经讲义》十卷、《论语讲义》五卷、《语录》五卷、《杂志》五卷、《沧海遗珠》二卷、《方外书》十卷、《校字》一卷、《凤停山丛录》一卷(胡铨《王公墓志铭》),今大多已佚。文集五十卷,为其孙辈及门人于南宋淳熙间编辑刊行,杨万里为作序(杨万里《卢溪先生文集序》),今存明嘉靖五年刻本、《四库全书》本。其词在宋代时已有单刻本《卢溪词》一卷行世(《直斋书录解题》卷二一),原本不传,今有赵万里辑本。《全宋词》第二册收其词四十三首。《全宋诗》卷一四五二至一四七七录其诗二十六卷。《全宋文》卷三四○六至三四一六收其文十一卷。事迹见周必大《王公行状》(《周文忠公集》卷二九)、胡铨《王公墓志铭》(《澹庵集》卷二九)、《南宋书》卷六三。
-
王君荣
王君荣,明代万历年间人,撰有《阳宅十书》一卷。生卒年不详,生平事迹不详。
-
吴之振
吴之振(1640—1717),字孟举,号橙子,别号竹洲居士,晚年又号黄叶老人、黄叶村农,石门(今桐乡)洲泉镇人。幼即聪颖过人,文才隽秀。清顺治九年(1652),13岁应童子试,即与吕留良定交,试后又与黄梨洲(宗羲)兄弟交往。举贡生,以赀为内阁中书,亦不赴任。性坦率豪爽,淡泊于名利。是时重宋诗,之振家富裕,购藏宋人集部秘本甚多。康熙二年(1663),与吕留良、吴自牧合编《宋诗钞》,收录宋诗成集者84家,凡94卷。集前有作者小传,为吕留良所撰。康熙九年,刊行于南京。又选施国章、宋琬、王士祯、王士禄、陈廷敬、沈荃、程可则、曹尔堪8人诗为《八家诗》,刊刻行世。十二年,去北京访求宋人遗集,与当时名流、复社诗人冒襄、长洲尤侗、汪琬、锡山严绳孙、工部尚书汤斌等订文字交。南归时,冒襄等为之饯行,吴之振于席间赋《种菜诗》以言志,众人和之,后汇编成《种菜诗倡和集》。筑别墅于石门城西,因爱苏子瞻名句“家在江南黄叶村”,便命名为黄叶村庄。别墅内有亭台楼榭,曲水回廊,竹洲草庐,小山丛桂,极为自然雅致。之振慷慨好施。康熙十年,江南大旱,浙北尤甚,灾民辗转沟壑,之振开厂施粥,分区赈米,自正月至麦收,捐粮施食,救活大量灾民。他于筑路、浚河、育婴、恤孤、施药、助葬等善事无不乐为。卒后葬洲泉镇西学字圩。
-
王志坚
王志坚(1576年~1633年),明代诗文作家。字淑士,初字弱生。昆山(今属江苏)人。万历三十八年(1610)进士,授南兵部主事,历郎中。迁贵州佥事,不赴。再起湖广提学,卒于官。著有《香严室草》、《读史商语》。他知识渊博,钱谦益《列朝诗集小传》曾述其读书方法说:“先经而后史,先史而后子、集。其读经,先笺疏而后辩论;读史,先证据而后发明;读子,则谓唐以后无子,当取说家之有裨经史者,以补子之不足;读集,则定秦汉以后古文为五编,尤用于唐宋诸家碑志,援据史传,摭采小说,以参核其事之同异,文之纯驳。读佛书,研相而穷性,阐教而閟宗,手写华严至再。”他曾编纂《四六法海》、《古文渎编》等书。前者选骈文,《四库全书总目》评论说:“俾读者知四六之文,运意遣词,与古文不异,于兹体深为有功。至于每篇之末,或笺注其本事,或考证其异同,或胪列其始末,亦皆元元本本,语语有征,非明代选本所可及。”后者选古文,选录了唐宋八大家古文。诗非其所长,聊抒情愫而已,如《河间道中杂兴》:“朝来百骑尽如龙,赵女齐儿一队中。席帽长衫浑不辨,只教银镫露双弓,”笔力纤弱,诗行也不够精警。
-
王绎
王绎,元代画家。约1333年生,卒年不详。字思善,自号痴绝生。睦州(今浙江建德)人,后居杭州。曲艺人王晔之子。以肖像画著名于时。其十二、三岁时已能写照,画陶宗仪画,面部仅大如钱,而宛然无毫发异。年长从学于中吴(今江苏镇江)顾逵,画艺大进,陶宗仪评其“非惟貌人之形似,抑且得人之神气”。所作多线描,少晕染,运笔变化微妙。反对“正襟危坐,如泥塑入”,主张在与对方谈笑之间默记情态。曾替倪瓒画过肖像。其传世的代表作品有1363年(至正二十三年)画《杨竹西小像》,纯用白描,小像面部全用细笔钩出,略烘淡墨,极为传神。人物比例准确,线条简练、挺拔,刻划了杨竹西的“清廉、谨慎”性格。传世作品另有《林泉高蹈图》等。著有《写像秘诀》,认为“凡写像,颁通晓相法,盖人之面貌部位,与夫五岳四渎,各各不侔,自有相对照处,而四时气色亦异。”强调画家除掌握人像外部特征外,更重要的是捕捉对象的内心世界,谓“神似”或“写真”。其《彩绘法》一节,则历举人物面部颜色之染法以及各种颜色的配合法,与《写真古诀》、《收放九宫格法》等节内容,为现存较古的画像传统技法。
-
王礼
王礼(1314-1386),元代文学家。字子让,初字子尚。庐陵(江西吉安)人。元顺帝至正十年(1350)中江西乡试,至正十一年授安远县学教官。至正十六年任兴国主簿,以亲老为由辞官还家。江西行省参政辟为幕府参谋,迁广东帅府照磨,不久,便辞职归隐。在家乡教书度日,学者称为“麟原先生”。入明后隐居不出,曾聘请他作为科举考试的考官,他也没有就职。去世于明洪武十九年(1386),享年73岁。
所著有《麟原文集》24卷,所收入的都是文章。他的诗久已亡佚无存,《元诗纪事》卷18曾辑有残句。他还把同代人的诗篇辑为《长留天地间集》(或名《天地间集》),李祁曾为此集作序,但原书久已亡佚。他的文名较大,颇受时人推重,李祁在《麟原集序》当中说:“观其所为文数十篇,皆蔼然仁义之辞,而凛然忠愤之气,深切恳至,无不可人意者。”王礼的文章以义理见长,但往往有辞不胜意之处,相比而言,他的序写得较有文彩,可以视作特色所在。他是儒家文学观的自觉维护者,在《长留天地间集自序》中阐述了创作思想。
-
王棨
王棨[qǐ](约公元八七三年前后在世),字辅之(一作辅文),福州福唐(今福建福清)人。早岁业儒,精于词赋。咸通三年登进士第。归觐后,福建观察使杜宣猷辟为团练巡官,不就。咸通九年江西观察使李辟为团练判官。复以平判入等,授大理司直。旋除太常博士,入尚书省为水部郎中。广明元年黄巢占领长安后,王棨至淮南,入高骈幕府,先后任右司马、盐铁出使巡官、知丹阳监事。其后或传归终于乡里。著有《麟角集》一卷,凡收律赋四十五篇。至南宋时,附收其省试诗二十一首。有《天壤阁丛书》本、《知不足斋丛书》本,后者缺文较多。《全唐文》卷七六九、七七○编其赋为二卷。其诗收入《全唐诗补编·补逸》卷一三。事迹见《麟角集》卷首收黄璞撰《王郎中传》、《桂苑笔耕集》卷一三。
-
吴迈
吴迈,清代医家,撰有《方症会要》4卷。其生卒年及事迹均不详。
-
王翰
王翰(约1368前后在世),明初诗人。字时举。夏县(今属山西)人。元末隐居中条山中。洪武初,以明经辟为夏县训导,改平陆,迁为鄢陵教谕,后擢为周府长史。王素骄,有异志,正谏弗纳,断指佯狂而去。又起为翰林编修,以事谪廉州教授。当地少数民族起事,攻陷廉州城,被杀。著有《敝帚集》、《梁园寓唱》、《山林樵唱》。陈田《明诗纪事》认为其诗“蕴藉中特饶秀劲之色”。的确抓住了其诗的特长。其七言长篇,写得高朗清劲,如《题上清张真人画阴涯长啸图》:“穹涯壁立三千丈,万挺苍官并涯立。半空垂瀑似飞龙,怪石秋阴护苔色。水边鹄立似神仙,意欲飞空凌紫烟。白云不隔华阳洞,绿波远入桃花源。羽衣翩翩无觅处,万壑千岩锁烟雾。龙吟唬啸下青冥,天风振落三花树。 上清宫中仙子家,兴来饶笔飞烟霞。苏门一啸闻千古,但恨不得随仙槎。”读来颇有兴味、其近体也写得开爽清新,如《秋怀》:“秋窗昨夜秋风起,百感心成一寸灰。千里雁来书未至,五更虫语梦初回。地连洛汭浮云断,山接荥阳夕照开。何日黄河航一苇,中条山顶望青台。”读来颇感亲切。尽管其诗作不十分精警,但皆清新可诵。《明诗综》未录其诗,大概是未见其集的缘故。
-
吴雯
吴雯(1644—1704),清代诗人,与傅山有“北傅南吴”或“二征君”之说。字天章,号莲洋。原籍辽阳(今属辽宁),后占籍山西蒲州(今山西永济)。少聪敏,记览甚博,尤长于诗,善参活句。尝游京师,为其父执刘体仁、汪琬所激赏。诗坛领袖王士禛目为“仙才”,尝与叶方霭同值,诵其警句,方霭下值即访之,于是雯名噪京师。大学士冯溥出扇索诗,即书二绝句以答。清圣祖康熙十八年(1679),应博学鸿词科试,不中选。游食于燕、赵、齐、鲁、吴、越、秦、楚,足迹遍四方。丁母忧,以哀毁卒。雯为王士禛及门弟子,其诗学唐,重神韵,诗多写景之作,清新自然,不待修饰而妙。赵执信与士禛论诗多迕,独赏吴雯,曾在《谈龙录》中云:“千顷之陂,不可清浊。天姿国色,粗服乱头亦好。皆非有意为之也。储水者期于江湖,而必使之潆洄澄澈,是终为沼溪耳。自矜容色,而故毁其衣妆,有厌弃之者矣。免于此二者,其唯吴天章乎?”这说明了雯诗中不论经过锤炼整饬者,或质朴粗放者,皆合乎自然。延君寿《老生常谈》中举其《寄向书友》诗云:“曾闻向始平,能注南华经。之子真苗裔,江山发性灵。寒蛟终谢饵,老鹤不梳翎。载酒莺花节,长吟入洞庭。”言其“无一字不锤炼而出”,但全诗极其流畅,造语平易,合于自然之道,至于着力不多的《留王孟榖游风穴时将归楚》“风穴何年寺,传闻水石间。云中千树密,溪上几僧闲。花信宜携酒,春心且看山。休言涉鱼齿,冻雨损朱颜”,更是清新自然,韵味隽永。雯工于造句,查为仁《莲坡诗话》,及郭麐《灵芬馆诗话》中皆大量举其佳联警句与出色的绝体小诗,如:“潮来全楚白,云上半江阴”,“一灯残夜后,百感壮年来”,“阶前双树老,户外一峰闲”等皆能反映其诗风格。著有《莲洋集》二十卷。王士禛为撰墓志铭。《清史稿》卷四八四、《清史列传》卷七一有传。
-
汪砢玉
汪砢玉(1587~?),明藏画家。一作珂玉,字玉水,号乐卿,自号乐闲外史,安徽歙县人,寄籍浙江嘉兴。崇祯(1628—1644)中官山东盐运使判官。其父爱荆,与项元汴交好,筑“凝霞阁”以贮书、画,收藏富甲一对。砢玉因就所藏及闻见所及撰《珊瑚网》,崇祯十六年(1643年)成书。朱彝尊称其堪与《清河书画舫》、《真迹日录》并驾。亦工诗,万历四十七年(1619年)与魏仲雪、沈让伯于北山草堂结诗社。
-
文才
文才(1241~1302),元代僧。俗姓杨。字仲华。博通古今坟典史籍,尤精性理之学。壮年出家,遍游讲肆,专究华严。曾隐于成纪,筑室植松,人称松堂和尚。后奉敕领洛阳白马寺,声誉日隆。成宗时,受帝师迦罗斯巴之推举,为大万圣佑国寺开山第一世,赐号‘真觉国师’。大德六年示寂,世寿六十二。著有肇论新疏三卷、肇论新疏游刃三卷、惠灯集二卷传世。
释文才号仲华。清水杨氏子。其先弘农人世官垄坻。父静义为清水主簿遂家焉。师少孤。事母尽孝。性敏捷慧悟生知。而于古今坟典史籍无不精究。尤邃于理学。好古作善吟咏。然所禀敦朴若无所知。或对客讨论。如河汉莫窥其涯涘。自受具后遍游讲肆尽得贤首之学。尝曰。学贵宗通。言必会意。以意逆志则得之矣。其语言文字糟粕耳。岂能开人之慧目乎。初隐成纪筑室树松将欲终焉。故人称曰松堂和尚。元世祖特降旨命主洛阳白马寺。学者川奔海会。声誉日驰。成宗建万圣寺于五台。诏求开山第一代住持。时帝师迦罗斯巴荐之。成宗即铸金印署为真觉国师总释源宗兼佑国住持事。帝师赍旨起师。师辞曰。山僧荷蒙国恩居白马寺亦过矣。何德敢主佑国。越分以居不祥。不省而行不明。吾坐此二烦。为我辞。帝师曰。此上命也。上于是寺心亦勤且至矣。非师孰与。此系教门事。师善为之。于是不得已而行。既被命以来而大弘清凉之道。虽至老无怠。大德六年壬寅九月朔日示微疾。乃说法辞众端坐而寂。年六十有二。阇维舍利数百粒塔于东台之麓。嗣法有普宁之弘教普庵之幻堂。[《大明高僧传》卷第二]
-
王琦
王琦(1696年—1774年),字琢崖,清代钱塘(今浙江省杭县)人,是清代乾隆时的著名学者。王琦在唐诗研究中,主要做了两件事,一是注了《李太白全集》,另一件事是作了《李长吉歌诗汇解》。《李太白全集》共三十六卷,是历来李白诗文合注最完备的本子,此书一出,便特别受到研究者与爱好者的重视。在王琦之前元代萧士赟册补南宋杨齐贤注的《李翰林集》而成《分类补注李太白集》,明代胡震亨有《李诗通》二十一卷。王琦吸收了前人研究成果,改正了他们的错误,补充了他们的疏漏。王琦《李太白全集》材料丰富,考证也力求准确,确有集大成之功绩。他对典故和地理方面的铨释考订提出了一些独到的见解,在版本校勘上也时有创新。当然也有不足之处,如“采摭颇富,不免微伤于芜杂”;在笺释和人事考记上也屡有失误,加之王本删去了萧本诗题下原来所注的李白的游踪,也给研究者带来了麻烦。《李长吉歌诗汇解》,对李贺的诗作作了认真的研究,对在他之前的十余种李贺诗歌的注释作了取舍,颇能博取慎择,态度比较科学,很有独到见解,是李贺诗歌注释中比较详明的一种。另外,王琦还帮助赵殿成注释了《王右丞集》中的佛教典故。
王琦还热心于医学,博通群籍,专心于医方药术数十年。平生不蓄资,有钱即供刻书用。尝穷搜博访医书,费时七年(1764—1770)刻成《医林指月》十二种。其中《侣山堂类辨》曾经其考订分段,博采众论,注音训义;《本草崇原》系辗转搜求,从高端士处移写副本,考订刊行;又尝采访张志聪之曾孙张玉成,方获志聪未刊《色诊》一编。所刊诸书之后,多附跋文,考其学术源流,介绍作者生平。晚年从张东扶处得《慎斋遗书》,细加厘定,镂刻未竟而逝。其未刊之书尚多。另有《瘄论》,题作王琦著,实取自《医林指月》中高世栻《医学真传》之一篇。另刻有李太白、李长吉等集。
-
文偃
文偃(864~949),唐末五代僧。为云门宗之祖。浙江嘉兴人,俗姓张。法名文偃。幼怀出尘之志,从嘉兴空王寺志澄出家。未久,至毗陵坛受具足戒。遍览诸经,深究四分律。后至睦州(浙江建德)参学于道明门下。经数载,尽得其道。又谒雪峰义存,依住三年,受其宗印。后历叩诸方,参究玄要,声名渐着。后梁乾化元年(911),至曹溪(广东)礼六祖塔,后投于灵树如敏会下,如敏推为首座。贞明四年(918)如敏示寂,师嗣其法席,主持灵树寺。同光元年(923),于云门山创建光泰禅院,道风愈显,海众云集,法化四播。后汉隐帝乾祐元年(948),南汉王刘龚敕赐‘匡真禅师’。二年四月十日上表辞王,垂诫徒众,端坐示寂,世寿八十六,僧腊六十六。 北宋乾德四年(966),太祖复追谥‘大慈云匡真弘明禅师’。师之机锋险峻,门风殊绝,世称云门文偃。嗣法者有实性、圆明、明教、道谦、智寂、义韶等八十八人。有广录三卷、语录一卷行世。
-
吴锡畴
吴锡畴(1215-1276),字元范,后改字元伦,号兰皋,休宁(今属安徽)人。吴儆之从孙。五岁而孤,刻意于学,贫窭不改其志。年三十弃举子业,从乡先生程若庸研核性理之学。咸淳间,知南康府叶阊聘主白鹿洞书院,不赴。慕徐稚、茅容为人,所居遍植兰草。景炎元年卒,年六十二。喜吟诗,与吕午、程鸣凤、方回、罗椅等唱酬,方岳以“珊瑚三四尺,高者六七株”称之。《四库全书总目》谓其“刻意清新,虽不免偶涉纤巧,而视宋季潦倒率易之作,则尚能生面别开,以继《竹洲集》后,亦云不愧其家学矣”(卷一六五)。其《林和靖墓》、《春日》等诗中佳句,每为人所称赏。著有《兰皋诗集》,今存二卷,有清抄本、《四库全书》本。《全宋诗》卷三三九五至三三九六收录其诗二卷。事迹见《新安文献志·先贤事略》上、《宋史翼》卷三五。
最新文章
推荐作家
公羊高
公羊高,战国时期齐国人。相传是孔子学生子夏的弟子。汉代今文经学的重要先驱者。以治《春秋》闻名于世。旧题《春秋公羊传》(亦称《公羊春秋》或《公羊传》)为其所作。据唐代徐彦《公羊传疏》说:“戴宏《序》云:"子夏传
张衡
张衡(78年—139年),东汉著名辞赋家、文学家、科学家。《后汉书》有传。字平子。南阳郡西鄂(今河南南阳县)人。少时即善属文,西游三辅,作《温泉赋》;东入洛阳,观太学,问学于经学大师贾逵,遂通《五经》、六艺。永元(89—1
房玄龄
房玄龄(579年—648年8月18日)字乔,齐州临淄(今山东淄博)人。父彦谦仕隋为刺史。玄龄幼聪敏、贯通典籍,善属文。开皇中,天下统一,人皆以为隋朝国运长久,玄龄则以为隋帝失政,亡迹已现。年十八举进士,授羽骑校,补隰城尉。李渊起兵
孔子
孔子(公元前551年9月28日―公元前479年4月11日)春秋末期伟大的思想家和教育家,儒家学派的创始人。名丘,字仲尼。鲁襄公二十二年(一说二十一年)十月庚子日(前551年9月28日)出生于鲁国昌平乡陬邑(今山东曲阜东南)。其远祖
李达
李达(1890年10月2日-1966年8月24日),马克思主义理论家、教育家。字永锡,号鹤鸣。湖南零陵人。早年在长沙、北京等地读书。1913年东渡日本学习科学和实业。十月革命后开始研究马克思主义。1918年5月参加组织中华留日学生
余象斗
余象斗(约1560 -1637) 名文台,字象斗,号仰止子、仰止山人、三台山人、三台馆主人,别名世腾、象乌、宗下、云登父、子高父等福建建阳人,明末著名书坊主、小说家。他生逢明末建阳刻书鼎盛时期,仅余氏一族就有三十余家书坊,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