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庭珪

王庭珪
  • 姓名:王庭珪
  • 别名:字民瞻
  • 性别:
  • 朝代:宋代
  • 出生地:吉州安福(今属江西)人
  • 出生日期:1079
  • 逝世日期:1171
  • 民族族群:

王庭珪(1079—1171),字民瞻,吉州安福(今属江西)人。自少刻志于学,通经史百家。崇宁二年,三舍法行,一试为选首。政和八年进士,调衡州茶陵县丞。宣和末,弃官家居,教授生徒,葺茅堂于卢溪之上,号卢溪。绍兴十二年,胡铨上疏乞斩秦桧,贬新州,王庭珪以诗送行,有“痴儿不了公家事,男子要为天下奇”之句,坐流放夜郎。秦桧死,许自便。孝宗召对便殿,除国子监主簿、直敷文阁。乾道八年卒,年九十三。庭珪以诗文驰名,杨万里称其“言直而工,诗源于杜甫,文自韩愈出,大要主于雄刚浑大”(《卢溪先生文集序》)。其政论文章如《上皇帝书》、《上李丞相书》,纵论南宋形势,提出相应对策,力主抗金;《盗贼论》反对朝廷苟且招安,指责此法为“养虎狼疽根之术”;散文《游庐山记》也严谨有法。明代邓韨称赞其文章“词致雄浑雅健”,“多该物理,悉事会,不为空言”(《嘉靖重刻卢溪先生文集后序》),并非虚美之辞。诗歌创作多于文,如盛为人所传诵的《送胡邦衡之新州贬所二首》诗,言辞激切,自有一种矫然亢厉之气,足以流传千古(《历代诗发》卷二八)。其他诗如《寅陂行》、《庐陵行》对农民疾苦、盗贼横行等社会现实均有所涉,具有较强的现实针对性。也有一些诗歌描绘自然风光,如《早行》、《次韵张子春赋瑶林春色》、《入辰州界道中用子韵》等篇,都秀丽清新,描摹如画。又擅长作词,《历代词话》卷七称其词“格力雅健,兴寄高远”。像“醉中暂听,离歌几许,听不能终泪如雨。无情江水,断送扁舟何处”(《感皇恩》),“白发相逢,犹唱当时曲”(《点绛唇》),沈雄以为皆可歌唱(《古今词话·词评》上卷)。著有《泸溪集》五十卷、《易解》二十卷、《六经讲义》十卷、《论语讲义》五卷、《语录》五卷、《杂志》五卷、《沧海遗珠》二卷、《方外书》十卷、《校字》一卷、《凤停山丛录》一卷(胡铨《王公墓志铭》),今大多已佚。文集五十卷,为其孙辈及门人于南宋淳熙间编辑刊行,杨万里为作序(杨万里《卢溪先生文集序》),今存明嘉靖五年刻本、《四库全书》本。其词在宋代时已有单刻本《卢溪词》一卷行世(《直斋书录解题》卷二一),原本不传,今有赵万里辑本。《全宋词》第二册收其词四十三首。《全宋诗》卷一四五二至一四七七录其诗二十六卷。《全宋文》卷三四○六至三四一六收其文十一卷。事迹见周必大《王公行状》(《周文忠公集》卷二九)、胡铨《王公墓志铭》(《澹庵集》卷二九)、《南宋书》卷六三。

王庭珪书籍作品

猜你喜欢的书

排队的人

排队的人

《排队的人》由约瑟芬·铁伊所著侦探小说,讲述了伦敦沃芬顿剧院门口大排长龙。一名排队买票观赏歌舞剧的男子,被发现死在队伍中,背上还插着一把银亮而邪恶的匕首。奇怪的是,排在死者前的人居然都不知道死者何时遇害,死者身上也没有任何足以辨识身份的物件。“儒雅神探”格兰特亲自出马侦破此案,一路势如破竹,嫌疑犯手到擒来。大功告成之际,探长的第六感却让他对案情产生了新的迷惑……

平平言

平平言

清方大湜著。作者于咸丰五年(1855年)入胡林翼幕中,同治八年(1869年)任宜昌知府,光绪初,官至直隶按察使、山西布政使。本书四卷,主要为记载作者在四川为州县地方官时治理吏民的心得。内容包括“造福莫如州县”,“造孽莫如州县”、“立法求其可行”及“阅文稿”“拆公文”等居官必读之类的官制经验。此书在清末颇有影响,多次翻刻,并被收入王文韵主编的《牧民宝鉴》中。

齐氏医案

齐氏医案

医案。清齐有堂撰。六卷。有堂名秉慧,以字行 。戎州 (今四川宜宾市) 人。幼时学儒,体弱多病,弱冠因家道中落而经商。后自学成医。素喜积累验案,并结合医理钻研。晚年集一生之临证经验,于嘉庆十一年(1806)撰成本书,时年七十岁。全书约十二万言。首论临证必读、切脉须知、杜执病困医之弊、医门十劝、杂志俚言等,提倡医德。卷一卷二详释六经,力主分经治病,罗列伤寒、温病证治于后。卷三至卷五首载先天后天图说,次叙内伤杂病证治。卷六载妇科、儿科及瘟痧证治。末附绪言和病家十戒。每类证治后附若干治验,详析病因、病证、理法方药。门分类别,叙述条达。书中引录历代医学书籍二十四部,抉要钩玄,融会贯通,实利于后学。有道光十三年 (1833) 尚有堂刻本,民国间上海千顷堂石印本。

江苏省通志稿武备志

江苏省通志稿武备志

宣统元年(1909)始修,由江苏通志局主持,缪荃孙任总纂。武备志。自吴晋南朝,江左兵事为多,但均无兵志,新唐书始有。今宜采汉以后兵制,见正史编年会要诸书者,立武备志。清末江宁、上海制造厂,武备学堂,陆军水师诸学堂日以增多,有非前代钩盾诸署所能范围者。各府州志有武举人进士,自宜按科列表。新唐书以前无兵志,应合通典、通考、通鉴参考为之。他如全晋文及全宋齐梁陈文,全唐文、宋建康吴郡镇江等志、元金陵镇江诸志,均有可录。明为南畿,实录可搜集者尤多,如驻防,绿营、防营、新军、军饷、军学、军器之属,皆详列之。

究竟大悲经

究竟大悲经

亦称《究竟大悲哀恋改换经》。佛教经典。著译者不详。原著四卷。主要述说心性本净、烦恼即菩提的思想,主张虚宗圆融,万境不迁,体泯用寂。本经名称首见于《大唐内典录》,谓三卷,被判为伪经。《开元录》亦著录为伪经,谓“四卷,或三卷,亦云八卷”。本经未为历代大藏经所收,敦煌遗书中有收藏,后被日本《大正藏》收入第八十五卷。研究者谓本经儒家色彩较浓,但是否伪经,尚需进一步研究。

超日明三昧经

超日明三昧经

二卷,西晋聂承远译。佛因普明菩萨之问说超日明定,又随诸菩萨之问而说诸法,终受日天子供养。佛游柰园。与二万八千比丘,八万菩萨众俱。讲大乘业无极之慧。善宝长者与千人俱。以七宝华供佛。佛令成盖,光照十方,集诸大众。普明菩萨偈赞佛已。问三昧法?佛言,行八十事,逮得超日明定。离垢目菩萨问三乘学?佛分别答之。净教长者子问菩萨行?佛以增一至十法答之,唱十三昧名字。正见居士请问法要?佛答以有四事法,常不离佛。离垢目菩萨广问十三昧义?佛一一细答,每一三昧,各一嘉瑞,各与一波罗密相应,即是十地之义。慧施长者女,共五百人发无上心,转成男子,授菩提记。慧英菩萨,与文殊菩萨,及佛,问答深义。阿难问佛菩萨道本,及问迟疾?佛言,亦有亦无,因述本生,精进不懈,致先得佛。日天子请佛次日受供。佛还柰园,解法长者,调意菩萨,莲华净菩萨,解缚菩萨,宝事菩萨,恩施菩萨,帝天菩萨,水天菩萨,大导师菩萨,龙施菩萨,大光菩萨,各各问法?佛各答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