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人物
-
韦庄
韦庄(约公元836年-公元910年),字端己,京兆杜陵(今陕西西安)人,韦应物四世孙。少孤贫力学,才敏过人。为人疏放旷达,不拘小节。屡试不第,辗转于长安、洛阳、越中、江西及湖南、湖北等地,长达十年之久。中和三年,在洛阳,作《秦妇吟》,人称“秦妇吟秀才”。乾宁元年登进士第,授校书郎。四年,随昭宗在华州,时李询为西川宣谕和协使,辟为判官,奉使入蜀。光化三年,擢为左补阙。是年,编选唐一百五十人诗为《又玄集》成书。十二月,奏请追赐李贺、皇甫松、陆龟蒙等进士及第。天复元年,入蜀依王建,为掌书记,遂终身仕蜀。三年,奉王建命出使,修好于朱全忠。天祐三年,王建立行台于蜀,承制封拜,以庄为安抚副使。次年,劝王建称帝,为左散骑常侍,判中书门下事,蜀之开国制度,号令刑政礼乐,多出其手。前蜀武成元年,拜门下侍郎同平章事。二年,为吏部侍郎平章事。三年八月卒,谥文靖。庄工诗,其诗多怀古伤世,离情感旧之什,缘情而发,内容较充实。故其弟韦蔼称其诗“流离漂泛,寓目缘情。子期怀旧之辞,王粲伤时之制。或离群轸虑,或反袂兴悲。四愁九愁之文,一咏一觞之作”(《浣花集序》)。其部分诗作师学杜甫,亦具杜诗风概,故清人余成教谓其《忆昔》、《陪金陵府相中堂夜宴》、《题姑苏凌处士》诸诗“颇似老杜笔力”(《石园诗话》)。诗风凄婉哀怨,情调低沉,时有真切动人之篇。其七绝怀古诗《台城》,尤为脍炙人口。《古离别》、《焦崖阁》、《江行西望寄友》、《赠进士》等诗亦向推名作。《秦妇吟》乃现存唐诗中最长之叙事诗之一。此诗虽有诋毁黄巢义军之辞,然亦能揭露唐军之暴行,颇能反映当时动乱之社会现实。尤善词,与温庭筠并称“温韦”,为花间派重要词人。其词多叙男女离别相思之情,亦时寓身世之感。其中《女冠子》、《菩萨蛮》、《荷叶杯》、《谒金门》诸词最为人所称诵。善用白描手法,语言自然,词风清丽。周济称其词“清艳绝伦,初日芙蓉春月柳,使人想见风度”(《介存斋论词杂著》)。其词虽无温庭筠词之浓丽含蓄,而清丽流畅,亦能独树一帜。故陈廷焯评云:“词至端己,语渐疏,情意却深厚,虽不及飞卿之沉郁,亦古今绝构也。”(《词则》)所著有《浣花集》,乃其弟韦蔼编其诗所成。此书卷数各书录所记不同,《崇文总目》载为二○卷,《郡斋读书志》著录为五卷,《直斋书录解题》则记为一卷。今传本为一○卷。《崇文总目》尚记其《幽居杂编》一卷。顾櫰三《补五代史艺文志》又著录《韦庄笺表》一卷、《谏草》二卷、《蜀程记》一卷、《峡程记》一卷,今皆佚失。《全唐诗》编其诗为六卷,见卷六九五至卷七○○,卷八九二又录存其词五二首。《全唐诗补编·补全唐诗》及《续补遗》卷一三又各补其诗一首。文三篇,见《全唐文》卷八八九。此外,庄尚选录王维、杜甫等人诗为《又玄集》,今传。生平事迹见《蜀檮杌》卷上、《唐诗纪事》卷六八、《唐才子传校笺》卷一○、《十国春秋》卷四○本传。近人夏承焘著有《韦端己年谱》。
-
王从
王从,字正夫,大名莘县(今属山东)人,王旦五世孙。以荫得官,历弋阳主簿、福州司理参军,知丽水县,通判临安府。乾道中,添差通判台州,知信州。淳熙五年卒,年六十。著有《三近斋馀录》(杨万里《三近斋馀录序》),今已佚。《全宋诗》二一○○录其诗一首及零句数则。事迹见杨万里《三近斋馀录序》(《诚斋集》卷八三)、周必大《王氏济美集序》(《周文忠公集》卷五四)、《宋诗纪事》卷五四。
-
王维桢
王维桢 (1507~1555),明代诗文作家。字允宁,号槐野。华州(陕西华县)人。嘉靖十四年(1535)进士,选庶吉士,授检讨,历修撰、谕德,迁南京国子祭酒。以省母归,适逢地震被压死。
钱谦益《列朝诗集小传》对他的诗作评论说:王维桢“论诗服膺少陵,自谓独得神解,尤深于七言近体,以为有照应、开阖、关键、顿挫,其意主兴、主比,其法有正插、有倒插,而善用顿挫倒插之法者,宋元以来惟李空同一人”。他作诗有宗杜倾向,如七律《长陵恭谒》:“文皇陵殿傍居庸,览尽千峰壮此峰。石壑蒸云蹲虎豹,玉泉含雾卧蛟龙。旧亲想象明王祚,穷途凄迷破虏踪。埋剑藏弓元胜地,晚来时望紫氛重。”除色泽高华外,章法并不灵动,意境也欠浑成。其诗功力难与李梦阳匹比,更遑论杜甫。钱谦益评论道:“及其自运,则粗笨棘涩,滓秽满纸,譬如潦倒措大,经书讲义,填塞腹笥,拈题竖义,十指便如悬锥,累人捧腹,良可一笑也。”他的五律比七律稍优,清新而不做作,如《广德寺送别陈子》:“俱是游京国,独怜寻故山。乡心因子剧,别句对僧删。枯沼风荷咽,空林夕鸟闲。前程愁欲暮,乞与一灯还。”他的文章学习司马迁,笔力较为矫健。
著有《槐野先生存笥稿》、《李律七言颇解》、《杜律七言颇解》等,对李白、杜甫的诗作有深入的研究。
-
王毓贤
王毓贤,活跃于明崇祯至清康熙年间,生卒年不详。清代画家。字星聚,汉军镶红旗籍,三韩(今内蒙古喀喇沁旗)人。以吏才精敏,累历湖广按察使、贵州布政使。公余之暇,雅耽图画,落笔苍秀有致,复喜赏鉴。纂有《绘事备考》,为其任湖广按使时所作。该书将张彦远《历代名画记》、夏文彦《图绘宝鉴》、韩昂《图绘宝鉴续编》三书折衷合为一编,且对缺载画家进行了增补,体现了其价值。
-
王珪
王珪(1019年-1085年6月12日),字禹玉,成都华阳(今四川成都)人。庆历二年,进士甲科及第,通判扬州。召直集贤院,为盐铁判官、修起居注。累官知制诰、知审官院,为翰林学士、知开封府。神宗即位,迁翰林学士承旨。熙宁三年,拜参知政事。九年,擢同中书门下平章事、集贤殿大学士。元丰官制行,由礼部侍郎超授银青光禄大夫。五年,拜尚书左仆射,兼门下侍郎。哲宗即位,封岐国公,是年五月卒于位,年六十七,赠太师,谥文恭。绍圣中,追贬万安军司户参军。徽宗朝屡夺封谥,政和中,始定之。王珪以文学致位通显,在翰苑几二十年,其文辞闳侈瑰丽,自成一家。现存文章主要为制诰、章表、墓铭、青词、疏文,大多为应制而作,辞藻华美,骈俪工巧,却多有台阁气。诗歌喜用金玉锦绣字,好为富贵人语,时人有“至宝丹”之讥(《中山诗话》)。其送文彦博出判西京诗云:“功业迥高嘉祐末,精神如破贝州时。”隐括唐白居易诗入句,用事精当,气象宏阔,被誉为当时诸诗之冠(《墨庄漫录》卷四)。又有《宫词》一百首,精巧华赡,亦为应制之作。著有《华阳集》一百卷(《郡斋读书志》卷一九),原集在明代时已佚亡,清乾隆间修《四库全书》,自《永乐大典》中辑出诗文,编为六十卷、附录十卷。又有《王岐公宫词》一卷(《通志·艺文略》八),为王珪宫词之单行本,今存明五川精舍印本(北京国家图书馆收藏)。《全宋词》第一册收其词三首。《全宋诗》卷四九一至四九七录其诗七卷。《全宋文》卷一一二○至一一七一收其文五十二卷。事迹见《东都事略》卷八○、《宋史》卷三一二本传。
-
汪元量
汪元量(1241—1317年后),南宋诗人。字大有,号水云、水云子、楚狂,自称江南倦客、倦客。钱塘(今浙江杭州)人。父琳,字玉甫,生七子,元量居第三。生于宋理宗淳祐元年(1241)。二十岁前后,曾入宫给事,并在宫中学书史(陈泰《送钱唐琴士汪水云》),以琴事谢太后、王昭仪(赵文《书汪水云诗后》)。约于咸淳五年(1269)游会稽越王台,并与友人登高为会(《柴秋堂越上寄诗就韵简奚秋崖》)。淳祐元年(1276)三月,宋恭帝与全太后、福王赵与芮、隆国夫人王昭仪离杭赴大都,宋太皇太后谢氏旋亦离杭赴大都,元量随谢后北行(《宋史》卷四七、《宋季三朝政要》卷五)。是年五月,端宗即位。秋,元量等抵大都。其后在大都曾游黄金台,登蓟门,泛黄千户之旴江(见汪元量有关诗文)。在大都,与王昭仪清惠时有唱酬。至元十六年(1279)宋亡,文天祥被囚于大都,元量多次慰问天祥于囚所,并作《妾薄命》,勉天祥以忠贞大节;曾作《拘幽》以下十操,天祥倚歌而和之;尝与天祥相对,叙丙子京口之事;还袖出《行吟》一卷,天祥为之作跋(文天祥《胡笳曲序》、《书汪水云诗后》)。至元十九年(1282)十二月初九日,文天祥就义。同遣瀛国公赵㬎等居上都,王昭仪及汪元量亦从行(王国维《观堂集林》卷二一《书宋旧宫人诗词湖山类稿水云集后》)。二十年(1283),出居庸关,至上都。二十一年(1284)二月,迁故宋宗室及大臣之仕者于内地,元量亦从行。后又与王昭仪等回大都(参元量有关诗文)。至元二十三年(1286)正月,元主遣使代祀岳渎东海,命元量为使者(《元史·世祖纪》及元量有关诗文)。元量行前,受元世祖召见。同年,谢太后卒,元量作挽诗(《太皇谢太后挽章》)。至元二十五年(1288),元量三上书于元世祖,得以黄冠南归。别大都时,幼主瀛国公、福王赵与芮及宋旧宫人王昭仪及燕赵诸公子等二十九人饯别。次年,归于杭州,并结诗社(孔凡礼《汪元量事迹纪年》)。至元二十七年(1290),马廷鸾应元量之请,为《湖山类稿》作序(马廷鸾《书汪水云诗后》)。其后又请刘辰翁、邓剡为其作序。其后又曾赴湘蜀,约于至元三十年(1293)回杭州,并于丰乐桥外作小楼五间,以为湖山隐处,刘将孙为其作《湖山隐处记》。元量约卒于延祐四年(1317),享年七十(孔凡礼《汪元量事迹纪年》)。元量事迹,见《南宋书》、《宋史翼》本传,时人刘辰翁、文天祥、邓剡、马廷鸾均为《湖山类稿》作序跋。事迹参孔凡礼《关于汪元量的家世、生平和著述》、《汪元量研究资料汇辑》、《汪元量事迹系年》、《汪元量著述略考》(见《增订湖山类稿》,中华书局1984年版)。元量是南宋末年著名诗人,同时代人以“诗史”相誉,拟之于杜甫。其诗风格既快逸奔放,又幽忧沉痛,清丽自然。又善作词,“盛年之后以词章给事宫掖,如沉香亭北太白”(刘将孙《湖山隐处记》)。德祐之后,词风一变,留燕期间诸作,表达遗民之心声,皆凄凉哀怨,催人泪下。诗词之外,又善画擅琴。《彊村丛书》有《水云词》一卷,《全宋词》辑存其词33首,《全宋词补辑》另辑录25首。
-
王逢辰
王逢辰,字芑亭,嘉兴人。清代人,撰有《槜李谱》。其生卒年及事迹均不详。
-
吴芾
吴芾[fú](1104—1183),字明可,号湖山居士,仙居(今属浙江)人。绍兴二年进士,为温州乐清尉,调平江府录事参军。除详定一司敕令所删定官,迁秘书省正字。以不附秦桧罢,出通判处州,历婺州、绍兴府。秦桧卒,得知常州,改处州。三十一年,召为监察御史,除殿中侍御史,权户部侍郎,出知婺州。孝宗即位,改知绍兴府,充两浙路安抚使。召对,权刑部侍郎,迁给事中,不越月改吏部侍郎。以敷文阁直学士知临安府,充两浙西路安抚使。以出使金军事不协罢职,提举江州太平兴国宫。乾道三年,起知太平州。五年,改隆兴府,充江南西路安抚使。六年,以年老请祠。淳熙元年致仕,时年七十一,十年卒。芾富于文才,《宋史》本传称其属文不事雕刻而“豪健峻整”,指意明白。其诗早年笔力雄健,“往往澜翻泉涌,出奇无穷”,而无粗率颓唐之习(《四库全书总目》卷一五八),古体长诗《哭元帅宗公泽》为这一时期之代表,“排奡纵横,自成一格”,为时人传诵。晚年诗风趋于平淡,周必大以为“意远而辞达,使人读之萧然有出尘之想”(《湖山集序》),以《和陶》诸诗为晚年代表之作,具有闲适清旷风格。著有《湖山集》二十五卷、长短句三卷、别集一卷、奏议八卷(周必大《湖山集序》),又有《和陶诗》三卷、《当涂小集》八卷(《宋史·艺文志》七)。原集已佚,清四库馆臣自《永乐大典》辑为《湖山集》十卷。近人有补遗。《全宋词》第二册收其词一首。《全宋诗》卷一九五六至一九六五录其诗十卷。《全宋文》卷四三五○收有其文。事迹见朱熹《龙图阁直学士吴公神道碑》(《晦庵先生朱文公文集》卷八八)、《宋史》卷三八七本传。
-
王贵学
王贵学,字进叔,一字田叔。临江(今江西清江)人。平生始末不可考。
-
王植
王植(1681年-1766年),清学者。字櫰三。直隶深泽(今属河北)人。康熙六十年(1721)进士,授广东和平知县。调阳江,擢罗定州知州。历署平远、海丰、新会、香山及德庆州、钦州。发山东补霑化,调郯城,以老病乞休。植敦励名节,思效长孺之戆,自号戆思。居官廉直持平,有强项吏称。所至兴利除弊,名声大著。尤务先教化,听讼必劝谕使服。曾说:“刑罚中之教化,其效尤捷。”(《清史列传·儒林传上二》)性勤敏,经史百家,靡不研究,而一以宋五子为宗。认为张载见道,“原从儒、释异同处入,故其言太虚皆与释氏对照”(《正蒙初义·臆说》)。又说:“程朱多不满太虚二字,然晰其本旨,殊途同归,不必执程朱绪论以相诋。”(同上)其论皆持平,无门户之见。曾对子姪说:“宋儒书言治身克己,幽隐毕照。以此自检觉,时时不能无过。所自信者,大德不踰闲尔。”(《清史列传·儒林传上二》)著有《正蒙初义》、《濂关三书》、《皇极经世全书解》、《道学渊源录》、《四书参注》、《韵学》、《读史纲要》、《权衡一书》、《崇德堂集》。
-
王志长
王志长,生卒年不详,明末清初昆山人。字平仲。王志坚弟。复社成员。明崇祯三年(1630 年)举人。修习于兜率天宫观,礼高僧云栖祩宏称弟子。笃于经学,精治《易》,兼通《三礼》《毛诗》。著有《周礼注疏删翼》《仪礼注疏删翼》《毛诗删翼》《读史三管》《贤奕琐词》《晚香集》等。
-
吴泳
吴泳,生卒年均不详,约公元1224年前后在世,南宋学者。字叔永,号鹤林。四川潼川人。嘉定二年(1209)进士,累官直舍人院。轮对时向皇帝进言说:“愿陛下养心以清明,约己以恭俭,进德以刚毅发强,毋以旨酒违善言,毋以嬖御嫉庄士,毋以靡曼之色伐天性。杜渐防微,澄源正本,使君身之所自立者先有其地,夫然后移所留之聪明以经世务,移所舍之精神以强国政,移所用之心力以恤罢民,移所当省之浮费以犒边上久戍之士,则不惟可以消弭灾变,攘除奸凶,殄灭寇贼,虽以是建久安长治之策可也”(《宋史·吴泳传》),又提出了“合内修外攘为一事”(同上)的政治主张。累迁吏部侍郎,兼直学院。其所言“谨政体、正道揆、厉臣节、综军务”四事,切恳动人。权刑部尚书,进宝章阁学士,知泉州,以言罢。曾受学于黄震、魏了翁,“学该百氏,才擅三长”(《东涧集》卷一),“言传伊洛,秀挹岷峨。”(同上书,卷三)主张人在逆境中要保持乐观精神,“坎以刚中而亨,屯以居正而利,蹇以能止而硕,否以不苟禄而吉,困以不失其所亨而通……是理本粲然明著于天地之两间,而世人习矣不察,一遇阨穷,不堪流落,卑者煦煦以乞怜,高者婞婞以陨获,内无可乐者,终日命酒赋诗,而平生所学全不能倚靠者,未免参仙翁、释子以添热闹,求其致命遂志,遁世而无闷,进学畜德,盛行而有加。”(《鹤林集》卷二十八,《与魏鹤山书》)认为“天下之理固根于人心,而未尝不形见乎事物。为学之方固当存养于德性,而亦不可不省察乎实行”(同上)。为了纠正当时“俗流失世败坏”的不良社会风气,避免“空谈”,他主张筑堂讲学,其形式如胡瑗所设的“经义”、“治事”两斋,使诸生能“精论熟讲”。师道如朱熹在漳州博采公论,延清恬退老成者以为表率,使后生“少知尊贤尚德之意,却不必侍科名之士而后为之”,这样才能“聚辨有益而精粗不遗,向背既明而趋舍自定。”这是“兴民心,出治道”(同上)的基础。著有《鹤林集》四十卷。
-
王昭禹
王昭禹,北宋徽、钦时人,字光远。王与之作《周礼订义类编》,列其名于杨时后。著有《周礼详解》,因当时王安石《三经新义》列在学官,故多循安石“新义”而不改。然其发明义旨,则有与安石“新义”不尽同;阐发经义,有足订注疏之误。宋人王与之、林之奇疏释《周礼》,多采其说。
-
王之望
王之望(1104—1171),南宋著名诗人、书法名家。字瞻叔,襄阳谷城(今属湖北)人。绍兴八年进士,调处州教授。入为太学录,迁博士。十八年,出知荆门军(《建炎以来系年要录》卷一五八)。提举湖南茶盐,改潼川府路转运判官,寻改成都府路计度转运副使、提举四川茶马。三十年,召赴行在,除太府卿,总管四川财赋。孝宗即位,除户部侍郎,充川陕宣谕使。隆兴初,以弃德顺之过,为言官所论,罢为提举江州太平兴国宫。未几,权户部侍郎、江淮都督府参赞军事,兼直学士院。二年,擢右谏议大夫,拜参知政事,兼同知枢密院事。以附汤思退倡为和议,为言者所论,复提举江州太平兴国宫,居天台。乾道元年,起知福州,为福建安抚使,移知温州,寻复罢。六年卒,年六十八,谥敏肃(《宋会要辑稿》礼五八之八九)。王之望有干略,历官颇著政绩,又学有渊源,其奏疏能斟酌时势以立言(《四库全书总目》卷一五八)。像《乞遣重臣入蜀镇抚奏札》论德顺兵败后之形势,《乞熟议和守奏议》论与金国和、战之利弊,都能言中事机。以《论》为题,对历史人物,如萧何、樊哙、晁错进行评论,也较公允。诗歌“疏畅明达,犹有北宋遗矩”(同上书)。其古体《登大峨绝顶睹圆相佛光成长句二十韵》及和篇,周必大谓“下语如珠之走盘,用韵如射之破的”,词赡而理到(《王参政文集序》)。《浯溪中兴颂碑》诗,清人亦称其虽非高作,而持论平允有理(《石洲诗话》卷四)。著有《汉滨集》六十卷,南宋庆元间由其子王铅编校刊行(周必大《王参政文集序》),原集已佚,清四库馆臣自《永乐大典》辑出诗文,重编为十六卷。《全宋词》第二册收其词二十六首。《全宋诗》卷一九四二至一九四三录其诗二卷。《全宋文》卷四三五一至四三七二收其文二十卷。事迹见《宋史》卷三七二本传。
-
魏象枢
魏象枢(1617—1687年),明清之际哲学家。字环极,一字环溪,号庸斋,山西蔚州(今河北省蔚县)人。崇祯十五年(1642)举人。顺治三年(1646),恢复科举制,考取进士,授庶吉士。次年,任刑科给事中。顺治五年(1648),他上疏劾安徽巡抚受贿白银三千两,包庇县令邓继球,王被罢职。是年魏象枢升工科右给事中。顺治亲政以后,他上疏建议选六至八名文学雅重的满汉词臣以备顾问,兼注起居。疏上,人谓祸之将至,但顺治没有责怪。他在上疏中常常“语侵权贵尤极”(《国朝先正事略》),时人许以“有情节直声”。顺治九年(1652),按例应升转吏科给事中,但因直言遭忌,被大臣所阻,顺治帝明确支持,才于年底转升此职。是时,顺治屡下求言之谕,但言官动辄获罪,魏象枢在《微臣就职言职》一疏中说:“若一言不当而不拟重辟,何以处臣下之贪赃坏法,报怨挟仇者乎”。并建议言官获罪,不宜重惩,获罪言官刘楗等人也因之官复原职。顺治十六年(1659),以母老多病为由,疏请终养,九月返回蔚州。魏象枢居家期间,研究理学,与孙奇逢,魏裔介等理学名家书信往来,共商程、朱之学,成为清初理学家之一。康熙十一年(1672),大学士冯溥举荐。康熙下旨召进,被授贵州道监察御史。十二年十二月,魏象枢升都察院左金都御史。次年升户部左侍郎。在筹措军需粮响上,反对加重人民负担,提出合理措施,深得朝臣钦佩。康熙十八年(1679)四月,魏象枢授刑部尚书,他力辞新任,愿留任都察院左都御史,同年七月魏象枢密奏大学士索额图、明珠各植私党,恃权枉法等罪行。康熙严责索额图。后索额图助太子允礽“潜谋大事”,被拘囚至死。康熙十九年(1680),魏象枢调任刑部尚书。次年魏象枢奉命出巡直隶等处,将两名贪官、三名恶绅、四名庄头按律处死。对二百余名罪轻者,从宽处治。“百姓称快”。康熙二十三年(1684)正月,魏象枢病发,上疏乞休。康熙慰留,是年八月魏象枢病重,再次乞休。康熙惋惜,认为他“才品优长”,“实心任事。效力可嘉”(《国朝先正事略》),准以原官致仕。康熙二十六年七月三十日,魏象枢病逝于家,年七十一岁,谥“敏果”,雍正时入祀贤良祠。著有《寒松堂集》、《儒宗录》、《知言录》、《日知录》、《寒松堂诗集》、《庸斋闲话》等。
-
王初桐
王初桐(1729~1821),初名元烈,字于阳,号耿仲,又号竹所,松江府嘉定(今属上海)人。乾隆监生。乾隆四十一年(1776)召试,列二等,授四库馆誊录,并议叙山东齐河县丞。历署新城、淄州、平阴、宁海州同知。乾隆帝80寿辰,南巡,受命起草献寿迎銮曲《东山祝嘏九成曲》进呈。年70致仕还乡。著书四十余种。曾应知县吴桓聘,编纂嘉庆《嘉定县志》,另有《群书经眼录》、《夏小正正讹》、《水经注补正》等。
-
王应电
王应电,明昆山(今江苏省昆山县)人,流寓江西泰和。字昭明。从师魏校,笃好《周礼》,著《周礼传诂》十卷,并《图说》二卷、《翼传》二卷。又研精字学,曾据《说文》所载,凡譌谬者,为之订正,著《经传正譌》一卷。另有《同文备考》、《声韵会通》、《韵要粗释》、《书法指要》、《翻楷举要》、《字声定母》、《六义音切贯珠图》、《六义相关图》等书,均传于世。(事迹见《明史》卷二百八十二附《魏校传》,《明史稿》卷二百六十四,《国朝献征录》卷一百一十五,《本朝分省人物考》卷二十四,张大复《梅花草堂集》卷七。)
-
王与之
王与之,生卒年不详,宋代经学家,温州乐清(今属浙江)人,字次点,号东岩。曾从陈松溪学六官要旨,历宾州文学、泗州通判等。著有《周礼订义》
-
吴廷华
吴廷华,清浙江仁和(今浙江省余杭县)人。字仲林,一作中林,号东壁;初名兰芳。康熙五十三年(公元1714年)举人,由中书舍人历官福建海防同知。乾隆(公元1736——1795年)初,曾荐修《三礼》。书室名东壁书庄。生平酷嗜经术,日读古今注疏笺义,援古证今,著《仪礼章句》十七卷。其书以张尔岐《仪礼句读》过于墨守郑注,而王文清《仪礼分节句读》以句读为主,笺注失之太略,因折衷前人以补二书所未及;每篇之中分其节次,每节之内析其句读,其训释多本郑贾笺疏,亦兼采他说。另著有《周礼疑义》四十四卷、《仪礼疑义》五十卷,《礼记疑义》七十二卷。 所著书均传于世。(事迹见《清史列传》卷六十六,《国朝耆献类征》卷二百五十二,《碑传集》卷一百○二,《清儒学案小识》卷十二。)
-
王天与
王天与,生卒年不详,元吉安(今江西省吉安市)人。字立大,号梅浦。大德三年(公元1299年),诏授临江路儒学教授。著《尚书纂传》四十六卷,研精十五年乃成。其书先引汉、唐二孔(孔安国、孔颖达)之说,次收诸家传注,而一以宋朱熹、真德秀二家之学为归。凡朱、真二家之说,散见文集语录者,均荟萃於中。对宋蔡沉心薄而不攻其非,也间采其说。(事迹见《新元史》卷二百三十五,《宋元学案》卷八十一,《元史类编》卷三十四,《元书》卷八十八。)
-
万斯大
万斯大(1633-1683),清经学家。字充宗,晚号跛翁,学者称褐夫先生。浙江鄞县人。万斯同兄。父泰,字履安,与黄宗羲是朋友。兄弟八人,都是黄宗羲的弟子。斯大行六,遭乱家贫,以讲学授徒为生。深得刘宗周“慎独”之学中强调的功夫实学、操守气节等精神。为人刚毅,慕义若渴。明臣张煌言死后,弃骨荒郊,斯大葬之于南屏。父亲老友陆符死后,没有子孙,斯大为葬其两世六棺。斯大屡试不弟,遂弃科举之业,埋头研究“六经”。认为经学研究“非通诸经不能通一经;非悟传注之失则不能通经,非以经释经则亦无由悟传注之失”(《清史稿·儒林二》)。他治学尤精《春秋》“三礼”。治《春秋》,有“专传”、“论世”、“属词比事”、“原情定罪”诸义,治“三礼”则有论郊、论社、论禘、论祖宗、论明堂泰坛、论丧服诸义。他辨正商周改月改时,周诗周正,及兄弟同昭穆,皆极确实。《答应伪谦书》辨治朝无堂,尤为精当。根柢“三礼”以释“三传”,与宋元以后空谈书法者不同。他论“经”以新见长。治“礼”不拘汉学、宋学之门户,剖析前人的是非争辨,重裁断、重证据。怀疑《周礼》非周公所作而是后人伪托。著作有《学春秋随笔》、《学礼质疑》、《仪礼商》、《礼记偶笺》、《周官辨非》等,统称《经学五书》或《万氏经学五书》。
-
吴振棫
吴振棫[yù](1790—1870年),字宜甫,号仲云,晚号再翁。浙江钱塘(今杭州)人。祖吴颢,举人,官遂昌县学训导。父吴昇,举人,官至四川资州直隶州知州、候补知府。吴振棫于嘉庆十八年(1813)中举。次年成进士,改庶吉士,散馆,授编修。二十三年,大考二等。二十四年,充贵州乡试副考官。道光元年(1821),道光皇帝召见,奏对称旨,命充实录馆纂修,升提调。二年,京察记名。三年,授云南大理知府。七年,父丧服满,授山东登州知府,改沂州知府。八年,调济南知府。十三年,母丧服满,授安徽凤阳知府。擢山东登莱青道员。以事降一级。十九年,再授凤阳知府。次年,调安庆知府。二十一年,擢贵州粮储道。二十三年,升按察使。二十八年,擢山西布政使,调四川。旋擢云南巡抚,兼署云贵总督。咸丰五年(1855),调陕西巡抚。次年,授四川总督。七年,调云贵总督。因病去官。同治元年(1862),奉诏赴山西筹办河务,又会同胜保督办陕西军务。旋引疾入晋养病。六年回里,九年病逝。
吴振棫自谓:“生平游迹颇广,西入秦、蜀,北至京师,西南抵滇、洱。若齐、鲁、郑、卫之境,江、汉之上,淮、海、湖、湘之间,或一至,或再至,或三数至,其间山川云物之盛,方俗物产之殊,罔不毕觌。夷险异境,悲愉异情,奔走殆三十年。”(《李梦韶转漕日记·序》)所到之处,均有诗吟咏当地风景名胜与民俗民情。曾自评其诗曰:“少年之诗浅,中年之诗杂,晚年之诗率”(《花宜馆诗抄·自序》)。徐世昌《晚晴簃诗汇》称其诗:“思深力厚,风格老苍,嘉、道以还为一大家,同年祁文端尤推重之。历官清介,耄岁归休。平生宦游之迹滇黔最久,《正雅集》记其‘风云百开合,今古一鸿蒙’二语,谓足尽摹状山水之妙。”(卷一二六)著有《花宜馆诗抄》、《花宜馆诗续抄》、词集《无腔村笛》、文集《花宜馆文略》等。生平事迹见《清史稿》卷四二四、缪荃孙《光禄大夫云贵总督吴公神道碑》(《碑传集补》卷一四)。
-
王守正
王守正,元代人。撰有 《道德真经衍义手钞》。生卒年月事迹不详。
-
王道焜
王道焜[kūn],明末钱塘(今浙江省余杭县)人。字昭平。天启元年(公元1621年)举于乡,崇祯(公元1628——1644年)时官南平知县,迁南雄同知,后改知光泽县事。 南还后兵陷杭州,自缢而死。 (事迹见《明史》卷二百七十六附《朱大典传》,《明史稿》卷二百五十七,《明末忠烈纪实》卷十八,《南疆绎史》卷十七,《小腆纪年》卷十,《东林列传》卷十一,《前明忠义别传》卷二十三,《小腆纪传》卷四十九。) 曾与赵如源同撰《左传杜林合注》五十卷,传于世。
-
吴鼐
吴鼐[nài],清江苏金匮(今无锡)人,生于1705年,吴鼎之兄,字大年。幼与蔡德晋、秦蕙田组织经会研讨学问。乾隆元年(1736)进士,改工部主事,奔父丧归,不久卒。著作有《三正考》二卷,《易象约言》不分卷,《周易大衍辨》一卷。《三正考》驳胡安国夏时冠周月之说,以三正通于民俗,引陈廷敬、蔡德晋说一一剖析,足破疑似之见。《易象约言》于《四库全书总目提要》存目。《大衍辨》著录于《续修四库全书提要》。
最新文章
推荐作家
公羊高
公羊高,战国时期齐国人。相传是孔子学生子夏的弟子。汉代今文经学的重要先驱者。以治《春秋》闻名于世。旧题《春秋公羊传》(亦称《公羊春秋》或《公羊传》)为其所作。据唐代徐彦《公羊传疏》说:“戴宏《序》云:"子夏传
张衡
张衡(78年—139年),东汉著名辞赋家、文学家、科学家。《后汉书》有传。字平子。南阳郡西鄂(今河南南阳县)人。少时即善属文,西游三辅,作《温泉赋》;东入洛阳,观太学,问学于经学大师贾逵,遂通《五经》、六艺。永元(89—1
房玄龄
房玄龄(579年—648年8月18日)字乔,齐州临淄(今山东淄博)人。父彦谦仕隋为刺史。玄龄幼聪敏、贯通典籍,善属文。开皇中,天下统一,人皆以为隋朝国运长久,玄龄则以为隋帝失政,亡迹已现。年十八举进士,授羽骑校,补隰城尉。李渊起兵
孔子
孔子(公元前551年9月28日―公元前479年4月11日)春秋末期伟大的思想家和教育家,儒家学派的创始人。名丘,字仲尼。鲁襄公二十二年(一说二十一年)十月庚子日(前551年9月28日)出生于鲁国昌平乡陬邑(今山东曲阜东南)。其远祖
李达
李达(1890年10月2日-1966年8月24日),马克思主义理论家、教育家。字永锡,号鹤鸣。湖南零陵人。早年在长沙、北京等地读书。1913年东渡日本学习科学和实业。十月革命后开始研究马克思主义。1918年5月参加组织中华留日学生
余象斗
余象斗(约1560 -1637) 名文台,字象斗,号仰止子、仰止山人、三台山人、三台馆主人,别名世腾、象乌、宗下、云登父、子高父等福建建阳人,明末著名书坊主、小说家。他生逢明末建阳刻书鼎盛时期,仅余氏一族就有三十余家书坊,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