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人物
-
卫湜
卫湜[shí],宋昆山石浦人。字正叔,号栎斋,学者称栎斋先生。卫泾四弟。庆元(1195—1200)锁厅进士。官于两浙转运司。好古博学,酷嗜藏书,精于礼学。嘉定十七年(1224年)知武进县,宝庆二年(1226年)进呈所纂辑《礼记集说》一百六十卷,魏了翁为序。绍定元年(1228年)擢朝散郎直秘阁,四年备员江东漕筦,六年通判建康府,端平元年(1234年)改知全州。除太府寺丞、将作少监,皆未任。嘉熙三年(1239年)以朝奉郎主管官告院权知严州,四年末赴召。复加核订重刊《礼记集说》,采摭群言最为赅博,去取亦最为精审。淳祐三年(1243年)进职二等。仕终朝散大夫、直宝谟阁知袁州。与叶適交密。清正淡泊,学术严谨,学贵自得。另著有《文章奏议》。
-
吴德功
吴德功(1850~1924),字汝能,号立轩。世居彰化,受业于从叔吴子超及柯承晖、陈肇兴、蔡醒甫诸先生,同治十三年(1874)中秀才。光绪十七年(1891)台湾省设通志局,受聘主修《彰化县志》。光绪二十年(1894)原已完成彰化县采访册,因乙未割台,遂佚失。日军入台北城之初,吴德功曾应台中知府孙传衮之邀,计议防范事宜,并筹设「联甲局」,募练勇、捕盗贼,对彰化社会秩序的维持,贡献颇大。日本领台后,执政者曾多方敦请吴氏出仕,委以职务。在诸多因素的考量下,吴氏接受日人的邀聘。明治三十年(1897)担任参事、明治三十一年(1898)担任台中师范学校教职、明治三十三年(1900)应台湾总督之邀参加「扬文会」,明治三十五年(1902)获颁绅章。《台湾士绅录》评之曰:「忠诚悃笃,急公好义,邑中大小事件,人无不就谋,谋而莫不通」。毕生重视社会福利,彰化育婴堂、忠义祠、节孝祠之筹建,皆由吴氏主其事。生平著有:《瑞桃斋诗话》、《瑞桃斋诗稿》、《瑞桃斋文稿》等。三部与文学相关。读其诗,将有助于晚清至日治中期台湾中部士绅在政权转移后的心路历程及现实处境之了解。以下以大正十年(1921)吴德功捐给台湾总督府图书馆的《瑞桃斋诗稿》手钞本为底本,进行编校。清同治、光绪年间,设教乡里40余年,一生亲见目睹戴潮春起义、施九缎起义和清朝割让台湾三事,晚年著有《戴案纪略》、《施案纪略》和《让台记》。
-
汪越
汪越,南陵县清代康熙时的学者,字季超,一字师退,号大农山人。举人出身。他一生勤于治学,著述较多。
汪越家境贫寒,身体孱弱多病,但笃志于学,潜心攻读经史及诸子百家。他不但精通史学,在经学、文学上造诣也都很深。他评选古文,能“钩元提要”、“多前人所未发者”。他自己写的诗文,充分显示出他淡泊宁静的胸怀和渊博的学识,当时,许多读书人都争着学习和仿效。汪越毕生治学,垂老犹孜孜不懈,除了著书立说,还谆谆教诲好学的青年,为他们答疑解惑。因此,他在郡内外享有很高的声誉。
凭着汪越的学识和盛名,他若想谋取一官半职,当是易事,但他对功名利禄却颇不经意。尽管郡县的达官贵人都对他十分恭敬,“折节加礼”,他却“茹苦自甘”、“不妄干谒”。另一方面,他却在康熙辛丑年间,慨然应召编修《南陵县志》。可惜,志未修成,而这位热爱乡梓的学者却因心力交瘁,竟与家乡的父老永诀了。当其时,县令亲自办理他的丧事,太守黄某也亲往吊唁。作为有清一代康乾盛世的有名望的学者,汪越以其《读史记十表》十卷最为学者所推崇,这本书已载入《四库全书提要》。《提要》的编者认为:本书“考核颇为精密,于读史者尚属有裨”。
据民国版《南陵县志》及《中国人名大辞典》记载:有《读史记十表》、《毛诗集略》、《绿影草堂集》、《唐诗十哲分编》、《二楼小志》等。此外,他还整编过盛于斯的诗文,为其《休庵影语》撰写了跋文。
-
王仕云
王仕云,字望如,号桐庵老人,安徽歙县人,活动于明末清初。曾在顺治十四年在醉耕堂刊《王仕云评论五才子水浒传》中有自家评论(时盛金圣叹评),后人亦常引用之。《鉴略四字书》,王氏作于康熙二年(1663),其在序中言:“余彼逮西曹,日坐银铛汤火中,与甲士十余人嗷嘈杂沓,口拈古史集为四字,或取诸故本,或发自心裁,鞿鞍缭转,忧忧相接,以消永书耳!好事者录而成书,归来偶理残文败字,长儿部曰,此可为幼弟辈作句读。不谓传之坊客郑子元美,力请以梓…”此书后世翻印累累。许遯翁曾言:江上王望如著有四字《鉴略》,家炫户诵,颇有益于童蒙,较《三字经》、《千字文》启蒙诸书,层楼更上。
-
汪志伊
汪志伊(1743—1818),安徽桐城双港人。字稼门。清乾隆三十六年(1771)举顺天试,充《四库全书》馆校对、议叙。旋授山西灵石知县,调榆次,迁霍州直隶州知州。不久,擢江苏镇江知府,旋调苏州任苏松粮道、按察使。五十八年,迁甘肃、浙江布政使。嘉庆元年(1796),因杭州、乍浦驻防营三月未发给养,被弹劾,拟降二级调用。后加恩授江西按察使,迁福建布政使,数月后,擢福建巡抚。十一年,擢工部尚书,未几,授湖广总督。为学宗宋儒,兼及陆王,以反躬实践为主。著述有《西湖诗》、《登岱诗》、《稼门文钞》7卷、《稼门奏稿》12卷、《官鉴辑要》12卷、《汪氏家范》、《近腐斋诗文》17卷、《湖北水利》2卷、《荒政辑要》10卷、《养正诗》4卷、《节韵幼仪》。
-
魏野
魏野(960~1020),字仲先,号草堂居士,原为蜀人,后迁居陕州(今河南陕县)。自筑草堂于郊野,林木幽胜,读书咏诗,弹琴戏鹤于其间,不求仕进。一时贵官如寇准、王旦均与之交好。宋真宗祀汾阴回,曾遣中使召见,野逾垣走避。征召为官,亦不应。天禧三年十二月,无疾而卒,年六十。次年,追赠著作郎。野刻意苦吟,宗尚贾岛、姚合诗风,语言质朴而不生涩,逸情别致,时多警秀之句,为人所诵。大中祥符间,契丹使臣曾言辽国人喜诵魏野诗,仅得上部,愿求全帙,真宗派人购求补全。其《赠寇莱公》云“有官居鼎鼐,无地起楼台”,《谢寇莱公见访》云“惊回一觉游仙梦,村巷传呼宰相来”,文莹以为“平朴而常,不事虚语”(《玉壶清话》卷七)。司马光评其《春日述怀》诗“妻喜栽花活,童夸斗草嬴”,写尽闲适之味,得野人之趣(《温公续诗话》)。其《书友人屋壁》诗有“洗砚鱼吞墨,烹茶鹤避烟”一联,描写山居景况,方回称为最佳(《瀛奎律髓汇评》卷二三)。其馀诗如“数声离岸橹,几点别州山”(《题普济院》),“烧叶炉中无宿火,读书窗下有残灯”(《晨兴》),“数声塞角高还咽,一派泾河冻不流”(《登原州城呈张贵从事》),亦为脍炙人口之佳句。著有《草堂集》二卷(《宋史·艺文志》七),生前已行于世,死后其子魏闲总其诗,编为《钜鹿东观集》十卷。今两种诗集均存,《草堂集》有《两宋名贤小集本》,《钜鹿东观集》有宋绍定元年刊本残卷(存卷一至三,卷七至一○)、黄丕烈校清抄本、鲍廷博校清抄本、《四库全书》本等。《全宋诗》卷七八至八七录其诗十卷。《全宋文》卷一八二收其文一篇。事迹见《宋史》卷四五七本传。
-
王绩
王绩(585-644),唐代诗人。一作王勣,误。字无功,号东皋子。绛州龙门(今山西河津)人,郡望太原祁县(今属山西)。隋大儒王通之弟。大业末,举孝悌廉洁科,授秘书省正字。因不乐在朝,乞署外职,除扬州六合县丞。以嗜酒妨职,屡被勘劾,托以风疾,弃官归里。隋末大乱,曾客游河北,依窦建德之中书侍郎凌敬数月。唐武德五年,以前官待诏门下省,特判日给酒一斗,时人号为“斗酒学士”。贞观四年,因其兄王凝得罪朝廷重臣,王氏兄弟皆抑而不用,遂托疾罢归。十一年,以家贫赴选,为大乐丞。未二年,又弃官还乡,隐居东皋。最后自撰墓志铭,忧愤而卒。绩清高自持,放诞纵酒,不肯与世俗同流合污。文学上承继阮籍与陶潜传统,作品多写饮酒与田园隐逸生活,借以排遣怀才不遇之苦闷,高情胜气,独步当时。诗风质朴清新,不染梁、陈诗雕琢浮华旧习。于当时所称独树一帜。明何良俊有云:“唐时隐逸诗人,当推王无功、陆鲁望为第一。盖当武德之初,犹有陈、隋遗习,而无功能尽洗铅华,独存体质。且嗜酒诞放,脱落世事,故于性情最近。今观其诗,近而不浅,质而不俗,殊有魏、晋之風。”(《四友斋丛说》)所言最中肯綮。名作有《野望》、《在京思故园见乡人问》等。所著诗赋杂文二十馀卷,多散逸,友人吕才辑为《王无功文集》五卷,以今人韩理洲会校五卷本最为完备。《全唐诗》卷三七编其诗为一卷,卷八八二补一首。《全唐诗补编·补逸》卷一又补一首,《续拾》卷一补四○首。另《全唐诗》卷七六八于王勣名下收诗三首,其中《咏妓》一首见载于五卷本《王无功文集》卷三,题作《裴仆射宅咏妓》,可断为王绩作。另二诗,《全唐诗》卷四二又收为卢照邻作,是。隋唐期无王勣其人,显为王绩之误。《全唐文》卷一三一、一三二编其文近二卷。王绩又曾著《会心高士传》五卷、《酒经》、《酒谱》二卷,并注过《老子》,俱已散佚。生平事迹见《旧唐书》卷一九二、《新唐书》卷一九六本传及《自作墓志文并序》、王度《古镜记》、吕才《王无功文集序》。
-
卫博
卫博,生卒年不详,历城(今山东济南)人。早年曾参戎幕。绍兴三十二年,为左朝奉郎(《宋会要辑稿》兵一九之六)。乾道三年,主管礼兵部架阁文字(同上书职官六○之三四)。四年,为枢密院编修官,旋致仕。工为文,尤长于四六文,文集中现存表启、序记、书信多为代人之作,“工稳流丽,有汪藻、孙觌之馀风,非应酬牵率者可比”(《四库全书总目》卷一五九)。其诗如“海燕未来人斗草,野鸠相唤雨初晴”(《春晴》),“但逢司马心相许,便拟中郎赋远游”(《过江上》),也意象鲜明,清新条畅。著有《定庵类稿》十二卷(《宋史·艺文志》八),原集已佚,清四库馆臣自《永乐大典》辑出,重编为四卷。《全宋诗》卷二四○九录其诗一卷。《全宋文》卷四二三一收有其文。事迹见《宋中兴百官题名记》、《四库全书总目》卷一五九、《南宋文范作者考》卷下。
-
文同
文同(1018~1079年),字与可,号笑笑先生,梓州永泰(今四川盐亭东)人。未冠能文。皇祐元年进士,为邛州军事判官,更摄蒲江、大邑二令。至和二年,调静难军节度判官。嘉祐四年,召试馆职,编校史馆书籍,出通判邛州。治平二年,通判汉州,迁太常博士,知普州。熙宁三年,知太常礼院,兼编修大宗正司条贯。出知陵州,徙兴元府。于任上修治学校,使民遣子弟就学。历度支、司封员外郎,徙知洋州。代还,判登闻鼓院。元丰元年,除知湖州。赴任道上卒于陈州,年六十二。文同博学多才艺,擅长书法、绘画。尤以善画竹著称,画竹时讲求体验,主张胸有成竹,创制出一种以浓墨为竹面,淡墨为背的画竹叶法,开创了传统中国画之湖州竹派。工诗文,司马光称其诗“高远潇洒,如晴云秋月,尘埃所不能到”(《与文同小简》)。他论宋代诗人推崇梅尧臣,其诗如《织妇怨》描写织妇遭受官吏百般刁难,《冤妇行》陈述妇女在家中的悲惨境遇,都与梅氏尧臣直接反映民生疾苦的诗篇同出一机杼。杨慎称赞他的近体诗有唐人韦应物、孟浩然风致,举《闲乐》、《过友人溪居》、《晚次江上》、《江上主人》诸篇,以为“置之开元诸公集中,殆不可别”(《升庵诗话》卷一)。其写景咏物诗尤富特色,颇多佳句,如“帘钩挂新月,窗纸漏飞霜”(《极寒》),“月淡斜分影,池清倒写真”(《杏花》),“青烟一去抹远岸,白鸟双来立乔木”(《墨君堂晚晴凭栏》),“深葭绕涧牛散卧,积麦满场鸡乱飞”(《晚至村家》),都形象生动,宛如图画,显示了他善于取景,工于描绘的特色。由于他工于画事,故诗中描写自然景物往往以前人名画作喻,如“独坐水轩人不到,满林如挂《晚禽图》”(《晚雪湖上寄景儒》),“峰峦李成似,涧谷范宽能”(《长举》),这为古体诗歌描绘景物开辟了一种新的表现手法。著有《丹渊集》四十卷(《郡斋读书志》卷一九),南宋时家诚之重新编次为四十卷,并附遗文二卷、年谱一卷,后遂成定本。现存明万历三十八年吴一标刊本、崇祯四年毛晋重刻本、万历四十年蒲以怿刊本、《四库全书》本。《全宋诗》卷四三二至四五一录其诗二十卷。《全宋文》卷一○九八至一一一○收其文十三卷。事迹见范百禄《文公墓志铭》(《丹渊集》附录)、《宋史》卷四四三本传。南宋家诚之编有《石室先生年谱》。
-
吴氏三兄弟
吴氏三兄弟,《皇黎一统志》的作者及编者为吴氏三兄弟的吴时志、吴时悠、吴时任,越南方面有时将其合称为“吴家文派”(越:Ngô gia văn phái/吴家文派)。 小说的前七回由吴时志所撰写,吴时志又名吴俧,字学逊,号渊密,越南山南青威人(今属河西省),为吴任之弟,领乡荐亚元,官历佥书平章事。第八回至十四回,为其从弟吴悠所续。吴悠又名吴时悠,字征甫,号文博,有诗文集传世。这部小说后经吴任编辑。吴任又名吴时任,字希尹,号达轩。30岁中进士,授户科都给事中,33岁兼太原督同行参政,后为郑王世子棕日讲,世子废,擢任为工部右侍郎,曾撰写或参与编写过《十七史撮要》、《四书说谱》、《海洋志略》等书。《皇黎一统志》的最后三回未注作者,是否为吴任所补不得而知。
-
王松年
王松年,五代吴越时天台山道士。曾识画家厉归真。著有《仙苑编珠》三卷,辑录上古至唐梁以降历代神仙及“接于闻见者”一百三十二人传记,并仿李翰《蒙求》体例,以四字韵文列目,并引录群书,笺注于下。今有《正统道藏》本。事迹据《葆光录》卷一。
-
万俟咏
万俟咏(“万俟”是复姓,读作mò qí),年里不详。字雅言,自号词隐。里居不详,哲宗元祐年间,即以诗著名。绍圣中废科举,以之舍法取士,遂绝意进取,纵情歌酒,自号大梁词隐。每制一腔,哄传京中。徽宗崇宁年间,召试补官,为大晟乐府制撰。高宗绍兴五年(1136),补下州文学。王灼《碧鸡漫志》卷二云:“万俟咏雅言,元祐诗赋科老手也。三舍法行,不复进取,放意歌酒,自称大梁词隐。每出一章,信宿喧传都下。政和初,召试补官,置大晟乐府之职,新广八十四调,患谱弗传,雅言请以盛德大业及祥瑞事迹制词实谱。有旨依月用律,月进一曲,自此新谱稍传。”《宋会要辑稿·职官四三之一○一》载宣和四年(1122)四月十一日陕西等路买马监牧司推赏官吏职位姓名下有“干当公事万俟咏”。《建炎以来系年要录》卷三四载,建炎四年(1130)六月辛未朔,“通直郎万俟咏者,工小词,尝为大晟乐府制撰得官。至是因所亲携书入禁中,乞进官二等,上(高宗)览而掷之。”据此,万俟咏至南宋初尚在世。王灼《碧鸡漫志》卷二云:“雅言初自集分两体,曰雅词,曰侧艳,目之曰《胜萱丽藻》。后召试入官,以侧艳体无赖太甚,削去之。再编成集,分五体,曰应制、曰风月脂粉,曰雪月风花,曰脂粉才情,曰杂类。周美成目之曰《大声》。”黄升《唐宋诸贤绝妙词选》卷七谓其“精于音律,自号词隐,崇宁中充大晟乐府制撰,依月用律制词,故多应制。所作有《大声集》五卷,周美成为序。山谷亦称之为一代词人。”又谓“雅言,词之圣者也。发妙旨于律吕,运巧思于斧凿之外。平而工,和而雅,比诸刻琢句意而求精丽者远矣”。其词今存29首,赵万里《校辑宋金元人词》辑为《大声集》,《全宋词》据以录入。
-
汪绂
汪绂[fú](1692-1759),清学者。初名烜,字燦人。婺源(今属江西)人。诸生。少禀母教,8岁,《四子书》、《五经》悉能成诵。家贫母殁父不归,乃至景德镇,雇佣画椀。后飘泊至闽中,为童子师。及授学浦城,从者日进。自20岁后,务求博览,著书10余万言,30岁后尽烧其稿。自是凡有述作,凝神直书,自《六经》下逮乐律、天文、地舆、陈法、术数无不究畅,而一以宋五子之学为归。绂与江永同乡,从未晤面,曾寓书论《礼书》、乐律,往复千百言。其论学说:“学不可不须知要,然所以得要,正须从学多后乃能拣出要处。”(《清史列传·儒林传上二》)认为“《易》理全在象数上乘载出来”;“《书》历象、《禹贡》、《洪范》著力去考,都是经济”;“看《周礼》须得周公之心,乃于宏大处见治体之大,于琐屑处见法度之详。”(同上)其训“格物”为“穷至物理”,“致知”为“推致”认为“性与天道;不可得闻,直是不可得闻”,陆、王“因早闻性、天,而未尝了悟,以至害了终身。又果于自信,遗害后人”(同上)。又认为周敦颐言“一”、言“无欲”与程子言“主”、言“无适”微有不同。周子的“一”指“天”,“欲”指“人”,即“纯乎天,不参以人”,“一”即“无欲”。程子的“一”指“事”,“适”指“心”,即“一其心于所事,而不强事以成心”,“无适”即“一”。当时大兴朱筠读其书,称其“信乎以人任已,而颉顽古人”;其后善化唐鉴亦称其“功夫体勘精密,由不欺以至诚明”(同上)。生平著述颇丰,耻于自炫,多藏巾笥。著有《易经诠义》、《尚书诠义》、《诗经诠义》、《四书诠义》、《春秋集传》、《礼记章句》、《乐经或问》、《孝经章句》、《读阴符经》、《理学逢源》、《山海经存》、《策略》等。
-
王晳
王晳,生卒不详。生平不详,自称为太原(今属山西)人,主要活动在宋真宗、宋仁宗两朝,官至翰林学士。主要著作有《春秋皇纲论》、《春秋通》、《春秋异义》、《春秋明例隐括图》等。
-
汪克宽
汪克宽,元学者。字德辅,一字仲裕,号环谷,学者称环谷先生。安徽祁门人。6岁学《孝经》、《论语》、《孟子》,10岁其父中山处士导之学饶鲁之书,入理学之门,成为朱门第四代弟子。后取朱熹《四书》,自定句读,昼夜诵读,复遍习《六经》、《通鑑纲目》及历代史籍,学业大进。延祐五年(1318),新安学派大家胡炳文(云峰)于邵学开堂考试,克宽屡试屡中。 至治二年(1322),侍父往饶之浮梁,拜吴仲迂(可堂)于州学,得吴氏指点,遂笃志于“圣贤之学”,于居室之东辟书斋,题曰思复。泰定三年(1326),克宽闻严陵吴朝阳以《春秋》登进士第,任鄱阳县丞,特专程往访,与吴朝阳切磋商讨,吴称克宽之见,深知《春秋》之心法。是年秋,应江浙乡试,名列前茅。第二年参加会试,因论《春秋》与主考官观点不合,且对策切直,遂被黜落。克宽归里,以道不行于当时而弃科举业,隐居著述,教书授徒,四方学者从之者甚众。当时著名学者交相举荐于朝,克宽笃志著述,不动利禄之心。时值元明之交,克宽居室先焚于火,复毁于兵,家资荡尽,但仍不废读书著述。战乱后返归故居,于洪武二年(1369)正月被聘入朝,同翰林宋濂删修《元史》,被称为明朝史局布衣第一人。九月事毕,御旨史局人员悉留仕,克宽以年老且疾固辞,礼部特设宴赐金给驿而送还。逾三年而卒,享年69岁,葬于盛村先塋。克宽学术,《六经》皆有钻研,而《春秋》独盛,是新安学派中治《春秋》的名家,为新安学派著名代表人物之一。著有《春秋经传附录纂疏》,是书以胡文定公(安国)《传》为主,博考诸说之异同,荟萃而成。另有《易传音义考》、《诗传音义会通》、《左传分纪》、《经礼补逸》、《周礼类要》、《四书音证考异》等书,今多散佚不存。《四库全书》收录了《环谷集》八卷。
-
乌斯道
乌斯道,生卒年不详,约公元一三六七年前后在世。字继善。慈溪(今属浙江)人。少时与其兄乌本良皆有名,得到浙东名儒宋濂称颂。明太祖洪武(1368—1398)初,以荐被任命为石龙知县,调永新知县,皆有惠政,因事谪戍定远,不久放还,卒。斯道善弈,工画,精琴,楷书行草尤妙。罢官后,求诗及求书法者,户内常满。其诗具有浙东诗风特征,不注重修饰词藻,善于用质朴古拙的诗句表达对政治、社会、人生等重大问题上的感受。如“驱车陟太行,中道车轮折。挽舟溯河流,中流绠縻绝。前途郁漫漫,彷徨欲怀归。积雪被长坂,洪涛荡寒晖。胡不戒未然,阃中慎所之。徒怀百年志,自贻千里悲”(《古诗》)。可见与浙东具有代表性的诗人如刘基、宋濂、胡翰等人作品在精神实质上是很相似的。这类作品还有《泽畔》、《潇湘水云》等。《四库全书总目提要》认为其诗“寄托深远,吐属清华,能铲除元人繁缛之弊”。著有《秋吟稿》、《春草斋集》。传附见《明史》卷二八五《赵壎传》。
-
汪中
汪中(1744—1794年),清经学家、史学家、文学家。扬州学派代表人物。字容甫。江苏江都(今扬州)人。生于清乾隆九年,卒于清乾隆五十九年。生七岁而孤,家贫不能就外读。母邹,授以《四子书》。稍长,助书商卖书,得读经史百家之书,卓然自成一家。年二十,补诸生。乾隆四十二年(1777)为拔贡。后因母老即绝意仕进。自称其学私淑于顾炎武,认为“推六经之旨以合于世用,及为考古之学,惟实事求是,不尚墨守”(《述学·与巡抚毕侍郎书》)。与王念孙、刘台拱为友,相互切磋学问。治经不专一家,不拘汉、宋门户,惟是以求。其治《尚书》,有《尚书考异》。治《礼》,有《仪礼》校本、《大戴礼记》校本。治《春秋》,有《春秋述义》,治小学有《尔雅》校本、《小学说文求端》。皆能纲提条析,得其会通。曾言“国朝古学之兴,顾炎武开其端。河、洛矫诬,至胡渭而绌。中、西推步,至梅文鼎而精。力攻古文者,阎若璩也。专治汉《易》者,惠栋也。凡此皆千余年之绝学,及戴震出而集其大成”(《清史稿》卷四八一)。注重先秦诸子著作的辑佚、考证及思想研究。作《墨子表征》、《墨子序》,对已成绝学的墨学推崇备至。曾考证墨子学术的成就,一反《淮南子》以来“背周道而用夏政”之说,而归结于战国时代之“各执一术”。认为墨学是当世之显学,“在九流之中,惟儒足与之相抗,自余诸子,皆非其比”。(《清儒学案》卷一○二《容甫学案》)又认为墨学为救世之术,墨子是“"凡民有丧,匍匐救之" 之仁人”,力辩孟子以“无父”之说诬陷墨子为过枉。又作《荀卿子通论》,肯定“荀卿之学出于孔氏,而尤有功于诸经。”(同上)并引证古籍说明《毛诗》、《左氏春秋》、《榖梁春秋》为荀子所传,《易》为荀子所善治之学问,故“六艺之传赖以不绝者荀卿也”。(同上)以孔荀并提代替孔孟并提,否定了宋儒的“道统说”,被当时的经学卫道者视为“名教之罪人”。精于史学,视考证、训诂为治史之法,对古今制度沿革、民生利病,先秦图书,古代学制兴废,皆有研究。着《述学》内、外篇,博考三代典礼及文字训诂、名物象数,益以论撰之文,自成一家之言。又熟于诸史地理,山川厄要,讲画了然,着有《广陵通典》、《秦蚕食六国表》、《金陵地图考》。能诗,工骈文,其名作《自序》、《哀盐船文》等,都为后人传诵。师法汉魏六朝。王念孙称“其文合汉晋宋作者而铸成一家之言,渊雅醇茂,无意摩放而神与之合。”(《述学序》)其文用字精当,表现力强,标志着清代骈文的一度中兴。著作另有《经义知新记》、《丧服答问记实》、《大戴礼记正误》等。
-
王开祖
王开祖(约1035—1068),字景山,永嘉(今温州鹿城区)人。先世避南唐兵乱,自福建迁温州瑞安县。父王鲁,娶知温州军刘起之女,故迁居永嘉城内。北宋皇祐五年(1053)中进士,次年试秘书省校书郎。出任处州丽水县主簿,后曾参加制科考试,因是年制科应试者十八人均未录取,遂辞官回里。在永嘉城内东山之麓讲学授徒,从者数百人。当时伊洛程颢、程颐未出,胡瑗、孙复、石介、陈襄等名儒初起,宋学初兴,开祖倡导修己治人,发明经义,遥相呼应,为永嘉道学首倡者。其学重教育,以为“学者国之大本,教者国之大务”。重历史研究,见解高超,不同流俗,既重理论,尤重实践,以为“举天下知孔子之言而不行孔子之道,是不知孔子之道也”。年32而卒遗著仅《儒志编》一书传世,是讲学时由门人记录而成,故学者称其为儒志先生。
-
王安中
王安中(1075~1134) ,字履道,号初寮,中山曲阳(今属河北)人。元符三年进士,调瀛州司理参军、大名县主簿,历秘书省著作佐郎。政和间,以献表贺祥瑞得徽宗赏识,自秘书少监擢为中书舍人,除御史中丞。以上疏弹劾蔡京,迁翰林学士,又迁翰林学士承旨。宣和元年,拜尚书右丞,徙左丞,以谄事宦官获进。金人归还宋燕地,授庆远军节度使、河北河东燕山府路宣抚使、知燕山府。辽国降将郭药师同知府事,专擅行事,安中不能制。召还,除大名府尹兼北京留守司公事。言者论劾其诒误国事,贬为单州团练副使,象州安置。高宗继位,徙道州,任便居住。绍兴初,复左中大夫。绍兴四年卒(《建炎以来系年要录》卷七五),年五十九。安中以文词擅名,少年时代尝从苏轼学,故其诗文有英特之气,李邴称他:“天才英迈,笔力有馀,于文于诗,皆瑰奇高妙,无所不能”(《初寮集序略》)。周紫芝亦云其文健而深,至于制诏浑厚,足以风动四方(《初寮集序》)。他的文章丰润华赡,尤长于诏诰、四六之体,如现存《宣德门成赏功制》、《除知燕山府制》、《贺熙河奏捷表》诸文,都以用典贴切、对仗工稳著称(《苕溪渔隐丛话》后集卷三五、《诚斋诗话》、《宋四六话》卷一)。其前期诗多为应制唱酬之作,缺少新意,但词藻华丽,如立春、端午节帖子等诗凡百韵,宋徽宗命大书于殿屏,以副本赏赐侍臣。后来迁谪岭南,阅历时势变故,意随境变,诗风亦近于苏轼晚年之作。像“声名乾坤破,生事岁月促”(《次秦夷行观老杜画像韵》)、“后人谁促渔阳战,旧守犹迁象郡来”(《初到象州》),颇有杜甫诗意。擅长作词,王灼谓其“善作一种俊语,其失在轻浮”(《碧鸡漫志》卷二)。如“椽烛垂珠清漏长,庭留青笋缓飞觞”(《小重山》),“翠雾萦纡消篆印,笛声恰度秋鸿阵”(《蝶恋花》),都是脍炙人口的“俊语”。其馀如《安阳好》、《蝶恋花·六花冬词》也甚为时人称赏。著有《初寮集》四十卷、《后集》十卷,《内外制》二十六卷(《读书附志》卷下),明代以来原本已佚,清四库馆臣自《永乐大典》中辑为《初寮集》八卷。其词在宋代即有单刻本《初寮词》一卷行世(《直斋书录解题》卷二一),今存明毛晋汲古阁刊本、明抄本、《四库全书》本。《全宋词》第二册收其词五十四首。《全宋诗》卷一三九一至一三九三录其诗三卷。《全宋文》卷三一五○至三一六一收其文十二卷。事迹见《宋史》卷三五二本传。
-
韦縠
韦縠[hú],少博群书,有文藻。仕后蜀孟氏父子,官监察御史。纂辑唐人诗歌一千首,编为《才调集》一○卷,为存世唐人选唐诗中收诗最多之一种。全书收作者一百八十多人,兼及唐代各个时期,而以晚唐作者为多。编者以“韵高”、“词丽”为选取标准,所收诗以秾丽蕴藉的闰情诗为主,亦兼取其他各种题材作品。《四库全书总目》云:“縠生于五代文敝之际,故所选取法晚唐,以秾丽宏敞为宗,救粗疏浅弱之集,未为无见。”以《四部丛刊》影印明覆宋钞本为较常见,中华书局上海编辑所于1958年据以排印,收入《唐人选唐诗十种》。清人冯舒、冯班有《二冯评点才调集》一○卷。《十国春秋》卷五六有韦縠传。
-
王伯大
王伯大(?-1253),字幼学,号留耕,福州长溪(今福建霞浦)人。嘉定七年进士。历主管户部架阁文字,迁国子正、知临江军,赈荒有法。迁国子监丞、知信阳军,改知池州兼权江东提举常平。端平三年,召为尚右郎官,迁右司郎官,试将作监兼右司郎中,进枢密副都承旨兼左司郎中。出知婺州。迁秘书少监,拜司农卿,复为秘书少监,进太常少卿兼中书门下检正诸房公事。迁起居舍人,升起居郎兼权刑部侍郎,论罢,提举太平兴国宫。淳祐四年,迁吏部侍郎兼权中书舍人、兼侍读。除刑部尚书。七年,签书枢密院事兼权参知政事。八年,拜参知政事。为监察御史陈垓论罢,出知建宁府。宝祐元年卒。伯大立朝直谅,论时政、边事,曲尽事情。《梅诗话》载其《赠戴石屏》,有“诗老相过鬓已星,吟魂未减昔年清”之句,与江湖派诗人有往来。《诗家鼎脔》选其《丹青阁》,有云:“市声一段隔秋水,桥影半空横夕阳。挺挺霜筠排壑立,涓涓石溜引山长。”寄情物外,琢对精巧。《全宋诗》卷三○○八录其诗四首。文收入《全宋文》卷七四二○。事迹见《宋史》卷四二○本传。
-
汪梦斗
汪梦斗,元代诗人,词人。字以南,一字玉南,号杏山。绩溪(今属安徽)人,汪晫(康范)之孙。宋理宗景定二年(1261)江东漕试第一,授承节郎江东司制干官。宋度宗咸淳初,迁史馆编校。曾与叶李等上书劾贾似道,叶李等坐罪,汪梦斗遁归。入元,至元十六年(1279)荐至大都,不受官而还,遂拟徽州路教授。至元二十二年辞归。能诗词,著有诗集《北游集》1卷,《杏山摭稿》1卷,明人汪中丘将其与汪晫《康范诗集》合刊为《环谷杏山二先生诗稿》,存有明隆庆三年汪廷佐刊本。诗集为北赴大都时所作。其词仅存6首,清人朱祖谋刻入《疆村丛书》中。词中多有感慨故国之作。如〔摸鱼儿〕《过东平有感》“忆旧时,东方□郡,东原尽是佳处。梁都破了寻南渡,几遍狐号鳝舞。君试觑。环一抹荒城,草色今如许。”“滴尽英雄老泪,凄酸非是儿女。西湖似我西湖否?只怕不如西子。”〔南乡子〕《初入都门漫赋》“西北有神州。曾倚斜阳江上楼。目断淮南山一抹,何由?载泪东风洒汴流”诸语,皆有痛心疾首之情。
-
吴则礼
吴则礼,字子副,号北湖居士,兴国军永兴(今湖北阳新)人,吴中复子。以门荫入仕,曾为军器监主簿。元祐初,入河东经略使幕府。元符元年,为卫尉寺主簿。崇宁中,累官至直秘阁。三年,编管荆南,遇赦归润州。宣和初,起知虢州。三年,卒于任。工诗文,韩驹谓其文章法度严密,具有渊源(《北湖居士集序》)。又与唐庚、陈师道、韩驹、曾纡等一时名士相唱和。诗风峭拔,力求出新。《四库全书总目》又称其近体诗好为生拗,笔力纵横,愈臻遒劲(卷一五五)。杨万里举其诗“枫叶芦花满钓船,水风清处枕琴眠。觉来失却潇湘月,却问青山觅酒钱”,谓清新有味(《诚斋诗话》)。其馀《良辰》、《登太行》、《怀子西》等篇均可代表其诗风格。吴则礼的著述由其子吴坰编为《北湖居士集》三十卷(韩驹《北湖居士集序》,《直斋书录解题》卷一七署作《北湖集》十卷、长短句一卷),原集已佚,清四库馆臣自《永乐大典》辑出诗文,重编为《北湖集》五卷,今存《四库全书》本、知不足斋抄本。《全宋词》第二册收其词二十五首。《全宋词补辑》录其词十四首。《全宋诗》卷一二六六至一二六九录其诗四卷。《全宋文》卷一七○三收有其文。事迹见陈振孙《直斋书录解题》卷一七、《四库全书总目》卷一五五、《宋诗纪事》卷三二。
-
魏齐贤
魏齐贤,宋钜鹿 (在今河北省)人。字仲贤。许开序《圣宋名贤五百家文粹》,称其储藏之丰,奚啻三万卷。
-
王士点
王士点(?—1359),元代学者、藏书家。字继志。东平(今属山东)人。王构次子。曾任淮西廉访司佥事。文宗时以通事舍人预修《经世大典》。顺帝时为监察御史,出为四川廉访司副使。1358年(至正十八年),领兵与大宋红巾军李喜喜部战。被俘,绝食而死。其以文学见称,曾与著作佐郎商企翁合撰《秘书监志》11卷,载至元(1271年以后)以来秘书监“建置迁除,典章故实”。其中有书目2卷,这份书目无书名、卷数,只按在库书,先次送库书、后次发下书、续发下书等入库次序登录,各有若干部,若干册书而已。在库书分经、史、子、集和道书、医书、方书、类书、小学、志书、阴阳书、农书、兵书、释书、法帖各类。曾记录有1273年(至元十年)收藏阿拉伯文数学书籍38部。另著有《禁扁》,详考历代宫殿门观,均有裨于史学研究。
最新文章
推荐作家
公羊高
公羊高,战国时期齐国人。相传是孔子学生子夏的弟子。汉代今文经学的重要先驱者。以治《春秋》闻名于世。旧题《春秋公羊传》(亦称《公羊春秋》或《公羊传》)为其所作。据唐代徐彦《公羊传疏》说:“戴宏《序》云:"子夏传
张衡
张衡(78年—139年),东汉著名辞赋家、文学家、科学家。《后汉书》有传。字平子。南阳郡西鄂(今河南南阳县)人。少时即善属文,西游三辅,作《温泉赋》;东入洛阳,观太学,问学于经学大师贾逵,遂通《五经》、六艺。永元(89—1
房玄龄
房玄龄(579年—648年8月18日)字乔,齐州临淄(今山东淄博)人。父彦谦仕隋为刺史。玄龄幼聪敏、贯通典籍,善属文。开皇中,天下统一,人皆以为隋朝国运长久,玄龄则以为隋帝失政,亡迹已现。年十八举进士,授羽骑校,补隰城尉。李渊起兵
孔子
孔子(公元前551年9月28日―公元前479年4月11日)春秋末期伟大的思想家和教育家,儒家学派的创始人。名丘,字仲尼。鲁襄公二十二年(一说二十一年)十月庚子日(前551年9月28日)出生于鲁国昌平乡陬邑(今山东曲阜东南)。其远祖
李达
李达(1890年10月2日-1966年8月24日),马克思主义理论家、教育家。字永锡,号鹤鸣。湖南零陵人。早年在长沙、北京等地读书。1913年东渡日本学习科学和实业。十月革命后开始研究马克思主义。1918年5月参加组织中华留日学生
李怀民
李怀民 (1738—1793),清代诗人。名宪噩,字怀民,号石桐,又号十桐、敬仲。以字行。高密(今属山东)人。生卒年不详。诸生。早孤,与弟宪暠、宪乔并致力于诗,时称“三李”。他曾与宪乔仿照唐人张为《诗人主客图》体例,撰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