万俟咏

- 姓名:万俟咏
- 别名:字雅言,自号词隐
- 性别:男
- 朝代:宋代
- 出生地:
- 出生日期:
- 逝世日期:
- 民族族群:
万俟咏(“万俟”是复姓,读作mò qí),年里不详。字雅言,自号词隐。里居不详,哲宗元祐年间,即以诗著名。绍圣中废科举,以之舍法取士,遂绝意进取,纵情歌酒,自号大梁词隐。每制一腔,哄传京中。徽宗崇宁年间,召试补官,为大晟乐府制撰。高宗绍兴五年(1136),补下州文学。王灼《碧鸡漫志》卷二云:“万俟咏雅言,元祐诗赋科老手也。三舍法行,不复进取,放意歌酒,自称大梁词隐。每出一章,信宿喧传都下。政和初,召试补官,置大晟乐府之职,新广八十四调,患谱弗传,雅言请以盛德大业及祥瑞事迹制词实谱。有旨依月用律,月进一曲,自此新谱稍传。”《宋会要辑稿·职官四三之一○一》载宣和四年(1122)四月十一日陕西等路买马监牧司推赏官吏职位姓名下有“干当公事万俟咏”。《建炎以来系年要录》卷三四载,建炎四年(1130)六月辛未朔,“通直郎万俟咏者,工小词,尝为大晟乐府制撰得官。至是因所亲携书入禁中,乞进官二等,上(高宗)览而掷之。”据此,万俟咏至南宋初尚在世。王灼《碧鸡漫志》卷二云:“雅言初自集分两体,曰雅词,曰侧艳,目之曰《胜萱丽藻》。后召试入官,以侧艳体无赖太甚,削去之。再编成集,分五体,曰应制、曰风月脂粉,曰雪月风花,曰脂粉才情,曰杂类。周美成目之曰《大声》。”黄升《唐宋诸贤绝妙词选》卷七谓其“精于音律,自号词隐,崇宁中充大晟乐府制撰,依月用律制词,故多应制。所作有《大声集》五卷,周美成为序。山谷亦称之为一代词人。”又谓“雅言,词之圣者也。发妙旨于律吕,运巧思于斧凿之外。平而工,和而雅,比诸刻琢句意而求精丽者远矣”。其词今存29首,赵万里《校辑宋金元人词》辑为《大声集》,《全宋词》据以录入。
万俟咏书籍作品
猜你喜欢的书
小鸣稿
十卷。明朱诚泳撰。朱诚泳,号宾竹道人,明太祖五世孙。生年不详,弘治元年 (1488)袭封秦王。性孝友恭谨,尝铭冠服以自警,建正学书院,又旁建小学,择军校子弟之秀慧者延师教之,卒谥简。著有《小鸣稿》 十卷。此集为朱诚泳去世后,秦府纪善强晟所编,初刻于弘治十一年(1498),共十卷,卷一至卷八皆为诗,卷九为杂文,卷十为《恩赐胜览录》,乃弘治六年 (1493)他请朝命,养疾于风泉、温泉、汤泉时所作。嘉靖初,朱诚泳之孙定王朱维焯上表,诏送史馆,故其集又称 《经进小鸣稿》。朱诚泳工于诗。朱彝尊《诗话》曾记其十岁时母陈妃以唐诗教之,日记一首,嗣位后日赋一篇,三十年间从不间断。其诗作古体清浅而质朴,近体谐婉可诵,七绝尤为擅长,如《秋夜》中:“霁月满窗明似画,梧桐如雨下空庭。”《山行》中:“啼鸟无声僧入定,半岩风落紫藤花。”大都写得风骨戍削,往住有晚唐风韵。陈田《明诗纪事》亦称其 “诗色丽音婉,不愧日课一诗之目。”
欧游心影录
近代梁启超著。发表于1920年3月上海《时事新报》。收入《饮冰室合集》时,作了删削,改名《欧游心影录节录》。全文分八个部分。记述沿途自然风光、风土人情,描述第一次世界大战给欧洲各国人民造成的灾难及世界影响,详述了游历经过和感想。认为当时欧洲资产阶级文明已经破产,无产阶级的社会主义不能解决中国问题。反对和抵制当时的新文化运动和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传播,认为社会主义是由欧洲的工业革命孕育出来的,“在没有工业的中国,想要把他悉数搬来应用,流弊有无,且不必管,却最苦的是搔不着痒处”。主张用“东方文明”,即中国和印度的传统封建文化来救中国。但也认为在宣扬孔、孟、墨等中国固有的文化精神时,还“要用那西洋人研究学问的方法去研究他,得他的真相”;“把自己的文化综合起来,还拿别人的补助他,叫他起一种化合作用,成了一个新文化系统”;“把这个新系统往外扩充,叫人类全体都得着他的好处”。另有1936年中华书局单行本。
乾坤大略
中国古代论述军事战略原则兵书。王馀佑著。10卷,补遗1卷,约5万字。有清光绪三十三年(1907)宝兴堂刊本和清宣统三年(1911)绿云楼、民国间《畿辅丛书》铅印本。1920年山西育才馆铅印本更名为《兵鉴》。该书写于顺治、康熙年间,首刊于光绪三十二年(1906年)。该书十卷卷目云:兵起先知所向、兵进必有奇道、初起之兵遇敌以决战为上、决战之道在于出奇设伏、乘胜略地莫过于招降、攻取必于要害、据守必审形胜、立国在有规模、兵聚必资屯田、克敌在勿欲速。
上清高上龟山玄箓
《上清高上龟山玄箓》,早期上清派经典,约出于南北朝。一卷,收入《正统道藏》正一部。本书内载真文、符箓数种,言书符伏魔之法。其内容文字大致与《上清元始变化宝真上经九灵太妙龟山玄箓》第二卷相同,但真文、符图稍有差异。盖系同一经典之不同版本。
圆觉经钞辨疑误
圆觉经钞辨疑误,二卷,宋观复撰并序,内题无经字。
弟子死复生经
一卷,刘宋沮渠京声译。有优婆塞先事外道,后奉佛戒,死去十日复生,说冥中所见之事,以化一家,使皆见佛得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