汪中

- 姓名:汪中
- 别名:字容甫
- 性别:男
- 朝代:清代
- 出生地:江苏江都(今扬州)人
- 出生日期:1744
- 逝世日期:1794年
- 民族族群:
汪中(1744—1794年),清经学家、史学家、文学家。扬州学派代表人物。字容甫。江苏江都(今扬州)人。生于清乾隆九年,卒于清乾隆五十九年。生七岁而孤,家贫不能就外读。母邹,授以《四子书》。稍长,助书商卖书,得读经史百家之书,卓然自成一家。年二十,补诸生。乾隆四十二年(1777)为拔贡。后因母老即绝意仕进。自称其学私淑于顾炎武,认为“推六经之旨以合于世用,及为考古之学,惟实事求是,不尚墨守”(《述学·与巡抚毕侍郎书》)。与王念孙、刘台拱为友,相互切磋学问。治经不专一家,不拘汉、宋门户,惟是以求。其治《尚书》,有《尚书考异》。治《礼》,有《仪礼》校本、《大戴礼记》校本。治《春秋》,有《春秋述义》,治小学有《尔雅》校本、《小学说文求端》。皆能纲提条析,得其会通。曾言“国朝古学之兴,顾炎武开其端。河、洛矫诬,至胡渭而绌。中、西推步,至梅文鼎而精。力攻古文者,阎若璩也。专治汉《易》者,惠栋也。凡此皆千余年之绝学,及戴震出而集其大成”(《清史稿》卷四八一)。注重先秦诸子著作的辑佚、考证及思想研究。作《墨子表征》、《墨子序》,对已成绝学的墨学推崇备至。曾考证墨子学术的成就,一反《淮南子》以来“背周道而用夏政”之说,而归结于战国时代之“各执一术”。认为墨学是当世之显学,“在九流之中,惟儒足与之相抗,自余诸子,皆非其比”。(《清儒学案》卷一○二《容甫学案》)又认为墨学为救世之术,墨子是“"凡民有丧,匍匐救之" 之仁人”,力辩孟子以“无父”之说诬陷墨子为过枉。又作《荀卿子通论》,肯定“荀卿之学出于孔氏,而尤有功于诸经。”(同上)并引证古籍说明《毛诗》、《左氏春秋》、《榖梁春秋》为荀子所传,《易》为荀子所善治之学问,故“六艺之传赖以不绝者荀卿也”。(同上)以孔荀并提代替孔孟并提,否定了宋儒的“道统说”,被当时的经学卫道者视为“名教之罪人”。精于史学,视考证、训诂为治史之法,对古今制度沿革、民生利病,先秦图书,古代学制兴废,皆有研究。着《述学》内、外篇,博考三代典礼及文字训诂、名物象数,益以论撰之文,自成一家之言。又熟于诸史地理,山川厄要,讲画了然,着有《广陵通典》、《秦蚕食六国表》、《金陵地图考》。能诗,工骈文,其名作《自序》、《哀盐船文》等,都为后人传诵。师法汉魏六朝。王念孙称“其文合汉晋宋作者而铸成一家之言,渊雅醇茂,无意摩放而神与之合。”(《述学序》)其文用字精当,表现力强,标志着清代骈文的一度中兴。著作另有《经义知新记》、《丧服答问记实》、《大戴礼记正误》等。
猜你喜欢的书
金陵春梦之一:郑三发子
长篇历史小说。唐人著。五十年代初开始在香港《新晚报》连载,修改后由香港致城出版社分卷出版。上海文化出版社1956年陆续翻印发行。这是一部以蒋介石一生为题材的长篇多卷现代历史小说,共二百多万字,分为八集:《郑三发子》、《十年内战》、《八年抗战》、《血肉长城》、《和谈前后》、《台湾风云》、《三大战役》、《大江东去》。作品从蒋介石出生、发迹写起,一直到南京政府垮台,逃退台湾。作者说,它既不是小说,也不是历史;只是把蒋介石其人其事,象说书那样加以描绘而已。内容凭据史实和传闻,采用传统的章回小说形式,许多人物形象鲜明逼真,对蒋介石的刻画更是力透纸背,文笔通俗生动。六十年代至七十年代,作者续写了《草山残梦》,共八卷,三百余万字,描写蒋介石到台湾后直至老死的全过程。第一集《郑三发子》聚焦蒋介石的早年经历,围绕其出身传闻(“郑三发子”为野史中蒋的化名),追溯其浙江盐商家庭的成长背景、留学日本及投身革命的历程,揭示他从落魄青年到跻身国民党权力核心的发迹史。
预备立宪
短篇小说。偈(吴趼人)著。载《月月小说》第二号,清光绪三十二年(1906)十月出版。 小说模仿当时译本口吻写成,采用第一人称,写“我”在“预备立宪”宣布以来“数月之历史”。当“我”在报上看到这消息时,又兴奋又痛苦,因不知“预备”当是如何,苦思数月而无所解,最后在一家烟馆里听了一个烟鬼的一席话,才明白了立宪是怎样“预备”的。原来那烟鬼为了要有资格选议员,必须有些产业与声望,于是异想天开,买了种种彩票,寄希望于中彩发财,结果一次次地落空。而他为什么要选议员呢?那是因为“一旦得为议员,乡里之人,谁敢不仰我鼻息者”。倘此举不成,则“吾姨夫之亲家,有一干儿子,其干儿子之外舅,实为一方之富翁”,他获得选举权后,将“举此人为议员”,以便“借其势力以自雄”。若此两举都不成,“吾惟有投身均贫富党,扩张社会主义而已。” 这是一个典型的无赖,“预备立宪”就是为这种人提供市场的,由此也可见“预备立宪”的本质。然则国家的前途在哪里?命运将如何?真正的有识者能不忧虑么?所以吴趼人最后在“著者识”里写道:“此虽诙诡之设词,吾言之欲哭矣!”
新水浒
清末民初小说家陆士谔所作的小说,是金圣叹“腰斩”的70回本《水浒传》的续书,描写了梁山好汉们开银行、办铁路、开报馆的故事。本书以略带科幻色彩的奇思妙想和幽默的语言,描写了梁山好汉们开银行、办铁路、开报馆的故事。实质上是以水浒故事为背景,表现当时近代化中国的种种现象,并探讨了经济、科技与人性的关系。是《水浒传》续书中十分独特的一部。
藏书纪事诗
诗集。清叶昌炽(1848—1917)撰。七卷,一作六卷。昌炽字鞠常。长洲(今江苏苏州)人。光绪进士,官侍读,督甘肃学政。学问渊博,尤长于金石、版本之学。著有《语石》、《石宝录》。叶氏以毕生精力笃攻坟典,广录博采,“自正史以逮稗乘方志、官私簿录、古今文集”中有关历代藏书家的资料,加以考订,而撰成此书。记录上起五代北宋,下迄清末一千一百余人。每纪一人则分事、诗二部分,每段故事中或记一人,或记数人,而冠以七言绝句一首。凡四百一十余首。所记除藏书部分外,还包括刻书、校书、抄书、读书、收书等各家事迹,亦有版本、目录、校勘、印刷方面史。此书不仅是藏书家之史诗,亦为书林掌故之汇萃。诗歌之功用,不仅抒情状物,咏史,而纪事亦更加广泛,是谓叶氏首创咏藏书之事功,诗纪不能不录,以备参谘。有光绪二十三年(1897)江标刻六卷(未定稿)本,即《灵鹣阁丛书》本。一九五八年古典文学出版社出版七卷定稿本。
清朝柔远记选录
本书不分卷,王之春撰。之春字芍棠,湖南清泉人。清光绪间,以湖北布政使使俄,官至广西巡抚。所著「国朝柔远记」,又名「通商始末记」(亦称「国朝通商始末记」),凡十八卷;用编年纲目体裁,记有清开国以后(至同治朝止)二百三十年间对于边疆藩属以及东西各国有关职贡、兵戎并通商交涉诸事。其中记载台湾者,除初年与郑氏争衡东南海上诸役与其他零星亭项外,大部分为中英鸦片战争英船袭台事件及同治甲戌日兵侵台之役所引起之台湾设防问题。本书取其涉及台湾诸事,余概从略。原书在中央研究院历史语言研究所编目中已改称「清朝柔远记」,因从而题曰「清朝柔远记选录」原书末附「附编」二卷:卷一载「瀛海各国统考」一文及「蠡测卮言」十三篇,卷二载「沿海形势考略」、「沿海舆地图」、「三岛分图」及「寰海地球剖圆图」各图文。今选其中「沿海形势考略」一文及「三岛分图」中之台湾与澎湖两图并图说,列作本书「附录」。
左氏博议
二十五卷。宋吕祖谦撰。此书又名《东莱左氏博议》或《东莱博议》。据吕氏《自序》,此书是其居东阳之武川时,与从学者议论《左传》之语及课试之文,“予思有以佐其笔端,乃取《左氏》书理乱得失之迹,疏其说于下,旬储月积,浸就编帙。”可见此书乃属范文性质。书成于宋孝宗乾道四年(1168),其门人张成招为之作注。全书收录论议一百六十八篇因为范文,故后世常以此书为教授生徒习作史论之课本。然其中亦不乏借古喻今、针砭时事之论。此书在宋时已有刻本,明代有十五卷之精选本,有二十卷之刊本,亦有十二卷之坊本。现存宋刘氏递修本、元麻沙本、元刻明修本、明弘治七年蔡绅刻本、明正德刘氏安正堂刻本、瞿氏清吟阁刻本、清《金华丛书》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