汪中

汪中
  • 姓名:汪中
  • 别名:字容甫
  • 性别:
  • 朝代:清代
  • 出生地:江苏江都(今扬州)人
  • 出生日期:1744
  • 逝世日期:1794年
  • 民族族群:

汪中(1744—1794年),清经学家、史学家、文学家。扬州学派代表人物。字容甫。江苏江都(今扬州)人。生于清乾隆九年,卒于清乾隆五十九年。生七岁而孤,家贫不能就外读。母邹,授以《四子书》。稍长,助书商卖书,得读经史百家之书,卓然自成一家。年二十,补诸生。乾隆四十二年(1777)为拔贡。后因母老即绝意仕进。自称其学私淑于顾炎武,认为“推六经之旨以合于世用,及为考古之学,惟实事求是,不尚墨守”(《述学·与巡抚毕侍郎书》)。与王念孙、刘台拱为友,相互切磋学问。治经不专一家,不拘汉、宋门户,惟是以求。其治《尚书》,有《尚书考异》。治《礼》,有《仪礼》校本、《大戴礼记》校本。治《春秋》,有《春秋述义》,治小学有《尔雅》校本、《小学说文求端》。皆能纲提条析,得其会通。曾言“国朝古学之兴,顾炎武开其端。河、洛矫诬,至胡渭而绌。中、西推步,至梅文鼎而精。力攻古文者,阎若璩也。专治汉《易》者,惠栋也。凡此皆千余年之绝学,及戴震出而集其大成”(《清史稿》卷四八一)。注重先秦诸子著作的辑佚、考证及思想研究。作《墨子表征》、《墨子序》,对已成绝学的墨学推崇备至。曾考证墨子学术的成就,一反《淮南子》以来“背周道而用夏政”之说,而归结于战国时代之“各执一术”。认为墨学是当世之显学,“在九流之中,惟儒足与之相抗,自余诸子,皆非其比”。(《清儒学案》卷一○二《容甫学案》)又认为墨学为救世之术,墨子是“"凡民有丧,匍匐救之" 之仁人”,力辩孟子以“无父”之说诬陷墨子为过枉。又作《荀卿子通论》,肯定“荀卿之学出于孔氏,而尤有功于诸经。”(同上)并引证古籍说明《毛诗》、《左氏春秋》、《榖梁春秋》为荀子所传,《易》为荀子所善治之学问,故“六艺之传赖以不绝者荀卿也”。(同上)以孔荀并提代替孔孟并提,否定了宋儒的“道统说”,被当时的经学卫道者视为“名教之罪人”。精于史学,视考证、训诂为治史之法,对古今制度沿革、民生利病,先秦图书,古代学制兴废,皆有研究。着《述学》内、外篇,博考三代典礼及文字训诂、名物象数,益以论撰之文,自成一家之言。又熟于诸史地理,山川厄要,讲画了然,着有《广陵通典》、《秦蚕食六国表》、《金陵地图考》。能诗,工骈文,其名作《自序》、《哀盐船文》等,都为后人传诵。师法汉魏六朝。王念孙称“其文合汉晋宋作者而铸成一家之言,渊雅醇茂,无意摩放而神与之合。”(《述学序》)其文用字精当,表现力强,标志着清代骈文的一度中兴。著作另有《经义知新记》、《丧服答问记实》、《大戴礼记正误》等。

汪中书籍作品

猜你喜欢的书

燕郊集

燕郊集

散文杂论集。俞平伯著。1936年8月良友图书印刷公司出版。被列为“良友文学丛书”之一。收文章31篇,没有序跋文字,书末附译稿《长方箱》(美国爱伦·坡作)。收入集中的杂论性文字不少,如《读〈毁灭〉》、《论教育》、《〈东京梦华录〉所载说话人的姓名问题》、《论作曲》、《论研究保存昆曲之不易》等等。但也有《春来》、《赋得早春》、《进城》、《元旦试笔》、《秋荔亭记》、《人力车》一类的散文。序跋文字则有《秋兴散套依纳书楹谱跋》、《脂砚斋评石头记残本跋》、《葺芷缭衡室读诗札记序》、《三槐序》、《积木词序》等等。此书为俞平伯散文中论的成分加强之开始,所以写于1923年的《读〈毁灭〉》便为全书第一篇,其他则多写于20年代末及30年代初,较长的几篇议论性文字,均在书中。俞平伯的抒情、叙事、描写的散文,往往加入议论,这种笔调,造成了特有的涩味,很耐咀嚼。用这种笔调写成杂文,写成议论文,写成学术性的杂论,自然能别具一格。在《燕郊集》中,论的成份加强,学术性文字加多,开后来鲜俞平伯古典文学研究论文撰写之先河,是有成就的。当年,周作人为俞平伯的《杂拌儿之二》写的序言中,曾说:“平伯那本集子里所收的文章大旨仍旧是‘杂’的,有些是考据的,其文词气味的雅致与前编无异,有些是抒情说理的,如《中年》等,这里边兼有思想之美,是一般文士之文所万不能及的。”恐怕这用来说《燕知草》中的文字,依然合适。用雅致的文词撰写考据的、议论的文字,是俞平伯杂论的特色,加以他知识渊博,学有家传,成功是不待言的。后来,俞平伯专心去写《红楼梦》及其他古典文学的学术论文,取得突出成就,正是俞平伯散文发展的必然趋向。《燕郊集》是俞平伯30年代一个重要的、有代表性的文集,抗战期间在后方曾重印,可惜流传不多。解放后一直没有再印过;

宦游日记

宦游日记

明人徐榜《宦游日记》反映了他践行的为政之道、为政之德与为政之术。作为亲民之官,徐榜主张为官者应恪守秉公保民的为官准则,同时加强道德自律,提升自身勤政尽职的行政修养,坚守清廉自洁的道德底线。在自箴自警的同时,《宦游日记》还具有教化功用。

外科大成

外科大成

《外科大成》系外科专书。4卷。清·祁坤(广生)撰。刊于1665年(康熙4年)。祁氏世代医家,自幼聪颖好学,更热衷于岐黄之术,对外科造诣较深。曾任太医院御医。他鉴于当时习外科者,临症时多以外治法为主,甚而轻视脉理,忽视内治法在外科临床中的重要意义,故殚精竭虑,参《素问》、《灵枢》之奥旨,搜古今名贤之确论,并结合其家传与个人的经验汇编成《外科大成》。本书对痈疽之原委、症候、诊法、经络、治法等作了全面的论述,特别对内、外治法理论的阐述有了进一步提高,书中所记述的“痈,以寒为内消;疽,以“热为内托”以及用循经取穴的方法原则等,均较其它方书有所发展。本书分类清楚,列症详明,方法善备,堪称集外科之“大成”,是清代外科之名著,对后世外科学术的发展,有一定的影响。清代官修的《医宗金鉴·外科心法要诀》中的不少内容便取材于本书。今流传除康熙4年原刻本外,尚有乾隆年间诸刊本,建国前也广有刊行,1957年上海卫生出版社出版铅印本。

西斋话记

西斋话记

宋代文言轶事小说。北宋祖士衡撰。原书一卷, 《宋史·艺文志》著录,今已佚。原本《说郛》卷四中收录三则。从所存三则轶文看,本书为记朝野遗史之作,亦稍涉神异之说。 《钱俶》一则叙宋太祖即位后,钱俶亲奉职贡,辞归时说:“子子孙孙尽忠尽孝。”宋太祖答: “但尽我一世耳,后世子孙亦非尔所及也。”记录了宋初怀柔藩国的珍贵史料。 《文秀才》一则记蔡州秀才文宏惟夫妇,年近百岁, 自耕耘不懈,每获常倍熟,邻里颇得益,时人疑其有道术。太守蔡汶问其化民之道,但答云: “六籍载之备矣,外复何求?”后不知所适。 《曾若虚》则写曾针砭有起死回生之妙,其所救一已死复生之人苏醒后述经历云:始者若梦故夫相随,出郭外,远历郊野桥梁,复入丛林草莽,展转不相舍。俄而故夫为一物刺中其足,不能履步,由是独行,忽若梦觉耳。所叙与国外用现代科学手段研究人濒死时感觉十分相象。可知本书虽稍涉神怪,亦汉忠实记录传闻而已。

尚书集传或问[标点本]

尚书集传或问[标点本]

二卷。宋陈大猷 (生卒年不详)撰。其字、号均不传,两浙路东阳(今属浙江省)人。绍定二年(1229)进士,由从仕郎历六部架阁,事迹不详。大猷论《尧典》“敬”字条下,首举“心之精神谓之圣”,其学盖出于杨简。大猷先有《尚书集传》,《或问》专论前书去取诸说之故,与朱熹《四书或问》体例相同,持论与朱熹多有不同。陈大猷嘉熙二年(1238)三月《进书表》称“臣所编《书集传》十二卷,《集传或问》三卷,缮写成一十五册。”是该书本名《集传或问》,卷数当为三卷。瞿氏《铁琴铜剑楼藏书目录》著录宋刻本,题“《书集传》十二卷、《或问》二卷”,是此书宋时已省称《或问》,卷数亦改并为二卷。现有元刻本,藏北京图书馆,《书集传》十二卷、《或问》二卷俱在,《总目》谓“《集传》 已佚”,不确。

佛法概要

佛法概要

明旸撰。本书依据北传汉语系佛教资料来写佛陀的传记和言教。众所周知,我国是北传佛教的故乡。本书主要是宣扬大乘佛教,这对继承和发展中华民族文化传统,对尊重各族人民的信仰都有好处。 佛教是佛陀和他弟子共同创造的。因此本书在佛传后面,详细介绍十大声闻、五大菩萨的生平事迹和修学法门。我们从这些圣贤应化事迹中,能学到许多宝贵的东西。特别对五大菩萨的系统介绍,在国内外读物中还是稀有的。如果五大菩萨的思想,能牢固地播种在读者的八识田中,可以预期,将来一定会鲜花簇簇,硕果累累,福慧具足,依正庄严。这对于世道人心、修身养性,都会起到一定的美好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