吴则礼

吴则礼
  • 姓名:吴则礼
  • 别名:字子副
  • 性别:
  • 朝代:宋代
  • 出生地:兴国军永兴(今湖北阳新)人
  • 出生日期:
  • 逝世日期:
  • 民族族群:

吴则礼,字子副,号北湖居士,兴国军永兴(今湖北阳新)人,吴中复子。以门荫入仕,曾为军器监主簿。元祐初,入河东经略使幕府。元符元年,为卫尉寺主簿。崇宁中,累官至直秘阁。三年,编管荆南,遇赦归润州。宣和初,起知虢州。三年,卒于任。工诗文,韩驹谓其文章法度严密,具有渊源(《北湖居士集序》)。又与唐庚、陈师道、韩驹、曾纡等一时名士相唱和。诗风峭拔,力求出新。《四库全书总目》又称其近体诗好为生拗,笔力纵横,愈臻遒劲(卷一五五)。杨万里举其诗“枫叶芦花满钓船,水风清处枕琴眠。觉来失却潇湘月,却问青山觅酒钱”,谓清新有味(《诚斋诗话》)。其馀《良辰》、《登太行》、《怀子西》等篇均可代表其诗风格。吴则礼的著述由其子吴坰编为《北湖居士集》三十卷(韩驹《北湖居士集序》,《直斋书录解题》卷一七署作《北湖集》十卷、长短句一卷),原集已佚,清四库馆臣自《永乐大典》辑出诗文,重编为《北湖集》五卷,今存《四库全书》本、知不足斋抄本。《全宋词》第二册收其词二十五首。《全宋词补辑》录其词十四首。《全宋诗》卷一二六六至一二六九录其诗四卷。《全宋文》卷一七○三收有其文。事迹见陈振孙《直斋书录解题》卷一七、《四库全书总目》卷一五五、《宋诗纪事》卷三二。

吴则礼书籍作品

猜你喜欢的书

密使

密使

在本书中格林描述了一个因战争而充满怀疑的世界,并着力刻画了秘密使者D——一个软弱的英雄,一个渴望得到信任与爱的职业间谍。 因为内战,D带着秘密使命前往英国,他能否完成使命将左右内战的格局。然而在尚未到达英国前,D就不幸被另一派势力的人发现,围追堵截、诬陷、谋杀接踵而至,甚至他的同伴们也在怀疑他。 这个时候,D得到了一位少女的信任和帮助,但敌方却残忍地杀害了少女并栽赃给了D。为了替少女报仇,D发誓,他将从一个猎物变成一个猎人,一个狙击手,一个复仇者……

太上洞玄灵宝天尊说济苦经

太上洞玄灵宝天尊说济苦经

以无极大道、无上正真道、无为太平清约大道并列为三道,与 《三天内解经》中的无为大道、清约大道、佛道等三道有联系,吉 冈义丰《太平经と佛教》据此认为该经出自六朝极末。敦煌遗经 《灵真戒拔除生死济苦经》与本经部分相当,石井昌子称该经为 《道藏》中所见灵宝经(见《敦煌と中国道教》)。天尊述七道之法, 劝人斋戒、礼拜、诵七道名字咒、供养道士,称可除罪得福。

朝鲜王朝实录[纯祖实录]

朝鲜王朝实录[纯祖实录]

朝鲜李氏王朝的实录,又称《李朝实录》。记载李朝太祖始至哲宗止25代王472年间的历史,整个李氏王朝各代王中只缺少最后两代高宗、纯宗年间的部分。该书以编年史体例,分别各代王编修实录,汇集成书。此为朝鲜王朝实录[纯祖实录]。李玜(1790年—1834年),即朝鲜纯祖(조선 순조),字公宝,号纯斋,朝鲜王朝第23任君主(1800年—1834年在位)。朝鲜正祖李祘次子,生母为绥嫔朴氏。李玜于乾隆五十五年(1790年)六月出生在汉城昌庆宫,于嘉庆五年(1800年)被册封为王世子,同年即位,由英祖贞纯王后金氏垂帘听政,嘉庆六年(1801年)发生镇压天主教的辛酉邪狱,嘉庆九年(1804年)亲政,翌年贞纯王后去世,李玜的丈人金祖淳逐渐掌握实权,开启了安东金氏近60年的势道政治时期。任内释放所有公奴婢,并扩大“庶孽通清”的范围,松动庶孽禁锢法,但朝鲜王朝的国势不可避免地再次走向衰落,并在嘉庆十六年(1811年)爆发洪景来起义。道光二年(1827年)命世子李旲代理听政,三年后李旲去世。李玜也在道光九年(1834年)薨逝,享年四十五岁,世孙李烉嗣位,是为宪宗。

王文正笔录

王文正笔录

宋代文言轶事小说,一名《沂公笔录》。北宋王曾(封沂国公、諡文正)撰。一卷,有《百川学海》、《学津讨原》、《榕园丛书》、《说库》、《粤雅堂丛书》、《十万卷楼丛书》等本。全书凡三十余条,所记多为北宋初年太祖、太宗、真宗三朝的朝廷旧闻,记及仁宗初年者仅一二条。由于作者谙习掌故,所记又多为亲见亲闻之事,故大多翔实可信。南宋李焘著《续资治通鉴长编》时,多采用本书内容。行文清畅,间亦有可讽读之篇,如:咸平、景德中,文靖李公沆在相位,王公旦任参知政事。时西北二方犹梗,羽书边奏,盖无虚日。……王公叹曰: “安得企见泰平,吾辈优游暇食矣。 ”李答曰: “国家强敌外患,适足为惊惧。异日天下宁晏,人臣率职,亦未必高拱无事,君奚念哉!”及北鄙和好,西邻款附,于是朝陵展礼,登封行庆,寝寻巨典,无所不讲,属公既衰且病,疲于赞导,始服李之深识。写军政危急之时与和平之时宰臣同样困于政事,表现李沆的识见和王旦的思安而不得。司马光著《涑水纪闻》时,将此则全部采入。

黄檗无念禅师复问

黄檗无念禅师复问

黄檗无念禅师复问,六卷,明深有撰,明闻删订,袁宗道序,顾起元序,有行由。前三卷答诸方书,后三卷杂著

长寿王经

长寿王经

一卷,失译。说长寿王之因缘。附西晋录第二出,说佛昔为长寿王,广行布施,贪王伐之,誓不与战。同子长生逃出,后愍贫人来乞,随之而见贪王。王即杀之,杀时,诫子慎勿报怨。子奉遗命,欲报仍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