汪克宽

- 姓名:汪克宽
- 别名:字德辅
- 性别:男
- 朝代:元代
- 出生地:安徽祁门人
- 出生日期:
- 逝世日期:
- 民族族群:
汪克宽,元学者。字德辅,一字仲裕,号环谷,学者称环谷先生。安徽祁门人。6岁学《孝经》、《论语》、《孟子》,10岁其父中山处士导之学饶鲁之书,入理学之门,成为朱门第四代弟子。后取朱熹《四书》,自定句读,昼夜诵读,复遍习《六经》、《通鑑纲目》及历代史籍,学业大进。延祐五年(1318),新安学派大家胡炳文(云峰)于邵学开堂考试,克宽屡试屡中。 至治二年(1322),侍父往饶之浮梁,拜吴仲迂(可堂)于州学,得吴氏指点,遂笃志于“圣贤之学”,于居室之东辟书斋,题曰思复。泰定三年(1326),克宽闻严陵吴朝阳以《春秋》登进士第,任鄱阳县丞,特专程往访,与吴朝阳切磋商讨,吴称克宽之见,深知《春秋》之心法。是年秋,应江浙乡试,名列前茅。第二年参加会试,因论《春秋》与主考官观点不合,且对策切直,遂被黜落。克宽归里,以道不行于当时而弃科举业,隐居著述,教书授徒,四方学者从之者甚众。当时著名学者交相举荐于朝,克宽笃志著述,不动利禄之心。时值元明之交,克宽居室先焚于火,复毁于兵,家资荡尽,但仍不废读书著述。战乱后返归故居,于洪武二年(1369)正月被聘入朝,同翰林宋濂删修《元史》,被称为明朝史局布衣第一人。九月事毕,御旨史局人员悉留仕,克宽以年老且疾固辞,礼部特设宴赐金给驿而送还。逾三年而卒,享年69岁,葬于盛村先塋。克宽学术,《六经》皆有钻研,而《春秋》独盛,是新安学派中治《春秋》的名家,为新安学派著名代表人物之一。著有《春秋经传附录纂疏》,是书以胡文定公(安国)《传》为主,博考诸说之异同,荟萃而成。另有《易传音义考》、《诗传音义会通》、《左传分纪》、《经礼补逸》、《周礼类要》、《四书音证考异》等书,今多散佚不存。《四库全书》收录了《环谷集》八卷。
猜你喜欢的书
三口棺材
作者约翰·狄克森·卡尔。密室杀人NO.1 侦探小说NO.1 全球销售NO.1。对葛里莫教授谋杀案以及随后那桩同样耸人听闻的卡格略史卓街奇案,纵使以连篇累牍、光怪陆离的词语来形容,亦是毫不为过。菲尔博士那些钟爱不可能犯罪的朋友再无可能从他的案件记录中翻出更匪夷所思、更令人惊骇莫名的案例了。因为根据这两起谋杀案的手法,行凶之人不仅有来去无踪的本事,而且还有轻盈如风的身法。有证据显示,凶手杀害第一位受害者之后便凭空失去踪影;接着同样有证据显示,他在空荡荡的街道中央夺走第二位受害者的性命之际,虽然现场两侧都有目击者,却无任何一人窥见他的身影,雪地上更不曾留下半点足迹。
妆钿铲传
清代白话长篇寓言小说。四卷二十四回。题“昆仑褦襶道人著,松月道士批点”,其真实姓名不详。成书于清乾隆二十一年(1756)。现仅存清乾隆二十一年(1756)稿本,藏山东省图书馆。1992年辽沈书社“中国神怪小说大系”《枭鬼雄魂》排印清乾隆二十一年(1756)稿本,上海古籍出版社“古本小说集成”影印清乾隆二十一年(1756)稿本。充金山下三纲村,有一个弓长两。父亲叫弓伯子,诨名“夹榆头”,是个土财主。因继承了祖传的妆钿铲(寓指庄田产)一把,积有万贯家财。长两五、六岁时,被苦海钻云洞丢清祖师看见,说他有“一了精光之缘”。长两七、八岁时,父亲想叫他读书,但又舍不得化钱请先生,只得搭读他人学馆,书也难读,终于废学在家。日月如梭,长两已十七、八岁,父亲替他娶妻完婚。未及一年,父母相继去世。因无人管束,就不安守本分、不务正业,将家产败尽,妆钿铲也慢慢地锈坏。转眼又是二、三年,那日长两闷坐厅房胡思乱想,动了跳出红尘修真了道的念头。于是打点行李,也不告诉妻子,带着妆钿铲悄悄访道去了。
校猎赋(羽猎赋)
汉赋。西汉扬雄作。始见于《汉书·扬雄传》,题作《校猎赋》,萧统《文选》题为《羽猎赋》,后人多从之,又略见于《艺文类聚》66卷。是汉赋中以描写畋猎为内容的代表作品之一。赋前有序文,申明作赋的缘由是因为汉成帝的校猎之举“太奢丽夸诩”,不合圣王礼制,故作此赋以表讽谏之意。赋的正文可分3部分,开头部分即显现出赋颂的特点,把汉代皇帝与三皇五帝相比埒,为其歌功颂德。中间部分是主体,大事铺张夸饰,状写天子校猎时的壮观盛况群象飞动,画面壮阔,如写围猎之状说:“移围徙阵.浸淫蹴部,曲队坚重,各按部伍:壁垒天施神扶电击,逢之则碎,近之则破,鸟不及飞兽不及过·军惊师骇,刮野扫地。及至罕车飞扬,武骑聿皇,蹈飞豹,绢枭阳,追天宝,出一方,"其描绘校猎阵容的整肃,斗士的英武搏击的迅猛,以及飞禽走兽的狼狈不堪,都极其生动.形象鲜明,富于艺术感染力。赋的结尾部分写汉天子翻然悔悟,决心“立君臣之节,崇贤圣之业”,于是罢猎而去“回轸还衡,背阿房,反未央”。显然扬雄的《羽猎赋》,其结构体制和表现方法,都模仿司马相如的《子虚赋》和《上林赋》。司马相如的赋“苞括宇宙,总览人物”(司马相如语),扬雄的赋“必推类而言,极丽靡之辞”(扬雄语)。《羽猎赋》可与《子虚赋》、《上林赋》比美,惟其所处时代已是西汉末路一味炫耀帝国声威显然有谀美之嫌。扬雄晚年也认识到这种“劝百而讽一,曲终而雅奏”的作品并不足取。
魏晋南北朝史讲义及杂稿
《魏晋南北朝史讲义及杂稿》是当代史学大师陈寅恪先生关于魏晋南北朝史的讲演录、讲义及部分涉及魏晋时期历史的研究性杂稿,是一部系统的断代史之作。 《魏晋南北朝史讲义及杂稿》覆盖魏晋南北朝时期的政治、经济、文化和民族等诸多方面,提出了许多新见解、新问题、新发现:如民族以文化分而不是以血统分,陈朝是南方蛮族创立的朝代,东汉、孙吴和西晋的统治者属于同一个阶级等。
东林十八高贤传
往余令钟陵。曾过东林寺虎溪桥上远公社。竟作牛马走骚驿之场。为之慨然。去今十余年。乃得东林十八高贤传读之。诸公皆粪壤富贵。膏肓泉石。心超净秽之区。境际人天之胜。令人脉脉心动。抠从亡阶。况亲承接引。妙契因依。岂必入净土而极乐。上莲座而兴瞻哉。此傅刻在庐山。未获流布。乐愚上人谋新业于栖贤山中。寻授吴门毗耶室梓行。予故喜而序之。使信奉此传。人人见远师。人人会庐山也。余谓上人尚宜索龙眠十八贤图附之。以传千载。何羡兰亭辋川哉。昔宗少文对衡阳王有言。禄如秋草。时过即腐。试问学道人。此片白莲花。有腐败不。不也。
丹霞澹归禅师语录
三卷,明今释说,今辩重编(依驹本印)。卷一收上堂。卷二收示众,佛事,遗命,问答。卷三收拈古颂。收入《明嘉兴大藏经》第三十八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