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安中

王安中
  • 姓名:王安中
  • 别名:字履道
  • 性别:
  • 朝代:宋代
  • 出生地:中山曲阳(今属河北)人
  • 出生日期:1075
  • 逝世日期:1134
  • 民族族群:

王安中(1075~1134) ,字履道,号初寮,中山曲阳(今属河北)人。元符三年进士,调瀛州司理参军、大名县主簿,历秘书省著作佐郎。政和间,以献表贺祥瑞得徽宗赏识,自秘书少监擢为中书舍人,除御史中丞。以上疏弹劾蔡京,迁翰林学士,又迁翰林学士承旨。宣和元年,拜尚书右丞,徙左丞,以谄事宦官获进。金人归还宋燕地,授庆远军节度使、河北河东燕山府路宣抚使、知燕山府。辽国降将郭药师同知府事,专擅行事,安中不能制。召还,除大名府尹兼北京留守司公事。言者论劾其诒误国事,贬为单州团练副使,象州安置。高宗继位,徙道州,任便居住。绍兴初,复左中大夫。绍兴四年卒(《建炎以来系年要录》卷七五),年五十九。安中以文词擅名,少年时代尝从苏轼学,故其诗文有英特之气,李邴称他:“天才英迈,笔力有馀,于文于诗,皆瑰奇高妙,无所不能”(《初寮集序略》)。周紫芝亦云其文健而深,至于制诏浑厚,足以风动四方(《初寮集序》)。他的文章丰润华赡,尤长于诏诰、四六之体,如现存《宣德门成赏功制》、《除知燕山府制》、《贺熙河奏捷表》诸文,都以用典贴切、对仗工稳著称(《苕溪渔隐丛话》后集卷三五、《诚斋诗话》、《宋四六话》卷一)。其前期诗多为应制唱酬之作,缺少新意,但词藻华丽,如立春、端午节帖子等诗凡百韵,宋徽宗命大书于殿屏,以副本赏赐侍臣。后来迁谪岭南,阅历时势变故,意随境变,诗风亦近于苏轼晚年之作。像“声名乾坤破,生事岁月促”(《次秦夷行观老杜画像韵》)、“后人谁促渔阳战,旧守犹迁象郡来”(《初到象州》),颇有杜甫诗意。擅长作词,王灼谓其“善作一种俊语,其失在轻浮”(《碧鸡漫志》卷二)。如“椽烛垂珠清漏长,庭留青笋缓飞觞”(《小重山》),“翠雾萦纡消篆印,笛声恰度秋鸿阵”(《蝶恋花》),都是脍炙人口的“俊语”。其馀如《安阳好》、《蝶恋花·六花冬词》也甚为时人称赏。著有《初寮集》四十卷、《后集》十卷,《内外制》二十六卷(《读书附志》卷下),明代以来原本已佚,清四库馆臣自《永乐大典》中辑为《初寮集》八卷。其词在宋代即有单刻本《初寮词》一卷行世(《直斋书录解题》卷二一),今存明毛晋汲古阁刊本、明抄本、《四库全书》本。《全宋词》第二册收其词五十四首。《全宋诗》卷一三九一至一三九三录其诗三卷。《全宋文》卷三一五○至三一六一收其文十二卷。事迹见《宋史》卷三五二本传。

王安中书籍作品

猜你喜欢的书

演山集

演山集

六十卷。宋黄裳(1044—1130)撰。黄裳,字冕仲,自号紫元翁,南平(今福建南平)人。元丰五年(1082)进士。政和间知福州。累迁端明殿学士。礼部尚书。时行“三舍法”,裳曾上书谓:“宜近不宜远,宜少不宜老,宜富不宜贫。不如遵祖宗科举之制。”人以为确论(《福建通志》)。黄裳为人伉直,是有守之士,因此其诗文均骨力坚劲,不作萎靡之音。裳精礼经,喜道家玄秘之书,往往爱作尘外语,自号紫元翁。所著《演山集》六十卷,为乾道初其子黄玠辑录,建昌军教授廖挺订正刊行。此集前十二卷为古今体诗,余下各卷,依次编入记、序、书、启、表、疏、词、墓志铭、杂文、御试策、周礼义、论语孟子义、论、策、策问、杂说各体文及著作。有《四库全书》、《四库全书珍本》刊本和清抄本。

太玄八景箓

太玄八景箓

《太玄八景箓》,早期上清派符箓,约出于南北朝。一卷,收入《正统道藏》洞真部方法类。内文提到此经乃元始天尊授金阙后圣帝君和无极道君,内载八景符箓。所谓八景者,即人身上中下三部各有八位真神,分别治理人身上中下三元之生气。本书详载此三部八景神之灵符、姓名、服色、咒词及其统辖仙官乘骑之数额,又载三部云箓真文各三十二字、青赤黄白黑五灵魔王之姓名符书。据称修道者依法思神服符,则三部八景真神自然现形,千乘万骑运致景云,载人飞升上清。

福建省例

福建省例

《福建省例》为清代福建的地方行政法规汇编,由福建省布政司陆续整理、编印,颁行各属作为处理地方行政事务的基本依据,现存版本大约刊行于同治末年(约1873-1874)。中国古代法律为完整的法律体系,地方立法作为其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起着补充和辅助国家法律实施的作用。地方立法的具体细则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国家的法制建设水平。

明实录闽海关系史料

明实录闽海关系史料

《明实录》是明代历朝官修的编年体史书,保存了大量的原始资料,具有重要史料价值,是研究明朝历史的基本史籍。该书主要侧重闽海关系方面的史料。

论语正义

论语正义

《论语》注释本。二十四卷。清刘宝楠撰。成书于清同治四年(1865年)。《论语正义》按照《论语》的编排体例进行注疏,《论语》共二十卷,其中《八佾》、《乡党》两篇多言礼乐制度,刘氏详疏,分《八佾》为两卷,分《乡党》为三卷,书后又疏何晏《论语序》一卷,所以多出四卷,一共二十四卷。刘氏父子认为南朝梁皇侃、北宋邢昺疏解《论语》,颇多芜陋,刘恭冕在《论语正义·后序》中说皇侃所载魏晋诸儒讲义,“多涉清玄,于宫室衣服诸礼,阙而不言”而“邢昺又本皇氏,别为之疏,依文衍义,益无足取”。道光八年(1828年)刘宝楠开始编撰自己的《论语》注本,他依焦循作《孟子正义》之法,先作长篇,然后进行比较折衷。刘宝楠打破汉学宋学的门户之见,不专己之学,不守一家之言,广泛征引,择善而从。在凡例上,经文注文都依从北宋邢昺疏本,注文讹错处多依从南朝梁皇侃《论语义疏》本及后人校改。刘宝楠详采以往各家之说,列汉唐《石经》、《皇疏》及《经典释文》名本异文于疏中,又用何晏《论语集解》注,以存魏晋人著录之旧。并把清代对《论语》的考订训释加以汇编。在疏解体例上,刘宝楠也不墨守所谓“疏不破注”的积习,在《论语正义·凡例》上其子恭冕说:“故于注义之备者,则据注以释经;略者,则依经以补疏;有违失未可从者,则先疏经文,次及注义;若说义二三,于义得合,悉为录之。”刘宝楠不空谈篇指章指,解说经义,证明典礼,期于实事求是,折衷大体得当。《论语正义》博取众家之长,考释详备,是当时注《论语》的最佳注本,也是公认的研究《论语》的必读参考书。

胜鬘经疏

胜鬘经疏

佛典注疏。S.524。照法师撰。原著约一卷。首残尾存。原无题,据内容及卷末题记拟题。此疏自《胜鬘经》首“胜鬘夫人是我之女”起,至末尾之结劝流通分止,将《胜鬘经》分作十五章,逐章分科疏释。体例与敦煌出土的佚名《胜鬘义记》、隋慧远的《义记》及吉藏的《宝窟》属同一流派。在疏释文句时,着意于主要宗义的诠释疏通,而无后代疏释常见之旁征博引、卖弄训诂之风。历代大藏经均未收,敦煌出土后,被收入日本《大正藏》第八十五卷。卷末题记云:“一校竟。皝有。照法师疏。延昌四年五月二十三日於京承明寺写《胜鬘疏》一部,高昌客道人得受所供养许。”据此,此疏抄于高昌麴氏延昌四年(515),或系由高昌人自京师携至敦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