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人物

  • 吴鼎

    吴鼎

    吴鼎,字尊彝,清江苏金匮 (今无锡)人,乾隆九年(1744)举人,授司业。洊擢翰林院侍讲学士,转侍读学士。大考降左春坊左赞善,迁翰林院侍讲,旋休致。所撰有《易例举要》二卷,《十家易象集说》九十卷。裒宋俞琰、元龙仁夫、明来知德等十家《易》说,以继李鼎祚、董楷之后, 其书《四库全书总目提要》存目。其《东莞学案》,则专攻陈建《学蔀通辨》作也。兄鼐,亦通经,深於《易》、《三礼》。

  • 危大有

    危大有

    危大有,明初盱江(今属安徽省)人。任盱江道纪。洪武二十年(1387年)著《道德真经集义》十卷。

  • 吴龙翰

    吴龙翰

    吴龙翰(1229—1293),宋元间诗人。字式贤,号古梅,歙州(今属安徽)人。初,应里选,为有司所抑。景定五年,领乡荐,以荐授编校国史院实录文字。元至元十三年,乡校诸生请充教授,寻弃去。筑楼三层,吟啸其中。至元三十年卒,年六十一。嗜奇学博,遍读释老之书,为王应麟、程鸣凤、刘克庄等称赏。尝学于方岳,岳赠诗有“隽永才残稿,奇温只破毡”之句。以诗名,程元凤称其“老而意新,咀之隽永,殊非苟作”(《古梅遗稿序》)。《四库全书总目》亦谓其诗清新有致,足耐咀吟,在宋末诸家,尚为近雅(卷一六五)。方回尝摘其“宝刀重如命”,“命轻如鸿毛”,“妾心江岸石”,“郎心江上水”,“病骨瘐于秋后叶”,“松子落敲山帽响”等,称为“惊人之句”(《跋吴古梅诗》)。清贺裳论其《侠客行》、《乐府四首》诸诗“有乐府之遗”(《载酒园诗话》),迥别于江湖诗。著有《古梅吟稿》六卷,今存清初抄本、《四库全书》本、《宋人集》甲编本。《全宋词》第五册收其词一首。《全宋诗》卷三五八七至三五九一录其诗五卷。《全宋文》卷八二八六收有其文。事迹见方回《场圃处士吴公墓志铭》、《弘治徽州府志》卷七、《宋季忠义录》卷一五。

  • 吴克岐

    吴克岐

    吴克岐,一作克歧,字轩垂,或字疑孙,号忏玉生、红楼梦里人,盱眙三界人,大约出生于清同治庚午九年(1870年),卒于民国二十七年(1938年)前后。其字轩丞,号犬窝老人,故常用其号“犬窝”为书作名,如其所著红学研究论著即定名为《犬窝谭红》,其所制谜语选集则定名为《犬窝谜话》。吴氏癖嗜《红楼梦》,曾辑著有《读红小识》、《犬窝谈红)、《忏玉楼丛书》三部红学丛书及《忏玉楼丛书提要》等。除此之外,吴氏还编著有《词女词抄》、《词女五录》、《清代词女征略》、《雪梅居词样》、《犬窝五代词矩》、《犬窝北宋词矩》、《东坡乐府笺》、《词调异名录》以及《犬窝谜话》、《皖江妇女诗征》、《古代妇女年华录》等,均稿本,藏南京图书馆,另据上述诸书所载,还撰有《忏玉楼谜稿》四卷和《犬窝随笔》,今未见。其中《犬窝五代词矩》、《犬窝北宋词矩》、《犬窝谈红》、《犬窝谜话》已由广陵古籍刻印社影印出版过,至于其他,则仅见有稿本。


    吴先生在其红学研究著作《读红小识》中,曾以《庚午老人修改本红楼梦》为蓝本,“庚午”似为清同治庚午年,即同治九年。“壬子春,余在南京四象桥南旧货摊中购得残抄本,尤有重要之纠正”。庚午为1870年,壬子为1912年,此年吴先生应为43岁。其后,于“癸亥之秋,余在十二圩假得三让堂本红楼梦一部,朱墨淋漓,惜多残缺,前有庚午生小序一篇。”此即为《庚午本》红楼,作者自序的最后落款是:“东南第一山庚午老人识。”癸亥即民国13年(1924年),此年吴先生55岁,称为“庚午老人”亦为常识。关于其卒年,有文说是卒于1930年前后,笔者以为有误,在《犬窝迷话》中曾出现多处时间点,其中有“民国十四年”、“民国二十二年”、“民国二十四年”等。其最后的时间点为“民国二十四年”即1935年,吴先生还参加了南京《扶轮日报》第四期的以廋词征射,十条谜他竟中其九。看来,吴先生卒年必在其之后。关于吴先生籍贯,其在《犬窝迷话》书中说:“吾皖县名,以盱眙为最古,秦时即有之。县署为楚怀王故宫遗址,大门上有楼有堞,如城门然,为他处所未有。……余虽籍盱眙,实居三界。”三界为盱眙属镇,旧名“老三界”,因地处盱眙、定远、滁州三县州交界之地,有“鸡鸣三县”之说。清光绪《盱眙县志稿·建置》记:“三界市,治西南一百二十里,滁州、定远、三属交界处。”1932年实行盱(眙)嘉(山)分治,增设嘉山县,三界划归嘉山县属,后撤县设市,改为明光市。据《盱眙吴氏族谱》《盱眙吴氏孝敬堂族谱世系总表》,吴克岐父吴增骥、祖父吴炳彝、曾祖吴椐,吴克岐胞弟吴克嶷。其曾祖吴椐与晚清著名的漕运总督、四川总督、封疆大吏吴棠为族兄,故而家族显赫,名闻江左。有文说吴先生有字“嶷孙”,亦不足信。吴先生名“克岐”,其胞弟名“克嶷”,按其弟此名,吴先生绝不可取“嶷孙”为号的。但“忏玉生”、“红楼梦里人”确实在其书籍著名中出现过,此两号应为确实。


    吴克岐生于书香门第,幼年即聪颖好学。吴先生自己也说:“余爱读小说,尤爱读新小说。偶取新小说名,制为谜语。”根据相关资料,吴先生曾供职于新闻部门。但从吴先生自撰的《犬窝谜话》中发现,吴先生曾于“光绪季年,余在上海招商局漕务处”之事,并作了以下完整的记录:


    忆光绪季年,余在上海招商局漕务处,有徐、费二友,皆具嗜红之癖,徐迂而费黠。一日,徐谓费曰:“打喷嚏,《红楼》中仅有晴雯一人。”而费则以四儿亦有之,争执不已,质诸余,余笑曰:“费君之言是也。余近有一谜,以‘四儿打喷嚏’射伶人名‘李百岁’,谓李居《百家姓》之四,俗又有‘张三李四’语。”时李方献艺于上海也。徐不信,急购《红楼》细读,竟责余妄语不征实。余笑曰:“余昔是费君言,欲吾谜之成立也。君今既需征实,当牺牲前谜,另以‘花袭人伤风打喷嚏’射俗语‘狗百岁’”。徐曰:“秋纹等斥袭人为花哈巴狗,则有之。第十九回,仅有伤风事,百岁则未也。”余曰:“世有患伤风而不打喷嚏者乎,君未免迂甚。”徐竟无以对也。


    光绪季年应为光绪(丁丑)三年,即1877年。但若吴先生生于庚午,此年仅8岁,当不可是工作就职之人,应随长辈居此也。但从其记述而论,却又不像孩童之言,甚惑。笔者认为或者是误记,实为“宣统季年”或是“民国季年”,那就是1911年或者是1914年,而此时的吴克岐年龄为41岁或44岁,如果这样,倒也可信。又,“民十四年,电政公益会创刊《会报》,编者征稿于电政同人,余乃代作电报局名谜若干条投之。”即有可能在电政部门工作过。


    据吴先生本人言,其于髫龄(tiáo líng 童年)即嗜灯谜,亦有夙慧,同时也得到家庭的熏陶。他的族叔曾祖吴棠,清同治年间为漕运总督、四川总督,兵部尚书衔,亦喜好猜谜,在四川为官任上, 常和幕友互相猜制为乐;他的族叔祖曾于光绪年间, 在滁州创设“养云谜社”。吴氏 12 岁时,偶然听到祖父吟唱昆曲《思凡》,触动灵感,便即兴以“空门怨” 为面,射《诗经》 二句,谜底为“于嗟阔兮,不我活兮” ,从此步入“谜途” 。


    吴氏不但精于制谜,猜射亦是高手,经常参与一些灯谜活动:1925 年电政公益《会报》征稿,他制作电报局名谜若干条投之。1933 年,南京中央广播电台和《广播周报》在举办灯谜活动并开办《谜话》专栏时,吴克岐创作灯谜作为其资料,以普及灯谜知识,深得听众赞誉。1935 年南京《扶轮日报》以廋词征射,十条谜他竟中其九,只有一条,他的猜射较原底为佳,可惜未能列中。这些,在他所撰的《犬窝迷话》均有记载,如:


    “余髫龄即嗜谜语,偶闻先祖歌《思凡》之曲,即以‘空门怨’射《诗经》‘于嗟阔兮,不我活兮。’时年才十有二耳。”


    “民十四(1925年),电政公益会创刊《会报》,编者征稿于电政同人,蕃儿无暇搦管。余乃竟一夕之功,代作电报局名谜若干条投之,以了文债。”


    “民廿二(1933年),南京实验民众教育馆馆长徐朗秋,在中央广播电台,担任播讲民众教育节目,每星期必附播同文会友谜语一次,征求猜射,本星期播送谜面,下星期揭晓谜底,继续不绝,悉登载《广播周报》中。余又助其增加《谜话》(后改名《谜之商讨》)一门,亦刊入《周报》。虽囿于民众范围,不能披露艰深典雅之谜,然引人读书兴味,于教育亦小有裨益,故颇受一时之欢迎。”


    “民廿四(1935年),南京《扶轮日报》辟‘忆鲈社’一栏,以廋词征射,由陈君冕雅值课,射中者以墨盒、图章、笺、笔及该报为彩物。第四期十条,射‘韵目’去数,声明集韵目非成语可比,以射中三字为及格。余中其九。……惟第七条‘清明时节雨纷纷’,原射‘宋元晴霁’,盖借用朝代名也。余射‘纸灰齐侵’未中,以‘纸灰’扣‘清明时节’,‘齐侵’扣‘雨纷纷’,自觉恰倒好处,较原射为佳。”

  • 王子俊

    王子俊

    王子俊(1148年-1220年),字才臣,一字巨臣,号格斋,吉水(今属江西)人,大临次子。于书一见便悟其妙,下笔无俗下语,以文鸣江西。尝游京师,上史馆书,述《淳熙内禅颂》之意,以荐得官,初任四川制置使属官,归遂栖迟衡泌。与杨万里、周必大游,为草表、笺、奏、书、记。二人延誉于朱熹,朱书“格斋”二字以赠。著有《历代史论》、《师友绪言》、《三松类稿》诸书,均佚。杨万里《跋王才臣史论》,谓其年十七作《历代史论》十篇,已老气横九州,无毫发遗恨。古文有韩、柳之则,诗句有苏、黄之味,四六超然绝尘,典雅流丽,由衷而发,渐近自然,无组织之迹,卓然自成一家。《直斋书录解题》卷一八著录《三松集》十八卷,久佚,今存《格斋四六》二卷,有《豫章丛书》本,《四库全书》本为一卷,王氏十卷楼抄本题作《格斋先生三松集》一卷。《全宋诗》卷二六七九录其诗十首。《全宋文》卷六四二四至六四二七收其文四卷。事迹见杨万里《送王才臣赴秋试序》(《诚斋集》卷七七)、《桯史》卷一五。

  • 吴悮

    吴悮

    吴悮[wù],字自然子、高盖山人。乾道八年,游西湖渔庄,撰《指归集》一卷、《渔庄邂逅录》一卷、《丹房须知》一卷,收入《正统道藏》。《全宋诗》卷二三五八录其诗三首。文收入《全宋文》卷四八九五。事迹见《渔庄邂逅录》卷首自序。

  • 王结

    王结

    王结(1275-1336),字仪伯,祖籍易州定兴(今属河北)。祖父以质子军从成吉思汗西征,在西域娶阿鲁浑氏女,寓居西域,又自西域徙戍秦陇,后定居于中山。王结早年从董朴学经书。二十多岁来京师,曾上书执政,陈时政八事。元仁宗在潜邸,被荐入充宿卫。仁宗即位,迁集贤学士。后历任顺德、扬州、东昌诸路总管。至治二年(1322)参议中书省事。天历元年(1328)拜陕西行省参知政事。天历二年拜中书参政,以得罪近侍罢免。元统年间拜中书左丞。后至元元年(1335)诏入翰林,因病未赴。卒年六十二。追封太原郡公,谥文忠。王结立言制行皆法古人,晚年精习《易经》。有文集十五卷,未见传本。清乾隆时修《四库全书》,从《永乐大典》中辑出王结诗文若干篇,重编为《文忠集》(或题为《王文忠集》)六卷,诗词、文各三卷,栾贵明《四库辑本别集拾遗》又据《永乐大典》残帙补辑出王结诗文十四篇。《元诗选·癸集》丙集辑入诗八首。另撰《易说》一卷。生平事迹见苏天爵撰行状(《滋溪文稿》卷二三)、《元史》卷一七八。

  • 王中书

    王中书

    王中书,清代人,撰有《劝孝歌》。生卒年不详,生平事迹不详。

  • 王象之

    王象之

    王象之,南宋地理学家。字肖文,一作仪文。婺州金华(今属浙江)人。益之弟,庆元进士。曾官长宁军文学,后历知分宁、江宁县。年青时宦游四方,见闻广博,精史地之学。嘉定十四年(1221)始撰《舆地纪胜》,宝庆三年(1227)成书,共200卷,搜罗宏富,考订精确,叙南宋十六路所属府州县历史沿革、风俗形胜、景物古迹、人物诗文等,为宋代地理学名著。其中有关碑刻目录,又辑为《舆地碑记目》4卷单行。又有《舆地图》16卷,反映南宋疆域政区等内容,今佚。

  • 王鸿绪

    王鸿绪

    王鸿绪(1645年-1723年),清江南娄县(今上海松江)人。原名度心,字季数(一作季友或秀友),号俨斋,又号横云山人、赐金园主人。康熙癸丑(1673年)进士。二十一年(1682),充《明史》总裁,擢内阁学士、户部侍郎,迁左都御史。后罢官回籍,复起为《明史》总裁,对万斯同所定《明史》稿本加以删改,窃为己作。三十三年(1694),授工部尚书。因卷入诸皇子嗣位之争遭斥责。五十四年(1715),复应召入京修书。著有《赐金园集》、《横云山人诗稿》、《王鸿绪外科》等。室名有“赐金园”、“宝奎堂”、“点易斋”、“敬慎堂”等。藏印有“俨斋”、“鸿绪”、“子孙永宝”“俨斋珍玩”、“横云山人”、“大司农章”、“王俨斋鉴赏法墨名书”、“吟庐图书”、“御题敬慎堂”、“云间王鸿绪鉴定印”、“云间王俨斋收藏记”等。

  • 王元杰

    王元杰

    王元杰,字子英。吴江(今江苏吴江)人。元代经学家。至正年间领乡荐,终生不仕,教授乡里以终。鉴于程颐著《春秋》未成,朱熹论《春秋》无专书,遂著《春秋谳义》九卷。

  • 吴浩

    吴浩

    吴浩,生卒年不详。字养斋,清江苏华亭(今上海市松江县)人。生平事迹不详。

  • 王介之

    王介之

    王介之(1606年~1686年) 字石子,一字石崖,号耐园,又号铿斋,明湖广衡阳人。王夫之长兄,4岁随之开蒙,崇祯十五年(1642)与夫之同举于乡。对当时士人竞相空谈,以声誉相高的风气极为不满,尝对夫之云:“此汉季处士召祸之象也。文章道丧,不十年而见矣。”(《姜斋文集·石厓先生传略》)律己极严,时家境贫寒,无力治装赴京会考,观察金九陛登门拜访,示意一死囚犯家属愿出一千金给介之兄弟,条件是赴京为之求情,既可使罪犯免死,亦可助介之兄弟成行。此事被介之、夫之严拒,并说如果此人逃脱死刑,将来必“祸延于乡党”(同上书)。入清不仕,隐居衡阳县长乐大云山麓,闭门著书授徒,“煮脱粟,薪榾拙,鹑衣草冠四十余年”,“与耕凿屠贩之人不相异”。筑其居,名“泥堂”。毕生致力于经学,著有《春秋四传质》、《春秋家说补》、《周易本义质》、《诗序参》、《诗经尊序》等书,其中《春秋四传质》后被收入《四库全书》。晚年自题座右铭:“到老六经犹末了,及归一点不成灰。”王家文士很多;其父王朝聘(字修侯,衡阳人)曾两中副榜,后入国子监攻读;二叔和三叔都是郡文学,三家子弟也多承习诗书,琴棋书画无一不精。王介之弟兄三人,长兄王介之为学笃敏,年16补贡生,入县学8年。明崇祯12年(1639)中乡试乙榜,奉诏入太学。崇祯15年(1642)中举,是年冬,偕弟王夫之赴京参加会试,船至江西受阻。次年初折回衡阳;张献忠事件后,奉母屏迹幽居于衡阳县长乐大云山麓,闭门著书授徒,“煮脱粟,薪榾拙,鹑衣草冠四十余年”,“与耕凿屠贩之人不相异”。

  • 王志坦

    王志坦

    王志坦(1200年-1272年)字公平,号淳和子。金元时相州汤阴(今属河南省)人。高鸣《崇真光教淳和真人道行之碑》载,志坦十九岁出家,师事华阳宫道录卢柔和尊师。元光二年拜渴丘长春于宣德。正大五年闻清和宗师驻燕京,往参礼之。未几,迳入金坡山中修炼,木茹涧饮,十余年不出山,远近乡里均称「金坡王先生,有道之士也」。元太宗十六年真常真人招之为大度师,并从真常北上参受三洞秘箓,以祈禳诃禁,济人疾病。皇太后留居阙庭达六年之久。后至燕都,为教门都提点。宪宗元年真常真人祀岳渎,以志坦为辅行。三年(1253年)上问养生之术,对曰:「此山林枯槁之士所宜,非天子急务也。天子代天理物,当顺天心,与民兴利,则天降之福寿矣。」因奏为国修黄箓大醮,上大喜,诏设醮于长春宫。至元元年燕人杨提领建环庵于私第,迎礼志坦居之。七年(1270年)志坦袭位,加「崇真光教淳和真人」称号。志坦美仪观,爱读书,尤喜性理之学,度门弟子数千人、建观堂数百座。著述有《信心录》、《六牛图》等传于世。至元九年(1272年)病逝于长春宫,享年七十三。事又见《甘水仙源录》卷七。

  • 王汝润

    王汝润

    王汝润(1793~1867),字子雨。民国15年(1926)族孙王元增校刊《先泽残存续编》改题《馥芬居日记》。又收入《清代日记汇抄》内,1982年4月,上海人民出版社出版。

  • 汪莘

    汪莘

    汪莘(1155~1227)南宋诗人。字叔耕,号柳塘,休宁(今属安徽)人。自幼不羁,有大志,不事科举,退安丘园,读《易》自广,博览群书。后隐居黄山。嘉定间,三次上疏,论天变人事、民穷吏污之弊,行师布阵之法,不报。杨简见其书,曰:“真爱君忧国之言也。”徐谊帅江东,以遗逸举荐,不果。筑室柳溪之上,囿以方渠,自号方壶居士。醉酒浩歌,赋诗言志。虽为隐士,仍不忘国事,故诗文中时有指斥时事与怀才不遇之叹,孙嵘叟序称其“古赋似宋玉,诗歌似太白,长短句似坡翁”。集中诸文,皆排宕有奇气。诗学李白,虽天姿高秀不及,往往落卢仝蹊径。如《击鼓行》、《中原行怀古》、《游甘露寺》、《夜兴》等,所谓“多有意外惊人语,生平之志,于斯见之”(史唐卿《方壶存稿跋》)。其馀《湖上早秋偶兴》、《晚晴即事》、《三月十九日过松江五绝》、《次韵别驾韵》等篇,构思新奇,想像丰富,“要亦不俗”。也能词,词集前有序,称所爱者苏轼、朱希真、辛弃疾三人,谓之“词家三变”,自所作词稍近粗豪(《四库全书总目》卷一六三)。著有《方壶存稿》九卷,今存明汪璨刻本及万历重刊本、清钞本,《方壶集》四卷,今存清雍正九年汪栋刻本,系九卷本之重编者,《壶山先生四六》一卷,今存宋刻本,《方壶词》三卷,今存旧抄本、《四库全书》本。《全宋词》第三册收其词六十七首。《全宋诗》卷二九○七至二九一二录其诗六卷。《全宋文》卷六六四五收有其文。事迹见李以申《汪居士莘传》(《新安文献志》卷八七)。

  • 王慎中

    王慎中

    王慎中(1509年-1559年),明代诗文作家。字道思,初号遵岩居士,后号南江。晋江(今属福建)人。幼聪慧,4岁即能诵诗。嘉靖五年(1526)成进士,年方18岁。授户部主事,寻改礼部祠祭司主事。时四方名士唐顺之、李开先、赵时春、熊过等都在部曹,他与之讲习,学问大进,时人有“嘉靖八才子”之誉。大学士张璁欲见,辞不赴。后稍移为吏部郎中,因忌者谗言而谪为常州通判。累官至河南参政,又因忤大学士夏言而落职。他壮年废弃,益肆力于古文,当时问业者踵至。卒年51岁。


    他是唐宋派作家之一。他的散文创作有一个转变过程。据《明史》本传记载:“慎中为文,初宗秦汉,谓东京下无可取。已悟欧、曾作文之法,乃尽焚旧作,一意师仿,尤得力于曾巩。”他在《再上顾未斋》信也说,28岁以前,“徒知掇摭割裂以为多闻,模效依仿以为近古”;28岁以后,“始悟高谈秦汉、鄙薄唐宋的非是”。在文风转变中,他的论文主张有显著的特点:一是对散文创作的发展有了历史主义眼光;二是强调文章最终应“自为其言”。他的散文创作内容较为广泛。《送程龙峰郡博致仕序》非议了封建社会的用人制度,并为朋友的无辜罢免大鸣不平。《盐正刻石记》揭露了官府借捕捉私盐商贩而大肆压榨人民的惨状。《肤功遗爱碑》抨击了那些逐盗之吏的酷虐反甚于盗的事实。《寄道原弟书十七》更直接地控诉了“内官壅蔽,与权勋相倚为奸欺”的弊端。他还热情歌颂了义士们奋勇抗击倭寇的英雄业迹。《海上平寇记》对俞大猷身先士卒的优秀品质给予了赞扬。《刻招魂章碑石》为抗击倭寇入侵而死难的人民招魂,写得苍劲悲凉。《封职方主事蔡梅园公墓志铭》,称颂了举业、学书、习画都不成却在行商中致富的商人蔡梅园。他的文章长于铺叙。《胡榕溪及妻李孺人墓志铭》,在描述胡榕溪的品质时,对他的拾金不昧的细节作了详尽的铺陈,使散文增添了文学色彩。他的文章还善于章法。《封郎中郑植庵及妻任宜人墓表》记叙的是郑氏夫妇,却从他们的儿子角度落墨,侧面烘染。


    他的诗清丽淡雅,如《登江东城楼》:“花片飞飞柳色深,登楼一倍搅乡心。长堤烟草迷人去,远寺斜阳带磬沉。江水无风时起浪,春云不雨每成阴。踌躇满日谁相会,惆怅前林怅翼禽。”他的诗作有不少意境隽永的佳联。后期诗篇,搀杂讲学,信笔自放,议论过多入诗,成就不如他的散文。


    著有《遵岩集》24卷。

  • 翁卷

    翁卷

    翁卷,南宋诗人,生卒年不详。字续古,一字灵舒,乐清(今属浙江)人。曾领乡荐,终身不仕。工诗,在永嘉四灵中年事最高,以诗游士大夫间,尝与张弋、赵汝鐩、葛天民、孙惟信、戴复古、刘克庄等人唱酬,行迹及今浙江、江苏、江西、湖南等地。叶适序其诗,称为“自吐性情,靡所依傍”,“变化秀逸则过唐,守格遣辞不失唐”。刘克庄《赠翁卷》诗云:“非止擅唐风,尤于选体工。有时千载事,只在一联中。”张端义《贵耳集》赞其数联,如“梅花分地落,井气隔帘生”(《晓对》),“千年流不尽,六月地长寒”(《瀑布》),“移花连旧土,买石带新苔”(《吾庐》),《四库全书总目》谓所取“大抵尖新刻画之词,盖一时风气所趋,四灵如出一手”(卷一六二)。其诗宗贾岛、姚合,用思虽苦而不乏秀气,与江西派诗风迥别,代表作如《幽居》、《梦回》、《野望》、《哭徐山民》、《乡村四月》、《闽中秋思》等,以“闲雅”、“瘦而有精神”颇受称许。著有《苇碧轩集》四卷,有明潘是仁辑刻《宋元四十三家集》本,《四库全书》所收一卷本,名为《西岩集》,1985年浙江古籍出版社出版陈增杰校点本《永嘉四灵诗集》。《全宋诗》卷二六七三至二六七四录其诗二卷。事迹见《四库全书总目》卷一六二。

  • 王佐

    王佐

    王佐(1126—1191),字宣子,山阴(今绍兴)人。南宋绍兴十八年(1148)进士第一。授秘书省校书郎,后为永州、吉州地方官,有政声。


    乾道元年(1165)任建康知府时,悉朱端明、崔光生利用宗教组织部分士兵密谋起事,旋令拘捕为首者,盘诘后判斩。并流放其党徒数人于岭南,余释之不问。事毕,仍阅案牍,办理公事,接见宾僚,丝毫无异于常日。淳熙六年(1179),陈峒在宜章(今属湖南)一带率众起义,旬日内发展到数千人,占领江华、蓝山、临武及广东阳山等地。时佐知潭州,闻警后起用流人冯湛率潭州禁军等武装先行抵御。随即上奏以擅授冯湛兵权请罪,并要求统荆、鄂军进行镇压,孝宗准其所请,旋受命节制军马,督军究追,大事屠杀。后升显谟阁待制,进权户部尚书。官至宝文阁直学士。


    初任秘书省校书郎时,秦桧子熺提举秘书省,馆中同僚趋附秦熺为升迁捷径,独佐未曾与其妄交一语。并说:“三馆故事,丞相与京县(京都治县)尉均为学士,安得妄自屈哉。”


    光宗绍熙二年(1191)二月,王佐病卒,朝廷追赠银青光禄大夫。葬于山阴县天乐乡竺里峰之原(今绍兴杨汛桥镇联社村竹林尖)。三年后,陆游为其撰写了墓志铭 ,对其一生给予了很高评价。


    著有《易说》十卷,《王俊义文集》十卷。《宋史》称:“俊义与李祈友善,首建正论于宣和间,当是时诸公卿稍知分善恶邪正者,二人力也。”

  • 王顼龄

    王顼龄

    王顼[xū]龄(1642-1725),清圣祖、世宗时武英殿大学士。字颛士(一作容士),号㴘湖,又因世宗赐诗有“迹与松乔合,心缘启沃留”之句, 自号松乔老人,江南华亭(今上海松江)人。康熙十五年(1676)进士,授太常寺博士。十八年,诏举博学鸿儒,吏部尚书郝惟讷、吏部左侍郎张士讷荐其诗词风雅、品谊端方,召试一等,授编修,纂修《明史》,充日讲起居注官及《平定三逆方略》纂修官。迁侍讲,督四川学政,累迁侍讲学士。二十八年,以左都御史郭琇疏劾,与弟鸿绪并休致,寻命其留任如故。转侍读学士,以父忧归,服除,起故官,累擢礼部侍郎。圣祖南巡,亲临其家秀甲园,赐御书榜。复南巡视察河务,再造其第,时以为荣。寻调吏部,充经筵讲官。擢工部尚书,典会试,充《书经传说会纂》总裁。五十五年,拜武英殿大学士。雍正初,加太子太傅。以老再疏乞休,世宗未允。卒赠太傅,谥号“文恭”。平生所为诗文,成《画舫斋集》、 《世恩堂集》、《西征草》等。

  • 王樵

    王樵

    王樵(1521-1599)。字明逸,号方麓,江苏金坛人。明代经学家。嘉靖二十六年(1547)进士,授行人。迁山东佥事,移疾归。万历初,补浙江佥事,擢尚宝卿。历南京太仆少卿,擢右都御史,以年老致仕。卒谥恭简。精研经学。著有《周易私录》、《尚书日记》、《春秋辑传》。生性恬澹,邃于经学,《易》、《书》、《春秋》皆有撰述。其文章颇切实际,非模山范水、嘲风弄月之词;其诗虽不能自成一格,而冲和雅淡,不失雅音。著有《方麓集》。生平事迹见明焦竑《澹园集》卷三三所作行状、《明史》卷二二一。

  • 王艮

    王艮

    王艮(1483年7月20日—1541年1月4日),明哲学家。初名银,字汝止,号心斋。泰州安丰场(今江苏东台)人。生于灶户世家,7岁受书乡塾,11岁因贫不能学,辞塾师,就理家政,19岁商游四方,23岁客山东,开始究心医道。《年谱》载王艮25岁客山东谒孔庙时,便“奋然有任道之志,归则日诵《孝经》、《论语》、《大学》,置其书袖中,逢人质义”。并能不泥传注,信口谈解,常常默坐体道,以先觉为己任。38岁(1520)时,拜见王守仁,心大服,拜执弟子礼,王守仁取《易·艮卦》之义更其名银为艮,字以汝止,从此师事王守仁。可他“时时不满其师说”(《明儒学案·泰州学案》),甚至“往往驾师说之上”(《明史·王艮传》)。王守仁曾称“吾党今乃得一狂者”(《心斋王先生全集》卷五)。1529年,王守仁谢世。王艮开始定居家乡,授徒讲学,自树一帜,开创了独具特色的泰州学派。学生主要是樵夫、陶匠、农夫等平民百姓。直至1541年病卒于家,终年58岁。王艮提出“百姓日用即道”(同上书卷三),强调“愚夫愚妇,与知能行便是道”,而所谓的“圣人之道”,也“无异于百姓日用。凡有异者,皆谓之异端”(同上)。圣人与百姓的区别只在于学与没学,圣人的责任就是“以先知觉后知”,“使愚夫愚妇皆知所以为学”。(同上书卷四)。王艮把“安身立本”作为道德修养的出发点,认为“格物之物,即物有本末之物”。“‘格’如格式之格,即后‘絜矩’之谓。吾身是个矩,天下国家是个方。‘絜矩’,则知方之不正,由矩之不正也”(同上书卷三)。这一颇有特色的思想,被称为“淮南格物”。在政治上,王艮主张实行仁政,反对苛政,追求“人人君子,比屋可封,天地位而万物育”(同上)的社会理想,主张建立一种“我之不欲人之加诸我”,“吾亦欲不加诸人”(同上)的和谐关系。在经济上,他主张“务本而节用”(同上书卷四),提倡“众皆归农”,“去天下虚縻无盖之费”(同上),大力发展生产。他有发展平民教育的思想。在他看来,“夫子(指孔丘)亦人也,我亦人也”(同上书卷五),“人之天分不同,论学则不必论天分”(同上书卷四)。人人皆可学而后知,而所学知识,中心仍是日用之学。所以,王艮的学生颇多,在广大平民中产生了重要影响。因王艮为泰州人,以王艮为代表的学派被称为“泰州学派”。王艮的主要著作有:《明哲保身论》、《乐学歌》、《格物要旨》、《勉仁方》、《王道论》、《均分草荡仪》等。经其子孙门人陆续收集整理,编成《心斋王先生全集》。清嘉庆年间,王氏后裔搜访遗版,合其族弟、门人王栋,子王襞著作,汇印成《淮南王氏三贤全书》。清末民初,东台人袁承业将其重新编订成《明儒王心斋先生遗集》出版。

  • 王洋

    王洋

    王洋(1087年-1154年),字元渤,原籍东牟(今山东蓬莱),后徙居山阳(今江苏淮安)。宣和六年进士。绍兴元年,以修职郎召试馆职。二年,除校书郎,为吏部员外郎(《南宋馆阁录》卷八),守起居舍人。是年十月,以言事被斥,复坐撰方訚、张纲改官制词溢美,罢为直徽猷阁,主管台州崇道观(《建炎以来系年要录》卷五八)。十一年,起知邵武军,移知吉、饶二州。时洪皓自金国归,为秦桧所忌,人无敢过其居者,王洋独与之游,为人告讦,罢为直徽猷阁、主管台州崇道观。寓居信州,居所有荷花水木之胜,因号王南池,辟室曰半僧寮,与吕本中、曾几相唱和(《涧泉日记》卷中)。二十三年卒,年六十七(《建炎以来系年要录》卷一六五)。善诗文,周必大称其“感今怀昔,登高望远,忧思愉佚,摹写戏笑,皆寓之于诗”(《东牟集序》);《四库全书总目》亦谓其诗“极意镂刻,往往兀奡自喜,颇不为边幅所拘”(卷一五六)。他有一些咏古讽今之作,如《明妃曲》以王昭君出塞为题,有“命薄身存有重轻,天山从此静埃尘。山西健将如君否,此日安危托妇人”之句,流露出对南宋朝廷屈辱乞和的不满。其馀诗叙事写景,往往为人称道,如《寄题凤林桥诗》记安福县令韩朝美为民修桥事,王庭珪称其“诗尤典雅,发于忠厚”(《跋王元勃凤林桥诗》);《琵琶洲》绝句在众多题咏中堪称佳作(《容斋三笔》卷六)。其文章富于特色,周必大称其赋丽而法,传记赡而劲,碑铭高古粹美,奏议切直忠厚,制词尤有典则(《东牟集序》)。如《强国本札子》论宣和、靖康、绍兴时国家之弊,《正得失札》论天下形势倒置,《上赵元镇书》论立极本以固宗社、履危事以决安危,都“切直忠厚”,深中事机。著有《东牟集》三十卷,原集已佚,清四库馆臣自《永乐大典》采掇遗文,重编为十四卷。《全宋诗》卷一八六六至一八七一录其诗六卷。《全宋文》卷三八六六至三八七七收其文十二卷。事迹见周必大《东牟集序》(《周文忠公集》卷二○)、《宋史翼》卷二七、《宋诗纪事》卷四○。

  • 吴应枚

    吴应枚

    吴应枚,字小颕,一字颕庵,归安(今浙江湖州)人,应棻弟。雍正二年(1724)进士,官大理寺少卿。山水师王原祁。著客槎集、墨香幢诗、题画诗跋。《清画家诗史》、《画传编韵》、《画囊》、《畊砚田斋笔记》

  • 吴昌绶

    吴昌绶

    吴昌绶(1868—1924),近代诗人。字伯宛,又字甘遁,号印臣,晚号松邻。浙江仁和(今杭州)人。光绪二十三年(1897)举人,官内阁中书。少时随父宦侨寓吴中,为黄彭年所赏。及居京师,以密字自给,未尝干谒权贵以求通达。读书能贯穿古今,精目录、金石之学,诗词笺奏,涉笔即工。辛亥革命后,究心掌故,仿谈迁《国榷》例,辑成《四考》,又刻印《松邻丛书》、《景刊宋金元明本词》、《十六家墨说》。著有《松邻遗集》。生平事迹见《晚晴容许汇》卷一八二。


    长于公牍、章奏、启、笺文字,因 而辅佐吴尚书(海襄)、吴侍郎(重熹)为幕客。吴氏好刻书,长于影刻,为清末刻书人。刻有《双照楼词》,影宋本书有吉州本《欧阳文忠公近体乐府》三卷、《醉翁琴趣外篇》六卷、《晁氏琴趣外篇》六卷、《酒边词》一卷、《放翁词》一卷、《可斋词》七卷、《芦川词》二卷、《石屏词》一卷、《梅台诗余》一卷,影元本书有延祐本《和常先生云山集》、凤林书院《草堂诗余》三卷,影明本书有洪武遵正书堂《草堂诗余》前集二卷、后集二卷,正德仿宋本《花间集》十卷,影日本五山仿元本《中州乐府》。值得一提的是,影宋本《于湖居士乐府》四卷,底本为袁寒云夫人刘梅真女士摹写,其所收皆宋元明刊,于宣统(溥仪)三年(1911年)在武昌开始影雕,至民国六年(1917年)书成,纸墨用料选为上等,刻印很精,吴氏亡后,书版归武进陶氏“涉园”,陶氏又有续集刻在一起,更名为《景(影)刊宋金元明本词四十种》,新中国成立后,书版归北京中国书店刷印出版,1960年又转为中华书局继续印行。

推荐作家

公羊高

公羊高

公羊高,战国时期齐国人。相传是孔子学生子夏的弟子。汉代今文经学的重要先驱者。以治《春秋》闻名于世。旧题《春秋公羊传》(亦称《公羊春秋》或《公羊传》)为其所作。据唐代徐彦《公羊传疏》说:“戴宏《序》云:"子夏传

张衡

张衡

张衡(78年—139年),东汉著名辞赋家、文学家、科学家。《后汉书》有传。字平子。南阳郡西鄂(今河南南阳县)人。少时即善属文,西游三辅,作《温泉赋》;东入洛阳,观太学,问学于经学大师贾逵,遂通《五经》、六艺。永元(89—1

房玄龄

房玄龄

房玄龄(579年—648年8月18日)字乔,齐州临淄(今山东淄博)人。父彦谦仕隋为刺史。玄龄幼聪敏、贯通典籍,善属文。开皇中,天下统一,人皆以为隋朝国运长久,玄龄则以为隋帝失政,亡迹已现。年十八举进士,授羽骑校,补隰城尉。李渊起兵

孔子

孔子

孔子(公元前551年9月28日―公元前479年4月11日)春秋末期伟大的思想家和教育家,儒家学派的创始人。名丘,字仲尼。鲁襄公二十二年(一说二十一年)十月庚子日(前551年9月28日)出生于鲁国昌平乡陬邑(今山东曲阜东南)。其远祖

李达

李达

李达(1890年10月2日-1966年8月24日),马克思主义理论家、教育家。字永锡,号鹤鸣。湖南零陵人。早年在长沙、北京等地读书。1913年东渡日本学习科学和实业。十月革命后开始研究马克思主义。1918年5月参加组织中华留日学生

余象斗

余象斗

余象斗(约1560 -1637) 名文台,字象斗,号仰止子、仰止山人、三台山人、三台馆主人,别名世腾、象乌、宗下、云登父、子高父等福建建阳人,明末著名书坊主、小说家。他生逢明末建阳刻书鼎盛时期,仅余氏一族就有三十余家书坊,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