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艮

王艮
  • 姓名:王艮
  • 别名:
  • 性别:
  • 朝代:明代
  • 出生地:泰州安丰场(今江苏东台)人
  • 出生日期:1483年7月20日
  • 逝世日期:1541年1月4日
  • 民族族群:

王艮(1483年7月20日—1541年1月4日),明哲学家。初名银,字汝止,号心斋。泰州安丰场(今江苏东台)人。生于灶户世家,7岁受书乡塾,11岁因贫不能学,辞塾师,就理家政,19岁商游四方,23岁客山东,开始究心医道。《年谱》载王艮25岁客山东谒孔庙时,便“奋然有任道之志,归则日诵《孝经》、《论语》、《大学》,置其书袖中,逢人质义”。并能不泥传注,信口谈解,常常默坐体道,以先觉为己任。38岁(1520)时,拜见王守仁,心大服,拜执弟子礼,王守仁取《易·艮卦》之义更其名银为艮,字以汝止,从此师事王守仁。可他“时时不满其师说”(《明儒学案·泰州学案》),甚至“往往驾师说之上”(《明史·王艮传》)。王守仁曾称“吾党今乃得一狂者”(《心斋王先生全集》卷五)。1529年,王守仁谢世。王艮开始定居家乡,授徒讲学,自树一帜,开创了独具特色的泰州学派。学生主要是樵夫、陶匠、农夫等平民百姓。直至1541年病卒于家,终年58岁。王艮提出“百姓日用即道”(同上书卷三),强调“愚夫愚妇,与知能行便是道”,而所谓的“圣人之道”,也“无异于百姓日用。凡有异者,皆谓之异端”(同上)。圣人与百姓的区别只在于学与没学,圣人的责任就是“以先知觉后知”,“使愚夫愚妇皆知所以为学”。(同上书卷四)。王艮把“安身立本”作为道德修养的出发点,认为“格物之物,即物有本末之物”。“‘格’如格式之格,即后‘絜矩’之谓。吾身是个矩,天下国家是个方。‘絜矩’,则知方之不正,由矩之不正也”(同上书卷三)。这一颇有特色的思想,被称为“淮南格物”。在政治上,王艮主张实行仁政,反对苛政,追求“人人君子,比屋可封,天地位而万物育”(同上)的社会理想,主张建立一种“我之不欲人之加诸我”,“吾亦欲不加诸人”(同上)的和谐关系。在经济上,他主张“务本而节用”(同上书卷四),提倡“众皆归农”,“去天下虚縻无盖之费”(同上),大力发展生产。他有发展平民教育的思想。在他看来,“夫子(指孔丘)亦人也,我亦人也”(同上书卷五),“人之天分不同,论学则不必论天分”(同上书卷四)。人人皆可学而后知,而所学知识,中心仍是日用之学。所以,王艮的学生颇多,在广大平民中产生了重要影响。因王艮为泰州人,以王艮为代表的学派被称为“泰州学派”。王艮的主要著作有:《明哲保身论》、《乐学歌》、《格物要旨》、《勉仁方》、《王道论》、《均分草荡仪》等。经其子孙门人陆续收集整理,编成《心斋王先生全集》。清嘉庆年间,王氏后裔搜访遗版,合其族弟、门人王栋,子王襞著作,汇印成《淮南王氏三贤全书》。清末民初,东台人袁承业将其重新编订成《明儒王心斋先生遗集》出版。

猜你喜欢的书

人生的智慧

人生的智慧

亦译《生活的智慧》,19世纪德国唯意志主义哲学家叔本华重要伦理学著作之一。1890年出版。书中认为:人的命运自生开始就不能改变,只能在注定的生命线上展开自己,生命在什么位置就在什么位置,人唯一能做的是借助意志努力发挥生命中固有的能力。“命运就是指人拥有什么”。由此把人的命运分为三类。其一,拥有人格之命运。人格是人身固有的健康与精力、美与才性、道德品性、智慧和教等特性。它是自然界赐予的,个人不能加以扭曲。人格中具有的特质是人幸福和快乐的直接源泉,具有绝对价值。但人无法摆脱痛苦与厌倦,人生仍在二者之间摆动;其二,拥有财富和其他占有物之命运。这种命运不断地追求财富,又不断地使希望落空。好比海水,喝得愈多,愈是口渴,得来的快乐随之消失,到头难免痛苦一场;其三,拥有地位之命运。对地位的追求就是对官位、名声、荣誉的追求,这如同对财富追求一样不能带给人幸福和快乐,反而更加危险,使人陷入绝望之境。无论哪种命运,我们都集忧患困厄于一身,可怜兮兮地活到死——虽然各人展开的命运类型不同。一个有智慧的人对此应有充分认识。该书所述内容是叔本华悲观主义的一个缩影。

伐檀集

伐檀集

宋代诗文别集。2卷。黄庶著。黄庶,字亚夫,号青社,黄庭坚父。此书是作者所著诗文的汇集。卷上为各体诗歌167首,卷下收书启17篇,杂文49篇。黄庶散文学韩愈,“集中古体诸诗,并戛戛自造,不蹈陈因”(《四库全书总目》)。黄庶这种熔裁古事而又生新矫拔的做法,对黄庭坚的诗风产生较深的影响。书中收有《和柳子玉官舍十首》,其中《怪石》是其诗风的代表作。“山阿有人着薜荔”,代用楚辞《九歌·山鬼》中的诗句,“廷下缚虎眠莓苔”,化用《韩诗外传》中楚熊渠子夜行见寝石以为伏虎的典故,“手磨心语知许事”系从韩愈“手磨袖拂心语口”脱胎而来,最后一句“曾见汉唐池馆来”是由自然景物联想到的某种哲理。陈衍评论道:“落想不凡,突过卢仝,李贺”(《宋诗精华录》)。其诗往往能熔唐宋诗之长于一炉。有《四库全书》本,宜秋馆《宋人集》本。

续琉球国志略

续琉球国志略

1808年(清嘉庆十三年),齐鲲时任翰林院编修,任册封琉球王国正使,奉命出使琉球,费锡章时任工科给事中,任册封琉球王国副使,随齐鲲一同出使琉球。齐鲲、费锡章共同编著的《续琉球国志略》记载,“十三日天明见钓鱼台,从山南过,仍辰卯针行船二更,午刻见赤尾屿。又行船四更五,过沟祭海。”

烂柯经

烂柯经

《烂柯经》由明代朱权(朱元璋第十七子)辑。全书共四卷,分为两部分:前三卷为围棋理论著作,包括姓氏总范、十三篇论范、棋经四篇等。卷四为棋盘路图、受子局面、和死活棋势等。此为明嘉靖时期刊本,卷首有正德三年欧阳旦序。

鲁迅日记

鲁迅日记

日记集。鲁迅著。上海鲁迅著 作编刊社1951年编辑、上海出版公司影印出 版。线装本。收1912年5月5日—1921年12 月31日、1923年1月1日—1936年10月18 日共23年零5个多月的日记。1922年日记于 1942年被日军搜去而遗失。1932年2月因“一 二八”战事失记5天、1936年6月6日至29日 因大病失记24天。人民文学出版社1959年出 版标点铅印本,版式与该社出版的《鲁迅全集》 相仿,并增加了许寿裳抄录的鲁迅1922年部分 日记。1976年再版增加人物索引。日记文笔 简练,虽自谓“信札往来,银钱支付”,是“写给自 己看的”,实则系统地反映了鲁迅生平业绩和历 史风貌。

八十一梦

八十一梦

长篇小说。张恨水著。 写于1939年。同年12月开始在《新民报》连载。1941年由南京新民报社初版。书名《八十一梦》,实则只有十四梦。而这十四梦之间,并没有内在的联系,所以名为长篇,实则是短篇的结集。小说运用“说梦”的形式,放笔直书,触及了当时社会现实的许多黑暗的角落,描画了各式人物的众生相:《号外号外》和《生财有道》揭露了某些人利用抗战捞一把的“生财有道”术; 《退回去了二十年》让人们看到了官场中任人唯亲、乱提乱拉的腐朽作风;《我是孙悟空》揭露了那些吃人肉、喝人血,杀人如麻的“有权有势”的大小妖精; 《在钟馗帐下》则辛辣地刻画了善于拍马的“势利鬼”(外号“有隙必钻”)、“贿赂胜于一切”的“阿堵关”以及以“浑谈”著称的“浑谈国”等人类丑角的肖像画等等。作者以丰富的联想和精巧的构思,在曲折感人的故事情节中,夹以杂文笔调来“针贬时事”,字里行间不乏昝策之言和哲理之论,时时进发出讽刺火花,给读者勾画了一幅“青天白日”(指国民党党旗)下弥漫着冲天“妖气”的群丑图。陈铭德在1941年冬所撰写的《<八十一梦>序言》中断言: “《八十一梦》是恨水先生作品中的一个新阶段。这个新阶段,冲破了旧时代旧小说之藩篱,展开了—个新局面。寓意之深远,含蓄之蕴藉,寄情之豪迈, 每一个读者,必当和我一样,起了共鸣,起了同感。是抗战声中砭石,也是建国途上的南针。”周恩来也在1944年5月16日重庆《新华日报》上撰文,给予作品恰当的评价: “我觉得用小说体裁揭露黑暗势力,就是一个好办法,也不会弄到‘开天窗’。恨水先生写的《八十一梦》,不是起了一定作用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