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艮

王艮
  • 姓名:王艮
  • 别名:
  • 性别:
  • 朝代:明代
  • 出生地:泰州安丰场(今江苏东台)人
  • 出生日期:1483年7月20日
  • 逝世日期:1541年1月4日
  • 民族族群:

王艮(1483年7月20日—1541年1月4日),明哲学家。初名银,字汝止,号心斋。泰州安丰场(今江苏东台)人。生于灶户世家,7岁受书乡塾,11岁因贫不能学,辞塾师,就理家政,19岁商游四方,23岁客山东,开始究心医道。《年谱》载王艮25岁客山东谒孔庙时,便“奋然有任道之志,归则日诵《孝经》、《论语》、《大学》,置其书袖中,逢人质义”。并能不泥传注,信口谈解,常常默坐体道,以先觉为己任。38岁(1520)时,拜见王守仁,心大服,拜执弟子礼,王守仁取《易·艮卦》之义更其名银为艮,字以汝止,从此师事王守仁。可他“时时不满其师说”(《明儒学案·泰州学案》),甚至“往往驾师说之上”(《明史·王艮传》)。王守仁曾称“吾党今乃得一狂者”(《心斋王先生全集》卷五)。1529年,王守仁谢世。王艮开始定居家乡,授徒讲学,自树一帜,开创了独具特色的泰州学派。学生主要是樵夫、陶匠、农夫等平民百姓。直至1541年病卒于家,终年58岁。王艮提出“百姓日用即道”(同上书卷三),强调“愚夫愚妇,与知能行便是道”,而所谓的“圣人之道”,也“无异于百姓日用。凡有异者,皆谓之异端”(同上)。圣人与百姓的区别只在于学与没学,圣人的责任就是“以先知觉后知”,“使愚夫愚妇皆知所以为学”。(同上书卷四)。王艮把“安身立本”作为道德修养的出发点,认为“格物之物,即物有本末之物”。“‘格’如格式之格,即后‘絜矩’之谓。吾身是个矩,天下国家是个方。‘絜矩’,则知方之不正,由矩之不正也”(同上书卷三)。这一颇有特色的思想,被称为“淮南格物”。在政治上,王艮主张实行仁政,反对苛政,追求“人人君子,比屋可封,天地位而万物育”(同上)的社会理想,主张建立一种“我之不欲人之加诸我”,“吾亦欲不加诸人”(同上)的和谐关系。在经济上,他主张“务本而节用”(同上书卷四),提倡“众皆归农”,“去天下虚縻无盖之费”(同上),大力发展生产。他有发展平民教育的思想。在他看来,“夫子(指孔丘)亦人也,我亦人也”(同上书卷五),“人之天分不同,论学则不必论天分”(同上书卷四)。人人皆可学而后知,而所学知识,中心仍是日用之学。所以,王艮的学生颇多,在广大平民中产生了重要影响。因王艮为泰州人,以王艮为代表的学派被称为“泰州学派”。王艮的主要著作有:《明哲保身论》、《乐学歌》、《格物要旨》、《勉仁方》、《王道论》、《均分草荡仪》等。经其子孙门人陆续收集整理,编成《心斋王先生全集》。清嘉庆年间,王氏后裔搜访遗版,合其族弟、门人王栋,子王襞著作,汇印成《淮南王氏三贤全书》。清末民初,东台人袁承业将其重新编订成《明儒王心斋先生遗集》出版。

猜你喜欢的书

有产业的人

有产业的人

英国作家高尔斯华绥的著名长篇小说三部曲《福尔赛家史》中的第一部,发表于1906年。福尔赛一家祖上是农民,到第三代老乔里恩及6个兄弟4个姐妹时,已积聚了100万财富。一天,长房老乔里恩的孙女琼与工程师波辛尼举行订婚仪式,琼的叔叔索米斯带着妻子伊琳前来祝贺。伊琳是一个穷教授的女儿,为了摆脱冷酷的后母才与索米斯结婚的。但婚后她就后悔了,索米斯虽表面上温文尔雅,而骨子里却是一个冷冰冰没有一点感情的人物,他只奉行追逐财产的原则,被称为“有产业的人”,因此,伊琳的婚后生活很痛苦。在琼的订婚仪式上,伊琳认识了波辛尼。后来,索米斯要在罗宾山建造一所别墅,聘请了波辛尼来担任设计建造工作,在建造山宅过程中,伊琳和波辛尼彼此相爱了。这不仅使琼和老乔里恩感到痛苦与不安,而且对索米斯来说更是一个沉重打击。索米斯以工程造价超过预算为由向法院起诉。波辛尼败诉了,伊琳由于忍受不了索米斯的行为离家出走。然而不久波辛尼不慎被车撞死,孤苦无靠的伊琳只得又忍痛回到索米斯家。6年后,她终于勇敢地离开了索米斯独居,靠教授音乐课维持自己的生活。而老乔里恩最后也谅解了伊琳给自己孙女带来的不幸,在死前给了她一笔能维持独立生活的财产。小说以老乔里恩在罗宾山宅安然去世而告结束。此作是三部曲中最成功的一部,作品深刻揭露了资产者贪婪的本性和被财产、金钱所腐蚀的卑劣灵魂。

咏怀诗

咏怀诗

组诗。三国魏阮籍作。今存四言十三首,五言八十二首。后者尤著名。阮籍生当魏晋易代之际,司马氏当政,谋夺曹魏帝位,统治阶级内部斗争剧烈,屠杀惨酷。阮籍对此深为不满,又常虑祸患及身,因作此诗以自抒胸怀。诗中表达了自己忧时愤世、徬徨苦闷的心情,以及求仙避世的思想;对当时社会上层的虚伪丑恶,则颇多讥刺。但迫于环境,不敢明白倾吐,故诗中文字隐晦曲折,并多用象征手法,形成独特风格。对后世咏怀、感遇一类的五言组诗颇有影响。

南湖集

南湖集

诗别集。二卷。元贡性之撰。贡性之,字友初,《归田诗话》作有初,宁国宣城(今属安徽)人,生卒年不详。贡师泰之族子,元末始为簿尉,后补闽省理官。明太祖洪武(1368—1398)初,征录师泰后人,大臣推荐性之,性之避居山阴,更名悦。其从兄弟仕于朝者,欲迎归金陵、宣城,俱不往,躬耕自给以终其身。门人私谥为贞晦。以祖居宣城南湖,因号南湖先生,并以南湖为集名。集中《画马》诗云“记得曾陪仙仗立,五云深处隔花看”,《题肃万邦蒲萄》诗云“忆骑官马过滦阳”,有倦倦不忘故国之意,又在诗中赞陶渊明,有不事二姓之意。集前有贡钦序,序称王冕工于画梅,若无贡性之题诗,其画则不贵重,故集中多咏梅诗,如“王郎日日写梅花,写遍杭州百万家。向我题诗如索债,诗成赢得世人夸”,又有“老我江南无俗事,为渠日日赋新诗”句。其集上卷为五、七言古体和五、七言律诗,下卷为五、六、七言绝句。其诗较少用典,清丽明畅。明孝宗弘治(1488—1505)间,其裔孙贡钦将《南湖集》出示李东阳,李称其诗清新可传,为删去十之一,由贡钦刊刻行世。此集有明刊本二卷、文渊阁《四库全书》本二卷、丁氏抄本六卷。

钦定执中成宪 [四库本]

钦定执中成宪 [四库本]

八卷。清爱新觉罗·胤祯敕撰。是书于雍正六年(1728)始撰,雍正十三年(1735)书成奏进,宣付武英殿校刊,乾隆三年(1738)完成,御制序文颁行。前四卷录尧以来至明孝宗之嘉言善政,后四卷为唐虞至明诸臣之论说,皆关于治国之道者。如有奥旨未显或疑义未明者,皆折衷之,以阐发其理蕴或评判其是非。该书有《四库全书》本。

湘军志

湘军志

《湘军志》是一部记载晚清湘军的纪事本末体志书。王闿运撰。清光绪七年(1881)成都尊经书院初刻。有光绪十一年长沙斠微斋刊本; 光绪十二年虞山鲍氏以《湘军水陆战记》为题,在上海刊行的石印本等。1983年湖南岳麓书社将该书与《湘军志平议》、《续湘军志》合集,列为 “湘军史专刊” 的一种出版。《湘军志》始撰自光绪三年五月,成书于光绪七年闰七月。共16篇 。约9余万字。采纪事本末体裁,分别以湖南防守篇、曾军篇、湖北篇、江西篇、曾军后篇、水师篇、浙江篇、江西后篇、临淮篇、援江西篇、援广西篇、援贵州篇、川陕篇、平捻篇、营制篇、筹饷篇等为目。详细叙述了湘军自咸丰三年(1853)由曾国藩在湖南编练成军,先后在湘、鄂、赣、浙、皖、苏等地对太平军作战,在川、陕镇压李永和、蓝大顺起义以及扶王陈得才所部太平军,在贵州镇压苗民起义,在皖、鄂、豫、鲁、苏等地追剿捻军,逐渐发展成为一支举足轻重的地方封建军阀武装的历史过程。对湘军的营制、饷制,以及曾国藩治军任将的特点等,也有专门记载。书中渲染 “湘军则南至交趾,北及承德,东循潮、汀,及渡海开台湾,西极天山、玉门、大理、永昌,遂度乌孙。水属长江五千里,击柝闻于海。自书契以来,湖南兵威之盛,未有过此者也”( 《湖南防守篇第一》),对曾国藩以及骆秉章、胡林翼、左宗棠、彭玉麟等统帅湘军,镇压以太平天国为首的农民起义的所谓“炳炳麟麟”的“业绩”给予充分肯定。

四书讲义困勉录

四书讲义困勉录

清陆陇其为补充朱熹《四书集注》而辑录的明以后各家《四书》解说。共37卷:《大学》1卷,《中庸》2卷,《论语》20卷,《孟子》14卷。陇其“一生心力毕萃于孔、曾、思、孟之书” ,“其于《四书》义蕴如食充饥,如衣御寒,穷年矻矻,无异经生举业时” (彭定求序) 。他十分推崇朱熹学说,而与王阳明学说势同水火。此书辑录明万历以后各家《四书》解说,实际成为朱熹《四书集注》的补注。创始于顺治戊戍(1658),未成而陆陇其去世。后由族人陆公穋缮写编次,由门人席永恂等刊析。陆陇其笃信朱熹之学,书中荟粹群言,一一别择,一切支离影响之谈,刊除略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