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介之

- 姓名:王介之
- 别名:字石子
- 性别:男
- 朝代:清代
- 出生地:明湖广衡阳人
- 出生日期:1606年
- 逝世日期:1686年
- 民族族群:
王介之(1606年~1686年) 字石子,一字石崖,号耐园,又号铿斋,明湖广衡阳人。王夫之长兄,4岁随之开蒙,崇祯十五年(1642)与夫之同举于乡。对当时士人竞相空谈,以声誉相高的风气极为不满,尝对夫之云:“此汉季处士召祸之象也。文章道丧,不十年而见矣。”(《姜斋文集·石厓先生传略》)律己极严,时家境贫寒,无力治装赴京会考,观察金九陛登门拜访,示意一死囚犯家属愿出一千金给介之兄弟,条件是赴京为之求情,既可使罪犯免死,亦可助介之兄弟成行。此事被介之、夫之严拒,并说如果此人逃脱死刑,将来必“祸延于乡党”(同上书)。入清不仕,隐居衡阳县长乐大云山麓,闭门著书授徒,“煮脱粟,薪榾拙,鹑衣草冠四十余年”,“与耕凿屠贩之人不相异”。筑其居,名“泥堂”。毕生致力于经学,著有《春秋四传质》、《春秋家说补》、《周易本义质》、《诗序参》、《诗经尊序》等书,其中《春秋四传质》后被收入《四库全书》。晚年自题座右铭:“到老六经犹末了,及归一点不成灰。”王家文士很多;其父王朝聘(字修侯,衡阳人)曾两中副榜,后入国子监攻读;二叔和三叔都是郡文学,三家子弟也多承习诗书,琴棋书画无一不精。王介之弟兄三人,长兄王介之为学笃敏,年16补贡生,入县学8年。明崇祯12年(1639)中乡试乙榜,奉诏入太学。崇祯15年(1642)中举,是年冬,偕弟王夫之赴京参加会试,船至江西受阻。次年初折回衡阳;张献忠事件后,奉母屏迹幽居于衡阳县长乐大云山麓,闭门著书授徒,“煮脱粟,薪榾拙,鹑衣草冠四十余年”,“与耕凿屠贩之人不相异”。
王介之书籍作品
猜你喜欢的书
茗谭
明代茶书,1卷,徐火勃撰。此书仅《茶书全集》乙本。书末有徐氏万历癸丑(四十一年,1613)暮春自序,书即撰于此际。其又自署轩名荔奴,可见亦师蔡襄嗜茶兼喜荔枝。此书约1600字,记述有关茶的诗文、故实,关于茶与水的品第及如何发挥茶的清雅趣味。其书第11条表示与许次纾、屠本畯、闻龙、罗廪、喻政诸人相友善且趣味相合,堪称茗中知己。也证明《茗笈》、《茶笺》、《茶解》、《茶集》、《茶书全集》此时俱已成书。又,其书第15条批评顾元庆《茶谱》之说,“取诸花和茶藏之,殊夺真味”,也颇为有识。
太上九天延祥涤厄四圣妙经
太上九天延祥涤厄四圣妙经,撰人不详。约出于宋代。一卷,收入《正统道藏》洞真部本文类。经文乃元始天尊演说。谓一切众生有种种苦难,皆因争财兢宝,利己损他,口是心非,恣情嫉妒妬,故使妖魔作害,枉遭诸苦。天尊愍念众生,故说「通天祈佑延祥涤厄四圣神咒」及「四都神咒」,又授「四圣真君名号真符」。众生若有急难,可面北焚香,存神静虑,至心礼念,或贴灵符,四圣即统兵前来消灾灭殃。若诵此经万遍,即可「身处仙宫,与道合同」。书中所称「四圣」,是指北极天蓬大元帅、北极天猷大元帅、北极翊圣黑杀大元帅、北极佑圣真武大元帅,皆为宋代道教尊奉之神。
太上洞神玄妙白猿真经
太上洞神玄妙白猿真经,撰人不详。似出于宋代。一卷,收入《正统道藏》洞神部方法类。此书内容为兵家六壬遁甲之术,分为五式:其一〈六甲神箭式〉,依法念咒吹炁,书写六甲符安于箭头,可保「射无不中」。 其二〈铸青龙剑并炼大丹式〉,炼服九光丹。并以净眼符水洗目,「能视天上地下人间一切鬼神」;又入名山采八石炼大丹,服之可长生,取五金铸青龙剑,能万里取人首级。 其三〈五假式〉,书写五假符,念五假咒,可以隐形变化。 其四〈七星式〉,施用七星符,有隐身匿形,出入幽冥,摧山竭海,驱役鬼神等神通。 其五〈八卦式〉,施用八卦符,有破敌灭贼,隐吾宁我之功用。
老虎桥杂诗
本书根据谷林抄本《老虎桥杂诗》整理出版,为该本的首次面世。主要收录了作者1946-1949年在南京老虎桥监狱期间所在的部分诗作,同时,在附录中收集了在此以前所作的《苦茶庵打油诗》及《补遗》等,几乎囊括了作者所写的全部旧体诗,体现了周氏文学大家的深厚功底。
新续高僧传四集
六十五卷。民国喻谦。喻谦,湖南衡阳人,为清末学者王闿运弟子。民国八年 (1919),应北凉法源寺方丈道阶聘编此书。历时五年撰成《新续高僧传四集》一书。该书内容始自宋初,终于清末,为佛教传记体史书。全书内分译经篇(卷一、二),义解篇 (卷三至十),习禅篇 (卷十一至二十六),明律篇 (卷二十七至三十二),护法篇 (卷三十三至三十五),录感篇(卷三十六至三十八),遗身篇(卷三十九至四十),净读篇 (卷四十一至四十八),兴福篇 (卷四十九至五十九),杂识篇 (卷六十至六十五)。分科与《宋僧传》大致相同,惟感通易名为灵感,读诵易名为净读,杂科易名为杂识。正传著录有七百七十一人,附见六百七十一人。在地域上,较之过去僧传范围更加扩大,于辽、金、元三朝高僧皆有记录,尤其元代高僧为最多。著录面相当广泛。此书作者严谨认真,所引资料多达六十余种,主要有灯录、传记、寺志、文集以及宋、辽、金、元诸史书。使该书具有很高的史料价值。对研究佛教历史,佛教人物乃至佛教文化方面,均有借鉴意义。现见载版本有民国癸亥北洋印刷局铅字排印本。
律抄第三卷手决
律抄第三卷手决,一卷,首缺,编号二七九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