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人物

  • 王吉昌

    王吉昌

    王吉昌,号超然子。生平不详,《道藏提要》考其为金元之际人。有《会真集》五卷,其集卷一为图说,卷二、卷三为曲集,凡九十馀首;卷四、卷五为词集,凡七十馀首。其内容皆以阐述太极、五行、八卦运动变化之数为主,以供内丹修炼所取法。收入《正统道藏》。《全金元词》收其词七十八首。

  • 王旭

    王旭

    王旭,生卒年不详,约公元1264年前后在世,元代诗文家。字景初。东平(今属山东)人。以文章知名于时,与同郡王构、永年王磐并称为“三王”。早年家贫,曾靠在外教书为生。元世祖至元二十七年(1290)受到砀山县令的礼遇,被请到县学主持讲席。王旭足迹几乎遍及南北,但一生未曾入仕,常依靠他人资助维持生活。主要活动于至元到大德年间,他著有《兰轩集》20卷,但久已亡佚不传。清乾隆年间修《四库全书》,曾从《永乐大典》中辑出王旭诗文若干篇,重编为《兰轩集》16卷。栾贵明《四库辑本别集拾遗》又据《永乐大典》残帙补辑出诗2首、文1篇。与王构、王磐相比,王旭处境最不好,他的诗文中往往流露出怀才不遇的情绪,《古风三十首》比较集中地表达了自己对人生的感慨。由于他的诗文集久无传本,所以他未被列入《元诗选》,仅《元诗选癸集》的乙集中选辑入王旭诗8首,并在小传中引王旭上许衡书,自称“旭布衣,穷居于时,世无所好,独尝有志于古。披尘编、扣断简,盖十年于此矣。”比较真实地反映出他的处境与志向。

  • 王易

    王易

    王易,北宋将领。字悌乡,开封人。初以祖任三班借职,累迁麟州兵马监押。寨上无事,吏多晏集,易每问起,亲登城楼,检查防御。为泾州驻泊,与西夏交战,以2000人迎战1万余夏兵,身先士卒,奋力迎战,士卒争先杀敌,夏军被击退。官终宫苑使阁门通事舍人。

  • 王禹声

    王禹声

    王禹声,明吴县(今江苏苏州)洞庭东山人。字闻溪,一字遵考。王鏊曾孙,王延喆孙,陆粲外孙。万历十七年(1589年)进士。历刑部、工部主事,榷北新关,有廉声。迁员外郎、郎中,出知湖广承天府。二十九年以疏劾太监陈奉、杜茂激武昌民变事被削籍。与袁宏道、王在晋友。祀为吴郡名贤。雅素好学,诗文有鏊风。著有《鹃音》《白社诗草》《续震泽纪闻》《郢事纪略》等。

  • 王立道

    王立道

    王立道(1510—1574),明诗文家。字懋中,号尧衢。无锡(今属江苏)人。嘉靖十四年(1535)进士,选庶吉士,授翰林编修。卒年仅三十八岁。其诗格虽微见婉弱,而冲容澹宕,不为奇险之语,风格近于刘长卿、钱起;其文则纵横自喜,颇受北宋“三苏”影响。著有《具茨集》。生平事迹见《国朝献征录》卷二一。

  • 王叔英

    王叔英

    王叔英(?—1402年),明诗文家。名原采, 或作元彩,以字行,号静学。黄岩(今属浙江)人。洪武二十年(1387)以荐为仙居训导,改德 安教授,迁汉阳知县。建文时召为翰林修撰,“靖难”兵至淮,奉诏募兵勤王,行至广德,京城失守,知事不可为,书绝命词自经于玄妙观银 杏树下。永乐初簿录其家。工古文辞,其文大抵规抚韩愈,稍失之拘谨。著有《静学文集》。生平事迹见《明史》卷一四三。

  • 吴彦夔

    吴彦夔

    吴彦夔,生平居里不详。字拙庵。南宋人。辑有《传信适用方》2卷,刊于淳熙六年(1180年)。该书中记载了200余种中药的炮制方法。如白蒺藜子:炒,以新(砖)二片,磨去刺。半夏:汤洗七遍同生姜杵作饼子。另切作四破先以汤洗七遍,却用萝卜切成大片拌匀,用水慢火煮,直候尝其味不袭人方止,焙干,去萝卜不用。

  • 文素

    文素

    文素,唐代僧。德宗建中二年(781)应吐蕃(西藏)赞普赤松德赞之请,受遣与良琇入藏弘法。

  • 王穉登

    王穉登

    王穉登(公元1535年-1612年),明文学家、书法家。字百谷。先世江阴人,移居长洲(今江苏苏州)。四岁能属对,六岁善擘窠大字,十岁能诗。长益才气俊发,博学多艺,有盛名。万历十四年,与无锡华时亨、太仓王世贞等共举南屏社。吴中自文征明后,风雅无定属,稚登尝及征明门,遥接其风,主词翰之席者三十余年。嘉靖、隆庆、万历间,布衣、山人以诗名者十数,然声华煊赫,以稚登为最。曾倾身救王世贞仲子士骕于狱,风义尤著。万历中,征修国史,未行而卒。工书法,真、草、行、篆、隶无有不能,尤精于隶书,古朴端庄,所书行草亦真率潇洒。外地来吴门者皆仰慕其名,必登门求见,乞其片素尺缣而归。传世作品有《行书对》、《题马湘兰、吴娟娟等花卉卷》。其诗多写个人日常生活,秀丽整秩,但内容贫乏。著有《吴社编》、《奕史》、《吴郡丹青志》各一卷,《王百谷全集》、《全德记》、《彩袍记》等传奇,汇所著诗文札记二十种三十八卷为《王百谷二十种》,《晋陵集》二卷、《青雀集》二卷、《明月篇》二卷、《竹箭编》二卷,纂《泰兴县志》四卷,辑有《吴骚集》四卷、《八公游戏丛谈》,散曲作品在《吴骚合编》中,并传于世。

  • 王素

    王素

    王素(1007~1073),字仲仪,宰相王旦次子。赐进士出身。历知谏院,淮南都转运按察使,知渭、定、许诸州及成都府等。治平初,以端明殿学士,复知渭州,拓渭西南城,积粟可用十年,属羌献地来归,增募弓箭手,亲自督训,平时耕种,有警即聚,士气振奋。有俊才,长于诗,从苏轼游; 遇事敢言,无所回避。官至工部尚书。卒,谥懿敏。


    天圣五年(1027),通过考试进入学士院,赐进士出身。又试,得通判颍州(今安徽阜阳)、怀州(今河南信阳)、许州(今河南许昌),迁太常博士。又试,得五品服,以尚书屯田中外郎,知濮州(今山东鄄城)。御史中丞孔道辅,荐 其为侍御史。后道辅遭贬,素亦出知鄂州(今湖北武昌)。在鄂,素取消了计口售盐制度,鄂人感其德。庆历二年(1042)改兵部员外郎,知谏院,同判国子监。时仁宗欲有所作为,以欧阳修、蔡襄、余靖、王素为谏官。素值壮年,遇事敢言。皇子生,皇帝大喜,拟大赦天下,大赏将士,百官晋级。王素上书谏阻,帝从其言。王德用进二美女与帝,素直言谏止,皇帝遂将二女遣出。

  • 王德晖

    王德晖

    王德晖,清代道光、咸丰年间的戏曲理论批评家。字晓山,山西太原人。精通曲律,著有《曲律精华》一书。咸丰元年(1851)在北京与戏曲理论家徐沅澂相遇,见其所著《顾误》书稿,两人相互参校,合成《顾误录》一书。其中综合了《度曲须知》和《乐府传声》的一些论点,但对于发声、出字、收韵等法,有自己的发明,可供唱曲者参考。

  • 吴世忠

    吴世忠

    吴世忠,明金溪(今江西省金溪县)人。字懋贞,又字彦贞。弘治三年(公元1490年)进士,授兵科给事中,迁吏科给事中,擢湖广参议,坐事降山东佥事。正德四年(公元1509年)召为光禄少卿,旋改尚宝司卿,再迁大理少卿。八年(公元1513年)擢右佥都御史巡抚延绥。后引疾归。着《洪范考疑》、《学庸通旨施儒学庸臆说》、《皇极世书内篇注》、《蠢遇录》。(事迹见《明史》卷一百八十五,《明史稿》卷一百六十七,《国朝献征录》卷六十三,《明名人传》卷四。)著有《书传洪范考疑》一卷行世,另有《学庸通旨》、《太极图解》,均未见传本。

  • 文益

    文益

    文益(885—958),唐末余杭人。五代佛教法眼宗始祖。俗姓鲁,7岁出家,20岁于温州开元寺受戒。后至贸山阿育王寺(今宁波市鄞县东)从希觉攻习律学,同时探研儒家经典。善撰文,捷应对,深得希觉赞赏。后投长庆寺棱禅师学禅,久不得法。游方中,偶遇其法。其后又云游各地,参研佛学,足迹遍及江南丛林。文益感于当时流行的禅宗弊甚多,乃撰《宗门十规论》,加以劝饬,提出“明事不二,贵在圆融”和“不著他求,尽由心造”的佛学理论。以“三界唯心,万法唯识”为“纲宗”,取华严宗“六相”教义论证世界“同异具济,理事不差”。并编撰佛门颂偈,把修行方法概括为“对病施药,相身裁缝,随其器量,扫除情解”。简明易懂,颇受僧众推崇。出世于临川(今江西)崇寿院,开堂接众。南唐中主李璟信其教义,礼敬有加。迎至金陵(今江苏南京市)住持报恩院,事以师礼,赐号“慧净”。南唐中主李璟,从之受戒,为建清凉伽蓝传法,故称“清凉文益”。四方僧众,事之如圣,纷纷前来学法,不下千人。高丽、日本等国远航来学者,络绎不绝。南唐中兴元年(958)闰七月五日病逝,葬于江宁县丹阳乡。李璟谥为“法眼大禅师”。其禅法后人称为“法眼宗”,为禅宗五大家之一。

  • 温庭筠

    温庭筠

    温庭筠(约812-约866),晚唐著名诗人、词人。一作廷筠,又作庭云。本名歧,字飞卿,行十六,太原祁(今山西祁县)人。相貌奇丑,人称“温钟馗”。才思敏捷,下笔万言。每入试,押官韵作赋,凡八叉手而八韵成,时号“温八叉”、“温八吟”。庭筠为人放荡不羁,性倨傲,好讥刺权贵,为执政者所恶,当时士大夫亦诋其“有才无行”。由兹屡举进士不第。大中十三年,贬为隋县尉。徐商镇襄阳,召为幕府巡官。与段成式、余知古、韦蟾诸人友善,以诗唱和。后不得志,归江东,再贬方城尉。咸通七年,为国子助教,故后人又称“温助教”。后竞流落而终。庭筠才情绮丽,工为辞章,尤工律赋。与当世诗人李商隐齐名,号“温、李”。又与李商隐、段成式以骈文绮丽著称,三人皆排行十六,时号“三十六体”。其诗词藻华艳,堪为晚唐华艳诗风代表。其中间不乏名作,如《利州南渡》、《过陈琳墓》、《经五丈原》、《苏武庙》等诗。其《商山早行》之“鸡声茅店月,人迹板桥霜”句,最为脍炙人口。又精音律,“能逐弦吹之音,为侧艳之词”(《旧唐书》本传),为花间词派之鼻祖。其词以隐约迷离之境,写惝恍怅惘之情。风格秾艳绮丽,深细婉约。孙光宪谓其词“香而软”(《北梦琐言》),刘熙载亦谓其“词精妙绝人,然类不出乎绮怨”(《艺概》)。其词实为民间词向文人词过渡之关键人物,在词史上占极重要地位。所著颇多。《新唐书·艺文志》著录其《乾巽子》三卷、《采茶录》一卷、《学海》二○卷、《握兰集》三卷、《金荃集》一○卷、《诗集》五卷、《汉南真槀》一○卷,与段成式、余知古等人唱和诗《汉上题襟集》一○卷。《郡斋读书志》则著录其《金荃集》七卷、《外集》一卷。《直斋书录解题》记其《乾巽子》三卷、《温飞卿集》七卷,集均散佚。后人辑有《温庭筠诗集》。清曾益、顾予咸、顾嗣立有《温飞卿诗集笺注》,为今之通行本。此外,尚有辑本《金荃词》一卷。《全唐诗》编其诗为九卷,见卷五七五至卷五八三。《全唐诗逸》卷上尚录存其诗断句四联。其词五九首,亦录存于《全唐诗》卷八九一。《全唐诗补编·续补遗》卷七又补诗一首一句,《续拾》卷三○亦补五句。《全唐文》卷七八六编其文为一卷。生平事迹见《旧唐书》卷一九○《文苑传》下、《新唐书》卷九一《温大雅传》附、《唐诗纪事》卷五四、《唐才子传校笺》卷八。夏承焘著有《温飞卿系年》。

  • 吴正子

    吴正子

    吴正子,约生于公元1200年左右,约卒于咸淳九年。主要活动于南宋宁宗、理宗时期”,有发覆之功。吴正子注《李长吉歌诗》为李贺诗集首个注本,影响极大

  • 王石鹏

    王石鹏

    王石鹏(1877—1942)台湾诗人,字箴盘,号了庵,台湾新竹人。少聪颖,十岁能通韵语。其师郑伯玙孝廉(家珍)甚器重之。好读近世译本。诗文并佳,尤工隶书、篆刻。其诗清警,为星洲邱菽园孝廉所赏识,揭载之于《天南日报》。与王松、王国垣(瑶京)同宗且同乡里,时相唱和过从,人称「新竹三王」;又其文采风流与竹堑名士谢介石齐名,遂又有「新竹二石」之称。1926年任《台湾新闻报》汉文部记者、主笔,迁居台中,与栎社诸子交莫逆,并为社友,相互唱和。其诗文书法为日人所激赏,新竹知事樱井勉刻意延誉,极力笼络。石鹏亦通晓日语,与日人相交熟稔。职是之故,每遇台民有事时,由其出面调护,常可迎刃而解。晚年曾游大陆,博览祖国文物。早年着有《女学揭要》四种,乙未(1895)之役,毁于兵燹;庚子(1900)读礼家居,撰《台湾三字经》一书,志此岛之地理风土、治乱沿革,以及番部种族、山川物产,全台景物,包括无遗,并自为之注。今有台湾银行《台湾文献丛刊》(第一六二种)之排印本。另有《箴盘铁笔》(金石)、《释迦佛歌》、《清宫游记》,并译有农学八种。

  • 王义山

    王义山

    王义山(1214—1287),字元高,号稼村,丰城(今属江西)人。景定三年进士,调永州司户,迁南安军司理,辟浙西盐场,赘漕府幕,权京学教授。主管刑工部架阁文字,权主管官告院,除国子正。添差通判瑞安军,奉使台州,兼提举浙东市舶,以论罢。景炎元年,宋太后诏官民归附元朝,遂归故乡,以读书著文为事。元至元十六年,以路学礼聘教授诸生,明年,提举江西学事。十八年,退老东湖,扁读书室曰稼村。二十四年卒,年七十四。其诗学刘克庄,王士禛《池北偶谈》卷一八讥其为“下劣诗魔,恶道坌出”、“酸腐庸下”。《四库全书总目》谓其“诗文皆沿宋季单弱之习,绝少警策”(卷一六六)。著《稼村类稿》三十卷,有明正德刻本、万历刻本、《四库全书》本。《全宋诗》卷三三五二至三三五四录其诗三卷。文收入《全元文》。事迹见本集卷二九自作墓志铭、《元诗选》二集甲集。

  • 吴子光

    吴子光

    吴子光,近代诗人。字芸阁。广东嘉应州(今梅县)人。少聪颖,有“国器之目”。其父筑启英书室,购书数万卷,为其延师课读,他得遍览儒家经典,博涉古文词赋。及长,因家道中落,随父赴台湾谋生,寄籍淡水。同治四年(1865)中举。受知于台湾道员徐宗干,充幕僚多年。后应淡水知府陈培桂聘,参与《淡水厅志》的修撰。晚年设馆于淡水筱云山庄,培养青年学子多人,丘逢甲即出其门下。吴氏博学多才,而遭际困 ,“欲少伸其文章报国之志而不可得”(《芸阁山人别传》),曾以东坡自况。著有《一肚皮集》、《小草拾遗》、《三长赘笔》及《经余杂录》。

  • 万邦宁

    万邦宁

    万邦宁(生卒年未详), 明代文学家。奉节 (今属重庆) 人。对茶事有研究。于崇祯三年(1630)前后撰 《茗史》二卷。《四库全书》存目,谓 “邦宁奉节人。天启壬戌进士。是书不载焙造煎试诸法,惟杂采古今茗事,多从类书撮录而成,未为博奥。”

  • 王绅

    王绅

    王绅(1360-1400),字仲缙。义乌(今属浙江)人。十三岁时其父王祎奉命出使尚为元梁王所据之云南,遇害死。后受业于父执宋濂,颇受器重。曾专程赴滇寻父遗骨,未获,即于其遇害地致祭,并撰《滇南恸哭记》以志哀思。建文帝时,以荐受国子监博士,与方孝孺友善。卒于官。著有《继志斋集》。生平事迹见《明史》卷二八九、《皇明名臣琬琰录》卷一○。

  • 王敷

    王敷

    王敷,仅署乡贡进士,当为唐末、五代人。《茶酒论》前题“乡贡进士王敷撰”,后署“开宝三年壬申岁正月十四日知术院弟子阎海真自手书记”。其生卒年及事迹均不详。

  • 无性

    无性

    无性,为印度十大论师时代著名的论师,生卒年代不详,曾为无著的《摄大乘论》作注释,称为《摄大乘论释》,十卷,唐代玄奘三藏译。论释中曾引用陈那《掌中论》文字,故判断为陈那的后辈。

  • 吴贞

    吴贞

    吴贞,清医学家。字坤安。浙江吴兴人。少多病,乃究心医术。曾得叶天士、薛生白亲授伤寒秘旨。行医三十年,凡遇感证,在经治经,在脏治脏,在腑治腑,无论虚实,数剂而愈,务求保存病者元气。著《伤寒指掌》四卷(1796年)。概述六经本病,并以温热立论,兼及变病、类病,先古法次新法。古法悉本《证治准绳》、《医宗金鉴》等,新法则宗叶天士、薛生白诸家心得,斟古酌今,条分缕析,精详而切实用。何廉臣曾评释此书,并易名为《感证宝筏》而梓行(1911年)。

  • 无著

    无著

    无著,印度大乘佛学瑜伽行派理论家,又译无着。行是修习小乘空观,感到不满足,后经弥勒指点而改信大乘。主要著作有《摄大乘论》、《大乘庄严经论》、《辩中边论》、《瑜伽师地论》、《阿毗达磨集论》等。


    无著指出没有二性,只有空性,虚妄分别者是识,境依识起,离识无境。阿赖耶识是一切法的根本,它包含一切事件的种子,诸法是种子的显现。无著用三性说解释法的实相,“三性”是(1)以名言表示而执为实有,所得的认识是不实在的分别,谓之“遍计所执性”;(2)遍计所执又是有所依的,它所依的自性叫“依他起性”;(3)立于依他起性上的遍计执是不真实的,去掉就能得到诸法的真实性,即“圆成实性”。这是无偏见的认识,又叫“中道观”。在方法论上无著采纳了因明,运用论议的形式与对方辨别是非,而不是“破”。无著分别了法与法性,“法性”指实极实性和涅槃;“法”是有为、轮回、迷妄,每项法一方面是依他起的法,另一方面又是法性,即真如性,对法的正确观察可以到达涅槃知识。


    无著认为一切佛陀都要避免二边。空性也可以被污染,如果它不被污染,一切众生就自然解脱了;如果它是洁净的,修行也成为多余。阿赖耶识在道德上是“无记”的,它所孕生的种子形成一串系列,在道德上则有善恶之分,依赖于复杂的因缘条件,产生了个别特殊的业报。道德行为在藏识中留下久远的痕迹(熏习),终究会产生果报。无著总结了菩萨道的修行法,如菩提心,六度和善知识。解脱只是消灭迷妄颠倒。成佛是一切法,而不是某一个法,是真如性,它在道德上是“无记”的。

  • 王仲丘

    王仲丘

    王仲丘,唐礼学家。沂州琅邪(今诸诚)人。开元(713-741)中历左补阙内供奉、集贤修撰、起居舍人。时典章差驳,仲丘欲合贞观、显庆二礼,据“有其举之,莫可废之”之谊,撰定《大唐开元礼》150卷,由是唐之五礼之文始备,而后世用之,虽时小有损益不能过也。后迁礼部员外郎,卒赠秘书少监。

推荐作家

公羊高

公羊高

公羊高,战国时期齐国人。相传是孔子学生子夏的弟子。汉代今文经学的重要先驱者。以治《春秋》闻名于世。旧题《春秋公羊传》(亦称《公羊春秋》或《公羊传》)为其所作。据唐代徐彦《公羊传疏》说:“戴宏《序》云:"子夏传

张衡

张衡

张衡(78年—139年),东汉著名辞赋家、文学家、科学家。《后汉书》有传。字平子。南阳郡西鄂(今河南南阳县)人。少时即善属文,西游三辅,作《温泉赋》;东入洛阳,观太学,问学于经学大师贾逵,遂通《五经》、六艺。永元(89—1

房玄龄

房玄龄

房玄龄(579年—648年8月18日)字乔,齐州临淄(今山东淄博)人。父彦谦仕隋为刺史。玄龄幼聪敏、贯通典籍,善属文。开皇中,天下统一,人皆以为隋朝国运长久,玄龄则以为隋帝失政,亡迹已现。年十八举进士,授羽骑校,补隰城尉。李渊起兵

孔子

孔子

孔子(公元前551年9月28日―公元前479年4月11日)春秋末期伟大的思想家和教育家,儒家学派的创始人。名丘,字仲尼。鲁襄公二十二年(一说二十一年)十月庚子日(前551年9月28日)出生于鲁国昌平乡陬邑(今山东曲阜东南)。其远祖

李达

李达

李达(1890年10月2日-1966年8月24日),马克思主义理论家、教育家。字永锡,号鹤鸣。湖南零陵人。早年在长沙、北京等地读书。1913年东渡日本学习科学和实业。十月革命后开始研究马克思主义。1918年5月参加组织中华留日学生

余象斗

余象斗

余象斗(约1560 -1637) 名文台,字象斗,号仰止子、仰止山人、三台山人、三台馆主人,别名世腾、象乌、宗下、云登父、子高父等福建建阳人,明末著名书坊主、小说家。他生逢明末建阳刻书鼎盛时期,仅余氏一族就有三十余家书坊,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