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易

王易
  • 姓名:王易
  • 别名:
  • 性别:
  • 国籍:
  • 出生地:
  • 出生日期:
  • 逝世日期:
  • 民族族群:

王易,北宋将领。字悌乡,开封人。初以祖任三班借职,累迁麟州兵马监押。寨上无事,吏多晏集,易每问起,亲登城楼,检查防御。为泾州驻泊,与西夏交战,以2000人迎战1万余夏兵,身先士卒,奋力迎战,士卒争先杀敌,夏军被击退。官终宫苑使阁门通事舍人。

王易书籍作品

猜你喜欢的书

酸甜苦辣咸

酸甜苦辣咸

散文集。唐鲁孙著。1980年11月台北大地出版社出版。本书除序和后语外,收入《鸡蛋炒饭》、《红豆芸豆·豆腐丝·烂蚕豆》、《蜂糖糕和翡翠烧卖》、《打滷面》等38篇作品。内容都是谈南北口味,东西小吃的烹调与特色,具有知识性与趣味性。自号“馋人”的唐鲁孙先生,游遍大江南北,遍尝中华美味,《酸甜苦辣咸》这本书便是他“吃文化”与“吃艺术”之集萃。书中所及大菜小点、御宴街摊,不仅有在行的品评高论,更有精到的烹技描述。作者丰厚的文化底蕴及其殷殷怀旧之情洇显纸面。 民以食为天,吃是文化、是学问、也是艺术。本书对南北口味烹调有极细致的描写,看得你流口水……

家范

家范

北宋司马光撰。取唐代狄仁杰所著 《家范》之名,撰 《家范》10卷。全书之首以 《周易·家人卜辞》 和摘录 《大学》、《孝经》、《尧典》、《诗经 ·思齐》等书中的精语作为家范的总原则,自 “治家”至 “乳母”共19篇,广泛搜集历史上可以作为子弟榜样的历史故事、名言警句,加上自己的评论,分论家庭中不同身份人的不同行为规范和准则。提出齐家的准则是: 为人祖者,要“以义训其子,以礼法齐其家”,为人父者,“爱子教之以义”,为人母者,“不患不慈,患于知爱而不知教也”,为子者,以孝为天经地义等。治家的总的方针是 “莫如礼”。内容接近于生活实际,语言比较通俗简洁,各种准则大多有可操作性。其目的在于敦厚子弟的道德,加强他们的封建家教,维护纲常伦理。本书版本有《四库全书》本等。《洪氏唐石经馆丛书》收录清朱轼点评 《家范》本,颇便阅读参考。

分门纂类唐宋时贤千家诗选

分门纂类唐宋时贤千家诗选

又名《后村千家诗》。诗总集。宋刘克庄(号后村居士)编。通行本二十二卷。录唐五代及宋人五七言律诗、绝句共一千二百余首,按时令、节候、气候、昼夜、百花、竹木、天文、地理、宫室、器用、音乐、禽兽、昆虫、人品十四门类分编,每门中再分小类。其中唐人入录者凡六十五家,宋诗又多于唐。所选诗多脍炙人口、通俗易懂,但时有割裂长篇以成短章之病。有清扬州诗局刻曹寅《楝亭藏书十二种》本,上海古书流通处据以影印,但讹脱较多。另明抄二十五卷本藏北京图书馆,较之通行本增出宴赏、性适两门,文字亦稍歧异,但有佚缺。更有分前集与后集者,其前集存十五卷,大体与通行本同,后集存六卷,为通行本所无,有元刻残本藏北京大学图书馆。另有贵州人民出版社校注本,名为《后村千家诗校注》。

印人传

印人传

篆刻家传记。明末清初周亮工撰。周亮工(1612—1672),祥符人。此书系其自毁书后以随书印人传记自娱,原系记于所辑各家印蜕之前的小传,尚未完成,1673年由其子在浚编辑缮录成书,请钱陆灿(1612—1698)撰序,儿辈合作题记,定名“赖古堂印人传”。首载文天祥、海瑞、顾宪成东林书院三印,次及其父、其弟、其友许宰,次则文彭以及李颖等六十二人,附传七人、不知名一人;有名无传别录者六十一人,似为有待撰写之目录。此书较为扼要地记载了明代中后期至清初的篆刻家事略,间亦阐述了作者的印学见解,是一本研究明代篆刻的重要史料书。《印人传》的内容较广泛,有对明至清初篆刻艺术派别的继承、发展变化、时代风格、周亮工本人的治印见解、名刻家事略,还有有关印章的轶闻遗事、刻家诗、文摘记以及某些史料的介绍。如文天祥铁印可镇邪治病的民间传说、明末东林党受迫害的原因结果片段事件、何延年所作海瑞遗印的长诗、文彭与何震之交谊等等。而记述女篆刻家事略则以此书为最早,“书钿阁女子图章前”一节介绍的韩约素不愿刻劣石大印,称之为“凿山骨”,往往被后世论印诗文作为典故征引等。凡传本渔洋《感旧集》及梅先生抄本均作虞山宗伯与牧斋《吾灸集》,已改亮工原来笔墨。原刊本外,曾辑入《翠琅玕馆丛书》、《篆学琐著》。

经书浅谈

经书浅谈

文史知识编辑部编。中华书局1984年出版。该书介绍了儒家重要经典《十三经》,即《周易》、《尚书》、《诗经》、《周礼》、《仪礼》、《礼记》、《春秋》、《左传》、《公羊传》、《谷梁传》、《论语》、《孝经》、《尔雅》、《孟子》。这些介绍文章多出自名家之手,语言通俗,篇幅简短,对各本经书的内容和来龙去脉,都作了适当的评介,并介绍在今天怎样看待和如何阅读这些经书。

胜义空经

胜义空经

全一卷。宋代施护译。收于大正藏第十五册。本经系佛陀对于‘胜义空’所作之简扼说明。谓眼耳鼻舌身意等一切诸法,其生之时,法实无所从来;其灭之时,法亦无所离散。复说十二因缘法,谓无明缘行,行缘识,乃至生缘老死,如是生起一大苦蕴;故无明灭则行灭,行灭则识灭,乃至生灭则老死灭,如是则一大苦蕴灭。此即胜义空之要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