温庭筠

- 姓名:温庭筠
- 别名:一作廷筠
- 性别:男
- 朝代:晚唐
- 出生地:太原祁(今山西祁县)人
- 出生日期:约812
- 逝世日期:约866
- 民族族群:
温庭筠(约812-约866),晚唐著名诗人、词人。一作廷筠,又作庭云。本名歧,字飞卿,行十六,太原祁(今山西祁县)人。相貌奇丑,人称“温钟馗”。才思敏捷,下笔万言。每入试,押官韵作赋,凡八叉手而八韵成,时号“温八叉”、“温八吟”。庭筠为人放荡不羁,性倨傲,好讥刺权贵,为执政者所恶,当时士大夫亦诋其“有才无行”。由兹屡举进士不第。大中十三年,贬为隋县尉。徐商镇襄阳,召为幕府巡官。与段成式、余知古、韦蟾诸人友善,以诗唱和。后不得志,归江东,再贬方城尉。咸通七年,为国子助教,故后人又称“温助教”。后竞流落而终。庭筠才情绮丽,工为辞章,尤工律赋。与当世诗人李商隐齐名,号“温、李”。又与李商隐、段成式以骈文绮丽著称,三人皆排行十六,时号“三十六体”。其诗词藻华艳,堪为晚唐华艳诗风代表。其中间不乏名作,如《利州南渡》、《过陈琳墓》、《经五丈原》、《苏武庙》等诗。其《商山早行》之“鸡声茅店月,人迹板桥霜”句,最为脍炙人口。又精音律,“能逐弦吹之音,为侧艳之词”(《旧唐书》本传),为花间词派之鼻祖。其词以隐约迷离之境,写惝恍怅惘之情。风格秾艳绮丽,深细婉约。孙光宪谓其词“香而软”(《北梦琐言》),刘熙载亦谓其“词精妙绝人,然类不出乎绮怨”(《艺概》)。其词实为民间词向文人词过渡之关键人物,在词史上占极重要地位。所著颇多。《新唐书·艺文志》著录其《乾巽子》三卷、《采茶录》一卷、《学海》二○卷、《握兰集》三卷、《金荃集》一○卷、《诗集》五卷、《汉南真槀》一○卷,与段成式、余知古等人唱和诗《汉上题襟集》一○卷。《郡斋读书志》则著录其《金荃集》七卷、《外集》一卷。《直斋书录解题》记其《乾巽子》三卷、《温飞卿集》七卷,集均散佚。后人辑有《温庭筠诗集》。清曾益、顾予咸、顾嗣立有《温飞卿诗集笺注》,为今之通行本。此外,尚有辑本《金荃词》一卷。《全唐诗》编其诗为九卷,见卷五七五至卷五八三。《全唐诗逸》卷上尚录存其诗断句四联。其词五九首,亦录存于《全唐诗》卷八九一。《全唐诗补编·续补遗》卷七又补诗一首一句,《续拾》卷三○亦补五句。《全唐文》卷七八六编其文为一卷。生平事迹见《旧唐书》卷一九○《文苑传》下、《新唐书》卷九一《温大雅传》附、《唐诗纪事》卷五四、《唐才子传校笺》卷八。夏承焘著有《温飞卿系年》。
猜你喜欢的书
史氏菊谱
又名《史老圃菊谱》、《菊谱》。植物谱录。南宋史正志撰。1卷。正志晚年致仕,居苏州养花消遣,见牡丹、芍药、海棠与竹皆有谱,遂以所见撰为此谱。前有自序,称所收27种,实为28种,其中黄色13种,白色10种,杂色红紫5种。其论色素演变曰:“白菊一二年多有变黄者。余在二水植大白菊百余株,次年尽变为黄花。”又曰:“花瓣结密者不落。盛开之后,浅黄者转白,而白色者渐转红,枯于枝上。”遂以菊有落有不落,讥欧阳修、王安石于草木之名未能尽识,而有《楚辞》落英为何花之争。为现存较早的菊谱,于研究当时菊花品种、变异有一定价值。有《百川学海》、《说郛》、《香艳丛书》、《丛书集成初编》诸本。
九天应元雷声普化天尊玉枢宝经
亦名《雷霆玉枢宝经》。道教书。雷声普化天尊总司五雷,普化群生,为赏善罚恶之神。一卷,分上下两节。上节言“至道”,下节言“气数”。此经出于宋代。收入《道藏》第25册。另有白玉蟾等《九天应元雷声普化天尊玉枢宝经集注》二卷,收入《道藏》第50册。《道藏辑要》有《玉枢宝经赞解》。清代李涵虚《太上十三经注释》中有《玉枢经约解》,只收本经上节“至道”部分。
贫贱夫妻
短篇小说。钟理和著。初载1959年11月8日《联合报》副刊,原名《鹣鲽之情》,曾译成日文,1964年刊载于日本《农民文学》。后收入1976年11月台北远景出版社版《钟理和全集 (卷三) 》。这是一篇记实小说。它赞颂了一对感情真挚、纯洁坚贞的患难夫妻 “贫贱不能移”的高尚感情。女主人公钟平妹是善良、忠贞、勤劳、淳朴的化身。在那闭塞而落后的封建山村,她同丈夫因同姓氏,恋爱结婚遭世俗鄙夷和反对。他们双双出走,几经艰难,不惜和家庭决裂,才得结成恩爱夫妻。当他们携带儿女返回家乡时,贫穷和疾病同时降临在他们头上。丈夫一病3年不起,家产卖尽,一贫如洗。平妹任劳任怨,为了病夫幼子,几年间学会了庄稼人全副本领: 犁、耙、莳、割,田事完毕还要给附近大户人家或林管局做工维持家计。丈夫则在家做饭、喂猪、照料孩子,家庭和美但经济窘迫,连柴米油盐都难以筹措。平妹被逼跟盗伐山林的人上山偷掮木头。丈夫终日惴惴不安地等待妻子平安归来。一天,平妹在山上被林警发觉而追捕,逃跑时跌入小河而擦伤。他更感愧对爱妻,一边为其擦洗伤口,一边暗自嘘唏。作家以平实质朴之笔,歌颂了这对贫贱夫妻忠贞不渝的美好爱情,写出他们相濡以沫的深情。小说娓娓道来,很少有着意布局的斧凿之痕,细节描写伸入感情世界的深层,表现了夫妻间深沉纯真的爱。
远山堂曲品
戏曲论著。明祁彪佳著。系受吕天成《曲品》的启发,并就吕氏《曲品》加以扩展而成。将所收传奇分为妙、雅、逸、艳、能、具六品;另有杂调一类,专收弋阳诸腔剧目。每剧各加短评。现存残稿收传奇剧目四百六十七种,属于逸、艳、能、具四品与杂调,又有部分雅品残稿。祁彪佳企图通过本书写作,使传奇戏曲作品的优劣得到公允评价。他的评选标准是“赏音律而兼收词华”,具体包括三项,即调合韵律、词当本色、事关风教。他在《曲品叙》中云:“予操三寸不律,为词场董孤。予则予,夺则夺,一人而瑜瑕不相掩,一帙而雅俗不相贷。”力求贬褒适当。入选剧目比吕天成《曲品》大增 ,一些被吕天成视为“不入格”而摈弃不录的,祁彪佳则作为“杂调”选录三百四十六部“坊间俗本”。这些诸腔剧本虽多不被一般文人所顾,但它们在当时社会上都曾盛极一时,富有舞台生命力。《远山堂曲品》现存版本有明远山堂蓝格稿本、明启元社黑格钞本及黄裳校录《远山堂明曲品剧品校录》本。原稿无书名标题及著者署名。《中国古典戏曲论著集成》本系以远山堂蓝格残稿本作底本并据黄裳校录本补入序文及凡例。
名山藏
纪传体史书。明何乔远撰。一百卷。乔远,字雅孝,号匪我,晋江(今福建泉州)人。万历十四年(1586)进士,官至礼部仪制郎中,以事归居20余年,再宦至南京工部右侍郎。是书分为典谟记、坤则记、开圣记、继体记、分藩记、勋封记、天国记、天启记、舆地记(未全)、典礼记(未刊)、乐舞记、刑法记、河漕记、漕运记、钱法记、兵制记、茶马记、盐法记、臣林记、臣林外记、关柝记、儒林记、文苑记、俘贤记、宦者记、列女记、臣林杂记、宦者杂记、高道记、本土记、本行记、艺妙记、货殖记、方技记、方外记、王享记共37记。实则仍用纪、志、传之体,基本属于纪传体史书。载起自明太祖迄至穆宗(1368—1572)十三朝200余年史事,多取材于当时流传的野史旧文,保存了不少稀有明史资料。如货殖记所载江南几个大地主发家情况和明季手工业与商业情况。王享记叙述蒙古族鞑靼、兀良哈二部,女真族海西、建州二部以及朝鲜、日本、东南亚诸国,是研究经济史、民族史、中外关系史的重要参考资料,对研究明代丝绸之路有较高的文献价值。清避讳此书所载,列入《禁书总目》。仅有明崇祯十三年(1640)刊本传世。
四分戒本约义
律学著述。清顺治三年(1646)元贤撰。四卷。所释《四分比丘戒本》为作者参考耶舍译本及怀素集本而确定。本书注释简要。见载于日本《续藏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