汪莘

- 姓名:汪莘
- 别名:字叔耕,号柳塘
- 性别:男
- 朝代:宋代
- 出生地:休宁(今属安徽)人
- 出生日期:1155
- 逝世日期:1227
- 民族族群:
汪莘(1155~1227)南宋诗人。字叔耕,号柳塘,休宁(今属安徽)人。自幼不羁,有大志,不事科举,退安丘园,读《易》自广,博览群书。后隐居黄山。嘉定间,三次上疏,论天变人事、民穷吏污之弊,行师布阵之法,不报。杨简见其书,曰:“真爱君忧国之言也。”徐谊帅江东,以遗逸举荐,不果。筑室柳溪之上,囿以方渠,自号方壶居士。醉酒浩歌,赋诗言志。虽为隐士,仍不忘国事,故诗文中时有指斥时事与怀才不遇之叹,孙嵘叟序称其“古赋似宋玉,诗歌似太白,长短句似坡翁”。集中诸文,皆排宕有奇气。诗学李白,虽天姿高秀不及,往往落卢仝蹊径。如《击鼓行》、《中原行怀古》、《游甘露寺》、《夜兴》等,所谓“多有意外惊人语,生平之志,于斯见之”(史唐卿《方壶存稿跋》)。其馀《湖上早秋偶兴》、《晚晴即事》、《三月十九日过松江五绝》、《次韵别驾韵》等篇,构思新奇,想像丰富,“要亦不俗”。也能词,词集前有序,称所爱者苏轼、朱希真、辛弃疾三人,谓之“词家三变”,自所作词稍近粗豪(《四库全书总目》卷一六三)。著有《方壶存稿》九卷,今存明汪璨刻本及万历重刊本、清钞本,《方壶集》四卷,今存清雍正九年汪栋刻本,系九卷本之重编者,《壶山先生四六》一卷,今存宋刻本,《方壶词》三卷,今存旧抄本、《四库全书》本。《全宋词》第三册收其词六十七首。《全宋诗》卷二九○七至二九一二录其诗六卷。《全宋文》卷六六四五收有其文。事迹见李以申《汪居士莘传》(《新安文献志》卷八七)。
汪莘书籍作品
猜你喜欢的书
樵谈
一卷。南宋许棐 (生卒年不详)撰。许棐字忱父,海盐(今浙江海盐北)人。嘉熙年间(1237—1240)居秦溪,于水南种梅数千株,自号梅屋。居家之时,究心世道,心有所得,笔录成文,年积月累,以成是书。自序谓 “樵,身也;谈,心也”,因以名书。书中记载许多处世格言,如“耕尧田者有水虑,耕汤田者有旱忧,耕心田者无忧无虑,日日丰年。”“闻君子议论,如啜苦茗,森严之后,甘芳溢颊。闻小人谄笑,如嚼糖冰,爽美之后,寒冱凝腹。”“庸匠误器,器可他求。庸妇误衣,衣可别制。庸师误子弟,子弟可复胚乎?”皆寓劝诫之意。书中对世道不平、风俗变坏亦有针砭,如谓“东家富财,车马接踵;西家富德,风雪闭门。”“虎不食虎,人食人;虎不食子,人食子,哀哉”等等。今传本不一,主要有《盐邑志林》、《学海类编》、《丛书集成初编》、《景印元明善本丛书十种》、商务印书馆《说郛》等丛书本。
世医得效方
《世医得效方》系综合性医书。19卷,另附1卷。元·危亦林撰。刊于1337年。本书是按元代医学分十三科的顺序编著而成的。危氏世代医家,在临床各科方面都积有丰富的经验,并藏有大量经验效方,复经过十年的辛勤努力,终于完成这部综合性医学著作,故名 《世医得效方》。卷1~10为大方脉杂病科;卷11~13为小方脉科;卷14~15为产科兼妇人杂病科;卷17为口齿兼咽喉科;卷18~19为正骨兼金镞科、疮肿科;后附孙思邈《养生方》节文。全书共有子目280条之多,不仅分类较详,而且选方实用。卷18的正骨部分是继唐代《理伤续断秘方》之后较系统且有影响者,如首次把追加使用曼陀罗的全身麻醉法用于骨科临床,并根据患者之年龄、体质及有无出血等具体情况掌握麻药用量,符合现代医学全身麻醉法的给药原则; 对各个部位的关节脱位及骨折的整复手法记载较详,本书所载的以“悬吊法”治疗压缩性脊柱骨折,是伤科史上的最早尝试。总之,全书编次条理清晰、科目齐全,内容丰富、所选诸方有较好的实用价值。今流传者有元代至元年间官刊本,明·正德年间重刊本及《四库全书》本等,解放后有精装排印本发行。
大明玄天上帝瑞应图录
大明玄天上帝瑞应图录,原不题撰人,从内容看,应为明永乐年间道士编撰。一卷,收入《正统道藏》洞神部记传类。本书记述明初修建武当山宫观始末,武当宫观在元末毁于兵火。明永乐十年(1412)秋,敕命隆平侯张信、驸马都尉沐昕等统帅军民二十余万修建武当宫观;又命正一天师张宇清选举道士住持南岩宫、玉虚宫、五龙宫等处。本书记述在修建武当山时出现各种祥瑞,如「黑云感应」、「榔梅呈瑞」等,皆绘成图画进呈朝廷,故书名「瑞应图录」。本书之末,附录永乐十三年明成祖御制〈真武庙碑〉一篇,碑文赞颂真武神辅助太祖平定天下,赞助永乐帝肃清内难,「其有功德于我国家者大矣」。故敕令修建武当宫观,永永祀神。又于北京建真武庙,为神攸栖之所。由此可见明成祖耗费民力修建武当,旨在利用真武神化其统治。
般若心经注解
般若心经注解,一卷,明真可撰。
毗尼讨要
亦称《四分律讨要》。律学著述。唐道世纂。三卷(或各分“本”、“末”作六卷)。系《四分律》的论释书。据作者自序称,其时解释《四分律》虽有百家之说,但律之宗旨尚待阐扬。为了不使习者劳而少功,学者博而寡要,故精心研讨,博采经律,兼收众记之长,存律之简要。《法苑珠林》、《大唐内典录》均载为五卷,然现行本为三卷。见载于日本《续藏经》。
大金色孔雀王咒经
全一卷。又作大孔雀王神咒经、大金色孔雀咒经、孔雀王咒经。东晋帛尸黎蜜多罗译。收于大正藏第十九册。为原始密教经典。内容包括︰金色孔雀王、大孔雀王心咒、弥勒菩萨、梵天、天帝释、大鬼神、咒等。帛尸黎率先将本经传入东晋首都建康(今南京),其后有姚秦鸠摩罗什译之孔雀王咒经一卷、唐代不空译之佛母大孔雀明王经三卷、唐代义净译之佛说大孔雀咒王经三卷等。本经收于高丽大藏经者,译者佚名;收于元、明本者,译者之名题为‘东晋西域沙门帛尸黎蜜多罗’。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