汪绂

- 姓名:汪绂
- 别名:
- 性别:男
- 朝代:清代
- 出生地:婺源(今属江西)人
- 出生日期:1692
- 逝世日期:1759
- 民族族群:
汪绂[fú](1692-1759),清学者。初名烜,字燦人。婺源(今属江西)人。诸生。少禀母教,8岁,《四子书》、《五经》悉能成诵。家贫母殁父不归,乃至景德镇,雇佣画椀。后飘泊至闽中,为童子师。及授学浦城,从者日进。自20岁后,务求博览,著书10余万言,30岁后尽烧其稿。自是凡有述作,凝神直书,自《六经》下逮乐律、天文、地舆、陈法、术数无不究畅,而一以宋五子之学为归。绂与江永同乡,从未晤面,曾寓书论《礼书》、乐律,往复千百言。其论学说:“学不可不须知要,然所以得要,正须从学多后乃能拣出要处。”(《清史列传·儒林传上二》)认为“《易》理全在象数上乘载出来”;“《书》历象、《禹贡》、《洪范》著力去考,都是经济”;“看《周礼》须得周公之心,乃于宏大处见治体之大,于琐屑处见法度之详。”(同上)其训“格物”为“穷至物理”,“致知”为“推致”认为“性与天道;不可得闻,直是不可得闻”,陆、王“因早闻性、天,而未尝了悟,以至害了终身。又果于自信,遗害后人”(同上)。又认为周敦颐言“一”、言“无欲”与程子言“主”、言“无适”微有不同。周子的“一”指“天”,“欲”指“人”,即“纯乎天,不参以人”,“一”即“无欲”。程子的“一”指“事”,“适”指“心”,即“一其心于所事,而不强事以成心”,“无适”即“一”。当时大兴朱筠读其书,称其“信乎以人任已,而颉顽古人”;其后善化唐鉴亦称其“功夫体勘精密,由不欺以至诚明”(同上)。生平著述颇丰,耻于自炫,多藏巾笥。著有《易经诠义》、《尚书诠义》、《诗经诠义》、《四书诠义》、《春秋集传》、《礼记章句》、《乐经或问》、《孝经章句》、《读阴符经》、《理学逢源》、《山海经存》、《策略》等。
猜你喜欢的书
陶山集
诗文别集。 北宋陆佃(1042—1102)撰。十六卷。佃字农师,越州山阴(今浙江绍兴)人。陆游之祖。熙宁进士,官授蔡州推官,郓州教授,国子监直讲等,徽宗时为尚书右丞,未几出知亳州。佃少从王安石学经,为政不以新法为是。有集二十卷,原本不传已久,清乾隆间,四库馆臣自《永乐大典》中复辑成是集,厘为十六卷。有诗三卷,收七言古诗、律诗、五言律诗、绝句等二百二十四首;文十三卷,收札子、状、议、表、策、经解、制文、序、跋、记、书等,凡百二十二篇。其文论新法与王安石相左,故虽为师生,而政见相敌。诗以七言律诗见长。《试院夜雨思秦叔仲呈道》:“秋声秋色总无聊,千里相思鬓欲凋。独绕曲廊花院闭,夜深灯火雨萧萧”,有唐人风韵,方回《瀛奎律髓》称其格与胡宿同。其孙陆游诗鸣千古,也学有渊源。有《丛书集成初编》据《武英殿聚珍版书》本排印本,《清芬堂丛书》本。另《四库全书》本作十四卷。《四库辑本别集拾遗》补一篇。
杂纂三续
李义山,浪子,以巷谈寓滑稽。王君玉、苏子瞻各仿之。遂成风流雅谑。后有续者,不免画足,宁复遗珠。徒为大雅罪人,未必能博好诙士一轩渠也。壬子下第,出白门车中识。
经验良方全集
方书。清姚俊撰。四卷。俊号菊吾主人,泾阳 (今属陕西) 人。谓药良组方才能有效,而方良须医术高明才能见功。故留心医学,仿陆成本《经验良方》之义,广搜博采历经验证之良方。同治元年(1862),蜀中时疫流行,撰者与当地名医探索古方妙义,并取验之辄效者,汇编成帙。分内、外两科,并附痘疹。刊于同治二年。卷一,有保养、补益、急治、伤寒等十六类。卷二,有咳嗽、吐血、痰症等二十三类及厥、癖等十七种病症之汇考,男妇痧症等十六类。卷三,有外科枢要,疔毒、痈疽等十类及艾灸等。卷四,痘疹易知。论述痘疹因证,并附治疗方剂,后附药性。全书共分八十余类,载方二千余首,包括各科病症验方。用法简便,对临床有一定参考价值。有同治四年惠谦堂刊本。
六祖坛经笺注
本书是丁福保《六祖坛经笺注》的简体字整理本。《六祖坛经笺注》是为佛教、特别是禅宗极为重要的经典《坛经》进行注释解说的著作,也是《坛经》“笺注”著作中的集大成者,全书搜集资料丰富,注释严谨,以“字字考其来历,句句求其证据”的标准,详细解释阐述《坛经》本义,使《坛经》奥义清晰可读。《坛经》记载了六祖慧能一生得法传宗的事迹和启导门徒的言教,内容丰富,文字通俗,是研究禅宗思想渊源的重要依据;丁福保的笺注本是研究《坛经》的重要资料,此次简体横排整理出版应能较好地满足佛学研究及爱好者的需要。
七俱胝佛母所说准提陀罗尼经会释
七俱胝佛母所说准提陀罗尼经会释,三卷,清弘赞会释,外题准提经会释,附五悔仪并持诵法要。
观无量寿佛经疏
全一卷。隋代天台智顗述。又称观经疏、观无量寿经疏、观经天台疏、天台观经疏。收于大正藏第三十七册。为观无量寿佛经之注释书。内容初立五重玄义,以阐释经名。次判观无量寿佛经系以心观为宗旨,以实相为体,以生善灭恶为用,为菩萨藏之顿教所摄。复次随文作释,且以十六观悉为定善。自宋代四明知礼就本书而着观无量寿佛经疏妙宗钞以举扬其旨趣以来,本书成为天台五小部之一,亦被视作天台教学之要书。然据近代学者从内容上考定,疑其为后人之伪作,指出书中所列五重玄义之文,引载自智顗之金光明经疏卷一;而于随文解释中,又摘录净影慧远之观无量寿经义疏所说,故推断为伪作。本书之注释书有:观无量寿佛经记一卷,唐代法聪述;观无量寿佛经融心解一卷,宋代知礼述。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