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伯大

王伯大
  • 姓名:王伯大
  • 别名:字幼学
  • 性别:
  • 朝代:宋代
  • 出生地:福州长溪(今福建霞浦)人
  • 出生日期:?
  • 逝世日期:1253
  • 民族族群:

王伯大(?-1253),字幼学,号留耕,福州长溪(今福建霞浦)人。嘉定七年进士。历主管户部架阁文字,迁国子正、知临江军,赈荒有法。迁国子监丞、知信阳军,改知池州兼权江东提举常平。端平三年,召为尚右郎官,迁右司郎官,试将作监兼右司郎中,进枢密副都承旨兼左司郎中。出知婺州。迁秘书少监,拜司农卿,复为秘书少监,进太常少卿兼中书门下检正诸房公事。迁起居舍人,升起居郎兼权刑部侍郎,论罢,提举太平兴国宫。淳祐四年,迁吏部侍郎兼权中书舍人、兼侍读。除刑部尚书。七年,签书枢密院事兼权参知政事。八年,拜参知政事。为监察御史陈垓论罢,出知建宁府。宝祐元年卒。伯大立朝直谅,论时政、边事,曲尽事情。《梅诗话》载其《赠戴石屏》,有“诗老相过鬓已星,吟魂未减昔年清”之句,与江湖派诗人有往来。《诗家鼎脔》选其《丹青阁》,有云:“市声一段隔秋水,桥影半空横夕阳。挺挺霜筠排壑立,涓涓石溜引山长。”寄情物外,琢对精巧。《全宋诗》卷三○○八录其诗四首。文收入《全宋文》卷七四二○。事迹见《宋史》卷四二○本传。

王伯大书籍作品

猜你喜欢的书

风尘四杰

风尘四杰

民国初年,北京天桥恶霸崔大爷霸占了贫家美貌女子胡丽仙。胡的父亲双镖太岁及其徒弟刘宝成成将崔打伤,在一女伶和崔的外室的协助下,终于救出丽仙。作品中的正面人物敢作敢为,舍己为人,故称之为“风尘四杰”。故都风貌、天桥风情、老北京人的喜怒哀乐栩栩如生。

东游记

东游记

又名《东游记上洞八仙传》、《八 仙出处东游记》、《东游八仙全出身传》。章回长 篇小说。明吴元泰著。二卷。五十六回,别本 四十五回。叙八仙故事。各有出身,铁拐李玄, 魂随老君游西,身被徒弟杨子焚毁,依附饿莩 之尸,故蓬首垢面,坦腹跛足。钟离权为汉朝大 将,后弃官学道,成仙。蓝采和乃赤脚大仙降 生,常赤一足,遇铁拐被度化成仙。张果原为白 蝙蝠,受天地之气,日月之精,后入仙班。吕洞 宾乃华阳仙人后身,两举进仕不第,被钟离点 化为仙。曹国舅因恶其弟仗势欺人,散尽家财, 被钟离、吕仙引入仙班。八仙赴王母蟠桃会,乘 兴过海,各显神通,战胜龙王所设种种阻碍,请 齐天大圣、如来、观音、老君讲和。此书先叙八仙 出身,后叙八仙战龙王,尤为精采。有明余文台刊 本,藏日本内阁文库,清嘉庆十六年(1811)本,道 光十年(1830)致合堂《四游全传》合刊本。上海古 典文学出版社《四游记》合刊本,1956年出版。

十四行集

十四行集

诗集。冯至著。1942年5月桂林明日社出版。初版本中没有序跋,有27首十四行诗和附录杂诗5首。1949年1月《十四行集》由上海文化生活出版社重印,删去了附录杂诗,增加了一个自序。集子中的诗都写于1941年。其时冯至任教于西南联大。十四行诗又译作“商籁体”,发源于文艺复兴时期的意大利,后又传入美、法等国,产生了几种大同小异的变体。意大利十四行诗多由2个4行组与2个3行组或2个4行组与一个6行组构成。冯至的14行诗形式上接近意大利式。但这位曾被鲁迅称为“中国最杰出的抒情诗人”的作者,善于把自己的诗情和才思与诗歌的形式和谐地统一起来,因此,他的诗未被形式所累,而是运用这种特殊的诗歌形式表达了自己特殊的诗的沉思和感悟。正如作者在《十四行集·序》中所说:“我采用十四行体,并没有把这个形式移植到中国来的用意,纯粹是为了自己的方便。我用这个形式,只因为这形式帮助了我。”十四行诗形式的特点是既错综又整齐、层次多而疏密有致,韵法精致委婉,极适合表述深遂曲折的感悟与柔密婉转的情思。冯至在他的十四行诗中,十分注意表达的流畅自然,不为十四行诗这种形式所拘束,用韵多用变式,力求符合朴实自然的白话,因此,他的《十四行集》比之运用这种形式的其它中国诗人的作品达到了相当成熟的程度。《十四行集》中的诗作,大都是起兴于身边琐事、飞虫小草、个人经历、历史感悟,由此升发开去,达到对人生底蕴、存在真谛的把握和领悟。因此,可以说,《十四行集》的基本风格是“沉思”的,它通过严整的格律、流畅的韵律,以诗思作为动力,构成了一首首发人深思的隽永小诗。

靖海志

靖海志

本书凡四卷,前三卷为彭孙贻撰、后一卷由李延昰补编。孙贻字羿仁,又字仲谋,浙江海监人;明太常节愍公观民仲子。生于明季,卒于清康熙间;著有「甲申忘臣表」、「流寇志」、「湖西纪事」、「虔台逸史」、「彭氏旧闻录」、「明朝纪事本末补编」及本书等。延昰原名彦贞,字我生(后改名,字辰山,又字寒村);南直上海人。生于明崇祯元年,卒于清康熙三十六年。年二十,间道走桂林,尝仕永历行朝。后病殁平湖,遗命以浮屠法瘗之。所著有……「南吴旧话录」、「放鷴亭集」等,并续本书未完之部。本书用编年体记台湾郑氏四世之事,起明天启七年、讫清康熙二十二年,凡五十七载。其自天启七年六月迄崇祯十七年正月之文,多与谷应泰「明史纪事本末」卷七十六「郑芝龙受抚」相同而较详;自祟祯十七年三月迄康熙二十二年之文,又多与阮旻锡「海上见闻录」(已刊列于第二四种)相同而益详。要言之,当以「明史纪事本末」及「海上见闻录」为蓝本增订而成。今本据国立中央图书馆藏抄本排印,并取「郑芝龙受抚」(「明史纪事本末」卷七十六、「记荷兰人据台湾事」(俞正燮「癸已类稿」一则)、「日本乞师记」(黄宗羲「行朝录」一则)三篇分作「附录」。同时又由夏卓如先生撰附「靖海志及海上见闻录合校记」,以供阅读「见闻录」之参考。

复社纪略

复社纪略

编年体史书。四卷。明陆世仪撰。约成书于清初。本书记事,始于天启元年(1621年)陈晋卿等改为知社,终于崇祯九年(1636年)徐怀丹作复社十大罪檄文,按编年体叙述。在正文之前,冠以《复社总纲》,将崇祯元年(1628年)至十六年(1643年)复社主要成员科举、官场之进退以及社中大事,按时间先后分年排列,简明扼要,一目了然。总纲以下分为四卷。

翰苑遗事

翰苑遗事

一卷,南宋洪遵撰。遵字景严,南宋著名收藏家和学者。记载宋翰林学士院旧事,尤其是轶闻遗事,多不见于正史,是一部史料价值颇高的野史笔记。本整理本以《知不足斋丛书》本为底本,参校了《四库全书》本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