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维桢

王维桢
  • 姓名:王维桢
  • 别名:字允宁,号槐野
  • 性别:
  • 朝代:明代
  • 出生地:华州(陕西华县)人
  • 出生日期:1507
  • 逝世日期:1555
  • 民族族群:

王维桢 (1507~1555),明代诗文作家。字允宁,号槐野。华州(陕西华县)人。嘉靖十四年(1535)进士,选庶吉士,授检讨,历修撰、谕德,迁南京国子祭酒。以省母归,适逢地震被压死。


钱谦益《列朝诗集小传》对他的诗作评论说:王维桢“论诗服膺少陵,自谓独得神解,尤深于七言近体,以为有照应、开阖、关键、顿挫,其意主兴、主比,其法有正插、有倒插,而善用顿挫倒插之法者,宋元以来惟李空同一人”。他作诗有宗杜倾向,如七律《长陵恭谒》:“文皇陵殿傍居庸,览尽千峰壮此峰。石壑蒸云蹲虎豹,玉泉含雾卧蛟龙。旧亲想象明王祚,穷途凄迷破虏踪。埋剑藏弓元胜地,晚来时望紫氛重。”除色泽高华外,章法并不灵动,意境也欠浑成。其诗功力难与李梦阳匹比,更遑论杜甫。钱谦益评论道:“及其自运,则粗笨棘涩,滓秽满纸,譬如潦倒措大,经书讲义,填塞腹笥,拈题竖义,十指便如悬锥,累人捧腹,良可一笑也。”他的五律比七律稍优,清新而不做作,如《广德寺送别陈子》:“俱是游京国,独怜寻故山。乡心因子剧,别句对僧删。枯沼风荷咽,空林夕鸟闲。前程愁欲暮,乞与一灯还。”他的文章学习司马迁,笔力较为矫健。


著有《槐野先生存笥稿》、《李律七言颇解》、《杜律七言颇解》等,对李白、杜甫的诗作有深入的研究。

王维桢书籍作品

猜你喜欢的书

钟司徒集

钟司徒集

三国魏文别集。钟会撰。钟会字士季,钟繇幼子,官至司徒,世称“钟司徒”。《隋书·经籍志》著录《钟会集》9卷,并谓“梁十卷,录一卷”。两《唐书》又著录为10卷,可能已重新编次,后遂亡佚。现在所能看到的仅有明末张溥辑《钟司徒集》1卷本(在《汉魏六朝百三名家集》中),包括赋、檄、奏、书、记、传、论共13篇。又有清人严可均辑《全上古三代秦汉三国六朝文》本,大抵采自《文选》、《艺文类聚》、《初学记》、《白孔六帖》、《太平御览》及《三国志》等书。

产后十八论方

产后十八论方

《产后十八论方》是清·道先氏编著的一部妇科类中医著作,约成书于清雍正七年(1729)。道先氏生卒年不详,生平事迹不详。全书一卷。本书以产后十八方论为主,条分产后十八种病症加减用药,辨证灵活;后述生化汤以及加味证治,两方各具特色,疗效神验。

七元召魔伏六天神咒经

七元召魔伏六天神咒经

七元召魔伏六天神咒经,撰人不详。约出于南北朝末或隋唐。一卷,收入《正统道藏》正一部。此经乃道君与七元真人所说,言招真伏魔之法。经文分三品:其一为〈七真招天真伏魔品〉。内言建立北斗七元坛场,燃灯行道,召天君神兵杀鬼斩邪,为众生消灾度厄。 其二为〈七真命招五雷神兵伏魔品〉。言召请五天云雷火铃神兵,消灭精魅,驱除疫气之法。内有召五雷神兵之咒诀和神符。 其三为〈七真招摄六洞诸魔品〉,内载九枚神符及一幅神图。据称依法佩带符图,可与百神同游,招灵伏魔,辟祸延年。

汉武洞冥记

汉武洞冥记

志怪小说集。简称《洞冥记》。东汉郭宪撰。疑是六朝人伪托,一说梁元帝萧绎作。4卷。《隋书·经籍志》杂传类著录为《汉武洞冥记》1卷,题郭氏撰。《旧唐书·经籍志》著录为郭宪《洞冥记》4卷。《新唐书·艺文志》道家类作郭宪《汉武帝别国洞冥记》4卷。《直斋书录解题》始入小说家类,4卷外,尚有《拾遗》1卷。现存本多为4卷本,收60条。记神仙道术及远方怪异之事,内容荒诞无稽,以宣扬道教,方术为目的。但其字句妍华,后代文人乐于采摭征引。书中所记材料也有一定价值。有《汉魏从书》、《龙威秘书》本、《说郛》本等。

六一诗话

六一诗话

原书只称诗话,后人改称为《六一诗话》、《六一居士诗话》、《欧公诗话》、《欧阳永叔诗话》、《欧阳文忠公诗话》等。诗话。宋欧阳修(1007—1072)撰。一卷。修有《欧阳文忠公全集》已著录。此编成书时间,《四库提要》谓“熙宁四年(1071)致仕以后所作, 越一岁而修卒, 其晚年最后之笔也。”共二十八条,多叙论诗词作者身世及作品。多评论北宋时期诗人作品,间亦论及唐诗。书前自题:“居士退居汝阴而集,以资闲谈也。”故多记述诗人轶事,亦表现出作者提倡艺术锤炼加工,反对浅率,主张诗歌应做到“意新语工”, “必能状难写之景,如在目前,含不尽之意,见于言外”

佛说法灭尽经

佛说法灭尽经

又名《法灭尽经》。印度佛教经典。失译人名,附宋录。一卷。首存尾残。经文叙述佛在拘夷那竭,将入涅槃,预言佛法灭尽时的情况。谓其时五逆浊世,魔道兴盛,魔作沙门,坏乱佛教。奴为比丘,婢为比丘尼,淫佚浊乱,男女不分。真正勤修佛法者反遭诋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