魏象枢

魏象枢
  • 姓名:魏象枢
  • 别名:字环极
  • 性别:
  • 朝代:清代
  • 出生地:山西蔚州(今河北省蔚县)人
  • 出生日期:1617
  • 逝世日期:1687年
  • 民族族群:

魏象枢(1617—1687年),明清之际哲学家。字环极,一字环溪,号庸斋,山西蔚州(今河北省蔚县)人。崇祯十五年(1642)举人。顺治三年(1646),恢复科举制,考取进士,授庶吉士。次年,任刑科给事中。顺治五年(1648),他上疏劾安徽巡抚受贿白银三千两,包庇县令邓继球,王被罢职。是年魏象枢升工科右给事中。顺治亲政以后,他上疏建议选六至八名文学雅重的满汉词臣以备顾问,兼注起居。疏上,人谓祸之将至,但顺治没有责怪。他在上疏中常常“语侵权贵尤极”(《国朝先正事略》),时人许以“有情节直声”。顺治九年(1652),按例应升转吏科给事中,但因直言遭忌,被大臣所阻,顺治帝明确支持,才于年底转升此职。是时,顺治屡下求言之谕,但言官动辄获罪,魏象枢在《微臣就职言职》一疏中说:“若一言不当而不拟重辟,何以处臣下之贪赃坏法,报怨挟仇者乎”。并建议言官获罪,不宜重惩,获罪言官刘楗等人也因之官复原职。顺治十六年(1659),以母老多病为由,疏请终养,九月返回蔚州。魏象枢居家期间,研究理学,与孙奇逢,魏裔介等理学名家书信往来,共商程、朱之学,成为清初理学家之一。康熙十一年(1672),大学士冯溥举荐。康熙下旨召进,被授贵州道监察御史。十二年十二月,魏象枢升都察院左金都御史。次年升户部左侍郎。在筹措军需粮响上,反对加重人民负担,提出合理措施,深得朝臣钦佩。康熙十八年(1679)四月,魏象枢授刑部尚书,他力辞新任,愿留任都察院左都御史,同年七月魏象枢密奏大学士索额图、明珠各植私党,恃权枉法等罪行。康熙严责索额图。后索额图助太子允礽“潜谋大事”,被拘囚至死。康熙十九年(1680),魏象枢调任刑部尚书。次年魏象枢奉命出巡直隶等处,将两名贪官、三名恶绅、四名庄头按律处死。对二百余名罪轻者,从宽处治。“百姓称快”。康熙二十三年(1684)正月,魏象枢病发,上疏乞休。康熙慰留,是年八月魏象枢病重,再次乞休。康熙惋惜,认为他“才品优长”,“实心任事。效力可嘉”(《国朝先正事略》),准以原官致仕。康熙二十六年七月三十日,魏象枢病逝于家,年七十一岁,谥“敏果”,雍正时入祀贤良祠。著有《寒松堂集》、《儒宗录》、《知言录》、《日知录》、《寒松堂诗集》、《庸斋闲话》等。

魏象枢书籍作品

猜你喜欢的书

勿庵历算书记

勿庵历算书记

一卷。清梅文鼎撰。梅氏著述推步之书计六十二种、算书二十六种,是编将各书撰写的主旨加以题解式的说明,其中述及古今中外历术诸家之源流得失,颇为客观。梅氏自著亦可从中得其大概。有知不足斋本,八千卷楼有抄本。

栾城遗言

栾城遗言

一卷。也称 《栾城先生遗言》。北宋末南宋初苏籀(生卒年不详)撰。苏籀字仲滋,眉州眉山 (今属四川)人,南宋建立后移居婺州 (今浙江金华)。北宋大文学家苏辙之孙,苏迟之子,官至监丞。苏籀十余岁时即随祖父苏辙居于颍昌,前后九年,未曾离开身边。受苏辙教育及耳闻目睹其事颇多,后追记其言其事若干,以成此书,意欲留示子孙,因定书名为《遗言》。书中辩论文章流别、古今人是非得失等最为详晰,颇能窥见苏辙作文宗旨。其精言奥义,亦足以启发后学。书中暗寓尊其祖父苏辙而稍抑苏轼之意,当不是苏辙本心。又谓吕惠卿和王安石的矛盾起于 《字说》与《三经新义》,提法虽新,但与史实颇不相合。书中又谓苏辙母梦见蛟龙伸臂而生苏辙,引孔子生时二龙附征在之房为此;又杂载苏辙崇宁五年(1106)梦见王安石等事,颇失诞妄。但书中所记多为苏籀亲承祖训,耳濡目染,颇为可信。对后人研究苏辙及其家史颇有帮助,足资参证。今传本不一,《四库全书》、商务印书馆《说郛》本作 《栾城遗言》,《百川学海》、宛委山堂 《说郛》、《续金华丛书》、《丛书集成初编》等丛书本作《栾城先生遗言》。

道德会元

道德会元

2卷。元·李道纯撰。此书原题“都梁清庵莹蟾子李道纯元素述”。卷首有至元二十七年(1290)自序,称:历代研究注释《道德经》之书,诸家解义,多“私意揣度,所见不同,各执一端。惟《河上公章句》、紫清真人(白玉蟾)《道德宝章》颇通”。书中于《序例》中设置“正辞”和“究理”两项。“正辞”以《河上丈人章句》白文本为主,将各种《道德经》注释本之差讹列出,凡大同小异者达200余处。“究理”则将各家解义与《老子》义理不符者表出,举异同谬误十余处,以此冠于经文之前,意在使后之读《道德经》者消除异同之感。关于本书对经文注释意图,其序云:“将正经逐句下添个注脚,释经之义,以证颐神养气之要。又于各章之下,总言其理,以明究本穷源之序。又于各章复作‘颂’,以尽明心见性之机,至于修齐治平,纪纲法度,百姓日用之间,平常践履之道,洪纤巨细,广大精微,靡所不备。”故总名曰《道德会元》。书中大抵以儒、禅解《老》,注多儒义,颂近禅偈。后世学者对此书能分析诸家异同,博采众说,且无偏执之弊,予以好评。其书有元至正、明初及明弘治十年(1497)等多种刻本。收入《道藏》洞神部玉诀类。

如此江山

如此江山

章回体长篇小说。张恨水著。上海永华书局1939年2月初版。共24回。主要描写育民大学内部种种黑暗、混乱的现象:李教授与王秘书为争夺妓女公开闹翻;学生高仰山、李静涛等因办杂志《洪潮》被捕,学生团体旋即被取谛;庶务主任趁修理校舍之机贪污,被章职员告发并取而代之;学生无所事事,搞选“女皇后”活动,又因此发生争执、斗殴,毕业后遂风流云散,各自寻找出路。

四无所畏经

四无所畏经

全一卷。宋代施护译。收于大正藏第十七册。内容叙述佛在给孤独园向诸比丘阐说如来成就之四无畏,并说佛于八大众中了无怖畏。又巴利本中部第十二大师子吼经(M.12 Maha^si^hana^da sutta,汉译身毛喜竖经卷上)中之一节,内容与本经一致。

四泥犁经

四泥犁经

东晋西域沙门竺昙无兰译,说提舍瞿波离等四人苦果,及出其因,亦出礼三宝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