吴泳

- 姓名:吴泳
- 别名:字叔永,号鹤林
- 性别:男
- 朝代:宋代
- 出生地:四川潼川人
- 出生日期:
- 逝世日期:
- 民族族群:
吴泳,生卒年均不详,约公元1224年前后在世,南宋学者。字叔永,号鹤林。四川潼川人。嘉定二年(1209)进士,累官直舍人院。轮对时向皇帝进言说:“愿陛下养心以清明,约己以恭俭,进德以刚毅发强,毋以旨酒违善言,毋以嬖御嫉庄士,毋以靡曼之色伐天性。杜渐防微,澄源正本,使君身之所自立者先有其地,夫然后移所留之聪明以经世务,移所舍之精神以强国政,移所用之心力以恤罢民,移所当省之浮费以犒边上久戍之士,则不惟可以消弭灾变,攘除奸凶,殄灭寇贼,虽以是建久安长治之策可也”(《宋史·吴泳传》),又提出了“合内修外攘为一事”(同上)的政治主张。累迁吏部侍郎,兼直学院。其所言“谨政体、正道揆、厉臣节、综军务”四事,切恳动人。权刑部尚书,进宝章阁学士,知泉州,以言罢。曾受学于黄震、魏了翁,“学该百氏,才擅三长”(《东涧集》卷一),“言传伊洛,秀挹岷峨。”(同上书,卷三)主张人在逆境中要保持乐观精神,“坎以刚中而亨,屯以居正而利,蹇以能止而硕,否以不苟禄而吉,困以不失其所亨而通……是理本粲然明著于天地之两间,而世人习矣不察,一遇阨穷,不堪流落,卑者煦煦以乞怜,高者婞婞以陨获,内无可乐者,终日命酒赋诗,而平生所学全不能倚靠者,未免参仙翁、释子以添热闹,求其致命遂志,遁世而无闷,进学畜德,盛行而有加。”(《鹤林集》卷二十八,《与魏鹤山书》)认为“天下之理固根于人心,而未尝不形见乎事物。为学之方固当存养于德性,而亦不可不省察乎实行”(同上)。为了纠正当时“俗流失世败坏”的不良社会风气,避免“空谈”,他主张筑堂讲学,其形式如胡瑗所设的“经义”、“治事”两斋,使诸生能“精论熟讲”。师道如朱熹在漳州博采公论,延清恬退老成者以为表率,使后生“少知尊贤尚德之意,却不必侍科名之士而后为之”,这样才能“聚辨有益而精粗不遗,向背既明而趋舍自定。”这是“兴民心,出治道”(同上)的基础。著有《鹤林集》四十卷。
吴泳书籍作品
猜你喜欢的书
云溪集
十二卷。宋郭印 (约1126年前后在世)撰。郭印,字亦不详,号亦乐居士,成都(今四川成都市)人。生卒年不详,政和中进士,历任县令,晚始退居。性嗜水竹,经营二十载,始得一亩之园。云溪乃其别墅之名。其诗才地稍弱,未能自出机杼。而清词隽语,瓣香实在眉山。与曾慥、计有功等交游甚密,皆为一时博雅之士。在当时文坛较有影响。所著《云溪集》十二卷其卷一至卷五除二首四言诗,皆为五言古诗,第六卷为七言古诗,卷七至卷九为五言律诗,卷十至卷十一为七言律诗,卷十二为五言排律、五言绝句、七言绝句、六言诗,乃清四库撰官据《永乐大典》所载,分体编辑而成。今有《四库全书》本。
插图本中国文学史
现代古典文学史论著。郑振铎著。1932年北京朴社初版。该书与以往同类著作不同,它所掌握的文学史料的来源及对文学史的看法均有某些独到之处。把注意力放在那些流行于民间的,为一般人民大众所喜闻乐见的通俗文学上是该书最大的特点。像“变文的出现”、“鼓子词与诸宫调”、“话本的产生”、“戏文的起来”、“杂剧的鼎盛”、“讲史与英雄传奇”、“明初的戏曲作家们”、“散曲的进展”等篇章,所论述的问题就是以往的文学史不予注意或很少注意的。这些篇章,运用了当时新发现的新材料,诚如作者所说,“本书作者对于这种新的发见,曾加以特殊的注意。”(《例言》)该书不同意以往同类著作将中国文学史按政权交替分为上古、中古、近古及近代四期的做法,而是按文学史自然进展的趋势,分为古代、中世及近代三期。每期为1卷,每卷各分章节,共64章。中古始于佛教文学大量输入的东晋;近代文学则开始于昆曲的产生及长篇小说发展时的明嘉靖时期。每期之中的各个章节,也都是就一个文学运动,一种文体,或一个文学流派的兴衰起落而论述的。附有大量插图也是该书的显著特色之一。其插图之丰富、名贵及作为古代文物珍品保存的价值都为其他同类著作所无法比拟。这些插图“可以使我们得见各时代的真实的社会的生活的情态”(《例言》)。本书曾于1957年、1982年两次由人民文学出版社再版。
锦带书十二月启
旧本题梁昭明太子萧统撰。陈振孙《书录解题》又云:梁元帝撰。此事俪语,在法帖中章草月仪之类。详其每篇自序之词,皆山林之语,非帝冑所宜言。且词气不类六朝,亦复不类唐格,疑宋人案月令集爲骈句,以备笺启之用,后来附会题爲统作耳。今刻本《昭明集》中亦有之,题曰《十二月启》,然《昭明集》乃后人所辑,非其原本,未可据以爲信也。
卞昆冈
现代5幕话剧。徐志摩、陆小曼著。1928年4月23日作。初刊1928年4、5月《新月》第1卷第2、3号。上海新月书店1928年7月初版。收余上沅《序》1篇。剧本写刻石工人卞昆冈的悲剧。他长年在外雕刻石像,妻子青娥在6年前因病去世,留下一子阿明,由祖母抚养。他一双眼睛酷似他的母亲,使卞昆冈十分喜爱。祖母年迈,劝儿子娶年轻寡妇李七妹。卞娶七妹后,老母旋即去世,卞仍经常在外做工,七妹同炒货店老板尤桂生私通,常被阿明撞见,致使七妹视阿明为眼中钉。于是同尤桂生设下毒计,使阿明双目失明。一个风雨交加的夜晚,七妹又同尤桂生幽会,阿明从睡梦中惊醒,摸得一根拐杖,欲闯入内室,适尤桂生自内室出,即遭狙击。尤桂生将阿明拖至内室窒息而死,同李七妹仓猝逃走。天亮,卞归家见状,悲恸欲绝:他决心要为儿子报仇。
翰林记
二十卷。明黄佐撰。黄佐 (1490—1566),字才伯,号泰泉,广东香山 (今中山) 人。正德十六年(1521)进士,嘉靖初由庶吉士授编修。历任广西学政、南京国子监祭酒,累迁少詹事。学宗程朱,然不以聚徒讲学为名,故所论述,多切实际。为学重博约,博通典、礼、乐、律、词、章,著有《泰泉乡礼》、《南雍志》,已著录,尚有《论学书》、《论说》、《东廓语录》、《乐典》、《泰泉集》等。本书所载,乃有明一代翰林掌故。始于洪武,迄于正德、嘉靖间。每事各列一题,记事共二百二十六则。内容广泛,本末赅具,首尾贯串,叙次颇为详悉。如所记殿阁卿寺转衔,与《明会典》各书互有异同。又“会议”、“缮写”诸条,于制度记述甚详,足以备考核。第十七、十八两卷,具列馆阁题名,尤足以见一代人材升降之概况,同时可以看出,翰林出身的官员在政权中的地位和作用。本书提供了大量资料,有些是正史所未载者,故有一定的史料价值。后廖道周撰《殿阁词林记》即多采本书。有《四库全书》本传世。
漱华随笔
该书以记载明末清初两代名臣、文士言行轶闻为主,对当时的政坛大事、典章制度、文坛风气以及社习俗也多有涉及,是一部较重要的野史笔记。今以守山阁本为底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