汪元量

- 姓名:汪元量
- 别名:字大有
- 性别:男
- 朝代:宋代
- 出生地:钱塘(今浙江杭州)人
- 出生日期:1241
- 逝世日期:1317年后
- 民族族群:
汪元量(1241—1317年后),南宋诗人。字大有,号水云、水云子、楚狂,自称江南倦客、倦客。钱塘(今浙江杭州)人。父琳,字玉甫,生七子,元量居第三。生于宋理宗淳祐元年(1241)。二十岁前后,曾入宫给事,并在宫中学书史(陈泰《送钱唐琴士汪水云》),以琴事谢太后、王昭仪(赵文《书汪水云诗后》)。约于咸淳五年(1269)游会稽越王台,并与友人登高为会(《柴秋堂越上寄诗就韵简奚秋崖》)。淳祐元年(1276)三月,宋恭帝与全太后、福王赵与芮、隆国夫人王昭仪离杭赴大都,宋太皇太后谢氏旋亦离杭赴大都,元量随谢后北行(《宋史》卷四七、《宋季三朝政要》卷五)。是年五月,端宗即位。秋,元量等抵大都。其后在大都曾游黄金台,登蓟门,泛黄千户之旴江(见汪元量有关诗文)。在大都,与王昭仪清惠时有唱酬。至元十六年(1279)宋亡,文天祥被囚于大都,元量多次慰问天祥于囚所,并作《妾薄命》,勉天祥以忠贞大节;曾作《拘幽》以下十操,天祥倚歌而和之;尝与天祥相对,叙丙子京口之事;还袖出《行吟》一卷,天祥为之作跋(文天祥《胡笳曲序》、《书汪水云诗后》)。至元十九年(1282)十二月初九日,文天祥就义。同遣瀛国公赵㬎等居上都,王昭仪及汪元量亦从行(王国维《观堂集林》卷二一《书宋旧宫人诗词湖山类稿水云集后》)。二十年(1283),出居庸关,至上都。二十一年(1284)二月,迁故宋宗室及大臣之仕者于内地,元量亦从行。后又与王昭仪等回大都(参元量有关诗文)。至元二十三年(1286)正月,元主遣使代祀岳渎东海,命元量为使者(《元史·世祖纪》及元量有关诗文)。元量行前,受元世祖召见。同年,谢太后卒,元量作挽诗(《太皇谢太后挽章》)。至元二十五年(1288),元量三上书于元世祖,得以黄冠南归。别大都时,幼主瀛国公、福王赵与芮及宋旧宫人王昭仪及燕赵诸公子等二十九人饯别。次年,归于杭州,并结诗社(孔凡礼《汪元量事迹纪年》)。至元二十七年(1290),马廷鸾应元量之请,为《湖山类稿》作序(马廷鸾《书汪水云诗后》)。其后又请刘辰翁、邓剡为其作序。其后又曾赴湘蜀,约于至元三十年(1293)回杭州,并于丰乐桥外作小楼五间,以为湖山隐处,刘将孙为其作《湖山隐处记》。元量约卒于延祐四年(1317),享年七十(孔凡礼《汪元量事迹纪年》)。元量事迹,见《南宋书》、《宋史翼》本传,时人刘辰翁、文天祥、邓剡、马廷鸾均为《湖山类稿》作序跋。事迹参孔凡礼《关于汪元量的家世、生平和著述》、《汪元量研究资料汇辑》、《汪元量事迹系年》、《汪元量著述略考》(见《增订湖山类稿》,中华书局1984年版)。元量是南宋末年著名诗人,同时代人以“诗史”相誉,拟之于杜甫。其诗风格既快逸奔放,又幽忧沉痛,清丽自然。又善作词,“盛年之后以词章给事宫掖,如沉香亭北太白”(刘将孙《湖山隐处记》)。德祐之后,词风一变,留燕期间诸作,表达遗民之心声,皆凄凉哀怨,催人泪下。诗词之外,又善画擅琴。《彊村丛书》有《水云词》一卷,《全宋词》辑存其词33首,《全宋词补辑》另辑录25首。
猜你喜欢的书
藏族宗教史之实地研究
藏传佛教研究著作。李安宅著。中国藏学出版社1989年出版。作者1938年赴甘肃拉卜楞寺进行了长达3年的实地调查。1947年~1949年赴美、英教书和考察期间撰成此书,英文稿件寄至美国耶鲁大学,未能出版。80年代初,作者将保存的英文稿副本译成汉文。1985年作者逝世后,由遗著编委会整理出版。共分4编、17万字。前3编8章介绍藏传佛教的历史和各种教派。第4编9章~15章是全书重点,详细研究、介绍了拉卜楞寺及其施主、寺院组织、主要神佛、训练和课程、公开聚会等情况。被国内外公认为通过实地考察和社会调研而撰写的有关藏族宗教史的第一部杰作。获1990年四川省哲学社会科学优秀科研成果荣誉奖。
修丹妙用至理论
修丹妙用至理论,撰人不详。约成书于北宋。一卷,收入《正统道藏》洞真部方法类。此书言炼丹理论及丹法,分为九篇。其篇目依次为:卦气、火候、药诀、正疑、甲庚、五行、药证、具用、九转。大略谓安立坛室炉鼎及炼丹火候,皆须模仿天地造化,万物生成运转之象数。又强调铅汞药物非世间凡物,乃出于天地之先。真铅与真汞相亲,阴阳交合,金丹乃成。其炼制以三年为期,一年为小还丹,二年为中还丹,三年为大还丹。书中引用张果、刘海蟾之语,兼涉内丹。
清奏疏选汇
不分卷,选取清代朝臣疆吏三十八篇与台湾直接、间接有关之奏疏辑成。其中大部分采自署仁和琴川居士所辑“皇清奏议”一书,馀则分据李光地“榕村全集”、徐炘“吟香书室奏疏”、黄爵滋“黄少司寇奏疏”、张佩纶“涧于集”、宗室宝廷“竹坡侍郎奏议”、王仁堪“王苏州遗书”、丁宝桢“丁文诚公遗集”、邓承修“语冰阁奏议”等各专集选录,并另有两疏得自抄件。依时序分,顺治年间,共有十三篇;以时值郑氏(成功)与清廷抗衡于东南沿海,所选几均为奏陈东南海上战守事宜,具疏者为陈锦、季开生、王永吉、林德馨、陈棐、龚鼎孳、王于玉、王启祚、蔡竹馨、王命岳、季振宜等。康熙十三至十四年,即耿(精忠)、郑(经)联合抗清前后,共有两篇;一为福建总督范承谟在耿变前絛陈闽省利害,一为在籍(安溪)编修李光地密陈“攻勦”耿、郑机宜。五十八年,有福建巡抚吕犹龙“进呈台湾番檨疏”一篇。雍、乾两朝时代,共有六篇,均关係台湾因革事宜,具疏者为高其倬、史贻直、高山、喀尔吉善、吴士功、福康安等。道光二年,共有四篇,为福建布政使护理巡抚徐炘有关台、澎等事宜奏议。二十年,共有两篇,为刑部右侍郎黄爵滋回奏查办淡水同知龙大惸舞弊一案。光绪年间,共有十篇。内张佩纶具奏者二:一为当三年台湾正在“开山抚番”、拓土分治之际,张氏以词臣言事,因列论台湾与新疆、吉林三地防务,合为筹边疏;一为十年中、法战争之初,张氏奉命会辨福建海疆事宜,因查参台湾总兵张在元案。宝廷具奏者一,为八年奉派典试福建乡试之馀奏陈闽省海防、船政、关税三事。馀为光绪十年至十一年法兵侵台期间王仁堪(官修撰)、丁宝桢(官四川总督)、邓承修(官鸿胪寺卿)诸人所具援台奏议(其中王氏三篇係代作)。
半农春秋说
《春秋》学著作。又称《春秋说》,《半农先生春秋说》。清惠士奇撰。十五卷。惠士奇,字天牧,一字仲儒,晚号半农,人称红豆先生。江苏吴县人。官编修,侍读学士,曾典试湖南,督学广东。为清代著名经学家,尤精“三礼”。此书考辨《春秋》礼制、史事、书法等,分门别类,经文以类相从,每卷约论三四类,然不立目类。每经文后约采三传之文附之,亦间以《史记》诸书佐之。每传文之后又多附诸儒之说。其史事多信《左传》,礼制时据“三礼”,对《公羊》、《榖梁》、啖、赵之妄,时加驳正。每类之后,又以己意为总论。其意多出自宋张大亨《春秋五礼例宗》、沈棐《春秋比事》。虽不免有拘泥窒塞之处,但大抵典核可信。故《四库全书总目提要》称其“言必据典,论必持平,所谓原原本本之学,非孙复等之枵腹而谈,亦非叶梦得等之恃博而辨也。”有《四库全书》本、《皇清经解》本等。
莲修起信录
莲修起信录,六卷,清程兆鸾录存并序,前著淨云菩萨乩序,陈沐清序,张淨观序。
大方广如来不思议境界经
一卷,唐实叉难陀译。佛于菩提树下成正觉时,十方之诸佛,现菩萨之形,为观音普贤等,无量之菩萨,现声闻之形,为舍利弗等。佛入三昧,名如来不思议境界。于诸相中现十方之佛刹,于诸好中现往昔之行门,于是德藏菩萨问普贤菩萨此三昧之名,普贤说其名义及证得此三昧之福德因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