汪元量

- 姓名:汪元量
- 别名:字大有
- 性别:男
- 朝代:宋代
- 出生地:钱塘(今浙江杭州)人
- 出生日期:1241
- 逝世日期:1317年后
- 民族族群:
汪元量(1241—1317年后),南宋诗人。字大有,号水云、水云子、楚狂,自称江南倦客、倦客。钱塘(今浙江杭州)人。父琳,字玉甫,生七子,元量居第三。生于宋理宗淳祐元年(1241)。二十岁前后,曾入宫给事,并在宫中学书史(陈泰《送钱唐琴士汪水云》),以琴事谢太后、王昭仪(赵文《书汪水云诗后》)。约于咸淳五年(1269)游会稽越王台,并与友人登高为会(《柴秋堂越上寄诗就韵简奚秋崖》)。淳祐元年(1276)三月,宋恭帝与全太后、福王赵与芮、隆国夫人王昭仪离杭赴大都,宋太皇太后谢氏旋亦离杭赴大都,元量随谢后北行(《宋史》卷四七、《宋季三朝政要》卷五)。是年五月,端宗即位。秋,元量等抵大都。其后在大都曾游黄金台,登蓟门,泛黄千户之旴江(见汪元量有关诗文)。在大都,与王昭仪清惠时有唱酬。至元十六年(1279)宋亡,文天祥被囚于大都,元量多次慰问天祥于囚所,并作《妾薄命》,勉天祥以忠贞大节;曾作《拘幽》以下十操,天祥倚歌而和之;尝与天祥相对,叙丙子京口之事;还袖出《行吟》一卷,天祥为之作跋(文天祥《胡笳曲序》、《书汪水云诗后》)。至元十九年(1282)十二月初九日,文天祥就义。同遣瀛国公赵㬎等居上都,王昭仪及汪元量亦从行(王国维《观堂集林》卷二一《书宋旧宫人诗词湖山类稿水云集后》)。二十年(1283),出居庸关,至上都。二十一年(1284)二月,迁故宋宗室及大臣之仕者于内地,元量亦从行。后又与王昭仪等回大都(参元量有关诗文)。至元二十三年(1286)正月,元主遣使代祀岳渎东海,命元量为使者(《元史·世祖纪》及元量有关诗文)。元量行前,受元世祖召见。同年,谢太后卒,元量作挽诗(《太皇谢太后挽章》)。至元二十五年(1288),元量三上书于元世祖,得以黄冠南归。别大都时,幼主瀛国公、福王赵与芮及宋旧宫人王昭仪及燕赵诸公子等二十九人饯别。次年,归于杭州,并结诗社(孔凡礼《汪元量事迹纪年》)。至元二十七年(1290),马廷鸾应元量之请,为《湖山类稿》作序(马廷鸾《书汪水云诗后》)。其后又请刘辰翁、邓剡为其作序。其后又曾赴湘蜀,约于至元三十年(1293)回杭州,并于丰乐桥外作小楼五间,以为湖山隐处,刘将孙为其作《湖山隐处记》。元量约卒于延祐四年(1317),享年七十(孔凡礼《汪元量事迹纪年》)。元量事迹,见《南宋书》、《宋史翼》本传,时人刘辰翁、文天祥、邓剡、马廷鸾均为《湖山类稿》作序跋。事迹参孔凡礼《关于汪元量的家世、生平和著述》、《汪元量研究资料汇辑》、《汪元量事迹系年》、《汪元量著述略考》(见《增订湖山类稿》,中华书局1984年版)。元量是南宋末年著名诗人,同时代人以“诗史”相誉,拟之于杜甫。其诗风格既快逸奔放,又幽忧沉痛,清丽自然。又善作词,“盛年之后以词章给事宫掖,如沉香亭北太白”(刘将孙《湖山隐处记》)。德祐之后,词风一变,留燕期间诸作,表达遗民之心声,皆凄凉哀怨,催人泪下。诗词之外,又善画擅琴。《彊村丛书》有《水云词》一卷,《全宋词》辑存其词33首,《全宋词补辑》另辑录25首。
猜你喜欢的书
希腊人和希腊文明
这是一部展现古希腊无穷魅力的文化史巨著,是文化历史学大师布克哈特里程碑式的力作。本书系布氏身后出版的演说集《希腊文化史》的最新英文选译本,芬利、穆瑞等当代古典学名家曾为之付出了长期而又艰苦的努力。书中,布克哈特展现了对古希腊文化本质的深刻的洞察力,他对希腊的赛会精神、悲观主义、希腊民族及其城邦政体的优势和弱点,以及希腊的艺术、宗教、经济生活等诸多方面都有独到见解,对后来的古典学研究产生了深远影响,本书也因而被誉为现代关于希腊文化的第一次也是最好的阐述。
孟子学案
共十一章,第一章《孟子传略》对孟子的生平事迹进行了详细介绍,考证了他的姓氏、籍贯、家庭、所受的教育、生卒年,讲解了他周游列国的经历。第二章《孟子书考证》考证了《孟子》的内七篇和外篇。第三章讲了孟子所处的时代背景。第四章讲了孟子之中心学说——人性论。第五章讲了政治哲学。第六章讲了人生哲学。第七章讲了经济哲学。第八章讲了重农主义。第九章讲了教育哲学。第十章讲了尚论古人。第十一章讲了诸家学说之批评。
痎疟论疏
温病类著作。明卢之颐撰。之颐字子由 (或子繇),号晋公。钱塘(今浙江杭州)人。父卢复精医,兼通佛学。之颐幼承庭训,敏悟过人,学有根砥。邑志载: 复著《纲目博议》 有椒菊共性之疑不能决,后得之颐之论方定。顺治三年,明鲁王以海尚在山阴,之颐谒见,授职方郎。予归里,两目俱瞽,犹成《摩索金匮》、《伤寒金疏钞》、《医难析疑》。约三十万字,名 《遗香堂七录》 行世。早年尚撰有《本草乘雅半偈》。之颐之医学思想,颇受其佛学思想影响。是书中,卢氏本《内经》、《金匮要略》之旨,结合后世论疟及个人体验,详述痎疟因证,对诸疟之常证、变证之症治,逐条辨析,论述精详,于临床颇有裨益。后附《痎疟疏方》一卷,选方三十八首,于方药炮制叙述尤详。《四库全书总目提要》评曰:“是书论痎疟证治,于虚实寒热四者最为详尽,足以发明素问疟论刺疟法诸篇微意。”其主方多取王肯堂《证治准绳》。其余所列诸方亦多简当,虽为书不过一卷,然治疟之法略尽。有乾隆三十二年 (1767) 宝笏楼刻本。
卫生家宝产科备要
八卷。宋·朱端章撰。刊于1184年。本书汇编宋代以前的妇产科著作与其它医著中有关胎产诸病证治,及初生儿保育法等内容。所选方药大多实用。是一部有价值的产科专书。卷一~七主要是产科的方论;汇集了宋以前胎产诸疾的证治与方药。介绍前人的经验并收载产科中“借地、禁草、禁水”三法,有利于减少产褥期并发证。卷八为初生儿保育法,较全面、深入地讨论了新生儿护理法及婴儿常见病治疗法。解放后有影印本。注:本书为残卷。
仪礼集说
十七卷。宋敖继公撰。敖继公字君善,长乐(今广东五华县)人,后居吴兴(浙江乌程县)。宋咸淳进士,对策忤时相,竟归而不仕;入元,赵孟頫尝从其受业。敖继公邃通经术,动循礼法,官信州教授。《仪礼集说》成于1301年,书前有自序,称郑玄《仪礼》注,糟粕多精华少,删去与经不符的,意义又未足,则取疏记或先儒之说以补之,又未足,则附以自己见解。并怀疑《丧服》一篇违悖经义,非子夏作。郑注简约古奥,贾疏则繁,《仪礼集说》依《仪礼》十七篇各为一卷,对郑玄注都有所取,对不取的不攻驳。敖继公逐字逐句研求,务畅其旨,对《仪礼》有所发挥。卷未各附《正误》一篇,考辨字句颇详。《丧服》一篇以其兼《释记》文,作于《记》后,怀疑为郑玄散附《经记》之下,而设移其原秩序。《仪礼》十三篇之《记》,朱熹《经传通解》皆分属经文条条之下,敖继公则认为诸篇之《记》,有特为一条而发者,有兼有两条而发者,有兼为数条而发者,也有于《经礼》之见别见他《礼》而发者,故不移摘其文,恐失《记》之意。敖继公治学严谨,对前儒有所怀疑,既不废其言,又不发无据之言,对后世研究《仪礼》有参考价值。版本有元版大字本、陆有元刊元印本、元大德刻明修本、藏于北京图书馆;明政化程敏政刊本;清乾隆年间文渊阁《四库全书荟要本》;元大德刻明修本,藏于北京图书馆;清康熙十九年(1680)纳兰性德《通志堂经解》本;清乾隆五十年(1785)通志堂修补本;清抄本。
般舟赞
全一卷。全称依观经等明般舟三昧行道往生赞。又称般舟三昧往生赞。唐代善导撰。收于大正藏第四十七册。本书系依观无量寿经、弥陀经、无量寿经、般舟三昧经等而作之净土赞文,明示般舟三昧行道往生之法。分序文、正赞、结劝三科。序文以自劝劝他为往生净土之正因,并广赞净土之种种庄严。正赞有七言偈赞三十七篇二百八十一行半,各上句附愿往生,下句附无量乐等相唱和,乃广赞叹极乐净土之依正二报庄严及三辈九品往生等相。结劝之终偈(大四七·四五六上):‘行者等努力努力,勤而行之,常怀惭愧,仰谢佛恩,应知。’于偈中,屡屡揭示报释迦、弥陀之慈恩,此即本书述作之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