吴雯

吴雯
  • 姓名:吴雯
  • 别名:字天章,号莲洋
  • 性别:
  • 朝代:清代
  • 出生地:山西蒲州
  • 出生日期:1644
  • 逝世日期:1704
  • 民族族群:

吴雯(1644—1704),清代诗人,与傅山有“北傅南吴”或“二征君”之说。字天章,号莲洋。原籍辽阳(今属辽宁),后占籍山西蒲州(今山西永济)。少聪敏,记览甚博,尤长于诗,善参活句。尝游京师,为其父执刘体仁、汪琬所激赏。诗坛领袖王士禛目为“仙才”,尝与叶方霭同值,诵其警句,方霭下值即访之,于是雯名噪京师。大学士冯溥出扇索诗,即书二绝句以答。清圣祖康熙十八年(1679),应博学鸿词科试,不中选。游食于燕、赵、齐、鲁、吴、越、秦、楚,足迹遍四方。丁母忧,以哀毁卒。雯为王士禛及门弟子,其诗学唐,重神韵,诗多写景之作,清新自然,不待修饰而妙。赵执信与士禛论诗多迕,独赏吴雯,曾在《谈龙录》中云:“千顷之陂,不可清浊。天姿国色,粗服乱头亦好。皆非有意为之也。储水者期于江湖,而必使之潆洄澄澈,是终为沼溪耳。自矜容色,而故毁其衣妆,有厌弃之者矣。免于此二者,其唯吴天章乎?”这说明了雯诗中不论经过锤炼整饬者,或质朴粗放者,皆合乎自然。延君寿《老生常谈》中举其《寄向书友》诗云:“曾闻向始平,能注南华经。之子真苗裔,江山发性灵。寒蛟终谢饵,老鹤不梳翎。载酒莺花节,长吟入洞庭。”言其“无一字不锤炼而出”,但全诗极其流畅,造语平易,合于自然之道,至于着力不多的《留王孟榖游风穴时将归楚》“风穴何年寺,传闻水石间。云中千树密,溪上几僧闲。花信宜携酒,春心且看山。休言涉鱼齿,冻雨损朱颜”,更是清新自然,韵味隽永。雯工于造句,查为仁《莲坡诗话》,及郭麐《灵芬馆诗话》中皆大量举其佳联警句与出色的绝体小诗,如:“潮来全楚白,云上半江阴”,“一灯残夜后,百感壮年来”,“阶前双树老,户外一峰闲”等皆能反映其诗风格。著有《莲洋集》二十卷。王士禛为撰墓志铭。《清史稿》卷四八四、《清史列传》卷七一有传。

吴雯书籍作品

猜你喜欢的书

陆士衡集

陆士衡集

西晋陆机撰。机字士衡,故名。原集久佚。南宋庆元间徐民瞻将机与其弟云所作诗文汇刻为《晋二俊集》,明正德间陆元大据以翻刻。又有明汪七贤刻本。士衡集10卷,凡赋4卷,诗、乐府3卷,杂著一卷,文2卷。杂著中有《演连珠》50首。别有明薛应旂刻7卷本,张溥刻《陆平原集》2卷本等。清钱培名辑《小万卷楼丛书》本附有札记1卷。1982年中华书局出版点校本《陆机集》,较通行。诗注本有今人撰《陆士衡诗注》,1958年人民文学出版社出版。机诗弘丽妍赡,但骨气不足。

御选唐宋文醇

御选唐宋文醇

五十八卷。清爱新觉罗·弘历(清高宗)(1736—1795)选编。卷首有弘历序,作于乾隆三年 (1738)九月。据序称,明代茅坤编《唐宋八家文钞》,清初储欣编《唐宋十大家全集录》,均系为科举选文,所选不精,评论亦或未为公允。故取“储欣所选十家之文,录其言之尤雅者若干首,合而编之,以便观览。”其中,有经爱新觉罗·玄烨(康熙)的评论者,以黄色恭书篇首,爱新觉罗·弘历的评论则用朱笔书于篇后。至于前人评跋及姓名、事迹,有资考证者,则各以紫色、绿色分别系于篇末。集中选入唐宋八大家。其中,韩愈十卷,收各类散文九十九篇;柳宗元八卷,收各类散文八十八篇;李翱二卷,收各类散文十三篇;孙樵一卷,收各类散文十篇;欧阳修十二卷,收各类散文八十一篇;苏洵四卷,收各类散文二十七篇;苏轼十三卷,收各类散文八十四篇;苏辙三卷,收入各类散文二十三篇;曾巩四卷,收各类散文二十二篇;王安石一卷,收入各类散文十八篇。因此书是在 《唐宋十大家全集录》基础上选编而成,又集中了数代文人的评跋,加之有皇帝御笔,必然在清代颇为流行,成为最有影响的唐宋散文选本。有乾隆三年(1738)御定本。另有若干清代坊刻本。

类篇

类篇

字书。四十五卷。旧题宋司马光撰。实际是宋仁宗命王洙、胡宿、掌禹锡、张次立等人相继纂修的。宋治平三年(1066年)由司马光接代,已经成书,次年缮写完毕。宋宝元二年(1039年)丁度等人修纂《集韵》,因增字较多,不能与《玉篇》相互参照,所以由王洙等人修纂《类篇》,同《集韵》相辅而行。《类篇》是修纂《集韵》的副产品。《类篇》全书分十四卷,又目录一卷,每卷又分为上、中、下三卷,实为四十五卷。其分部及各部排列顺序,基本上沿袭《说文》,仍为五百四十部,只个别地方有较少改动。宋仁宗宝元二年(1039)修纂,至英宗治平三年(1066)成书。本书旧版有清康熙四十五年(1706)曹寅所刻杨州诗局刊行的楝亭五种本,光绪二年(1876)姚觐元翻刻本(即一般所说的“姚刻三韵本”)。1984年中华书局影印了“姚刻三韵本”。1988年上海古籍出版社据上海图书馆藏汲古阁影宋钞本出版了影印本,并于书后附加了四角号码索引。

续书谱

续书谱

书法理论著述。南宋姜夔著。全书一卷,共20条,今仅存18条,其顺序为: 总论、真书、用笔、草书、用笔、用墨、行书、临摹、方圆、向背、位置、疏密、风神、迟速、笔势、情性、血脉、书丹。《书苑补益》所载还有 “燥润、劲媚”二则,只是有目无文,次序也略有不同。其非补《书篇》之作,旨在继承《书谱》理论,并加以发展。议论精到,史料丰富,为历代书家所推崇。有《百川学海》、《致格丛书》、《丛书集成初编》等本。

薛丁山征西

薛丁山征西

该书采用章回体形式,讲述了唐代薛丁山的故事。 唐贞观年间,薛仁贵征东有功,被封为平辽王。因与皇叔李道宗结怨,被陷下狱。幸于危急之际,西凉哈迷国犯境,徐茂公立推荐仁贵挂帅征战,逃过此劫。仁贵征西,误中圈套,被困锁阳城,为苏宝同飞刀所伤。当他伤重昏迷、魂游地府之际,得知儿子薛丁山尚在人间,并知自己与儿子有一段难解死结。

佛教各宗派源流

佛教各宗派源流

太虚大师著,十一年在武昌佛学院编。法界性相,虽本来常住如是,然未成无上正遍知,则终在窈冥恍惚之域。大觉圆明,如日光照了诸色,乃如实而证如证而说,故佛教之一切法流宗派,若直探其起源,则谓皆出释尊菩提场中之智证可也。称佛智所自证法界而说,证周圆故,说亦周圆,所谓‘毗卢遮那佛,愿力周沙界,一切国土中,恒转无上轮’。斯则一音普宣,三际常演,虽有情随类生解,而佛之所说固初无差异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