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人物
-
王鸿儒
王鸿儒(1459-1519),明代诗文作家。字懋学。南阳(今属河南)人。少颖悟,读书过目不忘。为府史佐书,郡守见而奇之,使为弟子员,教以经术,蔚为大儒。成化二十三年(1487)成进士,授南户部主事,历员外、郎中,出为山西佥事,进副使,谢病归。起为国子祭酒,不久又归。再起为南户部侍郎,改吏部,后进南户部尚书。卒谥文庄。著有《凝斋集》9卷。他虽为博雅君子,但吟咏并不陈腐。其抒写情怀,颇有别趣,如《襄陵分司》:“游历关河迹似萍,尘襟到此顿然醒。万竿绿玉真淇澳,一点青螺小洞庭。鱼藻浮游时近槛,莺花烂漫好开棂。水南居士今陶谢,恨欠新诗落素屏。”并且还写《拟杨铁崖小游仙词》:“酒垆客舍已尘埃,忆与回公旧往来。铁笛一声尘梦醒,岳阳楼下水如苔。”又道:“戏抛白凤下青冥,黄鹤楼头雨正晴。十八女郎歌劝酒,人间谁识是龙精?”他懂得诗歌与经术毕竟是两码事,诗歌需要有艺术性。陈田《明诗纪事》评其人道:“尚书以名德重。颇称好事,尝获《陈后山集》,镂版行之。诗亦清俊不凡。”
-
王逢
王逢,元代诗人。字原吉,号席帽山人,江阴(今属江苏)人。年轻时即有文名,至正中,曾作《河清颂》,行台及宪司均推荐他,皆以病辞。世居江阴黄山,后避乱,迁无锡,不久又迁松江,名所寓为“梧溪精舍”,自号梧溪子。又徙上海之乌泾,筑草堂名最闲园,自号最闲园丁。张士诚占领苏州,东南士人多为张所用,而王逢虽经多次征辟,仍坚卧不就,却通过友人王晟向张士诚弟张士德劝说张氏兄弟降元。张士诚败于朱元璋,自杀身亡,王逢写诗悼念。明洪武间,征召甚急,以老疾辞。平生不仕,以布衣终身,卒年七十。年轻时学诗于陈汉卿,陈师从虞集,所以王逢得虞集之传。他写了不少丧乱之作,如杨维桢序《梧溪集》所说:“《梧溪集》者,江阴王逢氏遭丧乱之所作也。”集中记宋、元之际忠孝节义之事颇多,他一生忠于元室,对元亡深为悲痛,如《无题五首》及《后无题五首》,“伤庚申之北遁,哀王孙之见俘,故国旧君之思,可谓至于此极矣”(钱谦益《列朝诗集小传》)。对明王朝却极藐视,他讽刺朱元璋称帝是“孺子成名”,直到入明二十年后,在被视作绝笔的《寄桃浦诸故知即事》诗中,仍称朱元璋为“南朝天子”,诗中还说“平生气节诗千首,才非元亚甘刘后”,以忠于金室的元好问、刘因自喻,正见其不事二姓的封建正统观念的倔强。钱谦益把他比作宋末遗民谢翱,称他的诗“唇齿之忧,黍离之泣,激昂忾叹,情见乎词”而“一无鲠避”(《列朝诗集小传·甲前集》)。其诗才气宏敞而不失谨严,长篇歌行有豪雄之气,如《帖侯歌》、《奉陪神保大王宴朱将军第闻弹白翎雀引》等。因他所处时代正是元王朝的没落时期,所以豪雄之中不免流露出悲凉气息。在元末诗坛,王逢诗自有特色,所写竹枝词则风格素淡,几无纤浓之笔。此外,他有不少诗写时事,又每于诗前作小序,说明梗概,具史料价值,所以杨维桢称“皆为他日国史起本,亦杜史之流欤”(《梧溪集序》)。著有《梧溪集》七卷,前六卷为元时作品,第七卷入明所作。生平事迹见《南畿志》卷二二、《(弘治)上海志》卷八、《(正德)松江府志》卷三一、《(万历)无锡县志》卷一九、《(万历)青浦县志》卷五、《昆陵人品记》卷五、《列朝诗集小传·甲前集》、《元诗选·初集》小传、《明史》卷二八五、《新元史》卷二三八。
-
吴俨
吴俨(1457-1519),明官吏。字克温。宜兴人。成化二十三年进士,改庶吉士,授编修,历侍讲学士,掌南京翰林院。正德初,召修《孝宗实录》,直讲筵。宦官刘瑾闻俨家富,诱以高官,遭到拒绝,遂罢官。瑾诛复职,历礼部左、右侍郎,拜南京礼部尚书。正德十二年武宗北巡,俨抗疏切谏,明年复偕诸大臣上疏,不报。十四年卒官,赠太子少保,谥文肃。遗著有《吴文肃公摘稿》四卷。
-
王炎午
王炎午(1252-1324年),宋元间文学家。初名应梅,字鼎翁,号梅边。庐陵(江西吉安)人。宋度宗咸淳十年(1274)补太学生。宋恭宗德祐二年(1276)临安陷落后,谒文天祥,入文天祥幕府,尽以家赀助军饷。后以母病辞归。文天祥被俘北上过庐陵,王炎午作《生祭文丞相文》,张贴于文天祥必经的交通路口,促文天祥速死以全大节,而不能降元辱节。元揭傒斯《书王鼎翁文集后》称此文“既历陈其可死之义,又反复古今所以死节之道,激昂奋发,累五千余言,大意在速文丞相死国。”欧阳玄称王炎午为“宇宙奇士”,称其“生祭文”为“宇宙之元气”(《吾汶稿序》)。文天祥就义之后,王炎午又作《望祭文丞相文》,盛赞文天祥的民族气节,谓“三千年间人不两见”。无名氏《书王梅边遗象》极赞王炎午生祭、死祭2文“其忠烈之气真可与天地间风霆日星相高”。入元,闭门不出,更名炎午。有词〔沁园春〕自述心境,下片云:“休休何必伤嗟。谩赢得、青青两鬓华。且不知门外,桃花何代;不知江左,燕子谁家。世事无情,天公有意,岁岁东风岁岁花。拼一笑,且醒来杯酒,醉后杯茶。”著有《吾汶稿》10篇,有《四部丛刊》三编景明抄本;胡思敬辑《豫章丛书》收其《梅边集》1卷,补遗1卷。
-
吴海
吴海,元代诗文家。字朝宗,号鲁客,闽县(今福建福州)人。博学有气节,受贡师泰、林泉生等推重。平素不取悦于俗流,倾慕齐鲁之风,曾打算迁居山东,但未如愿,便以“鲁客”为号。元末战乱,家中清贫,居室题为“闻过斋”,学者称为“闻过先生”。明洪武初年,征召入局与修《元史》,力辞不就。和诗入王翰交好,洪武十一年(1378)征王翰入朝,王翰自刎而死,吴海为王翰经纪其家,并抚养遗孤王偁。吴海去世后,王偁把他的遗作编为《闻过斋集》八卷,全是文。《元诗选·二集》选入吴海诗四首。顾嗣立说吴海“为文严整雅奥而归诸理”,诗以古体见长。生平事迹见《明史》卷二九八、《元诗选·二集》小传。
-
汪应辰
汪应辰(1118年-1176年),初名汪洋,及第后宋高宗为改今名,字圣锡,信州玉山(今属江西)人。家贫力学,乡举、礼部试均为高选,赵鼎奇之,延之馆塾。绍兴五年为进士第一,授镇东军签判。召为秘书省正字。时秦桧力主和议,以上疏论金国归河南地事,忤秦桧,出通判建州,乞祠归,主管崇道观。起通判袁州、静江府、广州。二十六年,召为吏部郎官,迁右司,出知婺州。二十九年,召除秘书少监,迁权吏部尚书,权户部侍郎兼侍讲。三十二年,出知福州(《宋会要辑稿》选举三四之一一),升敷文阁待制,举朱熹以自代。隆兴元年,为四川制置使、知成都府。乾道四年,召除吏部尚书,兼翰林学士并侍读。六年,复以端明殿学士知平江府。坐平江府米纲有折阅,贬秩,遂请祠。淳熙三年,卒于家,年五十九,谥文定。应辰刚方正直,遇事特立不回,与赵鼎、喻樗、张九成、吕本中相善,以忤秦桧流落岭南十七年,而凛然不可屈。工骈体文,陈振孙谓其所撰制诏“温雅典实,得王言体”(《直斋书录解题》卷一八)。罗大经尝举其《赐四川宣抚虞允文辞召命不允诏》、《赐知绍兴府史浩乞宫观养亲不允诏》、《赐陈俊卿辞左相不允诏》、《赐虞允文辞右相不允诏》等篇,称为诏诰佳作(《鹤林玉露》甲编卷六)。奏疏能指斥时弊,侃侃而论,如绍兴八年轮对上《论和议异议疏》,以为和议不谐非所患,和议既谐,因循无备为可畏,由此而触怒秦桧等主和派权臣。诗歌清新平易,有闲逸之趣,如《雪中梅花》、《宜春漫述》、《怀玉山》诸诗,均清新条畅。著有《文定集》五十卷,又有《玉山翰林词草》五卷、《玉山表奏》一卷(《直斋书录解题》卷一八、二二),原集已佚。明弘治中程敏政自内阁藏本摘出诗文编为《汪文定公集》十二卷、附录二卷,今存明嘉靖二十五年夏浚刻本;清四库馆臣复据《永乐大典》辑补重编为《文定集》二十四卷。今两本并存。《全宋诗》卷二○九○录其诗一卷。《全宋文》卷四七六一至四七八二收其文二十二卷。事迹见《宋史》卷三八七本传。
-
吴皋
吴皋,元代儒士、诗人,字舜举,临川(今江西抚州)人。宋丞相吴潜诸孙。早年师从吴澄,与梁寅为豫章郡学同学,两人年纪应大致相当。出任临江路儒学教授。元亡,不愿出仕新朝,隐于乡里。曾对友人胡居敬说:“郡承大乱之后,民皆习武事,厌儒行,弦诵绝响,教无所敷,吾甚耻之。”他屏居闾里,惟以奉亲训子为务。遗民逸士纷纷慕名请其教家塾。著有《吾吾类稿》,原本亡佚,今存《吾吾类稿》三卷(主要是诗,卷三有文十馀篇),是清乾隆年间修《四库全书》时据《永乐大典》辑成,栾贵明《四库辑本别集拾遗》又据《永乐大典》残帙补出四库馆臣漏辑的吴皋诗十首。《四库全书总目》评其诗文:“所作大都以朴澹为主,不涉元末佻巧纤靡之习。”“虽其骨格未坚,尚不能抗行古作者,而缠绵悱恻,要不失变雅之遗意焉。”胡居敬《吾吾类稿序》说,吴皋文“典实古雅,从容于法度之中”;诗“冲淡和平,发乎性情”。梁寅则指出,其诗“妙于五言”(《吾吾类稿序》)。尽管现存《吾吾类稿》不是全本,仍然可以从吴皋诗作中体会出与梁寅此论大致相近的感受。生平事迹见《吾吾类稿》胡居敬、梁寅、张美和诸序、《(崇祯)清江县志》卷七。
-
王怀隐
王怀隐,宋宫庭御医。宋州睢阳人。起初他作为一名道士,住在开封城中的建隆寺中,且以善医诊而著名当世。宋太宗赵光义未登基之前,曾以晋王的身份作为京城地方官。此时他颇好医术,利用暇日扩泛搜集海内验方千余首。王怀隐作为京城名医,便由此而能够攀援赵光义。赵光义继位后,下诏令他还俗,任尚药奉御,成为宫庭御医。不仅,他就升任为翰林医官使,居于宫庭医官中的最高职位。宋太宗登基以后,又诏令翰林医官院的医官们,将各家传经验名方上献朝庭,加上以前他所搜集的,共得验方万余首。于是宋太宗委命王怀隐与翰林医官副使王祐等人参对编类成书。每部以隋太医令巢元方的 《病源候诊》冠于其首,把药方编排于下。此书共有一百卷。王怀隐等人编成此书后,宋太宗非常重视,对此书亲自作序,并赐名 《太平圣惠方》,又令刻板印行而使名州设置医博士专门负责掌管。
-
韦应物
韦应物(生卒年不详),字义博,排行十九。唐朝官员、诗人,世称“韦苏州”“韦左司”“韦江州”。京兆(今陕西西安)人。出身望族,先世门第鼎盛、代居高位,父銮时已甚式微。少以三卫郎入事唐玄宗。任侠负气,放浪不检。及玄宗卒,失所恃,屡为人欺,遂悔愤折节读书,一度入太学。代宗广德元年(763),为洛阳丞。永泰(765—766)初,因笞罚军骑而被讼弃职,闲居洛阳。大历九年(774)后,因黎幹之荐任京兆府功曹。大历十三年,转鄠县令。大历十四年,除栎阳令,称疾辞归,寓长安西郊沣水北岸善福寺。德宗建中二年(781)除尚书比部员外郎,建中四年,出为滁州刺史。兴元元年(784)末,罢任闲居于滁州西涧。贞元元年(785)夏秋间,移刺江州。贞元三年,入为左司郎中。贞元四年秋,出任苏州刺史。贞元六年,罢职,寓苏州城外永定寺,世号曰韦苏州。与顾况、刘长卿、丘丹、秦系、皎然等过往酬唱。兹后数年间卒。应物秉性高洁,为官多有惠政,其诗“忧民之意如元道州”(刘熙载《艺概·诗概》),诸如《拟古诗十二首》、《杂体五首》及其乐府诗《夏冰歌》、《采玉行》等篇什,均表现出对豪门恶行的痛恨和对民间疾苦的同情,现实性很强。白居易谓其“歌行,才丽之外,颇近兴讽”(《与元九书》)。韦氏亦颇多山水田园诗,以往诗评家因多以陶、韦并称,或称王、孟、韦、柳。司空图谓“王右丞、韦苏州澄澹精致,格在其中”(《与李生论诗书》)。应物好五古,其诗“高雅闲淡,自成一家之体”(《与元九书》),严羽称之为“韦应物体”(《沧浪诗话》)。其如“微风夜来过,不知春草生”(《幽居》)、“杨柳散和风,青山淡吾虑”(《东郊》)等句,简淡秀朗,用心别到,有灵运之气韵。宋濂认为“韦应物祖袭灵运,能一寄秾鲜于简淡之中,渊明以来,盖一人而已”(《答章秀才论诗书》)。《四库全书总目提要》谓其“源出于陶而熔化于三谢,故真而不朴,华而不绮”。张为《诗人主客图》列其为高古奥逸主孟雲卿之上入室者。韦应物交游甚广,其交游诗数量之多在唐诗人中较为突出。《新唐书·艺文志》著录《韦应物诗集》十卷。《全唐诗》存诗十卷,《全唐诗补逸》及《全唐诗续拾》补诗四首。《全唐文》存文一篇。事见王钦若《韦苏州集序》、沈作喆《韦应物外传》、姚宽《西溪丛语》、《唐诗纪事》卷二六、《唐才子传校笺》卷四。今有孙望《韦应物事迹考略》、傅璇琮《韦应物系年考证》供参阅。
-
王蘋
王蘋(1082—1153),两宋之际学者。字信伯。原福建福清人,其父徙吴,遂为吴(今江苏苏州)人。师事程颐,又以同门后辈师事杨时。以布衣人中秘。主张抗金,曾对高宗陈述为君治国之道,为高宗所称赞。赐进士出身,授秘书省正字。与修《神宗实录》,兼史馆校勘。以著作郎通判常州。秦桧恶之,以从子王谊坐法株连而被夺官。后复官,主管台州崇道宫祠。病卒。多继承程颐理学思想,但尤强调“心”的作用,亦颇阴取佛教禅学之说。以“心学”观点为据解释二程道统之说,把理学以心传道说成是以心传心,甚至是扩充本心的功夫:“尧、舜、禹、汤、文、武之道,相传若合符节。非传圣人之道,传其心也;非传圣人之心,传己之心也。己之心无异圣人之心,万善皆备。故欲传尧、舜以来之道,扩充是心焉耳!”(《宋元学案》卷二十九《震泽学案》)主张人心本来静寂清明,无思无虑,认为外物不会牵累人心,心累于物乃为自累:“人心本无思虑,多是记忆既往与未来事。乃知事未尝累心,心自累于事耳。” (《震泽记善录》) 为学主张“学者须是下学而上达,洒扫应对,即是道德性命之理”(同上),此说颇近程门理学观点。但不同意格物之理,“范伯达云:‘天下归仁,祇是物物皆归吾仁。’先生(王苹)指窗问曰: ‘此还归仁否?’”(《宋元学案》卷二十九《震泽学案·附录》) 全祖望称: “此语亦近王伯安 (王守仁字)格物格到竹子之说。”(同上书按语)据此而把“以仁存心”解说为“但言体仁耳”(《震泽记善录》),意谓仁为本心所有,故不必外求,祇自求于己心即可。其讲学方法亦每流于禅:“问:‘如何是万物皆备于我’?先生(王苹)正容曰:‘万物皆备于我。’某于言下有省。”(同上)全祖望称:“此亦近乎禅家指点之语”(《宋元学案》卷二十九《震泽学案》按语)。其说既上接二程,对洛学在东南地区的传播有重要作用,又启南宋“心学”之端,所谓“象山之学,本无所承,东发以为遥出于上蔡,予以为兼出于信伯”(同上),为理学向心学过渡的重要一环。著作有《信伯集》。
-
王安礼
王安礼(1034-1095年),字和甫,抚州临川(今江西抚州)人,王安石弟。嘉祐六年进士及第。唐介为河东帅,辟为幕府。熙宁中,为著作佐郎、崇文院校书,迁直集贤院,出知润、湖二州。召为开封府判官,直舍人院,同修起居注。苏轼因诗案下御史狱,王安礼言于神宗论救之,谓自古大度之君不以言语罪人。进知制诰,以翰林学士知开封府。元丰五年,拜尚书右丞,转左丞。七年罢,出知江宁府。元祐中,历知扬、青、蔡、舒诸州。绍圣初,知永兴军。二年,知太原府。三年卒,年六十二,赠银青光禄大夫。安礼以经纶自任,而阔略细谨,又善为文,《四库全书总目》谓其“内外制草颇典重可观,叙事之文亦具有法度”,“视(王)安石虽规模稍隘,而核其体格,固亦约略相似”(卷一五三)。现存文章多为制诰表启。《瀛奎律髓汇评》选其《恭和御制上元观灯》、《琼林苑赐宴饯留守太尉辄继元韵》二诗以为大有升平气象(卷五)。其《潇湘逢故人慢》词,描写夏日清景,栩栩欲活,有“引多少梦魂归绪,洞庭烟棹渔蓑”句,抒写离愁别绪,饶具深致,为他人所不及(《蓼园词选》、《词苑萃编》卷四)。著有《王魏公集》二十卷(《直斋书录解题》卷一七),明代时已佚。清四库馆臣从《永乐大典》辑出佚诗文,编为《王魏公集》八卷,今存《四库全书》本、《豫章丛书》本、民国南城李氏宜秋馆刊本。《全宋诗》卷七四六录其诗一卷。《全宋词》第一册收其词三首。《全宋文》卷一七九八至一八○七收其文十卷。事迹见《东都事略》卷七九、《宋史》卷三二七本传。
-
王建
王建(765年—830年),唐朝大臣、诗人。字仲初,祖籍颍川(今河南许昌),长于关中,出身寒微,终身未能进士及第。唐德宗建中四年(783)前后,出关往山东求学,与张籍同窗,遂结为好友。张有诗云“鹊山漳水每追随”(《逢王建有赠》),可知张、王就学之处在今山东济南附近,后在山东军幕为散吏。贞元四、五年(788、789)至贞元十四、十五年(798、799),隐居山中修道炼丹求仙,曾从军塞上,入幽州刘济幕,离开刘济幕即远赴岭南节度使幕府任职,一度留寓荆州。宪宗元和八年(813),为魏博节度使田弘正宾正,后迁家关辅,居于杜陵,寻以田弘正、裴度之荐为昭应县丞。元和十二年前后,入朝为太府寺丞、太常丞及秘书丞。穆宗长庆二年(822),官秘书丞。文宗大和二年(828),出为陕州司马,数年后解职,归居于咸阳原上。王建与张籍齐名,皆工乐府,号称“张、王乐府”。其作品形式风格亦相类,皆参用古题、新题,两者皆能反映现实生活、描写生活的苦难。新题如《水夫谣》写被官军抓差的纤夫之痛苦,《田家行》反映农民遭受的种种苦难;《织锦曲》、《当窗织》描写身为“织锦户”妇女劳作的繁重与所遭受压榨之残酷。至于旧题如《从军行》、《关山月》、《陇头水》写战争的残酷与征人士卒所作的牺牲;《乌栖曲》写宫女的孤寂与痛苦,均能由表入里,形象生动。可见王氏乐府以即事名篇之作为主,所用旧题,亦寓新意,如沈德潜所云:“张、王乐府,有新声而少古意,王渔洋所谓‘不曾辛苦学妃豨’也。然心思之巧,辞句之隽,最易启人聪颖。”(《唐诗别裁》)王氏乐府多为七言歌行,篇幅较短,多不换韵,给读者以急管繁弦之感。诗中很少议论,多用形象说话,结尾多警句,颇具感染力。王氏《宫词》百首亦颇有名,此组诗以镂金错彩之词写宫中生活,建首创此体制,后世多有模仿者。王诗中还有大量描写“征戍迁谪、行旅离别、幽居苦况”之作品,这些“俱能感动神思,道人所不能道”(《唐才子传》)。王诗颇能寓精警凝练于平易浅显之中,故王安石评其诗云:“看似寻常最奇崛,成如容易却艰辛”。王氏有诗集十卷。其传记资料见《唐诗纪事》卷四四、《唐才子传校笺》卷四。今人谭优学有《王建行年考》。
-
王绂
王绂[fú] (公元1362—1416年),字孟端,号石友生、九龙山人。江苏无锡人。
王绂从小聪明好学,十岁能写诗,十五岁考中秀才。洪武十一年(公元1378年),被征召到南京供职,不久就牵连在一个案件中,被发配到山西朔州(大同)卫所去充当戍边的军卒。这时他才十九岁,在烽火烟墩的荒凉寂寞里,度过了二十年受压迫、欺侮的岁月。由于他案情较轻,可以携带妻子,受到一些“优待”,直到朱元璋死后,他才以干儿子顶替他的名义而自己回到南方。但已无家可归,只得借居邻家,犹余悸未消,曾写诗感叹道:“征衣漠漠带风沙,暂时归来重可嗟。在审每忧难作客,到家谁信却无家。解装羞贳邻翁酒,借榻多分野衲茶。堪笑此身沦落久,梦中犹自谪天涯。”
不久,他隐居在无锡九龙山(今惠山),所以自号九龙山人,以教书为生。这当中,他曾随侍驸马某使四川,又曾去杭州、扬州游览。永乐元年(公元1403年)他四十二岁时,以善书法被推荐到文渊阁任职,来到南京。九年后,他五十一岁时,升为中书舍人,才是个七品小官。此后又两次随从明成祖朱棣到北京,作《北京八景图》,算是他政治上得意之时。但好景不长,五十五岁时便病故于北京寓所。
王绂青年遭挫折,性情孤高。他画山水竹石非常有名,但不肯随便为人作画,虽送他金钱财帛也不肯画一笔,而与知己者,往往主动送画上门。有一段“金陵月夜闻箫声”的轶事,颇为后人津津乐道。传说他在南京时,有一天晚上在月下漫步,忽然听到悠扬的箫声隔墙传来,颇为动听。他以为吹箫者必定是个风雅君子,就高兴地画了一幅竹石图,第二天一早就登门拜访。哪知道其人乃是一个市侩巨商。商人见画大喜,取出一床昂贵的红毛毯送给他,请其再画一幅凑成一对。王绂听后十分生气说道:“我因为听了箫声,所以画幅竹子送你做箫材,不想你是一个庸俗不堪之人,实在不配要我的画。”说着,一把夺过画来撕掉了。
王绂为人正直,不怕权贵,不轻交友,人有善必称,有恶必斥。有人说他太过分,他回答:“箭在弦上不得不发。”退朝回家,他往往穿上道士的黄冠野服,焚香煮茶,吟诗作画,怡然自得。
王绂在艺术上的成就,除诗外,绘画最佳,工山水、墨竹,有时也画人物、观音、花鸟、虫、马。王绂的山水画,继承了元四家的传统,风格比较多样。他吸取吴镇的水墨淋漓,王蒙的层峦迭嶂,倪瓒的古木茅亭,清秀疏朗,择善而从,不拘一格。又由于他经历丰富,跋涉万里,北经江淮,浮黄河,逾太行山,出雁门,过五台山,至山西大同,饱经塞上风霜;后又溯长江西上登庐山渡三峡,经重庆,至成都。名山大川,熟览于胸中。奇峰怪石,古木修林,惊涛骇浪,风帆出没,水色天光……一一见之于笔下而有真实感。他喜爱画长卷,如《江山万里卷》、《湖山书屋卷》、《江山鱼乐图卷》、《林泉道古卷》、《潇湘秋色卷》等最长的达四丈以上,所描绘的景色极为丰富多样,正是他有实际的生活体验搜集了大量的素材,才能创作出来的。他的画得到历代画家的赞赏,如李日华说:“每一展阅如江行一番。”文徵明说:“耕渔出没,村舍远近,云烟变灭,种种臻妙,非累月构思不可成。”沈石田说他“繁中置简,静里生奇。山水辏聚,树石纵横,自始至末,屡阅屡胜”。又说“情致交错,气脉贯通,若长江一泻,愧拙手必不能造及”。
王绂的《北京八景图》,艺术地再现了明初北京的风光,其中包括:金台夕照,太液清波,琼岛春云,玉泉垂虹,居庸迭翠,蓟门烟树,芦沟晓月,西山霁雪八幅,摄取了真景的精华,加以艺术的创造,保留各地的鲜明特点,辅助景物则从构图需要加以剪裁布置。全图墨色浓重,层次深远,气息淳厚,极能表现山河雄伟的气象。
王绂的墨竹比山水名声大,有“国朝第一”之誉。墨竹本是文人画的产物,北宋的文同、苏轼,就以墨竹名闻天下。元代亦有墨竹专家李衎,此外,赵孟頫、倪瓒、吴镇、柯九思等也兼擅此道,多借以怡情养性,各有面目。从现存作品看,王绂的墨竹有四种不同风格:一种是以竹配鹤,工整细致,森森玉立;一种是枝叶繁茂,浓淡分明,层次井然;一种是纯用浓墨;又一种则寥寥淡笔。有的突出形态逼真,有的显出情趣横溢。他自称“林野散逸之气,出自家意思”。对他的墨竹,后人多有美言。如董其昌赞他的《万竹深秋墨竹卷》“一展卷而含烟喷雾,拔石进天,飒飒然真不翅蛟龙起而风云集也”。李日华说他画竹“蓄雨含云,舞风弄日,秀姿妍态,又其偏长”。王绂画竹弟子甚多,最有名的是夏㫤(仲昭),后来成为名满中外的画竹大家。
流传为王绂所撰写的《书画传习录》,反映了王绂的绘画见解。其中最值得注意的是关于“不似之似”的理论。他认为,那种“或寥寥数笔,自矜高简;或重床迭屋,一味颟顸,动曰不求形似”的绘画,是不足取的。他理解苏轼所说的“不求形似”,是指的“不似之似”。就是说,对于客观对象,画家不应当象刻舟求剑那样,死板地模仿,而应当“神游象外,意到圜中”,领悟其“神”,发挥己“意”,主观和客观相统一,这样的作品,必然有所取舍,既不完全似对象之形,却又十分似对象之神,也就是“神似”或“不似之似”。这一理论被齐白石发展为“作画妙在似与不似之间”,成为中国绘画美学的重要原则之一。
-
王梵志
王梵志(隋末至唐初年间前后在世),唐初白话诗僧,卫州黎阳(今河南浚县)人。约生于隋时,初唐时在世。《桂苑丛谈·史遗》谓其生于王德祖家林檎树上,因林木而生,取名梵天,后改为梵志。《云溪友议》卷下则云其“生于西域林木之上,因以梵志为名”。可能皆出于附会。敦煌写本《王道祭杨筠文》,称其曾为通玄学士。据其诗中所言,其家曾有田地奴婢,较殷富,但历经变迁,已趋衰落。曾娶妻,有数子。早年曾熟读儒家经典,后皈信佛教。享年可能超过七十岁。现代学者或认为“梵志”只是泛指在俗之佛教信徒,并不一定实有其人,世传其诗也可能出自众人之手。其诗以说理劝世为主,多宣扬佛教教义,常寓哲理于对世态人情之揶揄讥讽中。语言浅近俚俗,时有诙谐之趣。其诗在唐代民间流传颇广,对文人诗作亦有影响。《宋史·艺文志》曾著录其诗集一卷,后不存。传世典籍中,《诗式》、《云溪友议》、《鉴诫录》等书录有其诗二十馀首,《唐音统签》辑入,清人编《全唐诗》时视为偈颂而删去。敦煌遗书中有其诗抄本三十馀卷,包括三卷本、一卷本、一百一十首本等多个系统,各本间无重收现象,抄写年代始于大历间,迄于宋初。刘复《敦煌掇琐》有校录本、郑振铎《世界文库》所收校补本及日本《大正藏》所录本等,均仅存一卷。今人张锡厚编《王梵志诗校辑》六卷,为参据诸本校订而成,共得诗三四○馀首。但其中卷五所收诸诗,是否王梵志作,尚有待进一步考定。卷六录自《江村销夏录》之一组诗,为唐僧明瓒作,系误收。此书出版后,苏联所藏列一四五六卷王梵志诗始刊布,经与斯四二七七卷拼合,尚可补诗六五首。《全唐诗补编·补逸》卷二收诗一○一首、《续补遗》卷二收二○首、《续拾》卷五卷六收录二六五首。其现存诸诗,总计四百馀首。
-
王彝
王彝(?—1374年),明初诗文作家。字常宗,号妫蜼子。其先世为蜀人,父官昆山教授,遂迁居嘉定(今属上海)。少孤贫,读书天台山中,师事王真文,得浙东兰溪金履祥之传。杨维桢曾擅名于元末,彝尝着文,诋为“文妖”。明太祖洪武三年(1370),以布衣召赴南京修《元史》,书成赐金还。后以荐入翰林,以母老乞归。魏观任苏州知府,聘彝与高启、张羽等修订经史。魏在苏修建府治,疏浚锦帆泾,获佳砚,为着《获砚颂》。洪武七年,魏观因此得罪死,彝被目为魏党,连坐被杀。彝诗多酬赠题画之作,风格近于中唐大历诸子,如《秋林高士图》:“岚峰半残阳,彩翠明林杪。僧坞远钟微,归人下山少。风杉落叶声,惊起栖烟鸟。携手愿言还,前村月初皎。”王士禛谓其诗“歌行拟李贺、温庭筠,堕入恶道,馀体亦不能佳”(转引自《明诗记事》),未为笃论。着有《三近斋集》。清朱彝尊为着《王彝传》。《吴中人传志》卷七、《明史》卷二八五有传。
-
汪宏
汪宏,清医家。字广庵。安徽歙县人。习医精研望诊。撰有《望诊遵经》两卷(1875年)。倡望诊乃四诊之首一说,以为大至身体各部、坐卧居养、四时五方、气质老少,小至手足、毫毛、爪甲、尺肤、筋骨、脐、阴茎,以至汗、痰、大小便、月经等,均在望诊之列,论述甚详。又撰《神农本草经注解》十六卷、《伤寒论集解》、《金匮要略集解》等,均佚。
-
王德森
王德森(1856—1943),晚清民国昆山人,祖籍安阳(今属河南)。字宝书,号玉堂,又号严士、鞠坪、漱六、岁寒居士、岁寒老人。清光绪十五年(1889年)例贡。曾于昆山、高淳、苏州、正仪等地书院与私塾任教。三十四年任江苏省立优级师范学堂教习,寓居苏州大新桥巷。清亡业医,精内外妇儿诸科。与张一麐、张茂炯、吴梅等友。富藏书,精制艺,有才名。曾将《保赤要言》增辑续补为《保婴要言》。与赵诒琛辑刊潘道根《隐求堂日记》《晚香书札》。与纂《昆新两县续补合志》。著有《劝孝词》《市隐庐医学杂著》《岁寒文稿》《岁寒诗稿》《养正庸言释义》《吴门新竹枝词》等。
-
汪由敦
汪由敦(1692-1758年3月1日),清大臣、诗文家、书法家。字师茗,号谨堂。钱塘(浙江杭州)人,原籍休宁(今属安徽)。雍正二年(1724)进士,选庶吉士,授编修。乾隆时累官至协办大学士、吏部尚书。任职勤敏恭谨,受到乾隆帝信任。卒后赠太子太师,谥文端。由敦长于记诵,学问渊深。善书法,工诗文。自为诸生,即以才学闻名。他的诗歌有一些感时伤事之作,如《临安灾》记杭州一场大火灾带给人民的苦难;《归卒歌》写一个在战争中被俘,沦落准噶尔18年的士卒逃归的经过。这些诗作反映了一定的现实生活。更多的是应制、应酬之诗,内容空乏。在写法上,他的诗歌文辞雅正,律格严整,带有馆阁体的特点。他的文章也“典重有体”(《四库全书总目》卷173),不失法度,只是生气不足。著有《松泉诗集》26卷,文集20卷。
-
危素
危素(1303年—1372年2月27日),字太朴,号云林,江西金溪县白马乡(今黄通乡高桥)人。唐朝抚州刺史危全讽之后。危素四岁开始读书,十五岁便精通《五经》。他曾拜读于吴澄门下,并尊李存为师。吴澄对他十分赏识、大力引荐,得以广交文学名士。当时范梈、虞集、揭傒斯等人对他渊博的学识也很折服。元至正元年(1341),经大臣引荐,出任经筵检讨,负责编修宋、辽、金三朝国史及注释《尔雅》,累迁翰林学士承旨。明初为翰林侍讲学士,与宋濂同修《元史》,兼弘文馆学士。洪武年间,御史王著等屡进谗言,说危素是亡国之臣,不该重用不宜列侍从。公元1370年,危素被贬谪居和州(今安徽省含山县),守元臣余阙庙。岁余卒于和州含山县寓所,享年七十岁。后归葬金溪高桥,学士宋濂为他撰写了墓志铭。危素是元末明初历史学家、文学家。有《危学士集》。事见《明史》卷二百八十五。
危素身经两个朝代,在历史著作上有不可磨灭的贡献,但他是降臣,历代封建统治者出于忠君思想,并不把他放在重要位置上加以宣扬,所以他的功劳多被湮没(如宋、辽、金史署名是元朝宰相脱脱主编,实际上是危素执笔)。其实危素早年在元室的朝廷上,就由于参加《宋史》《辽史》和《金史》的编修,而深负时誉。到了明代,他又与宋濂同修《元史》,更奠定了他在学术上的崇高地位。危素治史态度严谨,值得后世学者效法。此外,他的散文被誉为元代一大家,有文集《说学斋稿》四卷,明归有光钞辑。清人王懋竑称其文:“演迤澄泓,视之若平易,而实不可几及,非熙甫莫知其深。”(见王懋竑《白田杂著》卷八)他还著有《尔雅略义》十九卷,《草庐年谱》《元海运记》等。在《太和正音谱》中有《危太仆后庭花》杂剧一本,王国维疑为危素所撰。
危素精于书法,其书写的片纸只字,人们都爱珍藏,是元末明初颇具代表性的书法家。《御定佩文斋书画谱》卷四十引明宋濂《学士集》语评危素:“博学善文辞,尤精于书,得片纸只字者,宝秘以为荣。”明陶宗仪《书史会要》曰:“素善楷书,有释智永、虞永兴典则。”明解缙《书学传授》曰:“康里子山在南台时,临川危素太朴、饶介介之,得其传授,而太朴以教宋璲仲珩、杜环叔循、詹希元孟举,介之以授宋克仲温。”明徐一夔《始丰稿》曰:“公楷、行、草三体并臻于妙,凡世臣大家释老寺观穹碑短碣,多出公手。”危素的书法“用笔骨力遒健,结字端庄秀俊”。代表作有朱元璋《御制皇陵碑》《跋陆柬之书文赋》《义门王氏先茔碑》《蒲城王氏祠堂碑铭》《陈氏方寸楼记楷书卷》等。
-
王炎
王炎(1137—1218),字晦叔,一字晦仲,号双溪,婺源(今属江西)人。年十五学为文,乾道五年进士,调明州司法参军,丁母忧,再调鄂州崇阳簿,江陵帅张栻檄入幕府,议论相得。秩满,授潭州教授,以荐知临湘县。通判临江军,召除太学博士,庆元三年,迁秘书郎。四年,除著作佐郎,兼实录院检讨官。五年,迁著作郎兼考功郎,兼礼部员外郎。六年,除军器少监,迁军器监,主管武夷山冲佑观。起知饶州,改湖州,不畏豪强,有“为天子臣,正天子法”之语,人多传诵。然终以谤罢,再奉祠。所居有双溪,筑亭寄兴,以白乐天自比。嘉定十一年卒,年八十二。生平与朱熹交厚,往还之作颇多,又与张栻讲论,故其学为后人所重。一生著述甚富,有《读易笔记》、《尚书小传》、《礼记解》、《论语解》、《孝圣解》、《老子解》、《春秋衍义》、《象数稽疑》、《禹贡辨》等,总题为《双溪类稿》,早已失传,仅存诗文二十七卷,题为《双溪类稿》,或称《双溪集》,有明嘉靖十二年王懋元刻本、万历二十四年王孟达刻本、《四库全书》本。《双溪诗馀》一卷,有《四印斋所刻词》本。所作诗文博雅精深,具有根柢,议论醇正,引据典确(《四库全书总目》卷一六○)。其诗尤为世人称许,而清人则谓其“多庸调”(《宋诗钞·双溪诗钞序》)、“力庸格窘”(《石洲诗话》卷四)。其论词贵“婉转妩媚”,鄙薄“豪壮语”(《双溪诗馀自序》),所作“质实妍雅”(《善本书室藏书志》卷四○),“虽不甚工,亦一家眷属”(王国维《跋双溪诗馀》)。《全宋词》第三册录其词五十二首。《全宋诗》卷二五五九至二五六七录其诗九卷。《全宋文》卷六○九○至六一一二编其文为二十三卷。事迹见胡升《王大监传》(《新安文献志》卷六九)、《宋史翼》卷二四,参《南宋馆阁续录》卷八、九。
-
吴亦鼎
吴亦鼎,清代医家。字砚丞,安徽歙县人。平时留心医药,遂精于医理,又鉴于历代医家均重药疗、针疗而忽略灸治,乃收集王焘《外台秘要》及西方子之灸法,编撰《神灸经论》。另又撰有《麻疹备要方论》,现均有刊印本行世。
-
魏牟
魏牟,战国时魏国人。魏国公子,又称公子牟。魏伐得中山,封牟于中山,又称中山公子牟。战国后期人物。生卒不详,约活动于魏昭王、安厘王时期(前295—前243)。据《列子》载:“中山公子牟者,魏国之贤公子也。好与贤人游,不恤国事”。但据他所说:“身在江海之上,心居乎魏阙之下”(《吕氏春秋·审为》),似尚心悬于魏之国事。其曾以富贵骄淫者多毁败身亡之言说应侯范雎,为当时所传诵。后以尺帛为冠之例说赵悼襄王,斥其宠幼艾而误国事(见《战国策·赵策三》)。《庄子·秋水》篇曾载他与公孙龙论名辩之学与庄子之学的差异,颇推崇庄子而贬抑公孙龙。但据它书所载,魏牟“悦赵人公孙龙”,并拜公孙龙为师,“子,龙之徒”,“以公孙龙之鸣皆条也”(《列子·仲尼》),并在乐正子舆前为公孙龙之学辩护。其著有《公子牟》四篇,《汉书·艺文志》著录于道家。汉以后亡。
-
汪琥
汪琥,字苓友,号青谿子。清代长洲(今江苏吴县)人。先习儒,后改业医。博览前人有关伤寒著述,对《伤寒论》研究造诣甚深。康熙年间从友人处得武陵(今湖南常德)陈亮斯所著《伤寒论注》草稿,谓此书“极为入理,惜其书不全”,乃于康熙十五年至十九年(1676~1680)间专志著述,撰成《伤寒论辨证广注》十四卷。遵《素问》“热病者,皆伤寒之类也”之论,以邪之传经者为热病,直中者为寒证,二者不宜混淆,故首取《伤寒论》热病条文,逐条广参各家论说予以辨注,颇多创见。对不少伤寒名著、名家亦有所评论。又撰《中寒论辨证广注》三卷,按前书体例逐条注说《伤寒论》属真寒证之条文,附于前书之未刊行。另著《痘疹广金镜录》三卷、《养生君主编》三卷、《增补成氏明理论》、《医意不执方》等,后两书已佚。
-
魏良辅
魏良辅(1489-1566),明戏曲音乐家。字尚泉。江西豫章(今南昌)人。嘉隆年间流寓娄东(今江苏昆山太仓一带)。生年据考当不晚于嘉靖元年(1522),卒年约为万历十四年(1586)左右。早年习北曲,后潜心于南曲。足迹竟十年而不下楼。遂谙熟精通。嘉靖年间在张野塘、过云适等人协助下,对流行于昆山一带的南曲腔进行整理加工,吸取海盐、弋阳腔和江南一些民歌小调的长处,融合南北曲之精华,形成了一种新腔,称水磨腔,即昆腔。其腔“清柔而婉折”,“流丽悠远……听之最足荡人”。“数十年来,遐迩逊为独步”。南曲过去演唱,向用打击乐伴奏和人声帮和。至魏良辅,“乃渐改旧习,始备众乐器,而剧场大成,至今遵之。”昆腔对以后戏曲音乐的发展影响很大。“自魏良辅立昆之宗”,一时争师事者甚多。群相唱和。其中以梁伯龙为最。“……梁伯龙闻,起而效之。考订元剧,自翻新作,作《江东白葶》、《浣纱》诸曲。”其著有《曲律》(又名《南词引证》)一书,为集多年度曲心得所成。是论述昆腔唱法的重要著作。
-
吴金寿
吴金寿,清震泽(今江苏苏州吴江区)平望人。字子音,号江左寄瓢子。张文燮弟子。博学好古,工诗善画。明通医理,擅治湿热证,以清暑热益元气为要。喜收藏方案医籍,精于校勘。道光十一年(1831年)校刻叶桂、薛雪、缪遵义医案为《三家医案合刻》,附刊《温热赘言》。续刊《西洋利西泰人身说概》、裴一中《言医》、陆秋山《瘟疫新编》等。著有《语冰漫录》《阅历知非》等。
最新文章
推荐作家
公羊高
公羊高,战国时期齐国人。相传是孔子学生子夏的弟子。汉代今文经学的重要先驱者。以治《春秋》闻名于世。旧题《春秋公羊传》(亦称《公羊春秋》或《公羊传》)为其所作。据唐代徐彦《公羊传疏》说:“戴宏《序》云:"子夏传
张衡
张衡(78年—139年),东汉著名辞赋家、文学家、科学家。《后汉书》有传。字平子。南阳郡西鄂(今河南南阳县)人。少时即善属文,西游三辅,作《温泉赋》;东入洛阳,观太学,问学于经学大师贾逵,遂通《五经》、六艺。永元(89—1
房玄龄
房玄龄(579年—648年8月18日)字乔,齐州临淄(今山东淄博)人。父彦谦仕隋为刺史。玄龄幼聪敏、贯通典籍,善属文。开皇中,天下统一,人皆以为隋朝国运长久,玄龄则以为隋帝失政,亡迹已现。年十八举进士,授羽骑校,补隰城尉。李渊起兵
孔子
孔子(公元前551年9月28日―公元前479年4月11日)春秋末期伟大的思想家和教育家,儒家学派的创始人。名丘,字仲尼。鲁襄公二十二年(一说二十一年)十月庚子日(前551年9月28日)出生于鲁国昌平乡陬邑(今山东曲阜东南)。其远祖
李达
李达(1890年10月2日-1966年8月24日),马克思主义理论家、教育家。字永锡,号鹤鸣。湖南零陵人。早年在长沙、北京等地读书。1913年东渡日本学习科学和实业。十月革命后开始研究马克思主义。1918年5月参加组织中华留日学生
余象斗
余象斗(约1560 -1637) 名文台,字象斗,号仰止子、仰止山人、三台山人、三台馆主人,别名世腾、象乌、宗下、云登父、子高父等福建建阳人,明末著名书坊主、小说家。他生逢明末建阳刻书鼎盛时期,仅余氏一族就有三十余家书坊,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