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人物
-
吴赞诚
吴赞诚(1823年—1884年),字存甫,号春帆,安徽省庐江县城关镇人。清道光二十九年(1849年)拔贡,咸丰元年(1851)以拔贡朝考知县分发广东,始令水安。以后,补德庆州、顺德、虎门同知,因镇压太平军升暑惠潮嘉道。同治(1862年)调天津制造局,补天津道,擢顺天府尹。光绪二年(1876年)任福建船政大臣,光绪四年(1878年)以光禄寺卿署福建巡抚兼理船政和台湾海防。他亲临台湾组织农耕、修路、设防,改善土著 生活;曾取道恒春,过红土嵌山,攀悬崖,越大溪,忍饥渴,径行三百里达卑南,恩泽和感化土著人;带病率部过瘴区越湿地,平定土著人叛乱;深入各地察民情,办防务,密切海岛与大陆的关系。光绪五年因病辞船政事务、巡抚开缺。光绪六年督办天津水师学堂。赞诚精通经史数理,思虑精密,办事坚韧耐劳,常自说:“天赋人以精神,原期有用,吾自分无安闲之福,苟有济于世,虽劳瘁奚辞。”他在赴台期间,积劳成疾,即患中风,回归后卧病三年,于光绪十年(1884)五月廿四日病逝。
-
物初大观
物初大观(1201~1268)宋代临济宗僧。浙江鄞县人,俗姓陆。号物初。为大慧宗杲之法孙,嗣北涧居简之法。南宋淳祐元年(1241)晋住浙江法相禅院,举扬禅法,其后转住象田兴教禅院、智门禅寺、教忠报国禅寺。景定四年(1263),住持阿育王山广利禅寺及六处道场,弘扬大慧下之临济禅,接化四方缁素。咸淳三年(1267)觉心居士再刊古尊宿语录、师为记总序。门人德溥编有物初和尚语录一卷,又集其诗文为物初剩语二十五卷。咸淳四年示寂,世寿六十八。[育王山志卷八、续传灯录卷三十五、五灯严统卷二十二]
-
无明慧性
无明慧性(1162—1237),禅宗临济宗杨岐派九世传人。号无明。俗姓李,达州巴渠(今四川宣汉东北)人。孝宗淳熙十五年(1188)祝发,束包南游。首谒佛照光,又造松源崇岳座下。出世蕲州资福寺,越两年,迁智度寺。后历住南康军庐山归宗能仁、开先华藏、栖贤宝觉、平江府阳山尊相、寿宁万岁等寺。有《无明慧性禅师语录》,收入《续藏经》。事见《语录》及所附颜汝勳撰《塔铭》。
-
汪启淑
汪启淑(1728—1799),字慎议,号秀峰,又号讱庵,自号印癖先生。安徽歙县人,久居杭州。官兵部郎中。嗜古有奇癖。好藏书,家有“开万楼”,藏书数千种。又有“飞鸿堂”,集蓄秦、汉迄宋、元及明、清印章数万钮。工诗,擅六书,爱考据,能篆刻。生平好交治印名手。编著甚多,辑各类印谱之数堪称前无古人。有《焠堂集》、《水曹清暇录》、《小粉场杂识》、《飞鸿堂印人传》、《飞鸿堂印谱》、《汉铜印丛》、《锦囊印林》、《秋室印焠》、《讱庵集古印存》、《临学山堂印谱》、《飞鸿堂秦汉印存》、《退斋印类》、《汉铜印原》、《袖珍印赏》、《静乐居印娱》、《秋室印剩》、《悔堂印外》、《安拙窝寄》、《归去来辞印谱》、《戒谣歌印谱》、《阴骘文印谱》、《黄杨印谱》、《听泉精舍印谱》、《居易庵印谱》、《印忆》、《印勺》、《西干十景印谱》等。
汪启淑自称“印癖先生”。他一生大量收藏汉魏晋唐乃至宋元明各代印章。大凡金、银、玉石、玛瑙、珊瑚、水晶、青蜜、蜡金、青田、昌化、铜瓷、象牙、黄杨、檀香、竹根等各种印章,一见辄收,多至数万枚。他还不惜破费钱财,刊刻《庵集古印存》24卷、《飞鸿堂印谱》4卷。一日,这位汪先生到好友钱泳的家中作客,忽然发现钱泳的案头有一枚铜印,上面刻有“杨恽”二字。汪启淑爱不释手,伸手向朋友索要。印章也是钱泳的心爱之物,钱婉言拒绝了。汪启淑为得到这枚小印,竟在钱泳脚下长跪不起。钱泳在迫不得已情况下,只得将这枚铜印赠予汪启淑。
-
无见先睹
无见先睹(1265-1334),今浙江仙居人,俗姓叶,字无见。天资聪颖,好读书,过目不忘。二十(1285)出家,由杭州净慈寺僧人古田垕剃度,师承净慈寺方山文宝禅师。居天台山华顶峰高庵善悟(1074-1133,中国临济宗杨岐派高僧)修禅故址,时称‘高庵再来,钻研佛法,四十年(1294-1334)不下华顶。元统二年(1334)五月二日示寂,世寿七十,迁化火浴,凝舍利,成五彩,敕谥“真觉”。留有《无见先睹禅师语录》二卷行世。无见先睹一生致力于参悟佛法,对其生平,明代佛教史学家释明河(1588-1640)所著的《补续高僧传》,明末临济宗僧超永(生卒年不详)所著的《五灯全书》,明代无尽传灯(1554-1628)所著《天台山方外志》等古籍都有较为详尽的记载。
-
无明慧经
无明慧经(1548~1618)明代曹洞宗僧。抚州崇仁(江西崇仁)人,俗姓裴。字无明。夙有出家之志,至廪山从蕴空常忠(1514~1588)修法三年,得省后,隐遁于峨峰三年,一日,因移石,石坚不可举,极力推之,乃豁然大悟,偈呈常忠,甚得器识。然以体躯衰弱,耕作诵读,二十七岁始出家受具足戒,尔后二十四年未出峨峰。明万历二十六年(1598),应乡邑之请住持宝方寺,自事作务,经数年殿宇一新。后南游参访云栖袾宏,又礼谒嵩山少林寺初祖达磨之塔,往京师拜谒达观,入五台山参礼瑞峰。回宝方寺后,以博山元来为首座开堂说法,大弘曹洞宗风,参道者颇多。万历三十六年,应请移至新城寿昌寺,仍不废劳务,常以偈颂法语应答参禅者。四十六年正月示寂,世寿七十一。法嗣有博山元来、晦台元镜、见如元谧、永觉元贤等。其中元贤编有无明慧经禅师语录四卷,并撰行业记。憨山德清撰有塔铭。[禅余外集卷二十四、释鉴稽古略续集卷三、五灯严统卷十六、高僧摘要卷二、补续高僧传卷十六、禅林僧宝传卷十四]
-
吴山净端
吴山净端(1032—1103),字明表,北宋高僧。俗姓丘,本贯湖州归安。受业吴山解空院,得法于临安龙华院齐岳禅师。一参宗匠,顿悟全机,解不存玄,见量颖脱。三千法席,众少投机,退隐本山。净端禅师言咏玄妙,于里中石壁间遗留诗颂颇多,皆如寒山拾得之流。
净端禅师道行深远,为世人所敬重。名相王安石通道德之学,出言为经,局贯九流,尤味禅悦,常见师偈颂,称之曰:“有本者如是尔。”吕惠卿留意内典,多所论著,天下缁衲鲜获印可,尝道过吴山,停舟相访,一语相契,谪居宣城,屡书招延,馆之数月。章惇神锋高峻,一世龙门,疏请传法灵山坟寺,奏赐命服,曲留累年。师与诸公谈道之际,不可少屈,飘如浮云,去来唯己,未尝肯以名位惜词色也。以三公之尊,重师如此,则其道行不言可信,而其高风遗韵流通后世为不诬矣。
净端禅师晚年自号安闲和尚,自置二陶器曰:“死则此埋之。”素无病恼,宋徽宗崇宁癸未十二月五日,忽谓寺众曰:“吾缘今日谢矣!”索浴书偈辞众,歌渔父词数声,一笑而化,即以陶器瘗于归云庵下。世寿七十四,僧腊四十九。师有《吴山净端禅师语录》传世,全书二卷,乃系师皎重编,明万历二十年(1592)刊行,又名《湖州吴山端禅师语录》,主要辑录净端住长兴寿圣寺、西余大觉寺、灵山孝感院诸上堂语及丰年词、打睡说、山居诗、十二时歌、渔父诗、赞净土等。
-
王子成
王子成,字庆之,自号极乐居士。金代人,生卒年不详。著有《礼念弥陀道场忏法》。赵秉文赞“未曾有也”。“极乐居士,是汝导师。当知此忏,诸资粮具”李纯甫认为“乃学佛之捷径”。明成化四年(1468)秋,宪宗皇帝为其父之丧,尝印《弥陀忏法》安于殡侧。近人顾净缘这样评价:“网落群籍,蔚为巨制,文义整瞻,靡所不包,千百年来,西方之教,至此又一集其大成焉。”此书也流传至高丽、日本。
-
吴克潜
吴克潜(1898-1991)浙江海宁人,幼承家学博览群书,27岁到上海行医并创办《医药新闻》报任主编。后应中国医学院之聘任教授兼教务长31岁任中华全国医药联合会执行委员兼学术委员。建国后历任南通医学院附属医院中医科主任苏州医学院附属第一医院中医科主任、中医教研室主任主任医师、教授江苏省中医学会理事、顾问等职。擅长中医内、儿科主要著作有《吴氏儿科》、《古今医方集成》、《病源辞典》、《药性辞典》、《医药精华集》、《诊断学》、《吴克潜医案医话集》等桃李满天下,被载入中国医学史。
-
无幻性冲
无幻性冲,明秀水(今浙江嘉兴)人。俗姓张,字古湛,号无幻。年四十二弃家为僧,师从无趣禅师,于径山为集《无趣语录》。后于吴江车溪庵开法二十余载。万历三十八年(1610年)受径山祖庭请,后以病返车溪。卒后葬于径山。著有《无幻禅师语录》。
-
惟净
惟净,北宋译经三藏。金陵(江苏江宁县南)人,俗姓李,南唐后主(李后主)李煜之甥。生卒年不详。七岁出家,十一岁诵法华经。太平兴国八年(983),朝廷为续译经之业,选拔五十名童子,师入选,专研梵章及梵经义理。岁余受度为僧,通达瑜伽秘密教、梵字本母、天竺音义、真言秘印,深究维摩、般若心经、因明论之精要。后任梵学笔受,赐紫衣及‘光梵大师’之号。大中祥符二年(1009)赐朝散大夫试光禄卿,遂专事译经,并于次年至天禧二年(1018),与施护、法护共译经十九部七十六卷;天禧三年至景祐四年(1037)与法护合译八部九十六卷。天圣三年(1025)与夏竦等撰新译经音义七十卷,五年(1027)与惠方等编天圣释教总录三卷。景祐二年(1035)与法护等共撰景祐天竺字源七卷。据传,于庆历三年(1043)曾奏请废止译经职,后不知所终。依成寻之参天台山记卷四熙宁五年十月条,可推知熙宁五年以前示寂,追谥为‘明教三藏’。[佛祖统纪卷四十三、卷四十四、卷四十五、宋会要稿卷二○○、释门正统卷四、补续高僧传卷一、至元法宝勘同总录卷一]
-
王古
王古,宋代开封人。字敏仲。宋徽宗时为礼部侍郎,崇尚新法,唯与宰相蔡京不合,遂出知成都府,后复被贬为别驾。其居京师时,多与禅门耆宿道交。及游江西,复与黄龙、翠岩、晦堂、杨岐等诸师缔交,深契禅旨。其后又与杨杰共悟净土法门之胜义,博考诸经,遂撰往生净土传、直指净土决疑集各三卷,高倡禅净一致之旨。既离都,终日修观念佛,精进不息,遥追庐山高士之遗风。临终,不觉苦痛,满室生光明,端坐而逝,年寿不详。[见佛祖统纪二十八,庐山莲宗宝鉴四,元祐党人传卷四、宋元学案卷九十六]
-
卫杰
卫杰,清代农学家,所著《蚕桑萃编》,《清史稿·艺文志》农家类著录15卷,浙江书局本13卷。卷首纶音,收集了康熙、雍正、光绪年间朝廷劝农重桑的诏文。卷1稽古,收录了历代诏制、劝课类文章。卷2桑政,收录了桑树的种类及栽种技术等。卷3蚕政,收集了蚕的饲养技术及方法。卷4缫政,记述了缫丝的技术和经过。卷5纺政,记录了纺线的技术和工具。卷6染政,记录了染丝的技术。卷7织政,记述了织布的工艺和种类。卷8锦谱,记述了制锦的工艺等。卷9线谱,记述了抽线的技术。卷10花谱,记述了花纹的种类和制作工艺,卷11至13图谱,记录了桑器、蚕器、纺织器的图谱。此书是资料完备、工艺齐全的蚕桑专用农书。
-
吴楚
吴楚,清医家。字天士,号畹庵。歙县(今属安徽)人。为名医吴正伦之玄孙,吴崑之侄孙。初攻举子业,兼习医理。康熙二十年(1681年)因其祖母病笃,遍延名医而不效,遂自捡高祖吴正伦遗书,得启示,投剂获效,乃继承家学,深究医理。平日诊治验案随笔录之,康熙二十二年冬,将所录医案十取一二,辑成一帙,意在“录之以自考验”,因名为《吴氏医验录》两集(1684年刊)。其书载医案一百十例,多宗李东垣甘温补土之说而取验。另辑有《宝命真诠》(1795年),所述为医理、脉法、本草、证治、医案等,并附有《前贤医案》。
-
王引之
王引之(1766—1834),初名述之,字伯申,号曼卿,清扬州高邮人。出身儒林世家,王念孙长子。幼颖异,五岁从师读,能笃志于学。十岁遵庭训,手录《童蒙须知》置案头,又习朱子小学、吕氏《小儿语》,皆能仿而行之。年十七,补博学弟子员。二十一岁应顺天府乡试,未售。归而侍母,乃究心于声音、文字、训诂之学,取《尔雅》、《说文》、《方言》、《音学五书》读之,日夕研求。二十五岁入京师,以所学质于父,念孙喜曰:“是可以传吾学矣。”由是授受一庭,无间寒暑,焚膏继晷,中夜不辍。尝夜读,有盗贼入书斋窃物而去,终未觉,其专心致志竟如是!嘉庆四年(1799)举进士,授编修。历贵州、湖北、浙江乡试正考官,河南、山东学政,会试总裁,翰林院侍讲学士,吏部、刑部、户部、礼部侍郎。道光七年(1827),迁工部尚书,十年调礼部,明年复署工部。道光十二年(1832),丁父忧。十四年,服阕,补工部尚书,同年卒于京师。赐致葬,谥文简。
引之立朝,不阿比,不矫激,所至皆有声。凡两任学政,四主乡试,再充会试总裁,悉心衡校,试艺而外,兼重经策。以故所取之士,学问经济,咸皆名彰一时。嘉庆十八年(1813)为大理寺卿,时天理教徒林清率众犯禁门。是年冬,有议请加筑圆明园宫墙,或请增宿卫兵额者,引之度而非之,上疏切谏,颙琰帝大动容,诏对良久,乃罢,谕军机大臣曰:“王引之言人所不敢言。”所言终未泄,其后果无事。嘉庆二十二年(1817)为礼部左侍郎,会福建龙溪知县朱履中,因欠盐课银2000余两,请以吏欠追抵,不允。遂诬陷前按察使李赓芸有受贿事,总督汪志伊等劾赓芸,解其职,逼令招供。赓芸素廉洁,不能堪,遂自缢。引之偕吏部侍郎熙昌受命往按,雪其冤,从民所请,为建遗爱祠,汪志伊等俱以谴。时论多之。引之立身行事,怀忠秉信,表里如一。服官数十年,不蓄妾媵,不近声色,虽位登极品,清约一如寒素。于乡里置田数十亩,以所入为资助族人之用,贫者岁时皆有赡恤,冬有衣费,应试有路费,终其一生如一日。
引之少承家学,精研古义。与父念孙亦师亦友,治学各有所重,亦互有吸纳。世称“高邮王氏父子”或“高邮二王”。念孙主治子、史、小学,所著间采引之之见;引之以治经学为主,所著每引念孙之说,而以“家大人曰”区别之。引之尝曰:“吾之学,于百家未暇治,独治经。吾治经,于大道不敢承,独好小学。……用小学论经,用小学校经而已矣。”因著《经义述闻》、《经传释词》以见意,而学者奉如圭臬矣。
《经义述闻》32卷。(据寿藤书屋刻本,《皇清经解》本为28卷)其考订之书为:《周易》、《尚书》、《毛诗》、《周礼》、《仪礼》、《大戴礼记》、《礼记》、《左传》、《国语》、《公羊传》、《谷梁传》、《尔雅》,附《周秦名字解诂》、《太岁考》、《通论》。《国语》本非经书,以《汉书·律历志》有《春秋外传》之目,因入是编。书中多引述其父所言,己复加按语于后,故以“述闻”为题。是书摘经句为题而作解,间摘一句或二句、三句、数句不等,凡前人传注不全合于经者,则择其合经者从之;皆不合者,则以己意逆经意,而参以他经,证以成训,而别为之说。非专守一家,亦无少出入。如《诗·小雅·大东》:“东有启明,西有长庚。”《毛传》曰:“日旦出,谓明星为启明;日既入,谓明星为长庚。”孔颖达《毛诗正义》云:“言旦出者,旦犹明也,旦出谓向晨时也。”引之乃以“日旦出”为题,引父所言辨之曰:“家大人曰:‘旦’当为‘且’字之误也。‘且出’与‘既入’相对为文,日未出而明星先出,故谓之启明;若日出,则明星不见矣。”是知引之谓《毛传》之“日旦出”,当为“日且出”,“旦”“且”形近,传写误耳。引之为学,惟务严谨,逢错必纠,辞不让人。时惠栋、戴震诸家号为通儒,而其疏虞处,引之辄引古义驳正之。如《易·升·象传》:“君子以顺德,积小以高大。”孔颖达《周易正义》并惠栋《周易述》据别本,皆谓“积小以高大”当为“积小以成高大”。引之以为非是。谓岳珂本《中庸注》、《七经考文》所引宋本、《中庸正义》述郑注,皆无“成”字。复辨之曰:“《升卦正义》经文作‘积小以高大’,且释之曰:‘始于细微,以至高大。’《口诀义》引何妥曰:‘积其微小,以至高大。’是孔氏、何氏所见本并无‘成’字。”言不可据俗本妄改经文,甚是。阮元心折王氏之学,谓“怀祖先生家学特为精博,又过于惠、戴二家”。其序《经义述闻》曰:“凡古儒所误解者,无不旁征曲喻,而得其本义之所在,使古圣贤之必解颐,曰:‘吾言固如是,数千年误解之,今得明矣。’”
《经传释词》10卷。汉语文字之用,一为实词,一为语词(即虚词),经史子集,概莫能外。自汉以来,说经者崇尚雅训,实词义显,皆明著之;其于语词之例,则略而不究。倘以实字释之,遂使文义捍格难通,积世愈久,而古义愈湮。是书举古人语词,分字编目,历引《周易》、《尚书》、《毛诗》、《周礼》、《仪礼》、《礼记》、《左传》、《公羊传》、《谷梁传》、《论语》及周秦西汉之书,摭其语词160字,引申触类,推明隐义。综其分类,大略有六:曰常语,曰语助,曰叹词,曰发声,曰通用,曰别义;释词之法,亦有六端:曰举同文以互证,曰举两文以比例,曰因互文而知其同训,曰即别本以见例,曰因古注以互推,曰采后人所引以相证。凡此旁通曲尽,皆凿然有据,诚解经释文之管键也。支伟成谓此书与《经义述闻》互为表里,“实今世文典之先河”。日后孙经世《经传释词补》及《再补》、章炳麟《王伯申新定助词辨》、黄侃《经传释词笺识》、裴学海《经传释词正误》相继出,斯编乃臻于至善;而后世治古汉语者,亦缘此脉而蔚成专门之学矣。
引之所著,尚有《字典考证》不分卷、《重刊字典考正》12卷、《王文简公遗文集》8卷、《王伯申先生文补编》2卷、《伯申先生治学要语》15则、《高邮王氏父子论韵文稿》不分卷、《石臞府君行状》1卷;与撰《仁宗实录》374卷,与纂《续修词林典故》64卷;校批注补图书有《周礼》6卷、《论语孔注正伪》2卷、《校注臧氏拜经日记》12卷以及《校正王照圆列女传补注》、《校正北堂书抄》、《校正郝氏山海经笺疏》、《批杜诗会粹》等。
-
吴棹仙
吴棹仙(1892—1976),中医针灸学专家。名浦,巴县 (今重庆市巴南区) 人。自幼随父习医。清光绪三十四年 (1908年) 毕业于巴县医学堂,后升入重庆官立医学校师范班深造。1916年正式行医。先后创办巴县国医学舍、重庆国医药馆、重庆中医院和巴县国医学校等。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历任重庆市中医进修学校教师,重庆市第一、二中医院院长,成都中医学院医经教研组兼针灸教研组主任,四川省政协委员,省人大代表。1955年以特邀代表身份参加全国政协会议,向毛泽东主席献 “子午流注环周图”。医理精湛,医德高尚,对针灸学造诣颇深,娴熟 《灵枢经》,根据患者病情轻重、体质、寒热、脉象等,分别采用时辰进针和不同手法治疗,使不少危重病人得救,誉称 “神针”。著述有 《子午流注说难》、《灵枢浅注》、《医经生理学》、《医经病理学》、《温病方歌》、《时方总括》、《内经、金匮质疑》 等。
-
王以悟
王以悟(1557-1638),原字希赐,乃仰慕孔门弟子子贡(姓端木,名赐)之义。河南陕县东凡人,后迁张茅。拜孟化鲤为师后,孟氏以为其“尊子之名而名先贤”,乃改易其字曰幼真。(孟化鲤《王生字幼真说》)且手题其读书之舍曰常惺惺所,并自号曰“惺惺主人”,其义“盖取常惺惺之法,为不违仁之功"。(张孔训《常惺惺所稿序》)陕州(今河南省三门峡市陕县)人。
王以悟家境贫寒,幼年丧父。曾自述曰:“以悟百十龄,先君子见背,终鲜兄弟,伶仃孤苦。”(《孟化鲤王生字幼真说》)以失怙之故,舅鹿泉公迎之于家,遂从当时陕州名儒、舅父高翼受举子业,凡五载。万历六年(1578) 从师干阳明心学在洛阳的首传者尤时熙弟子新安孟化鲤了,师徒之间“昕夕相与切”(孟化鲤《王生字幼真说》。自是二人“食则同席,寝则同榻,游则同伴。俟后或有散有聚,而要之散者什一,聚者什九”。(王以悟《祭云浦先师》)。不久又随同孟化鲤至洛阳,谒尤时熙。万历八年(1580)二月,孟氏入京会试,以悟从之,因得与孟我疆、赵空谷等著名学者相识。万历二十年(1592)选贡天下士实太学,中式。次年,人太学。万历二十八年(1600)举于乡。万历三十二年(1604)成进士。三十四年(1606)任邢台知县。举卓异,擢兵部主事。以屡屡上疏,皆关时政,论遣。天启元年(1621)出任山西布政司右参政,仅三月而乞休归里,兴办讲会,以育人为乐。
王以悟之著述,有《常惺惺所稿》,又称《王惺所先生集》凡十卷,由分陕张而讷辑录,洛阳张孔训编次,刊于天启三年(1623)。《理学云浦孟公年谱》,据自序云作于万历甲寅年(1614)。另有《解缚编》二卷,今佚。民国二十五年《陕县志》志略云:“内选集程、朱、阳明、白沙之诗,而加以释解,多超悟处。”另有零星诗文保存于《陕县志》、冯奋庸撰《理学张抱初先生年谱》等。
-
翁森
翁森(1255—1326),字秀卿,号一瓢,又号此庐,仙居(今属浙江)人。博通经史,时称翁书厨。宋亡后,隐居不仕,创安洲乡学,教授以终。能诗,与陈天瑞、吕徽之等唱酬。仰慕陶渊明高风远韵,歌诗于平淡之中,见抱节自守、安贫乐道之趣。著有《一瓢集》,已佚。清李镜渠辑有《一瓢稿賸稿》,收入《仙居丛书》第一集。《全宋诗》卷三九九三收其诗一卷。事迹见《宋季忠义录》卷一三、《南宋文范作者考》下。
-
王有光
王有光,字观国,号北庄,江苏青浦人,生活在乾隆嘉庆间。生卒年不详,生平事迹不详。
-
卫元嵩
卫元嵩,生卒年不详,北周蜀郡(今四川)成都人。少好读书,善长作文。性情谲诈。弱冠之年投亡名禅师为沙弥,不耐清苦,佯为狂放,僧侣皆以为讥耻。卫元嵩离开寺院,更衣还俗,潜入长安。天和(公元556—571年)中,作谶纬,预言世事,又仿《太玄经》作书,名曰《元包》。周武帝(公元561—578年在位)立,上书诋毁佛法,要求效仿魏太武帝。武帝信而重用卫元嵩,遂毁佛法。后不知其所终。
[正 史]
又有蜀郡卫元嵩者,亦好言将来之事,盖江左宝志之流。天和中,著诗预论周隋废兴及皇家受 命①,并有征验。性尤②不信释教,尝上疏极论之。史失是事,故不为传。
《周书》卷四七
[注 释]
①皇家受命:指皇家天子受命于天而治世。②性尤:性格怪异,突出于众。
[相关史料]
释卫元嵩,益州成都人。少出家,为亡名法师①弟子,聪颖不偶。尝以夜静侍,旁曰:“世人汹汹②,贵耳贱目,即知皂白③,岂可得哉名?”曰:“汝欲名声,若不佯狂,不可得也。”嵩心然之。遂佯狂漫走,人逐成群。触物擒咏④,周历二十余年。亡名入关,移住野安,自制琴声为天女怨心,风弄亦有传其声者。 尝谓兄曰:“蜀土狭小,不足展怀,欲游上京,与国士抗对,兄意如何?”兄曰:“当今王褒、庾信⑤名振四海。汝何所知,自取折辱。”答曰:“彼多读书,自为文什⑥,至于天才大略,非其分也。”兄但听看,即轻余⑦造关,为无过所,乃著俗服,关中却回防者孰之⑧,嵩诈曰:“我是长安于长公家人,欲逃往蜀耳。”关家迭送至京。 于公曾在蜀,忽得相见,与之交游,贵胜名士,靡所不诣。即上废佛法事,自此还俗。周祖纳其言,又与道士张宾密加扇惑⑨,帝信而不猜,便行屏削。⑩嵩又制千字诗,即“龙首青烟起,长安一代丘”是也。并符谶纬(11),事后晓之。 隋开皇八年,京兆杜祈死,三日而苏,云见阎罗。王问曰:“卿父曾作何官?”曰:“臣父在周为司命上士。”王曰:“若然错追,可速放去。然卿识周武帝不?”答曰:“曾任左武侯司法,恒在阶陛,甚识。”王曰:“可往看汝武帝。”去一吏,引至一处,门窗椽瓦,并是铁作。于铁窗中见一人,极瘦,身作铁色,著铁枷锁。祈见,泣曰:“大家(12)何因苦困乃尒?”答曰:“我大遭苦困,汝不见耳。今得至此,大是快乐。”祈曰:“作何罪业,受此苦困?”答曰:“汝不知耶,我以信卫元嵩言,毁废佛法,故受此苦。”祈曰:“大家(12)何不往引卫元嵩来?”帝曰:“我寻往之,然曹司(13)处处搜求,乃遍三界,云无所见。若其朝来,我暮得脱,何所更论?卿还语世间人,为元嵩作福,早来相救。如其不至,解脱无期。”祈苏,不忘冥事,劝 起福助云。
南朝梁·释慧皎《高僧传》
〔注 释〕
①亡名法师:南郡(今湖北)宋氏之子。原名阙殆。家世清贵,少事佛,无妻室。梁亡为僧,居蜀中。周并蜀后入长安,士大夫惊其才华,劝返俗入仕,不听。恒巡行南山诸寺,后不测所终。曾论及“至道”、“淳德”、“遣孰”、“去是非”、“修空”等,并文集10卷,盛行于世。②汹汹:同讻讻。形容喧扰。③皂白:即黑白,比喻是非。④擒(chi)咏:擒,传播,铺陈;擒咏谓为文铺张词藻。⑤王褒、庾信:均为北周文学家。王褒,字子渊,瑯邪临沂(今山东)人,文名颇高,明人辑有《王司空集》。庾信(公元513—581年),字子山,南阳新野(今河南)人,庾肩吾之子。世称庾开府,其暮年之作《哀江南赋》、《枯树赋》等,风格萧瑟苍凉,为杜甫所推重。后人辑有《庾子山集》。⑥文什(shi):什,犹言辑,指书篇。自为文什即谓自己著书。⑦尒:同“尔”,犹“然”。⑧却回防者孰之:却回防者:即护关者。孰之:盘问是谁。⑨扇惑:扇同煽。煽动,蛊惑。⑩屏削:屏同摈,除去,弃,逐。指废佛之事。(11)谶纬:谶(chen),旧时一种迷信。谶系巫师或方士制作的隐语或预言,作为吉凶的符验或征兆;纬系对经书的解释,为假托经义玄符箓瑞之书。(12)大家:敬称之词。(13)曹司:古时分科办事的官署。这里指冥府官吏。
-
万如通微
万如通微(1594~1657)明代临济宗僧。浙江嘉兴人,俗姓张。字万如,世称万如通微禅师。年十九,于兴善寺出家受具足戒。初谒闻谷大师,复历参诸名宿,一日偶阅楞严经(大一九·一一一中):‘诸可还者,自然非汝;不汝还者,非汝而谁?’似有所得,遂往金粟寺参密云圆悟,久而未契。一日入城,见路旁人家殴叱小厮(卍续一四一·二○二上):‘看你藏在那里去?’师不觉通身踊跃而得悟,后嗣圆悟之法。崇祯十三年(1640)开法如如院,后移住莆州之曹山,复迁往龙池山,阐化十余年。清顺治十四年示寂,世寿六十四。著有万如微禅师语录十卷,今收于明续藏第七十册。[五灯会元续略卷八、五灯全书卷六十六、续指月录卷十九]
-
王喜
王喜,元代人,作《治河图略》一卷,王喜曾任河工,继都实(又译作笃什)、潘昂霄之后据实绘图,详加图说成书,约四千字。绘有禹河之图、汉河之图、宋河之图、今河之图、治河之图、河源之图共十二幅,图末各系图说,据文献资料略述古今黄河水害与水利关系,陈述治理方案。生平无考,生卒年月不详。
-
无趣如空
无趣如空(1490—1580)。明代僧,俗姓施,字无趣,自号静斋,秀水人。无趣如空禅师,野翁晓禅师之法嗣,俗姓施,嘉兴人。自幼出家,一度随法舟济禅师参学数载,后投嘉兴东塔野翁晓禅师座下参学。每次入室请益,只要无趣禅师陈述见解,野翁禅师皆不称可。天长日久,无趣禅师被弄得茫然无措。一日,野翁禅师告诉无趣禅师道:“我有一言,要与汝说。”无趣禅师以为他真地有所说法,便洗耳恭听。可是,野翁禅师却只是笑而不答。无趣禅师再三恳请,野翁禅师还是笑而不答。无趣禅师于是始具威仪,作大展礼,长跪哀请。野翁禅师道:“祖师西来,直指人心,见性成佛,贵在直下体究。子若果信得及,可放下万缘,参个一归何处。”无趣禅师于是谨遵师教,从此以后,便死心参究“万法归一,一归何处”这个话头。三年后的某一天,无趣禅师正在用功,忽然听到雄鸡一声长鸣,终于当下有省。无趣禅师喜不自胜,便直趋丈室,请求野翁禅师印证。野翁禅师听了他的汇报,便举古德悟道公案,反复诘问、勘验,无趣禅师皆能一一透过。野翁禅师于是便将衣法交付给无趣禅师,并示偈云:“非法非非法,非性非非性。非心非非心,付汝心法竟。”
-
王学权
王学权(1728年-1810年),清医学家。字秉衡。自称安化(一说系其先世封号;一说为地名)后人。定居盐官(今浙江海宁)。又迁居浙江海盐之水北,故晚称“水北老人”。因遭海溢之患,率子孙迁居杭州。精于医学,为名医王孟英之曾祖。撰《医学随笔》(后改名《重庆堂随笔》)两卷(1808年),发明医理渊源。首论六气、虚劳、治案、方剂,次议药性、诊法。谓虚损之病,多由阴虚,阴液难充,治当以滋阴清热为主。且应时兼顾脾胃,使滋而不滞,清而不寒。阴气充而后可议进参、芪。并指明“滋补丸药,最难消化”。其说于王孟英用药颇有影响。又论血症云:“血因火溢,是其常也;气不摄血,是其变也。”斥不知其常、侈谈其变者为“乱道”。其时西医东渐,持“信其可信,阙其可疑”态度,且断言胰主运化食物。它如讨论药性、评议诸医家等,多有新见。书未竟而卒,子*王国祥为之注,孙王升为之校,曾孙*王孟英为之刊行(1852年)。一书中有四代医论,实为可观。孟英之学,亦多折衷于此书。
-
王坦
王坦,字吉途,南通人,清代琴家。王坦从小随父亲学琴,父亲去世后,他挟琴行走四方,研究琴律。他著有《琴旨》,以阐明自己的琴学思想。
最新文章
推荐作家
公羊高
公羊高,战国时期齐国人。相传是孔子学生子夏的弟子。汉代今文经学的重要先驱者。以治《春秋》闻名于世。旧题《春秋公羊传》(亦称《公羊春秋》或《公羊传》)为其所作。据唐代徐彦《公羊传疏》说:“戴宏《序》云:"子夏传
张衡
张衡(78年—139年),东汉著名辞赋家、文学家、科学家。《后汉书》有传。字平子。南阳郡西鄂(今河南南阳县)人。少时即善属文,西游三辅,作《温泉赋》;东入洛阳,观太学,问学于经学大师贾逵,遂通《五经》、六艺。永元(89—1
房玄龄
房玄龄(579年—648年8月18日)字乔,齐州临淄(今山东淄博)人。父彦谦仕隋为刺史。玄龄幼聪敏、贯通典籍,善属文。开皇中,天下统一,人皆以为隋朝国运长久,玄龄则以为隋帝失政,亡迹已现。年十八举进士,授羽骑校,补隰城尉。李渊起兵
孔子
孔子(公元前551年9月28日―公元前479年4月11日)春秋末期伟大的思想家和教育家,儒家学派的创始人。名丘,字仲尼。鲁襄公二十二年(一说二十一年)十月庚子日(前551年9月28日)出生于鲁国昌平乡陬邑(今山东曲阜东南)。其远祖
李达
李达(1890年10月2日-1966年8月24日),马克思主义理论家、教育家。字永锡,号鹤鸣。湖南零陵人。早年在长沙、北京等地读书。1913年东渡日本学习科学和实业。十月革命后开始研究马克思主义。1918年5月参加组织中华留日学生
余象斗
余象斗(约1560 -1637) 名文台,字象斗,号仰止子、仰止山人、三台山人、三台馆主人,别名世腾、象乌、宗下、云登父、子高父等福建建阳人,明末著名书坊主、小说家。他生逢明末建阳刻书鼎盛时期,仅余氏一族就有三十余家书坊,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