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人物

  • 汪宦

    汪宦

    汪宦,明医家。字子良,号心榖。新安祁门(今属安徽)人。汪机之族彦。初从兄宇习举子业,后改学医。隆庆(1567—1572)年间前后以医客居京师,授太医院吏目,与徐春甫等四十六人组成“一体堂宅仁医会”,为我国早期医学学术团体之一。研究《内经》颇有心得,对王冰注释《素问》有所评议和质疑。为人朴实,不恃学自矜。著有《医学质疑》(今存钞本)、《统属诊法》、《证治要略》,后两书已佚。名医徐春甫,曾从其学医。


    徐春甫的《古今医统大全》“汪宦”条说:“汪宦,字子良,新安祁门人,汪机之族彦。幼从兄汪宇习举子业,颖敏夙成,后弃儒就医,潜心《内素》,有神领心得之妙。证王氏之谬注,如分鳞介于深泉净滢之中,诚有功于岐黄,启迪天下后世医学,如瞽复明,《质疑》、《尺寸》等论可见矣。为人质实,不以有学自矜,从游者甚众。所著《医学质疑》、《统属脉法》、《证治要略》等书行世。”

  • 王磐

    王磐

    王磐(约1470年~1530年),明散曲家。字鸿渐。高邮(今属江苏)人。出身仕宦之家,少时薄科举,不应试,筑楼高邮城西,与当时文士谈咏其间,自号西楼。纵情山水诗画,尤善音律,度曲清丽。正德间,宦官当权,船到高邮,辄吹喇叭以征丁役,骚扰民间,磐因作《朝天子·咏喇叭》一首以讽。清钱谦益《列朝诗集》谓王磐“工题赠,善谐谑,与金陵陈大声并为南曲之冠”。王骥德《曲律》以为“小令北调,王西楼最佳,如《咏浴裙》、《睡鞋》等曲,首首尖新”。江盈科《雪涛诗话》称其“材料取诸眼前,句调得于口头,朗诵一过,殊足解颐。其视匠心学古,艰难苦涩者,真不啻啖哀家梨也”。著有散曲集《西楼乐府》,另有《西楼诗集》、《野菜谱》。生平事迹见《列朝诗集小传》丙集、《万历扬州府志》卷一八。

  • 汪必昌

    汪必昌

    汪必昌,字燕亭。清代安徽新安人。御前太医。对医学造诣颇深,尤潜心于仲景学术。著有《医阶辨证》一卷,《聊复集》五卷。在《伤寒三说辩》中,以仲景为宗,而力排王叔和强分集证之谬等。自序曰:是书之名曰辩,何以曰辩?辩其理之不正,辩其见之不经,辩其论之似是而非,辩其言之误世,辩世人不知之而信从,故曰辩也。其说虽有过辞之语,而研究仲景学术是有启迪作用的。

  • 无学祖元

    无学祖元

    无学祖元(1226~1286)宋代临济宗杨岐派僧。日本禅宗佛光派之祖。明州庆元府(浙江)鄞县人,俗姓许。字子元,别号无学。年十二随父游山寺,翌年从杭州净慈寺北涧居简剃发受戒。留住五年,乃辞往径山,参谒无准师范,刻志参究五年。无准示寂后,历参灵隐寺石溪心月、育王山偃溪广闻、虚堂智愚,后归乡居止二年。一日,登井楼挹水,牵动辘轳,遂廓然开悟。咸淳五年(1269)十月主台州真如寺。德祐元年(1275)元兵来寇,乃避乱至温州能仁寺。景炎二年(1277)归四明,至天童山访环溪惟一,居第一座。祥兴二年(1279),日本北条时宗派遣德诠、宗英二师乞师渡日。日本弘安二年(1279)秋至镰仓,住建长寺。其后时宗于镰仓创圆觉寺,请师为开山第一祖。九年九月书写遗嘱,书毕溘然而寂,世寿六十一。敕谥‘佛光禅师’、‘圆满常照国师’。有语录若干卷。[无学禅师行状,延宝传灯录卷二]

  • 王僧孺

    王僧孺

    王僧孺(465~522),南朝梁诗文作家。字僧孺。东海郯(山东郯城)人。祖上为魏晋宋显贵,至王僧孺已家道中落。 王僧孺幼而聪慧机敏,5岁读《孝经》,便有所通。6岁能属文。既长好学,笃爱典籍。家贫,常佣书以养母,所写既毕,讽诵亦通,由是博览群书,以学识渊博和文才出众见称。仕齐为王国左常侍、太学博士。尚书仆射王晏深相赏好,曾以为丹阳郡功曹,使撰《东宫新记》。永明中齐竟陵王萧子良开西邸,招收文学之士,王僧孺亦参与其列。文惠太子闻其名,又召入东宫。齐明帝建武初年除尚书仪曹郎,迁治书侍御史,出为钱塘令。与任昉同游竟陵王西邸,深为任昉所推重。入梁,除临川王前军记室参军,不久出为南海太守。后征拜中书郎,领著作,撰《中表簿》及《起居注》。累迁尚书左丞、御史中丞。后任南康王长史,因受典签汤道愍谤谗,被免官。入梁以后仕途颇不得意。 王僧孺学问渊博,家藏图书达万余卷,率多珍本异版,与沈约、任昉家书并称丰富。多识古事,于书无所不睹。工诗能文。梁武帝曾作《春景明志诗》500首,诏沈约以下辞人同作,以王僧孺诗最工,今存作品以乐府诗较好。《白马篇》、《古意》诸诗,吐露早年报国立功的宏大志向,颇为豪壮。还有一些即景言情之作,也不乏佳句可诵。其诗风在齐梁文坛上可以说是比较健康的。 王僧孺的骈文也较有成就,《与何炯书》、《答江琰书》等书信,发抒失意的悲愤,富有真情实感。明人张溥称“致书何炯,自明己意,忧患之余,文辞危恻”(《王左丞集题辞》)。《梁书·王僧孺传》说他的文风“丽逸”,“多用新事,人所未见者,世重其富”。喜好逞博的倾向,使他的诗文用典较多,不少还是生冷之典,所以不免有艰涩之病。 据《梁书·王僧孺传》载,王僧孺著述颇丰,有《东宫新记》、《十八州谱》、《百家谱集》、《东南谱集抄》等多种著作,并有文集30卷,并行于世,今皆散佚。明人张溥辑有《王左丞集》,收入《汉魏六朝百三名家集》中。

  • 无文元选

    无文元选

    无文元选(1323~1390)日本临济宗僧,方广寺派开祖。父为后醍醐天皇,母为昭庆门院。七岁,遭乳母丧,悲入山寺,励为禅定。历应三年(1340)礼建仁寺明窗宗鉴,参可翁宗然、雪村友梅。后乘商船来元,遍历诸方以寻名宿,先后参谒古梅正友、楚石梵琦、了庵清欲、笑隐大訢等师。顺帝至正十年(1350),元朝大乱,与义南、碧岩璨共避乱返国。后结归休庵于洛西岩仓,数年移美浓,后应远江奥山之请,开方广寺。康应二年闰三月示寂,世寿六十八。[延宝传灯录卷六、本朝高僧传卷三十五]

  • 悟溪宗顿

    悟溪宗顿

    悟溪宗顿(1416~1500),室町战国时代的僧人。应永23年出生。临济宗。继承山城(京都府)龙安寺的雪江宗深法。受美浓(岐阜县)守护代斋藤妙椿的邀请,开设了瑞龙寺。经过大德寺,文明16年妙心寺住持。妙心寺东海派的祖先。明应9年9月6日去世。85岁。尾张(爱知县)出身。谥号为大兴心宗禅师、佛德广通国师。著作中有《虎穴录》。

  • 王世德

    王世德

    王世德,字克承,号霜皋,明朝大兴县(即现在北京市大兴县)人。撰有《崇祯遗录》一书。明朝末年,王世德子承父业,世袭锦衣卫指挥佥事。时值李自成揭竿而起,战争烽火愈演愈烈,起义军最终攻陷北京城。江河破碎,帝王自缢,带着一颗亡国悲怆之心,王世德带家眷一路逃遁,奔向江南,从此隐居,不入仕途,安于平淡的民间生活。明朝终于日薄西山无可挽回地走到了生命的尽头,李自成亦于九宫山无耐而又不甘情愿地走完一生的路程,取而代之的竟是关外入侵的蛮人异族。民间关于前朝的轶事亦沸沸扬扬,广为流传。沉默了很久的王世德,有感于稗官野史记事荒谬虚妄,不着边际地肆意诽谤明朝皇帝,一种澄清史实以见后人的责任感涌上心头。他深感为了避免真实史料的亡佚,自己深谙朝廷内幕和当时事实,理所当然地应该写一部记录史实的书籍,于是自称为草莽孤臣的王世德“录其闻见,凡野史之伪者正之,遗者补之”,撰成《崇祯遗录》。

  • 王清一

    王清一

    王清一,明神宗时人,生卒年不详。生平履历不详。著《化书新声》一卷,前有序自称先天风雷侍者,且言万历壬辰,自京师奏太后,请武当山道藏经回。止三公岩,大众推充都管。盖道士也。

  • 汪汝懋

    汪汝懋

    汪汝懋, 元末淳安县(今浙江省淳安县)人,祖籍安徽歙县。字以敬,号遯斋。荐授丹阳县学教谕,升乡郡教授,调将仕佐郎、浙东帅府都事,不久,授登仕郎、庆元路定海县尹。著有《春秋大义》一百卷、《深衣图考》三卷,均不传。有《山居四要》。所谓“四要”,就是摄生、养生、卫生、治生之要。治生部分是讲农事的,体裁仿照月令,每月分标禳法、下子、扦插、栽种、移植、收藏以及杂事等目。书中另附有种花果、蔬菜法等。卫生部分后面,附有治六畜病方若干。(事迹见《宋元学案》卷七十四,《经义考》卷一百九十五,倪氏《玚辽金元艺文志》)

  • 王崇简

    王崇简

    王崇简(1602—1678),清代诗人。字敬哉。直隶宛平(今属北京)人。明崇祯十六年(1643)进士。崇祯朝覆灭后,携家人南游,流离于江浙一带,历时很久才返回乡里。顺治三年(1646)出仕清朝,初授秘书院检讨,渐升至礼部尚书。十八年因病告休。此后,再也没有出仕。崇简善于诗文,一生创作的数量相当可观。从文学角度看,诗歌的成就更高一些。他写诗不追随时尚,不规摹古人,“直行胸臆,萧然自远”(申涵光《青箱堂诗集序》)。如他抒写沧桑之感的诗句:“却幸重游存白发,相看不老是青山。”(《戒坛忆天启乙丑秋金卿非子司直偕游》)“莫向帝城怀往事,五陵松柏半荒烟。”(《姚若侯至感赠》);感念朋友的诗句:“天涯兄弟伤摇落,把臂如君今几存?”(《舒章至》)“万里风尘双鬓短,他乡客梦一灯深。”(《寄怀梁公狄内兄弟流寓宝应》)均能以平易流畅的语言写出情意深长的感慨,耐人咀嚼回味。著有《青箱堂诗集》33卷、《文集》33卷、《冬夜笺记》1卷。辑有《畿辅明诗》12卷。

  • 吴守忠

    吴守忠

    吴守忠,生卒年不详,字子顺,江西瑞安府高安县人。举人,万历十七年 (1589) 任归州知州。

  • 吴润江

    吴润江

    吴润江(1906~1979)广东开平人。为藏密红教十八代传人,贝雅达赖祖师之第三代传人。幼读经史子集,又习佉卢文于圣心书院。后经商,曾任英文日报翻译之职。民国十四、五年间(1925~1926)久病不愈,始归依佛教。二十年于南京佛教居士林受诺那呼图克图灌顶,修习红教无上瑜伽。此后乃积极弘扬藏密红教法门。尝编印大白伞盖佛母总持陀罗尼经,启发学人念观三昧,奠定广东藏密基础。大陆沦陷后,在香港九龙创建诺那精舍,为密教道场,并常来台湾及国外弘法。遗著有金刚般若波罗蜜经讲义、诺门普传真言、圣救度佛母修持法、佛教的宇宙观及人生观等书。因宿根深厚,专精修行,蒙师授以金刚大阿闍黎位,即在内地四处弘法。抗战时期,生灵涂炭,乃发心长期修大超度法,度脱众生无数。后定居港澳,并赴各地传法,皈依弟子日众。中年曾莅台弘法;后又赴美、加弘化。晚年应星、马、菲、台弟子之请,数度往返各地弘法,法雨普施,功德广布,皈依弟子遍及各地。一九七九年圆寂于香港。上师承无上心法,毕生精勤修行,已臻炉火纯青之境。为人极慈蔼,日常以心法教诲弟子,于佛法之贡献至钜。着有《发菩提心义诀》等重要作品。

  • 王锡

    王锡

    王锡, 唐佛教名人。初任河西观察使判官。吐蕃占领河西后,随敦煌大乘禅师摩诃衍那研习佛教禅宗教义,为敦煌汉藏僧俗等宣讲禅宗之道。791年至794年,被吐蕃赞普赤松德赞召至藏区,随摩诃衍那在逻娑(今拉萨)、昌珠、琼结等地传授禅门,数年间使汉地禅宗风靡吐蕃。曾伴随摩诃衍那以顿门之见(顿悟)同吐蕃渐门之见(渐悟)进行长期辩论。返敦煌后,亲撰《顿悟大乘正理诀并序》详记此事,成为流传至今的珍贵敦煌文献。敦煌文献中还保存有他呈奏吐蕃赞普的两道表章,以佛理劝导赤松德赞“精修六度,拯拔四生”,对与唐息战睦好起了一定作用。

  • 王一清

    王一清

    王一清,号体物子,明万历间道士。生卒年不详。少习儒学,但科举失败。因素喜读道家书,遂有绝尘之志,乃戴黄冠,游历东南各省,1590年入武当山。他在武当山“阅《道德经》八十余家注释”,认为那些注释“言多乖劣,罔合经旨,互有得失,罔见全书”,于是“折衷诸家之说,参之未发,直而注之,目曰《道德经释辞》”。其注写成之后,久未刊行。1597年春,王一清于京师白云观中遇宦官段某,与之谈道,段某遂拜王一清为师,乃出资刊行其《道德经释辞》一书。该书后被收入《道藏辑要》心集之中。

  • 王罃

    王罃

    王罃[yīng],生卒年不详。元末明初人,姓名见于《宁波府志》,为明永乐六年(1408)举人,明初曾任广东肇庆太守,事迹无考。

  • 吴鹄

    吴鹄

    吴鹄,字斗文,清嘉庆前后邗江人。生卒年不详。生平履历不详。

  • 乌玛斯伐蒂

    乌玛斯伐蒂

    乌玛斯伐蒂,印度耆那教学者。耆那教天衣派认为生活于公元135—219年;白衣派认为生活于公元8、9世纪;现学术界一般认为生活于公元5世纪。生于北印度尼耶戈罗迭伽。父名斯伐蒂,母名伐特希(一说名乌玛)。十多岁时加入耆那教僧团,四十余岁成为大教长,后领导教团达四十年,八十四岁逝世。据传有五百部著作,现仅存五部,其中以《谛义证得经》最为重要,为天衣、白衣两派共同承认的经典,被视为耆那教正统思想的权威著作。该经着重论述了耆那教的基本理论:命、非命、漏、缚、遮、灭、解脱等七谛。主张二元论,认为世界万物均由命(精神)与非命(物质)两大元素构成。命分两种:一种不受物质的束缚,已经得到解脱;一种受物质的束缚,遍存于各种动、植物乃至地、水、火、风等四大中,在三界中轮回不已。非命也分两种:一种是有定形的,由永恒而不可分割的极微与极微的复合体组成,由于极微与极微的复合体具有种种性状,从而组成纷繁的现实世界;另一种是不定形的,包括时间、空间、法(运动的条件)、非法(静止的条件),它们是命及有定形非命的活动条件与依据。该经认为“业”是一种特殊的、细微不可见的物质(非命)。它可以漏泄于潜藏在人肉体中的“命”上,这种作用称为“漏”。由于业有各种不同的种类,故漏泄在命上的业不但可以束缚命,并可决定该人的穷通寿天与生死轮回,这种作用称为“缚”。因此,为了得到“解脱”,首先必须防止业进一步漏泄到命上,这称为“遮”;其次还必须把已漏泄到命上、束缚着命的业清除掉,这称为“灭”。为了做到遮与灭,该经要求信徒必须具足正见、正知、正行等三宝,即必须坚定对耆那教教义的信仰,并用以指导自己的行动。此外,还要求必须遵守戒律、从事苦行、禁欲等各种修持,认为由此可以让命摆脱受物质束缚的状态,抵达不受物质束缚的解脱境地。经中并认为人的知识从其来源看可分作直接知识与间接知识两种。直接知识是已经摆脱了业的束缚的人不凭借任何媒介便可直接得到的知识,它主要指神秘主义的他心通及宗教的最高智慧——完全智。间接知识是指尚受业束缚的人通过某种媒介才得到的知识,即人们通过感官、通过师承等得到的知识。经中认为直接知识比间接知识更真实可靠,反映了在认识论方面的反理性主义倾向。其他作品有《论崇拜》、《抑制情欲》、《教义总集》等。

  • 吴若准

    吴若准

    吴若准,字子莱,号次平,清道光二十一年(1841)进士,授户部河南司员外郎,升江南道监察御史。历任江西学政、太仆寺卿。其先世为钱塘(今杭州)人,高祖礼部主事吴之锜迁平湖。曾祖父嗣爵登雍正八年(1730)进士,官至吏部右侍郎。祖父吴璥,乾隆四十三年(1778)进士,官至刑部尚书、吏部尚书、兵部尚书,协办大学士。父元凯,字杜卿,生母亡故后,事继母以孝,嘉庆二十五年(1820)旌表“孝子”。


    吴若准担任江南道御史、礼科给事中期间,体察民情,不畏强御,敢于直言。由于他上疏的奏折大多事实确凿、观点鲜明且切实可行,所以不少得到了皇帝的采纳。清咸丰年间邑人朱壬林所编《当湖文系初编》中收有吴若准《请查办州县信任漕胥滋事疏》《请饬议经费疏》。


    《请饬议经费疏》上奏于清咸丰年间,当时清廷内忧(太平军起义)外患(鸦片战争失败后割地赔款),国库日空。针对这一情况,吴若准提出统筹经费收支的建议,认为:“穷变则通,事豫则立,与其支绌于临时,孰若绸缪于未雨。”“仰祈皇下饬下部臣速行筹及,或令廷臣会议,将现在每年出入定数若干,傥再加工饷格外需用若干,详细综核,并检查乾隆年间册档,核其进出多寡之数,比较盈虚,其无损于民、无害于事者,何源可开,何流可节,一一各抒所见,悉心讲求。”“如浮费所增,即为数纤微,亦从裁省。并谕知直省督抚同藩司,各就地方情形,逐事察看斟酌,自然之利可兴者则兴,无益之用可汰者则汰,一并妥议条款奏闻,以备采择。”


    清《咸丰朝实录》中收有多条吴若准的奏折。或荐贤才,如《实录十四》中载:“兹据给事中吴若准奏。浙江省州县中,如段光清之循声卓著、素洽舆情,杨裕深之才具、开展明练,皆系出色之员。”或革积弊,如《实录四十一》中载:“御史吴若准奏请严禁差役积弊一摺。各省州县设有胥役,原为办公差遣之用。而蠹役即因之舞弊,假公济私,大为民害。如该御史所称,假催科为名,扰及保甲。复假办差为名,科敛钱文。至缉捕不力,豢盗分赃。及遇地方失事,诬扳良民,任意需索。似此种种积弊,若不严行申禁,何以靖闾阎而肃吏治。著各直省督抚、严饬地方官,随时查察。傥有前项各弊,立即严行惩办。如州县袒庇故纵,著即从严参处。”或弹劾地方官员隐匿实情,如《实录十》中载:“前据御史吴若准奏,江苏青浦县因征收钱粮,乡民聚众,将署知县余龙光咬伤耳鼻。旋调兵千余,前赴该县,与乡民对垒。首犯尚未拿获。该抚隐匿不奏,意存消弭等情。当交何桂清确查。是否该县余龙光贪酷激变,抑或刁民暋不畏法,并该抚有无回护之处,据实具奏。”


    道光二十九年(1849),娄县(今上海松江)发生了一起震动省内外的“仓城血案”。娄县知县陈嘉勋因征收棉税,信用已退休的漕总赵静甫(后捐纳县丞,分发安徽,改名赵载昌,后又捏名赵涌),勒价征收,致使乡民不服。而县令任听喝打,造成乡民近百人毙命。血案发生时,松江知府也在城中,竟然不采取措施,形同木偶。后该官员等禀称“止以乡民图免钱粮,不服开导,恃众逞凶”为词,意图含混,避重就轻。时任江南监察御史的吴若准察知此事后,立即上奏《请查办州县信任漕胥滋事疏》,在奏折中他详述事件经过,并对闹事的百姓表示同情,“江苏娄邑七宝地方,其乡种木棉,向完白银每两需三洋,后递加至三洋五角。若照近日洋价核计,数已有五千二百五十文之多。上年木棉被灾,收成不及四成。详请之荒,俱系漕胥私卖公荒之地,仍丝毫未免,而其白银每两欲加至四洋。时因荒歉,大半无力完纳。”而漕胥上门催逼,激起民愤,到县衙论理。而赵静甫雇用仓内挑夫三百名,每名给钱二百文,手持扁担一根。时正值大雨,百姓在泥水中跪求。而赵静甫命令挑夫殴打请愿之百姓,当即打死在大堂上者就有17人。百姓无奈逃出衙门,打手在后面追殴,致死者近百人。吴若准最后写道:“如此荼毒民命,亟须彻底根究。应请饬交确查严办,务期水落石出,庶足以惩凶暴而重民生,为此恭摺具奏,伏乞皇上圣鉴。”后来赵静甫匿于家中,终以恶疮溃烂而死。


    吴若准平生学问淹博,尽管一生著述不多,但对《洛阳伽蓝记》一书研究颇深。其所著《洛阳伽蓝记集证》在中国学术史上有着重要地位。


    《洛阳伽蓝记》为北朝杨炫之所撰,是一部集历史、地理、佛教、文学于一身的历史和人物掌故类笔记,成书于东魏武定五年(547)。该书与郦道元《水经注》一起,被认为是北朝文学的双璧;又与《水经注》《齐民要术》合称北魏三大奇书。以记述佛教伽蓝(寺宇)分布及其变迁为主线,“假佛寺之名,志帝京之事”(吴若准跋)。在撰述中,杨衔之采用自注的方法处理材料,使作者的观点表达更为完整和清晰。对于《洛阳伽蓝记》自注,很长时期被人忽视,直至清修四库全书时,总纂修纪昀认为该书本来“体例绝为明晰”,“可与郦道元的《水经注》肩随”(《四库全书总目提要》卷70,《地理类?古迹之属》),但不知何时将自注失落了。后清代考据家顾广圻(字千里)根据《史通?补注》提供的线索,“知此书原用大小字分别书之,今一概连写,是混注入正文也。”(《思适斋集》卷14)他原打算将注文与正文区分开来,可惜未能完成,并将此任托付给学者朱紫贵。但朱“从事经年,悉心推究,中间辍业,未有所成。”(《洛阳伽蓝记集证?朱紫贵序》)于是将顾广圻的观点又传给他的外甥吴若准。吴若准时正在研治《洛阳伽蓝记》一书,经此点拨,茅塞顿开,于道光十三年(1833)完成《洛阳伽蓝记集证》一书,将正文与自注区分开来,恢复了该书的原貌。他在自序中十分谦虚:“昔刘知几言炫之此记,定彼榛枯,列为子注,后人合并,不可复辨。暇日流览,意存复古,忘其浅陋,重为分析,古本既无由见,未必一如旧观,而纲目粗具。读是书者,或有取乎?”而朱紫贵则称“有功于古人匪浅也。”(同上)


    《集证》一书刊行后,在此后的一百多年间引起了很大反响,时人李宗昉说:“至于标明子目,条列图引,体例所在。如秩如,实杨衔之之功臣,而刘知几之畏友也”(《闻妙香室文集》卷8),认为《集证》讨源振叶,厘定纲目,可释群疑。光绪二十九年(1903)李宝恂评价更高,“《洛阳伽蓝记》无好本,惟道光甲午吴氏若准刻本最善。”(说剑斋重刻《洛阳伽蓝记集证》跋)1937年,学者周延年研读《集证》之后认为:“要以清代钱塘吴若准所刊,章段分明,有荜路蓝缕之功。”(周延年《洛阳伽蓝记注本》跋)同时,此书也引起了非议。图书出版家张元济曾指出:“然仍有人议其不免混淆,未尽尘障。”(张宗祥:《洛阳伽监记合校》序,商务印书馆1930年合印本)咸丰年间,唐晏继吴若准之后,对该书重新进行认真梳理,完成《洛阳伽蓝记钩沉》一书。


    从纪昀、顾广圻提出问题到吴若准、唐晏的力行,都需要非同凡响的见识和勇气。他们护惜古代著作,努力恢复其本来面目。尽管存在许多值得商榷之处,但对于人们正确认识《洛阳伽蓝记》的编次准则、文章风格,领悟作者的别出心裁,仍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 吴士连

    吴士连

    吴士连,越南后黎朝(1428—1789)初年的史学家、儒学家。官至礼部右侍郎朝列大夫,国子监司业,兼史官修撰。尊崇孔子、朱熹等儒学家。认为“前圣之道,非孔子无以明,后圣之生,非孔子无以法。自生民以来,未有盛于孔子者”。认为朱子“承汉唐诸儒笺疏六经之后”,“其说也详,其旨也远,所谓集诸儒之大成,而为后学之矜式者也”(《大越史记全书·顺宗皇帝》)。所作史书《大越史记全书》,以儒家思想为准则评价历史事件和人物,使该书成为一部渗透儒家思想的史学著作。


    章德县祝里村人,属今河内直辖市彰美县(越南语:Chương Mỹ Huyện )祝山乡,生卒年月无从查考。据《大越历朝登科录》(越南语:Đại Việt lịch triều đăng khoa lục )记载,他活了九十八岁,曾参加过蓝山起义(越南语:Lam Sơn Khởi nghĩa 1418一1427年),在黎太宗时代(1433一1442年)的壬戌大宝三年中进士。公元1459年,后黎仁宗被黎宜民所弑,吴士连对黎宜民加以拥护,获升为都御史。后黎圣宗取得帝位后,吴士连被贬。在此期间,吴士连博览群书。到公元1471年(洪德二年),获重新起用,担任礼部右侍郎、朝列大夫、国子监司业、史官等官职。与潘孚先同在文化和教育两个专门机构,即国子监和国史院中工作。

  • 王褒

    王褒

    王褒(513—576),西汉文学家。字子渊,蜀资中(今四川资阳)人。宣帝时,应益州刺史王襄之使,作《中和》、《乐职》、《宣布诗》以宣风化;征至京师待诏,为宣帝作《圣主得贤臣颂》,擢为谏大夫。总结秦亡教训在于“灭《诗》、《书》,坏礼乐”,“处位而任政者,皆短于仁义,长于酷虐”,主张为政以进仁举贤为要(《全汉文·四子讲德论》)。认为君臣一体,明主贤臣缺一不可以治天下,“太平之功,非一人之略也,盖君为元首,臣为股肱,明其一体,相待而成,有君而无臣,《春秋》刺焉”(同上)。强调贤臣的作用,“夫贤者,国家之器用也。所任贤,则趋舍省而功施普;器用利,则用力少而就效”,认为“圣主必待贤臣而弘功业;”另一方面又强调君主求贤、知贤的重要,“世必有圣知之君,而后有贤明之臣”,不遇明主,则“伊尹勤于鼎俎,太公困于鼓刀,百里自鬻,甯子饭牛”,故“俊士亦俟明主以显其德”(《汉书·王褒传》卷六十四下)。反对求仙问道的迷信思想,认为 “遵游自然之势,恬淡无为之场,休征自至,寿考无疆,雍容垂拱,永永万年,何必偃卬诎信若彭祖,呴嘘吸呼如侨、松,眇然绝俗离世哉”(同上)。对当时奴隶遭受严酷待遇的处境亦有所揭示。在文学思想上,认为音乐歌赋有感化人民、移风易俗的作用,“夫乐者,感人密深而风移俗易”,强调其目的在于宣化君主之功德,“所以咏歌之者,美其君术明而臣道德也。君者中心,臣者外体。外体作,然后知心之好恶;臣下动,然后知君之节趋。好恶不形,则是非不分;节趋不立,则功名不宣”(《全汉文·四子讲德论》)。同时认为歌诗咏赋须中和感发而作,不可不宣善德,亦不可虚称滥誉,否则将致使王道伤败,“夫世衰道微,伪臣虚称者,殆也;世平道明,臣子不宣者,鄙也。鄙殆之累,伤乎王道”,强调此乃“臣子于君父之常义”(同上)。善长辞赋,有《洞箫赋》等。原有集五卷,散佚。明人张溥辑有《王谏议集》一卷,收在《汉魏六朝百三名家集》。

  • 万天懿

    万天懿

    万天懿,元魏译经居士。云中人,本姓拓跋。又称万俟氏,单称万氏。世居洛阳,故又为河南人。少曾出家,师事婆罗门。聪慧有志力,善梵书梵语,兼工咒术。迨入齐世,奉敕参与耶舍三藏译经。北齐河清年间(562~564),曾于邺都译出尊胜菩萨所问经一部。其余事迹及生卒年等不详。[历代三宝纪卷九、开元释教录卷七]

  • 惟谨

    惟谨

    惟谨,唐代僧。住慧日寺,文宗太和八年(834),从青龙寺东塔院法润阿阇梨受密教胎藏法。撰有大随求即得大陀罗尼明王忏悔法一卷、大毗卢遮那经阿阇梨真实智品中阿阇梨住阿字观门一卷,署名净影寺比绮院五部持念僧惟谨。[广大仪轨跋文、大日经传法次第记]

  • 王起隆

    王起隆

    王起隆,字季延,号止庵。秀水(今嘉兴)人。诸生。明末清初人,与陈继儒(眉公)、钱谦益等当时名流大德往还。有稿未刻,惟甲申后咏史诗一百五十首传于时。

  • 悟开

    悟开

    悟开(?~1830)清代净土宗僧。苏州木渎人,俗姓张。字豁然,号水云道人。幼通经史之学,淡泊功名。家贫,遂弃儒从商。一日行商途中遇一僧度化,终归三宝,礼祥峰文公,更拜高旻如鉴和尚禀具足戒,参究有年,演法于荆南之显亲寺,后退隐于灵岩宝藏庵,自行化他,精进念佛,提撕后进。道光十年九月二十日示寂,年寿不详。著有净业知津、净业初学须知、念佛警策、十六观古道情等各一卷。[净土圣贤续录]

推荐作家

公羊高

公羊高

公羊高,战国时期齐国人。相传是孔子学生子夏的弟子。汉代今文经学的重要先驱者。以治《春秋》闻名于世。旧题《春秋公羊传》(亦称《公羊春秋》或《公羊传》)为其所作。据唐代徐彦《公羊传疏》说:“戴宏《序》云:"子夏传

张衡

张衡

张衡(78年—139年),东汉著名辞赋家、文学家、科学家。《后汉书》有传。字平子。南阳郡西鄂(今河南南阳县)人。少时即善属文,西游三辅,作《温泉赋》;东入洛阳,观太学,问学于经学大师贾逵,遂通《五经》、六艺。永元(89—1

房玄龄

房玄龄

房玄龄(579年—648年8月18日)字乔,齐州临淄(今山东淄博)人。父彦谦仕隋为刺史。玄龄幼聪敏、贯通典籍,善属文。开皇中,天下统一,人皆以为隋朝国运长久,玄龄则以为隋帝失政,亡迹已现。年十八举进士,授羽骑校,补隰城尉。李渊起兵

彭子益

彭子益

彭子益(1871年-1949年),名承祖,字子益,云南大理鹤庆人,是清末至民国年间著名的白族医学家。 彭子益生于官宦人家,幼受庭训,年长后结交当地名士,博学多闻,尤其喜爱医术。他不拜师,选择直接钻研中医经典著作,师从古圣先贤。凭借自身

孔子

孔子

孔子(公元前551年9月28日―公元前479年4月11日)春秋末期伟大的思想家和教育家,儒家学派的创始人。名丘,字仲尼。鲁襄公二十二年(一说二十一年)十月庚子日(前551年9月28日)出生于鲁国昌平乡陬邑(今山东曲阜东南)。其远祖

李达

李达

李达(1890年10月2日-1966年8月24日),马克思主义理论家、教育家。字永锡,号鹤鸣。湖南零陵人。早年在长沙、北京等地读书。1913年东渡日本学习科学和实业。十月革命后开始研究马克思主义。1918年5月参加组织中华留日学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