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褒

- 姓名:王褒
- 别名:字子渊
- 性别:男
- 朝代:西汉
- 出生地:蜀资中(今四川资阳)
- 出生日期:
- 逝世日期:
- 民族族群:
王褒(513—576),西汉文学家。字子渊,蜀资中(今四川资阳)人。宣帝时,应益州刺史王襄之使,作《中和》、《乐职》、《宣布诗》以宣风化;征至京师待诏,为宣帝作《圣主得贤臣颂》,擢为谏大夫。总结秦亡教训在于“灭《诗》、《书》,坏礼乐”,“处位而任政者,皆短于仁义,长于酷虐”,主张为政以进仁举贤为要(《全汉文·四子讲德论》)。认为君臣一体,明主贤臣缺一不可以治天下,“太平之功,非一人之略也,盖君为元首,臣为股肱,明其一体,相待而成,有君而无臣,《春秋》刺焉”(同上)。强调贤臣的作用,“夫贤者,国家之器用也。所任贤,则趋舍省而功施普;器用利,则用力少而就效”,认为“圣主必待贤臣而弘功业;”另一方面又强调君主求贤、知贤的重要,“世必有圣知之君,而后有贤明之臣”,不遇明主,则“伊尹勤于鼎俎,太公困于鼓刀,百里自鬻,甯子饭牛”,故“俊士亦俟明主以显其德”(《汉书·王褒传》卷六十四下)。反对求仙问道的迷信思想,认为 “遵游自然之势,恬淡无为之场,休征自至,寿考无疆,雍容垂拱,永永万年,何必偃卬诎信若彭祖,呴嘘吸呼如侨、松,眇然绝俗离世哉”(同上)。对当时奴隶遭受严酷待遇的处境亦有所揭示。在文学思想上,认为音乐歌赋有感化人民、移风易俗的作用,“夫乐者,感人密深而风移俗易”,强调其目的在于宣化君主之功德,“所以咏歌之者,美其君术明而臣道德也。君者中心,臣者外体。外体作,然后知心之好恶;臣下动,然后知君之节趋。好恶不形,则是非不分;节趋不立,则功名不宣”(《全汉文·四子讲德论》)。同时认为歌诗咏赋须中和感发而作,不可不宣善德,亦不可虚称滥誉,否则将致使王道伤败,“夫世衰道微,伪臣虚称者,殆也;世平道明,臣子不宣者,鄙也。鄙殆之累,伤乎王道”,强调此乃“臣子于君父之常义”(同上)。善长辞赋,有《洞箫赋》等。原有集五卷,散佚。明人张溥辑有《王谏议集》一卷,收在《汉魏六朝百三名家集》。
王褒书籍作品
猜你喜欢的书
作为经验的艺术
《作为经验的艺术》是由约翰·杜威于1931年2月至5月在哈佛大学所作的威廉·詹姆斯讲座的基础上发展而来的。从1931年到1934年,他对十次的演讲稿进行了修改和扩充。是杜威唯一一部有关艺术和美学的专著。 这部著作在1934年出版后得到了热烈的评论。戴维·怀特·普劳尔称赞,本书具有非凡的“实际成就的广度”;迪诺·费拉里称之为“对艺术的‘生物学的’方面彻底的、刺激的、轻快的简洁论证”。欧内斯特·萨瑟兰·贝茨视之为“美国所作出的对于美学最为重要的贡献”;并得出结论说,它将吸引“任何一个关心人类命运胜于自己个人职业的人——任何一个理解艺术与生命的关系的人——任何一个欣赏自己生命“瞬间的意义的人”。
幻影女郎
黑色悬念小说代表作。斯科特·亨德森与妻子大吵一架后负气出门,与一位陌生女子约会一晚,不料回家后发现妻子被杀,自己则无端被控告行凶,被判死刑。本可证明他清白的神秘女子,从那时起却如人间蒸发。随着行刑日期逐渐接近,所有寻找神秘女士的努力都以失败告终。斯科特自己也开始怀疑,是否真有这样一位女郎存在。
管城硕记
三十卷。清徐文靖 (1667—1756)撰。徐文靖字位山,又字禺尊,安徽当涂人,雍正举人,官至翰林院检讨。晚年一直在故里“翠螺书院”主讲。一生务古学,讲求实学,考据经史,著述甚富。《管城硕记》是徐文靖读经、史、子、集各类著作的札记,自经史以至诗文辨析考证,每条以引原书为纲,各条参以论辨,略似《学林就正》之体,而且考订比较详细,大致与《笺疏》相近。此书辑有刘定之的《十科策略》,蔡方炳的《广治平略》,廖文英的《正字通》,阴时夫的《韵府群玉》。推崇原诗礼诸经之论,涉及子史说部,语言准确,内容广博。有清雍正乾隆间志宁堂刊本,清光绪二年 (1876)刊本,《四库全书》本。
上清仙府琼林经
《上清仙府琼林经》,撰人不详。从内容文字看,当是南北朝或隋唐上清派道士纂集。一卷,收入《正统道藏》正一部。本书系辑录《大洞真经》、《汉武帝内传》、《真诰》、《登真隐诀》、《葛仙公内传》等三十余种道书而成。其内容较杂,大致有存三守一、思神念真、吞服日月精华及云霞等方术,并记述琼宫仙府、神仙传记、天书真文及神真隐讳等等。所引道书多为六朝古籍,可资校勘辑佚。
大一统与儒家思想
杨向奎著,1989年出版,15.3万字。书中首先论述先秦儒家之一统思想,并兼论“炎黄”、“华夏”两个实体的形成。然后结合宗周之礼乐文明论述一统天下的理想制度。礼乐文明与儒家思想的结合,就形成了一统天下的理想制度。书中探讨了公羊学派之形成与“大一统”思想的关系。《公羊》一方面不能忘记诸侯割据的现实,一方面又在规划“大一统”,充满着理想与现实的矛盾。作者分析了汉武帝之大一统与董仲舒的对策。董仲舒的三策以区别于黄老之学的方式为汉武帝建立新的大一统,亦即天人合一之“大一统”。对司马迁与公羊学的关系,作者也作了探讨。司马迁提出了“物盛则衰,时极而转,一文一质,终始之变也”的历史发展规则,而“一文一质”的理论出自公羊学派,作者认为司马迁充分肯定了大一统。何休对于公羊学的总结的意义在于保存了公羊学派的精华,这是我国古代少有的历史哲学。书中阐述了宋儒之“春秋”学,清代前期的大一统论与公羊学,以及康有为的今文经学及其大同思想。康有为终以大同思想代大一统学说,大同包含大一统思想在内。而大同世为社会性质之改变,不同于大一统之为政治上的统一。作者总结说,大一统思想,是一个包括政治、经济文化各种要素在内的实体,而文化的要素更占重要地位。
吕氏春秋白话文译文
也叫《吕览》。先秦诸子散文著作。秦相吕不韦集合门客共同编写。共二十六卷,分八览、六论、十二纪。其著述目的是为秦统一天下进行思想与理论准备。书中内容兼容儒、道、名、法、墨、农及阴阳各家思想。《汉书·艺文志》列其于“杂家”。它虽汇集众说,不名一家,其占主导地位者则为道家思想。全书结构安排精工,组织严密,艺术上也能兼采战国各家文章之长,文笔繁缛,善于取譬设喻,形象、生动地说理。其富于创造性的编写体例与严整的结构对后世散文著作的编撰起了典范作用。此为吕氏春秋白话文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