汪宦

- 姓名:汪宦
- 别名:字子良
- 性别:男
- 朝代:明代
- 出生地:安祁门(今属安徽)人
- 出生日期:
- 逝世日期:
- 民族族群:
汪宦,明医家。字子良,号心榖。新安祁门(今属安徽)人。汪机之族彦。初从兄宇习举子业,后改学医。隆庆(1567—1572)年间前后以医客居京师,授太医院吏目,与徐春甫等四十六人组成“一体堂宅仁医会”,为我国早期医学学术团体之一。研究《内经》颇有心得,对王冰注释《素问》有所评议和质疑。为人朴实,不恃学自矜。著有《医学质疑》(今存钞本)、《统属诊法》、《证治要略》,后两书已佚。名医徐春甫,曾从其学医。
徐春甫的《古今医统大全》“汪宦”条说:“汪宦,字子良,新安祁门人,汪机之族彦。幼从兄汪宇习举子业,颖敏夙成,后弃儒就医,潜心《内素》,有神领心得之妙。证王氏之谬注,如分鳞介于深泉净滢之中,诚有功于岐黄,启迪天下后世医学,如瞽复明,《质疑》、《尺寸》等论可见矣。为人质实,不以有学自矜,从游者甚众。所著《医学质疑》、《统属脉法》、《证治要略》等书行世。”
汪宦书籍作品
猜你喜欢的书
罗马与中国
《罗马与中国:历史事件的关系研究》是美国著名历史学家弗雷德里克.J.梯加特的部代表作,出版于1939年。这部书突破传统的史学研究观念,提出并使用了一种独特的研究方法,即:针对历史上某一有重大意义的课题,将与之有较密切关系(在时空上)的历史事件详加罗列,在精细的对比中进行研究,从而得出科学的结论。 该书列举的大量史实表明,在罗书帝国的盛衰期,其本土及北境、东境经常遭受蛮族的进攻、骚扰,而这类“侵扰”,以及罗马帝国主动发起和被动接受的诸多战争,又往往直接或者间接地受到中国对西域地方的经营及政局变化的影响,从而在理论上将古代东西方的交往(尽管在当时应属于较疏松、较间接的交往)由简单的经济关系上升到复杂的政治关系,使当时的世界形势展现出一种全新的画面……
愿学集
诗文集。明邹元标(1551—1624)撰。八卷。元标字尔瞻,别号南皋,吉水(今属江西)人。万历进士。初出为官,因得罪张居正,谪戍都匀卫六年。后任谏官,以敢言著称。母死后.家居讲学近三十年,为东林党首领之一。天启元年(1621)还朝,任吏部左侍郎、左都御史。为魏忠贤所忌,被迫辞官。卒谥忠介。此本其乡人龙遇奇刊行,为万历四十七年(1619)刊本。 近二十万字。元标弱冠即从胡直游,其学亦王阳明支派。此集刻于其还朝之前,所收多讲学之语。有《四库全书》本。
中国乡约制度
社会学家杨开道著。1937年首印于山东省乡村服务人员训练处。在书中,作者将中国农村组织的发展分为三个时期:①周以前的传说时期;②秦汉以后的破坏时期;③北宋熙宁以后的补救时期。乡约产生于中国农村组织发展的第三个时期。通过对乡约在宋明以来的理论和实践的流变分析,作者明确指出:赞赏吕氏乡约那种民约民治精神和朱熹对乡约的增补和完善,尤其是明代晚期通过陆世仪等人将乡约、保甲、社仓、社学四者结合,乡约为纲而虚,保甲、社仓、社学为目而实的设想;反对明清乡约由王阳明开启的那种官方主导,自上而下,强迫民众参加的做法,这种做法打掉士绅在乡约中主导地位,直接割裂了乡约、保甲、社仓、社学,各行其是,将乡约变成了宣讲圣谕的御用工具。 在《中国乡约制度》之前,杨开道发表了《中国农村组织史略》《乡约制度的研究》《吕新吾的乡甲约制度》等文,力图从对中国乡约传统的解读中,分析出民治的因素。他认为中国古代的乡约是可以被现代农村组织借鉴的,“乡约发起的动机,完全合于现代地方共同社会的原理”,进而“由村自治而区自治,由区自治而县自治,由县自治而省自治,一步一步的上升,以完全民治的国家”。杨开道对乡约制度的论述,很大程度上影响了梁漱溟的乡村建设理论,但之后,杨开道对乡约制度能否在中国现代农村实施有了疑问,他的农村组织和农村自治理论,越来越多地显现出西方社会自治的特征。
伊索寓言
林纾译,《伊索寓言》诞生于2500多年前的古希腊,当时的中国正值春秋时期。它原名《埃索波斯故事集成》,明末时期由传教士引入中国,近代翻译家林纾首次将其译为“伊索寓言”,由此沿用至今。林译本中的每篇寓言都分为三部分,第一部分为故事情节,第二部分为故事寓意,第三部分则是林纾根据寓言内容额外添加的评论或感慨,以“畏庐曰”的形式独立出现在篇末。前两个部分的内容均源自其英文底本,林纾的翻译也较为忠实,并未大行改动,只是由文言文译出,古风颇盛,却也不失简练。第三部分另起段落,用较小字号与前两部分区分开,其内容虽然也由故事引申而来,却与第二部分的寓意有所区别。英文底本中原有的寓意多是以道德说教为主,揭示人性弱点,阐述为人处世的道理;而林纾自行添加的“畏庐曰”却是根据政治时事、结合社会问题抒发其忧国忧民、自强御敌的感慨,富有强烈的爱国精神和时代特色,这种“借题发挥”是林译《伊索寓言》的最大特色。
梅苑
词总集。宋黄大舆编。卷首黄氏自序云:“己酉之冬,予抱疾山阳,三径扫迹,所居斋前植梅一株,晦朔未逾,略已粲然,于是录唐以来词人才士之作,以为斋居之玩,目之曰《梅苑》。诗人之义托物取兴,屈原制骚或列芳草,今之所见盖同一揆。”自序此书成于己酉,即宋高宗建炎三年(1129)冬,录词十卷,存词四百余首。周煇《清波杂志》卷一○云:“绍兴庚辰(1160),在江东得蜀人黄大舆《梅苑》四百余阕,煇续以百余阕”。宋本已不可见,毛氏汲古阁有影宋抄本,今藏日本静嘉堂文库。清康熙丙戌(1706),扬州诗局刊刻《楝亭十二种》,内有《梅苑》十卷。《四库全书》亦收有此书。读有用书斋藏有何小山、戈载校本,目录为五百零八阕,仅存四百十二阕,目录后题《群贤梅苑》,与汲古阁影宋本同,其卷五、卷一○之脱文亦同,曹元忠以为“群贤”二字与睦亲坊陈道人所刊《群贤小集》相同,则何、戈所校、汲古所影,皆出于陈氏书棚本。1919年,武进李祖年圣泽楼有新刻本,并附有校记。曹元忠序亦称之为书棚本。近人赵万里称,曹楝亭刻本讹夺满纸,而圣泽楼新刻本据吴县曹氏校何小山、戈载本移录;杂采他书校之,虽差可读,但卷五、卷一○脱文依《花草粹编》补入者仅二首,其他讹夺未能悉正,故据《永乐大典》、《花草粹编》以校李本,补正约数百事,搜得佚词十八首,刊入《校辑宋金元人词》中。
西方合论
凡十卷。明代袁宏道撰于万历二十七年(1599)。收于大正藏第四十七册。本书乃承永明延寿等之主张,对禅儒之徒不知念佛实义而妄加非难者,阐述禅净双修之要旨,显示念佛三昧之真义。计分十门:刹土门、缘起门、部类门、教相门、理谛门、称性门、往生门、见网门、修持门、释异门。又智旭尝评点此书,收之于净土十要第十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