彭子益

- 姓名:彭子益
- 别名:名承祖
- 性别:男
- 朝代:近代
- 出生地:云南大理鹤庆人
- 出生日期:1871年
- 逝世日期:1949年
- 民族族群:
彭子益(1871年-1949年),名承祖,字子益,云南大理鹤庆人,是清末至民国年间著名的白族医学家。
彭子益生于官宦人家,幼受庭训,年长后结交当地名士,博学多闻,尤其喜爱医术。他不拜师,选择直接钻研中医经典著作,师从古圣先贤。凭借自身努力,彭子益医术日益精湛,声名远扬,经同学关崇卿引荐,进入清廷太医院担任宫廷医师,得以阅读大量秘藏在深宫中的珍贵中医典籍,医学造诣更上一层楼。
辛亥革命后,太医院解散,山西督军阎锡山聘请彭子益到太原中医学校讲学,他在山西待了20余年,培养了大批中医人才。其间,他还在多地担任知事、县长等职,并在任灵石县知事时创办绵山中医院亲自临诊。1919年,山西中医改进研究会成立,彭子益兼任名誉理事、理事及附设学校教员,编讲《医学丛谈》课程。抗战期间,他辗转至南京,后回云南,在省民政厅长丁又秋支持下,举办昆明市中医学特别研究班,培养了400多名医学爱好者,同时筹划设立中医院,后因受邀到重庆和成都国医学校任教,计划未能施行。1942年,因其婿抱病桂林,彭子益前往广西,在桂平、博白、合浦等地讲学数载。1949年,他应越南海防市市长邀请前往应诊,不久后病故,享年78岁。
彭子益的医学理论主要来源于清代黄元御的《四圣心源》,承袭“一气周流”思想,提出“圆运动”学说。他认为处于宇宙万物升降浮沉循环运动规律中的人身,其经络也如轮辋循行运动。他以易经河图中气升降圆运动之理,破解《内经》《难经》《神农本草经》《伤寒杂病论》《温病学说》的千古奥秘,批判地继承、发展了古中医学。
彭子益一生著述颇丰,有《圆运动的古中医学》《唯物论的系统医学》等16部医学著作。其中,《圆运动的古中医学》由十六篇相对独立的文章组成,分为上下两编,曾任中医教材20余年,先后修正三十余次。《唯物论的系统医学》分“生命宇宙篇”“中医原理篇”“经方用法篇”等八个部分。这些著作是中国中医学界不可多得的宝贵财富。
彭子益在大半生的医疗实践和医学理论探索中,准确把握到中国传统医学对症下药、辨证施治的根本治疗原则,宏观着眼、微观着手的系统性思维方法,以及追根溯源、实事求是的科学精神。他为保护和复兴中医,传承古中医学正统,足迹遍及多地,办学讲学,为民众义诊,口传身授,引导学生从事古中医学的临床验证,为中医复兴做出了卓越贡献。云南著名学者方树梅评价他“近代愈加奇形研习,从事著述,辨证之细,析理之精,皇皇巨著,为滇医界放大光明者,则以彭子益先生为最著”。中国当代中医名家李可称其为张仲景之后第二位中医圣人,尊称其为“彭子”“中医复兴之父”。
彭子益书籍作品
猜你喜欢的书
风雅生活论
巴尔扎克在前言中证明,他在一个永不发生变化的社会里,自命为风雅教授是有道理的。伟大的文明产生的不朽、宏伟的艺术让位于风雅——这一全新的概念表示的是日常生活中的仪表和个人的虚荣。论文从原因谈到结果,从风雅生活的基础知识谈到服装款式,不要认为这样就丧失了力度和深度。因为一提起巴尔扎克,任何时尚爱好者都会想到他是哲学家、美学家。在简单一整洁一和谐三件套之上,论文的作者发现了作为风雅构成要素的必不可少的统一性。这个统一原则对巴尔扎克的作品体系影响深远。《风雅生活论》把转瞬即逝的时尚提升为有自己原则和规律的生活方式,创建了社交人的唯物主义——其理念等同于智者的唯物主义,初步推动一种风流雅士的时尚文学。这篇论文之后,诗人和小说家得以大谈服饰和饰物盒而不用担心有失身份。
黄澹翁医案
医案。清黄述宁撰。四卷。述宁字澹翁。书成于光绪二十八年(1902)。卷一卷二载医案三十六则,包括血瘕、虚损 消渴、痰咳、痛痹、痰饮、血症、黄疸、产后等证,多为内科杂病及妇产科证治。每案简述症因脉治,间附按语,连续复诊方案亦详明切实。于脉诊和辨证均较为得当。卷三卷四专载生平所用验方,凡八十八首,每于脉证后列述药物,或详明该方制法。所载医案与方剂切于实用,简捷明了。载方多根据成方、验方化裁而成,其中亦有外用方药。其主治病证不分类别,载方也有药无名,不便查寻。有一九三六年世界书局铅印《珍本医书集成》本。
原乡人
短篇小说。钟理和著。收入1976年11月台北远景出版社版《钟理和全集(卷二)》。小说真实具体地抒写了“原乡人的血,必须流返原乡”的爱国情愫。它着重叙述主人公从少年到青年的成长过程。幼年时他从奶奶那里得知自己是原乡人,从大海那边的原乡,坐船来的。在现实生活中,他发现原乡人都神奇、聪明、坚毅、沉着,令人钦慕不已。年事渐长,他从经常到大陆去经商的父亲那里得知,原乡就是中国,原乡人就是中国人,原乡和台湾一水之隔,他终于寻到了自己的根。他从倾慕祖国的二哥那里受到真正启发;了解到原乡的真实情景。那里有美不胜收的古老文化,有赏心悦目的名山大川,还有决心抗战到底的父老兄弟。二哥回祖国大陆参加抗日救国斗争。他在二哥的召唤和鼓舞下,也踏上了回归原乡的征途。这篇有长篇小说架构的短篇小说,表现了强烈的民族主义和爱国主义精神。它细致地描写了台湾人民的觉醒过程,自然亲切,层次清晰,质朴感人。作家用对比的手法来刻画“原乡人”的群象。以日本人的凶残剽悍、来反衬“原乡人”的善良淳朴,收到很好的艺术效果。1980年台湾文艺界把小说《原乡人》改编成传记影片,以纪念钟理和先生在文学事业中“震烁的,撼人心弦”的卓著贡献。
槎翁诗集
明诗别集。刘崧著。刘崧曾著《钟陵》、《五云》、《邓溪》、《双溪》、《凤山》、《瑶峰》、《墨池》、《东门》、《珠林》、《龙湾》、《北岩》、《龙门》、《戊己》等13个诗集,万历二十五年(1597)张应泰合刻为《刘槎翁先生诗选》,12卷。张应泰序云:“不佞受事翁乡,间引车式其故庐,咨所为遗草,他亡论,即《职方集》已漫漶不传,安在其名不朽也。因就君东谋久之,君东乃介翁裔诸生道卿者,以翁全集来,日奉之舍中,幸而卒业。”此刻本美国国会图书馆尚有存本(见王重民《中国善本书提要》)。万历三十八年(1610)又有《槎翁诗》8卷的真如斋刻本,收入《四库全书》者当以此为底本。刘崧在官舍时,常常是孤灯讽诵,夜分不休。盖其一生耽嗜吟咏,其诗颇享盛名。宋濂、刘永之、乌斯道等人集序甚为推重。后来诗论家王世贞、胡应麟、钱谦益、朱彝尊等人,都给予赞誉。他是明初西江诗派的佼佼者,尤善七言。
劝发菩提心文浅释
宣公上人曾三次宣讲本文:一九七四年在金山禅寺以本文为教材,教导西方人学习中文,惜未讲全;一九七九年于万佛圣城开光典礼后,特为远来访客,及城中四众弟子讲解;一九八五年于金山圣寺第三度讲解。由此可知上人对本文之重视,吾等学佛修行之弟子,岂能不深加研习熟读之?上人三次畅述,各有所重,本当一一刊出,但因整理未及,本站特将各次讲解之菁华,先行编辑并合上网刊载。日后容或人力允许时,再行各别次单独刊出。
佛说阿惟越致遮经
闻如是一时。佛游舍卫祇树给孤独园。与大比丘众千二百五十人俱。彼时世尊,於後夜起三昧正受。号离垢光。文殊师利童子菩萨。亦以普明三昧。弥勒菩萨导众大士普显三昧。於是贤者舍利弗。後夜寤起自出其室。发心往诣文殊师利。欲入其室。未入之顷。见佛神室则前进矣。睹十万莲华不可称计围绕佛屋。又复遥闻大音乐声若干种响。其大莲华自然衍光。遍照祇树。悉周舍卫靡不见焉。三千大千佛之境界光耀巍危时舍利弗。即立不行。抑而不候文殊师利。不自觉耳处于其室。住文殊师利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