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罃

王罃
  • 姓名:王罃
  • 别名:
  • 性别:
  • 朝代:元末明初
  • 出生地:
  • 出生日期:
  • 逝世日期:
  • 民族族群:

王罃[yīng],生卒年不详。元末明初人,姓名见于《宁波府志》,为明永乐六年(1408)举人,明初曾任广东肇庆太守,事迹无考。

王罃书籍作品

猜你喜欢的书

柳州文钞

柳州文钞

七卷。唐柳宗元撰,明茅坤选评。坤(1512—1601),字顺甫,号鹿门。归安(今浙江吴兴)人。嘉靖十七年(1538)进士,官至大名兵备副使。文学家、藏书家,曾选编《唐宋八大家文钞》一百四十四卷、《二苏文钞》四十八卷并加评语刊行于此。是本也坤所选编并加评语,红黑二色套印本,盖万历年间所刊。坤所录书启三十五篇、序传十七篇、记二十八篇、论议辩十四篇、说赞杂著十八篇、碑铭墓碣及诔表祭文十九篇。坤述其选评缘起:“予故读许京兆萧翰林诸书,似与司马之长答任少卿书相上下,欲为掩卷累欷者久之;《钴鉧潭记》杳然神游沅湘之上,若将凭御风也已奇矣哉!”是本版心上方有红色评语、文末低二格也有红色评语;断句用红色小圈、人名旁有红竖杠、释词旁有红空心竖杠、重点字词旁有红色顿点或红椭圆形小圈。评语内容多读文心得、校勘字词、注释词语。

全齐文

全齐文

《全齐文》是清人严可均所辑《全上古三代秦汉三国六朝文》之一集,26卷,是迄今为止最为完整的一部全齐文章总集。其对于研究齐代的历史、文化、文学的重要价值,已为学界广泛肯定。

眼科心法要诀

眼科心法要诀

眼科著作。即《医宗金鉴·眼科心法要诀》。2卷。清吴谦等编纂。成书于清乾隆七年(1742年)。此书即清吴谦《医宗金鉴》卷七十七至七十八。内容除总论眼科诊法外,将眼科疾病分为内障二十四症,外障四十八症,编成七言歌诀,附以注释,内容简明实用。此书首述眼的生理、病因、病机。次论多种急慢性内、外障眼病的形状、病因及治疗。编写内容大部分取材于《眼科龙木论》补遗部分增人“能近怯远”等10余种眼病的证治内容。后附眼科外治方药。该书以歌诀形式阐述,简明扼要,便于记诵,为初学者重要参考读物。现存《医宗金鉴》本及善成堂所刊单行本等。建国后有排印本和白话解本。

鱼篮宝卷

鱼篮宝卷

一名《鱼篮观音二次临凡度金沙滩劝世修行》。佚名撰。一卷。初成书于宋代。约八千字。内容叙江苏海门县有一乡村名金沙滩,村人因行恶,不敬神明,上帝欲灭绝之。观音菩萨不忍,临凡变卖鱼女郎,劝化众人。村人第一恶人马二郎,见卖鱼女貌美,欲娶为妻,故放下屠刀,诵经行善,卖鱼女与马二郎成婚之日,仙归。金沙滩众人均弃_恶向善。三年后,观音再次临凡,以坚众人行善之心。马郎功成升极乐世界。金沙滩一改旧观,竟成善地。观音博大救世精神历代广为传颂。篇幅短小,语言精炼,有民国八年(1919)上海翼化堂刊本。

乐府余论

乐府余论

一卷。清宋翔凤撰。翔凤字于庭,长洲 (今江苏苏州)人。嘉庆举人,官知州。其精心于经学,著有《大学古义说》等。此书为论词之作,只有十六则,颇有独得之处。主要为辨正性的文字,如辨古石刻 〔洞仙歌〕 为南宋人伪托,辨秦观〔踏莎行〕“斜阳暮”三字不重出等等。宋翔凤谈词着重从音乐方面进行探讨,他说:“宋元之间,词与曲一也。以文写之则为词,以声度之则为曲。”作词的人应该既讲文理,又讲节奏,二者兼顾。他对“度曲者,但寻其声,制词者,独求于意”的作法表示不满。其论慢词始于柳永一则,能联系宋仁宗时期的太平繁庶景象,认为当时的歌台舞榭,竞唱“新声”,柳永在政治失意的情况下迎合时代潮流,谱词造曲,为了方便妓人传唱,又以俚语俗言编入词中。其后,苏轼、秦观、黄庭坚等人继作,慢词遂盛行于世。此外,论词的令、引、近、慢与小令、中调、长调的区别等见解,也有一定参考价值。宋翔凤受浙派诗人影响,论词以南宋为主,尊姜夔为诗家之杜少陵,认为姜词“继往开来,文中关键。”但是,他更偏重南宋词人感怀国事,系情旧京的作品,他肯定姜夔是如此,肯定张孝祥、辛弃疾也是如此。这些,又在一定程度上纠正了浙派偏重形式姣巧而忽略作品社会内容的创作倾向。宋翔凤尊尚屯田,最为有识。慢词虽不尽始于宋仁宗之时,然女郎歌咏,会社流行,实为屯田之功。谓《草堂诗余》以征歌而设,真能知草堂者。惟小令、中调、长调之名,实始于明嘉靖二十九年(1550) 顾从敬所刻 《类编草堂诗余》。翔凤竟谓《草堂》所固有,则为千虑之一失。有《云自在盦丛书》本。

论衡

论衡

东汉朴素唯物主义思想家、文学批评家王充撰著的一部哲学著作。三十卷,八十五篇。其中《招致篇》已亡,实存八十四篇,共二十余万言。作者因感于“伪书俗文,多不诚实”(《自纪》),乃用三十余年撰成此书。内容涉及到哲学、政治、宗教、文化等各方面的重要问题。在宇宙观上,认为“元气”是天地万物的原始物质基础,认为“天地合气、万物自生”,以自然界的自然规律代替神学理论;在认识论上,批判了唯心主义宣传的“圣人生而知之”先验论,强调学用一致,博览古今;在人性论上,主张性有善恶,把人性分为上中下三等;在形神关系上,提出精气必须依赖于形体,形体死亡,知觉即告停止的观点,批判了谶讳迷信的思想;在历史观上,反对崇古非今,提出了“汉高于商”的发展进化思想;在学派关系上,对孔、孟、荀、墨、名、法、道、阴阳诸家,以及汉代儒士、道教和迷信思想,均有批判。此外,书中还有许多自然科学知识和社会科学知识。因为本书是一部具有强烈战斗性的论著,所以它一问世,就被统治阶级斥为“异端邪说”,长期受到埋没,宋明以后才渐受重视。王充对西汉经学的“天人感应”和当时“谶讳迷信”的神学思想进行全面挑战,特别是他开创了元气自然论的朴素唯物主义新阶段,对中国古代哲学作出了重要贡献。但由于时代和科学认识水平的限制,使他在社会历史观上仍然认为人的贵贱寿夭,国家的治乱安危,都受到“时数”的支配。这种唯心主义的命定论,自然会在本书中有所反映。本书明清以来版本颇多。今有上海人民出版社公元1974年出版的以通津堂本为底本的校勘本。注释有刘盼遂《论衡集解》(古籍出版社1957年版),极便读者参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