乌玛斯伐蒂

乌玛斯伐蒂
  • 姓名:乌玛斯伐蒂
  • 别名:
  • 性别:
  • 国籍:印度
  • 出生地:
  • 出生日期:
  • 逝世日期:
  • 民族族群:

乌玛斯伐蒂,印度耆那教学者。耆那教天衣派认为生活于公元135—219年;白衣派认为生活于公元8、9世纪;现学术界一般认为生活于公元5世纪。生于北印度尼耶戈罗迭伽。父名斯伐蒂,母名伐特希(一说名乌玛)。十多岁时加入耆那教僧团,四十余岁成为大教长,后领导教团达四十年,八十四岁逝世。据传有五百部著作,现仅存五部,其中以《谛义证得经》最为重要,为天衣、白衣两派共同承认的经典,被视为耆那教正统思想的权威著作。该经着重论述了耆那教的基本理论:命、非命、漏、缚、遮、灭、解脱等七谛。主张二元论,认为世界万物均由命(精神)与非命(物质)两大元素构成。命分两种:一种不受物质的束缚,已经得到解脱;一种受物质的束缚,遍存于各种动、植物乃至地、水、火、风等四大中,在三界中轮回不已。非命也分两种:一种是有定形的,由永恒而不可分割的极微与极微的复合体组成,由于极微与极微的复合体具有种种性状,从而组成纷繁的现实世界;另一种是不定形的,包括时间、空间、法(运动的条件)、非法(静止的条件),它们是命及有定形非命的活动条件与依据。该经认为“业”是一种特殊的、细微不可见的物质(非命)。它可以漏泄于潜藏在人肉体中的“命”上,这种作用称为“漏”。由于业有各种不同的种类,故漏泄在命上的业不但可以束缚命,并可决定该人的穷通寿天与生死轮回,这种作用称为“缚”。因此,为了得到“解脱”,首先必须防止业进一步漏泄到命上,这称为“遮”;其次还必须把已漏泄到命上、束缚着命的业清除掉,这称为“灭”。为了做到遮与灭,该经要求信徒必须具足正见、正知、正行等三宝,即必须坚定对耆那教教义的信仰,并用以指导自己的行动。此外,还要求必须遵守戒律、从事苦行、禁欲等各种修持,认为由此可以让命摆脱受物质束缚的状态,抵达不受物质束缚的解脱境地。经中并认为人的知识从其来源看可分作直接知识与间接知识两种。直接知识是已经摆脱了业的束缚的人不凭借任何媒介便可直接得到的知识,它主要指神秘主义的他心通及宗教的最高智慧——完全智。间接知识是指尚受业束缚的人通过某种媒介才得到的知识,即人们通过感官、通过师承等得到的知识。经中认为直接知识比间接知识更真实可靠,反映了在认识论方面的反理性主义倾向。其他作品有《论崇拜》、《抑制情欲》、《教义总集》等。

乌玛斯伐蒂书籍作品

猜你喜欢的书

园丁集

园丁集

印度诗集。泰戈尔作。1913年出版。中译本吴岩译,上海译文出版社1981年出版。本诗集共收入85首诗。诗集的主要内容是歌颂爱情。诗人热情地讴歌爱情,细腻地刻画了处于特别情绪之中的女主人公的独特心境,表达了她们爱情的强烈与内心的羞涩的统一,并且还展示了爱情的无限神秘与莫可名状的暗示。如《园丁集》——12,就是表现了爱之丰富的最壮丽的诗篇,在这里,情人的心被比做湖水,他的情妇被邀来装载她的水壶,湖水依恋地环抱她的双足,汩汩地诉说心中的秘密,形象地表现了淹没一切其他感情的强烈爱情。《园丁集》——28,则通过一个男子的自白,讲述了爱情的神秘;它是那么深沉,一切言语和表情都是无从表达的。一个情妇要完全了解她的情人,正如月亮要探测大海的深浅。除爱情外,诗集中还表现了诗人肯定现实、执著现实、反对解脱的生活态度,为诗集增加了不少的乐观与欢快。诗集中诗的形式多种多样,有抒情诗、寓言诗、哲理诗、宗教诗等。诗的手法如比喻、象征等,也运用得恰到好处,从而使诗集立意新颖,构思奇妙,有较强的艺术魅力。

杨仲宏集

杨仲宏集

元诗别集。8卷。全称《翰林杨仲宏诗集》。杨载撰。《四库全书》曾据内府藏本编入别集类。书首有明嘉靖十五年(1536)梅南翁撰《重刻翰林杨仲弘诗集序》。并有原序2篇:至大二年(1309)裴庾序、致和元年(1328)范梈序。卷1为五言古诗,卷2—4为五言律诗,卷5为七言古诗,卷6—7为七言律诗,卷8为五七言绝句。杨载为元诗四大家之一,诗名较大。集中所收的诗篇,题画、赠答、送别等应酬之作所占比例很高,作品表现的生活面比较窄小,往往是有工整可诵的句子,少见通篇具佳的好诗。据焦竑《国史经籍志》载,杨载诗集原本为4卷,现存8卷本应为明人所析。他的名句如“风雨五更鸡乱叫,江湖千里雁相呼”,“窗间夜雨消银烛,城上春云压彩旗”都曾受到称赏。而长诗如《古墙行》、《梅梁歌》也曾传诵一时。据范竑序,杨载死时其子年幼,文稿散失。友人杜伯原将其平生所写诗篇汇辑刊刻于武夷山中。至明代传本甚少,梅南翁见到旧本1帙,字多磨灭,便经亲自校订,刊行于世。本集有明嘉靖十五年辽藩刻本,曾影印编入《四部丛刊》,流传比较广泛。

楚辞译注

楚辞译注

总集。西汉刘向辑。“楚辞”原指屈原等人所创作的具有楚国地方特色的辞作。这一名称,西汉初年已有之。成帝时,目录学家和辞赋家刘向“典校经书”,将屈原、宋玉及汉人模拟的作品,编为一集,“分为十六卷”(王逸《楚辞章句》卷一),名之曰《楚辞》。该书所辑作品,包括屈原《离骚》、《九歌》、《天问》、《九章》、《远游》、《卜居》、《渔父》、《招魂》,宋玉《九辩》,景差《大招》,贾谊《惜誓》,淮南小山《招隐士》,东方朔《七谏》,严忌《哀时命》,王褒《九怀》,以及刘向本人所作的《九叹》。此书是我国古代最早的楚辞结集,它汇集了伟大诗人屈原等人的重要作品,对楚辞的流传和研究起有重要作用。它的最早注本是东汉王逸的《楚辞章句》,原书十六卷。现在流行的是附有王逸《九思》的十七卷本,上题“汉护左都水使者光禄大夫臣刘向集、后汉校书郎臣王逸章句”。此外,重要的注本还有南宋洪兴祖《楚辞补注》、朱熹《楚辞集注》等。由于王、洪两种注本已包括刘向所辑的《楚辞》,故16卷《楚辞》单行本已为罕见。今以《楚辞章句》和《楚辞补注》为通行本。

日本后纪

日本后纪

继《续日本纪》之后的敕撰编年体历史书。成立于承和七年(840)。原来是四十卷,收录了延历十一年(七九二)到天长十年(八三三)的四十多年,现存的有桓武纪四卷(卷五·八·十二·十三)、平城纪二卷(卷十四·十七)、嵯峨纪四卷(卷二十一·二十一·二十二·二十四)共计十卷,淳和纪一卷也没有留下。缺失的部分,可以通过《类聚国史》、《日本纪略》或其他诸书引用的逸文有所补充。根据《类聚国史》所收的序文,嵯峨天皇编纂的敕是藤原冬嗣、绪嗣、贞嗣、良岑安世四人,但由于留下绪嗣的其他三人去世,淳和天皇在绪嗣的基础上继续编修清原夏野等人,仁明天皇加上藤原良房等人取得了功绩。由以上三次编者编纂,始终主持编纂的是绪嗣。作为本书的特色,在所收传记中有尖锐的人物评价。另外,与其他国史相比,收录了很多和歌,难道是表示编者对国风文化的关心吗。但是,在桓武、平城、嵯峨纪,桓武天皇使用国风谥号,而淳和纪使用汉风谥号等编修方针不同,嵯峨纪以前由第一、二次编者担任,淳和纪由第三次编者担任。据《花园天皇释义记》等书记载,到中世纪为止流传了四十卷,但之后就失去了,江户时代由萠保己一的一门发现了十卷,并印行了。今天流传下来的古抄本是三条西家本十卷分,有大永四年(1524)以及天文元年(1532)、二年的书写奥书。活字本有《(增补)六国史》五、六(朝日新闻社)、《(新订增补)国史大系》三所收,收集逸文的有《增补六国史》所收逸文、和田英松《国书逸文》等。

观音经义疏记条个

观音经义疏记条个

观音经义疏记箇条,一卷,日本实乘撰,按箇条总目作条箇。

莲修起信录

莲修起信录

莲修起信录,六卷,清程兆鸾录存并序,前著淨云菩萨乩序,陈沐清序,张淨观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