乌玛斯伐蒂

乌玛斯伐蒂
  • 姓名:乌玛斯伐蒂
  • 别名:
  • 性别:
  • 国籍:印度
  • 出生地:
  • 出生日期:
  • 逝世日期:
  • 民族族群:

乌玛斯伐蒂,印度耆那教学者。耆那教天衣派认为生活于公元135—219年;白衣派认为生活于公元8、9世纪;现学术界一般认为生活于公元5世纪。生于北印度尼耶戈罗迭伽。父名斯伐蒂,母名伐特希(一说名乌玛)。十多岁时加入耆那教僧团,四十余岁成为大教长,后领导教团达四十年,八十四岁逝世。据传有五百部著作,现仅存五部,其中以《谛义证得经》最为重要,为天衣、白衣两派共同承认的经典,被视为耆那教正统思想的权威著作。该经着重论述了耆那教的基本理论:命、非命、漏、缚、遮、灭、解脱等七谛。主张二元论,认为世界万物均由命(精神)与非命(物质)两大元素构成。命分两种:一种不受物质的束缚,已经得到解脱;一种受物质的束缚,遍存于各种动、植物乃至地、水、火、风等四大中,在三界中轮回不已。非命也分两种:一种是有定形的,由永恒而不可分割的极微与极微的复合体组成,由于极微与极微的复合体具有种种性状,从而组成纷繁的现实世界;另一种是不定形的,包括时间、空间、法(运动的条件)、非法(静止的条件),它们是命及有定形非命的活动条件与依据。该经认为“业”是一种特殊的、细微不可见的物质(非命)。它可以漏泄于潜藏在人肉体中的“命”上,这种作用称为“漏”。由于业有各种不同的种类,故漏泄在命上的业不但可以束缚命,并可决定该人的穷通寿天与生死轮回,这种作用称为“缚”。因此,为了得到“解脱”,首先必须防止业进一步漏泄到命上,这称为“遮”;其次还必须把已漏泄到命上、束缚着命的业清除掉,这称为“灭”。为了做到遮与灭,该经要求信徒必须具足正见、正知、正行等三宝,即必须坚定对耆那教教义的信仰,并用以指导自己的行动。此外,还要求必须遵守戒律、从事苦行、禁欲等各种修持,认为由此可以让命摆脱受物质束缚的状态,抵达不受物质束缚的解脱境地。经中并认为人的知识从其来源看可分作直接知识与间接知识两种。直接知识是已经摆脱了业的束缚的人不凭借任何媒介便可直接得到的知识,它主要指神秘主义的他心通及宗教的最高智慧——完全智。间接知识是指尚受业束缚的人通过某种媒介才得到的知识,即人们通过感官、通过师承等得到的知识。经中认为直接知识比间接知识更真实可靠,反映了在认识论方面的反理性主义倾向。其他作品有《论崇拜》、《抑制情欲》、《教义总集》等。

乌玛斯伐蒂书籍作品

猜你喜欢的书

吕氏杂记

吕氏杂记

又名《侍讲杂记》、《侍讲日记》,二卷。北宋吕希哲(1039—1116)撰。书中杂记经史百家、释道之言及朝野遗闻轶事。看似融儒佛道为一家,实质则重儒。如记顾临使北之对,谓为世教者当重儒;又谓祖孔宗孟,学之正也,苟异于此,皆学之不正;又记司马光辟佛之语;又斥老子剖斗折衡之说,深辨孔子非师老子;又极论礼乐之不可废等等,皆以儒家思想为宗,兼收佛道等百家思想。书中对王安石父子无贬,个别事稍有微词,不持门户之见,颇多可取。其他所记家世旧闻、朝廷掌故等,多可与史传相参考。书中还载有许多诗话,颇为珍贵。此书成书后,不知何时刻版,后佚失,唯散见于《永乐大典》中,卷帙不可考。清修《四库全书》时,从《永乐大典》各韵中抄出,重新编为二卷,以广其传。今传尚有《指海》丛书本。宛委山堂《说郛》本作《傅讲杂记》一卷,商务印书馆《说郛》本作《侍讲日记》,不分卷。

皇朝经世文新编

皇朝经世文新编

清末麦仲华辑。二十一卷。麦氏为宣传变法,倡开新政,乃辑中外人士有关变法言论成此编。分通论、君德、官制、法律、学校、国用、农政、矿政、工艺、商政、币制、税则、邮运、兵政、交涉、外史、会党、民政、教宗、学术、杂纂二十一门。体例与贺长龄《皇朝经世文编》、葛士濬《续编》不同。康有为、梁启超、谭嗣同、严复等维新派,以及外国人的论述辑录很多。反映了戊戌变法前夕的新形势。有光绪二十四年(1898)上海大同译书局刊本。因成书于光绪诏定国是之前,故缺少百日维新的内容。

马氏文通

马氏文通

原名《文通》。我国第一部有完整体系的汉语语法著作。十卷。清·马建忠著。分为“正名”、“实字”、“虚字”、“句读”四部分。“正名”篇介绍基本概念; “实字”、“虚字”篇分析各类实词、虚词在句中的用法,将实字分为名词、代字、静字、动字、状字,将虚字分为介字、连字、助字、叹字; “句读”篇讲句子结构及类型,把句子分为“顿”、“读”、“句”三种结构单位, “顿”相当于句子内部的词组,“读”相当于子句、小句, “句”是能够表达一个完整意思的句子,并把句子分为单句和复句两类,对句子成分也有具体的划分和分析。此书对词法和句法、各类词的特点和用法、句子的各种成分、词组和分句的结构等等,都进行了全面的分析和阐述,奠定了我国语法学的基础,开创了研究汉语语法的新阶段,在汉语语法史上有极其重要的地位。但总体上受西方语法体系影响很深,对揭示汉语自身的语法规律还做得不够。今有1983年商务印书馆版本。1956年中华书局出版的章锡琛校注本,可资参考。

六气感证要义

六气感证要义

温病类著作。清周岩撰。一卷。岩字伯度。另有 《本草思辨录》 已著录。是书撰于光绪二十四年 (1898)。依次论述: 风、中风、寒、中寒、暑、风温、湿、风湿、湿温、燥、火等多种病证。周氏认为外感不出风、寒、暑、湿、燥、火六气,故编撰于一帙。于六气的每一外感病证,先集诸说,广引 《伤寒论》及诸贤所论。次方解,参以个人心得阐明脉、因、证、治。纲目清楚,内容简约。于治疗四时外感有一定的参考价值。现有光绪二十四年古越存济堂石印本及一九三六年 《珍本医书集成》 本等。

上清太玄集

上清太玄集

上清太玄集,金朝全真道士侯善渊(号太玄子)撰。十卷,收入《正统道藏》太玄部。此书收录侯善渊所撰论文六篇,铭文二十一篇,诗词千余首。其论文铭文皆阐述道德清静之玄理,以老庄思想为本,兼融儒理佛法。大旨以重玄为宗,谓太易之先寂寥杏冥,真精感激,元气流通而万物化生。大道无形无名而无不形名、无为而无不为,无所不包,无所不化,是谓大通。有无动静体用相须,非有非无而有无自应,非动非静而动静自随。「有尤相济,动静同源,静之日道,动之曰神」。道为佛儒仙所同奉,神乃人鬼星所共禀。入道修真,当以清静为门,弃欲绝尘,积功累行,勤普不争,释伪存真。「宗崇三宝,考敬二宗,戒除嫉妒,解释贪嗔,逢三教而勿生彼我,遇四众而共结良因」,是为修道之要。其诗词多言存养精、气、神以修炼内丹之道。大抵以阳炼阴,坎离交并,三田返复,炼合精、气、神而成金丹。而以清静身心,绝虑忘机为下手功夫。又宣扬百年短暂,苦海深沉,劝人抛妻舍家,离酒色财气,割名缰利索,断攀援爱念,及早省悟回头,做个逍遥客。又屡言三教归一,宣称:「如来妙法谈真性,太上玄机说大丹、孔子五常明日用,三乘混一太虚间。」

净土全书

净土全书

净土全书,二卷,清俞行敏重辑并序及劝修净土启,文琇序,弘礼序,史大成序。又龙舒净土文张孝祥序,吕师说序,操守经序。